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和李典不和,曹操为何将他二人留守在合肥抵御孙权?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只得退回到了北方,刚到手不久的荆州也几乎被刘备和孙权瓜分。在曹操无暇顾及南方的时候孙权准备抓住这个时机蚕食曹操的地盘,这就有了后来的合肥之战。合肥是曹魏防御东吴的重镇,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事先就对合肥的防守作了安排。曹操将张辽、李典和乐进三员大将放在了合肥,张辽、李典和乐进这三人都是当时的名将这样的阵容防守合肥表面上看来是很稳妥的,但是有个问题就是这三个人虽然能力都很强但是彼此却合不来。
《三国志 李典传》明确的记载了:“进、典、辽皆素不睦”。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乐进、李典和张辽向来都合不来。那么一向以善于用人著称的曹操难道就看不出来这三人的矛盾吗?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安排我们才可以看出曹操用人的高明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乐进、张辽、李典防守的合肥是孙吴向中原发展的前进障碍,所以一旦孙吴对中原用兵,合肥必然是首当其冲。当时合肥守备的兵力不过七千余人,这样的兵力用来防守还显得有些不足更谈不上主动出击了。而孙权也正是得知合肥的兵力不足所以才在战前摆出了一份志在必得的样子,因为这次战争他动员十万兵力。而曹操在事前早就对合肥一旦遭遇孙权的攻击做出了安排,曹操的命令是如果孙吴来攻打合肥,张辽和李典带兵出城迎战,乐进则留在城中守城,守城的军队不得参战。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馀人屯合肥。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 《三国志 张辽传》
面对曹操的这道命令,合肥城中的将领面面相觑觉得这无异于是让张辽和李典去送死。而张辽则认同曹操的看法,但是他又担心李典、乐进会反对。但是让张辽意外的是李典首先站出来表示认同曹操留下的命令,在史书里没有记载乐进对于曹操这道命令的看法,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李典公开的支持张辽对后来的合肥之战影响很大。
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三国志 李典传》
从这里也正是看出了曹操用人的高明之处,乐进、张辽、李典三人不和但是这里面李典却是个有长者之风的人。曹操正是看中了李典身上的品质才得以放心让这三人一同镇守在合肥。而他安排李典随同张辽出战也是看出了李典是个不会以私废公的人,这样的人在危急时候是能派上作用的。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三国志 李典传》
除此之外曹操安排张辽和李典出战一则是为了激励军心,二则也起到了淡化张辽和李典之间的恩怨的作用。合肥的守备兵力只有七千多人,面对孙权的十万大军如果坐守保住城池的机会并不大,所以为了坚定士卒的军心必须打一场胜仗来证明魏军的实力。而曹操安排张辽和李典出战可以说是将最为危险的任务交给了二人,面对兵力占有绝对优势的敌人两人必须的齐心协力配合作战,这个在无形之中就将张辽和李典两人的心凝聚了起来,两人在千军万马中出生入死配合作战,产生了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也并不没有可能。
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尚且会闹矛盾,那么同一个公司的员工,就一定得情同手足?
