于禁爱兵如子,却因为怕死投降而关羽?真实原因你无法想象,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也出现了许多名将,而魏国最为出名的无非是曹操帐下的五子良将。这五子良将中资格最老的是于禁与乐进两人,他们是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与另外的三人不一样,另外三人是后来投降到曹操帐下的武将,也就是说于禁是曹魏元老级的人物,而且立下无数战功,然而于禁却是五子良将中晚年过得最不好的一位,为何?因为于禁在晚节不保,投降了关羽,因此被魏国所有人所鄙视。但是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于禁这个魏国的元老,会因为怕死而投降关羽,在我看来不是,他投降关羽肯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不是怕死。那么于禁投降关羽究竟是什么原因?
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时间差不多有三十多年,在这期间参加曹操组织的所有战役,比如破黄巾、败袁术、征张绣、败袁绍等等战役。立下了无数战功。而且于禁还是一位爱兵如子、奉法至公,绝不徇私情的将领,通常曹操赏赐的财物,他大多都是赏赐给了部下的将士。即使是曹操好友在军营中犯了军规,于禁也是军法从事,绝不徇私。比如曹操至交好友昌豨,于禁就在不通知曹操的情况下就把他给杀了。
后来于禁因功升迁为左将军假节钺,可以有生杀大权,食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可以说这个时候于禁已经是一方大员,他的事业也达到了巅峰。三年后,关羽来犯,于禁领军配合曹仁抵挡关羽的进攻,结果被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庞德被俘。其中庞德宁死不降,被关羽斩杀,于禁投降。
就是因为于禁的投降,从这以后于禁就受到了曹魏这边所有人的鄙视,都看不起于禁。在吴国是被吴国名士虞翻所看不起,被语言上鄙视。后来于禁被吴国送回魏国。曹丕表面上安慰他,任命他为安远将军,实际上是在嘲笑他。后来于禁想去祭拜曹操,结果被曹丕所侮辱。曹丕把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降、于禁屈膝投降送给了关羽,意思就是说于禁没有资格前去祭拜曹操。
但是于禁投降曹操真的是因为自己怕死吗?从他一回到魏国,就想去祭拜曹操,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于禁对于曹操的忠心,其次于禁被人嘲笑时,他就没有露出过笑容,表现的很难过,如果他真的是因为怕死1投降关羽,只会觉得羞愧,而不会觉得难过。所以综上所述,于禁投降关羽不是因为怕死,那么是什么原因呢?
之前我说过于禁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当时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战败,实际上这主要的原因根本不在于禁身上,而是因为当时的天气,于禁无力回天,而他手下的几万将士在这种情况下雨关羽大军交手,那是必死无疑。这样一来于禁为了保全手下将士的性命就带头投降了。古代的士兵可与现在不一样,在曹操手下为兵,是不能当逃兵、叛兵,不然他们的家人也会因此受到牵连,所以于禁投降关羽完全是为了保住手下几万将士的性命而已。
即使是在三国中正史中对于于禁的评价也是正面。例如陈寿评价于禁: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可见于禁投降关羽并不是因为怕死。
要说到于禁这个人物,大家可能都不太陌生,因为在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衍生出了这样一个典故“水淹七军”。而于禁则是这个事件的主人公,战败后被关羽俘虏并投降了,而后关羽被孙权击败,于禁辗转为孙权所虏。
关于于禁这个人物,我们先从他的出生开始说起。“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也。”当时的泰山郡属兖州地界,他此生的第一次出仕是始于黄巾之乱。
巨鹿人张角因朝廷苛捐杂税,加上全国又出现蝗灾、大旱等天气,连年收成不好,所以组织贫苦农民于光和七年的时候发动起义,当时声势浩大,兖州是黄巾军的重要战略地区,所以黄巾军侵扰的特别频繁,为此当时的泰山豪强鲍信招合徒众,以求自保,而于禁也在其中。
于禁早期附从鲍信镇守兖州,兖州牧刘岱败于黄巾党被杀,陈宫与鲍信拥曹操做了新兖州牧,从此于禁归属于曹,他的前程开始放光。
起初于禁不过一小喽罗,“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都伯就是小队长,隶属将军王朗(不是“三公有疾”的司徒王朗,此王朗时为会稽太守),王朗大胆地把于禁推荐给曹操,并称于禁是块儿大将的料。
一番面试后于禁升级了:拜军司马,陷阵都尉。于禁成了大队长(曹操此时不过一州牧,都尉已经是中上级军官了,低于折冲校尉夏侯惇、厉锋校尉曹仁而已)。于禁能力突出,所以每战必用,从征吕布、斩刘辟、黄邵、破袁术将桥莛、乐就、李丰、梁纲等,战功丰硕!
最终,于禁靠着赫赫战功成为的曹营五子良将之一。然而却因为一场败仗,让他过往的功绩变得暗淡无比。
关羽三万大军把曹仁几千人围困在襄樊城内数月,曹操让于禁统领七支部队,共三万多人前去解救。于禁刚到樊城安顿好部队,倾盆大雨却一连下十多天,汉水暴涨,水势高达数丈,于禁的整个七支部队全都处于深水之中,洪水中兵士各自奔命。
此时的于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说是战争,其实是老天爷跟于禁的战争,于禁毫无脾气地完败给了老天爷,于禁就这样在洪水中被坐收渔翁之利的关羽擒降。
庞德作了无谓的抵抗,最终被关羽擒杀。罗老爷子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吸引读者眼球,把樊城之战、水淹七军写得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面目全非。庞德浑身是胆,奋力搏杀,刚烈神勇。于禁临阵怯战,重度缺钙,可怜求降。关羽神机妙算,巧引特洪,淹没七军。
《三国志》描写襄樊之战的过程极其简略,个中胜负的真实原因已经搞不清楚了。不过,于禁兵败是确凿无疑的。只是,于禁为何束手就擒?作为曹魏的功勋元老,他为何如此这样?
看《魏书》中记载:
《于禁传》:“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尽没。”
《曹仁传》:“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
《庞德传》:“会天霖雨十余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
连司马懿都说:“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可见于禁失败确实跟雨水有关,但是真的跟战守之失没有关系吗?“禁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于禁几乎没怎么交战就投降了。
斗胆揣测,跟庞德死战相对比,于禁心生投降之念,可能是他此刻算到了关羽不久会败亡,魏吴会联盟,这样就可以生还回国。于禁为将多年,对三国形势肯定了若指掌,尤其是自己身在战局,肯定会计算后面魏蜀吴三国在荆州的势力拉锯。
结果揣测出了上面的结果,再加上贪生怕死,当时的情况战也不能战,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于是决定投降,只不过没有想到这条回国之路会那么难走,而且回国之后是那样的不遭待见。
于禁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为曹魏立下功劳无数,而晚年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不可谓不悲哀。
在我们这个键盘侠丛生、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薄弱的时代,谁都能喊出一句“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没有经历过战乱时代的我们没有资格用现代的价值观看待于禁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2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乐进有多厉害连关羽都不是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