张辽,字文远,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名将,三国时期曹魏大将,战神关羽曾说过,张辽的武艺不在关羽之下。而且,张辽还是一员文武双全的帅才,合肥之战,张辽八百骑冲击东吴十万大军,大败孙权,一役成名,威震逍遥津,当时小儿听说张辽大名,都吓得不敢啼哭。张辽被历代推崇,位列古今六十四名将之列。
李典,字曼成,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出身大户人家。乘氏李家,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氏族,跟随曹操后的李典也立下了不少的战功,官至破虏将军,不过李典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就去世了。
张辽加入曹操阵营前,曾是吕布手下八健将之一,而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和吕布集团有过一些恩怨,李家曾暗算过吕布集团,而后来吕布报仇的时候,李典的很多亲人也被吕布集团所杀。所以,李典对于曾经是吕布手下的张辽,并没有什么好感,只不过后来两个人都成为了同一老板曹操的手下,所以虽然有仇,但毕竟当时各为其主,成了同一阵营之后,也就不好直接翻脸,因为这样就让曹操太没有面子了。
不知道是曹操太过知人,还是无意间的行为,张辽和李典同被安排在合肥镇守,防备东吴的入侵。平时还好,大家不想见可以各自待在自己的军营之中,可是孙权大军来犯之时,身为将军,就不得不合作了。这种情况下,就要体现出大局意识了,不论是张辽还是李典,他们的做法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二人不计前嫌,大局为重,共同联手,击退了东吴的进攻。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留下了一段佳话。
为将帅者,就应该像这些古之名将一样,既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又要有超越常人的气度。
张辽和李典都是曹操手下猛将,两个人都非常出色,张辽位列五子良将,李典虽然没有入列,但是,也仅次于五子良将,如果有六子良将,李典肯定当选。
那么,众所周知,李典和张辽的关系很不好,两个人一直不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张辽和李家结仇了,因此,李典对张辽有很深的仇恨。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先从合肥之战说起,孙权带兵十万,进攻合肥,当时,守将有三个人,张辽、乐进和李典,全部兵力只有七千,而孙权兵力十万,悬殊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张辽非常担心,不仅仅是兵力问题,关键是张辽担心和李典关系不好,李典不会配合。
在战前,张辽、乐进和李典召开了一个战前会议,研究部署作战计划,张辽怕李典故意作对,因此,慷慨激昂,而李典受到感染,李胆说,这事关国家大事,我怎么能因私人恩怨,而不顾公事呢?我愿意配合将军作战。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正是因为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紧密配合,以少胜多,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这一战,将孙权十万大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孙权还差点被张辽活捉了,因此,留下了孙十万的外号。这要是换成他大哥孙策,肯定不会败。
那么,李典到底和张辽有什么仇恨呢?
这话说来话长,李典有个叔叔,叫李乾,为人豪爽,有勇略,手下有数千人在乘氏,后来跟随曹操,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曹操派李典的叔叔李乾到乘氏去劳军,吕布派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想招降李乾,李乾没有答应,于是,吕布就派人杀了李乾。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以众随太祖,破黄巾於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
当然,这里面别驾薛兰、治中李封都是文官,想杀李乾是不太容易的,肯定是张辽参与了,如果张辽不参与,仅凭两个文官,是很难杀掉李乾的,毕竟李乾有勇略。
张辽当时正好在吕布手下,而且是吕布的得力干将,是吕布的第一马仔,肯定是第一人选。而史书也记载,李典说的很清楚,对张辽有私怨,很可能就是因此事而结仇。
不过,合肥之战,李典能从大局出发,抛弃私怨,以公事为先,与张辽全力破敌,也不愧名将风范。
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能力出众的大将,但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却是比较微妙,《三国志》很明确的指出?进、典、辽皆素不睦?,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说三个人之间关系都不太和睦:张辽和李典不和是因为当初吕布袭取兖州的时候其部下薛兰杀了李典的叔父李乾,虽然吕布兵败被杀但是李典对原来是吕布旧将的张辽一直没有好脸色;至于张辽和乐进,李典和乐进关系为何也不和睦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奇怪的是,三人不和曹操不可能不知道,但是曹操却偏偏把合肥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交给了三人防守,为何在明知三人不和的情况下曹操还要让他们搭档守合肥?主要有三个原因,我们分析一下。
第一,三人虽然不和,但是这种不和只是个人私怨,和品德无关:史称李典有长者之风,?不与诸将争功?,张辽和乐进也不会在后面说是非搞小动作,这种不和是摆在桌面上的不和,当危机来临之前,三人可以忘却私怨,反而可以精诚团结
《三国志》记载孙权进攻合肥之时,?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逍遥津之战成就了张辽的威名,可是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其实不是张辽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皆素不睦?的三人通力合作的战果
张辽有帅才,乐进?每战先登?,李典儒雅不争功,三个人能力都很出众,放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独当一面,三人搭档同守合肥却起到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作用,如果张辽不是和乐进李典搭档还未必有这种效果,有时候不得不佩服曹操用人的眼光实在是精准和毒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2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