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丹阳兵有多厉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大家一说起三国的武将或是谋士,肯定都会想到什么吕布、关羽、张飞,赵云,或者郭嘉,荀彧,司马懿等等,武将估计就吕布最牛了,武力值是公认的最高的,只不过死的比较惨。谋士,只怕就数司马懿了,活得最长,还窃取曹魏大权。但是如果要说兵呢?或许知道的人就寥寥无几,虽然战兵的作用,需要靠单挑武将的体现,不过他们在也在历史中发挥最大的光彩。今天就跟小编来看看三国历史最强战兵—丹阳兵。
扬州丹阳郡当时号称“精兵之地”,这是孙策在江东的重要根据地,并为之提供大量“好武习战”的“丹阳兵”。除此之外,曹操,陶谦,刘备等诸侯都曾依赖这些丹阳兵。
“丹阳兵”指出身扬州丹阳郡一带的士兵。 丹阳郡建制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领17个县(东汉时曾增至19个县),地域大致包括今皖南、苏南西部和浙西北一带,郡治即是今宣州。
在三国乱世争霸期间,曹操曾说:“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 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曹操进兵被徐荣大败之后,派夏侯淳到丹阳招兵。扬州刺史陈温与曹洪有交情,丹阳太守周昕对讨董的义举持积极支持态度,所以出手相助。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说:“太祖(曹操)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余人。”无疑,曹操从丹阳太守周昕那里得到的兵众,属于“丹阳兵”。以后,周昕还不断给曹操输送士卒,达万余人之多,当然也是“丹阳兵”。
徐州刺史陶谦是丹阳郡人,徐州管辖兵马五万,而陶谦能掌控的只有自己的“老本”:三万丹阳精兵。陶谦手下并无大将,就是倚仗着三万子弟兵打败了黄巾军,坐稳徐州。
刘备增援陶谦抗曹,而当时刘备的势力极为单薄,陶谦便赠送给他四千丹阳兵;这支精兵成了刘备的“家底”,后跟随刘备转战千里,立下赫赫战功。其中的精锐成为刘备手下的一支特种兵——白眊精兵。
据《三国志》及裴松之注等史料记载,孙坚死后数年,其长子孙策“志在立事”,去找袁术要还父亲的旧部;袁术开始并没有将年仅十多岁的孙策放在眼里,多次忽悠孙策。孙策坚持讨要,袁术便让孙策自己去丹阳募兵,他说:“丹阳地,以天下精兵辈出而闻名。”当时的丹阳郡太守吴景是孙策的亲舅舅,都尉孙贲是他的堂兄。在舅、兄的支持下,孙策很快招募到数百精兵。孙策后来因故又回到袁术帐下,继续忍受着袁术的耍弄。然而不久孙策的机会来了。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治所在寿春,而寿春被袁术占据,刘繇渡江改治吴郡曲阿,并赶走了吴景、孙贲。于是孙策对袁术说:“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匡济汉室。”袁术“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孙策趁机再次讨要父亲旧部,袁术只给了他一千多老弱残兵和几十匹马,但这些人里却有后来成为江东栋梁的程普、黄盖、韩当等人。
这时丹阳的新郡守是周尚,周尚的侄儿即是三国名将周瑜。周瑜与孙策同年,二人是生死之交。周瑜前往丹阳探望叔父,却遇上了孙策,孙策大喜道:“吾得卿,谐也。”周瑜“将兵迎策”,“遂从攻横扛、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接连征战获胜,孙策手中已积聚数万士兵,他继续向吴、会稽等郡进军,却让周瑜“还镇丹阳”。孙策深知,要想平定江东,成为一方诸侯,离不开丹阳的兵源和物质,因此必须坚守丹阳这个根据地。周瑜实际接管了丹阳之后,不断派遣“丹阳兵”,以及舟船粮草等供给,支持孙策横扫江东。孙策坐大,袁术才知上当,他派遣堂弟袁胤任丹阳郡守,令周尚叔侄回寿春。孙策根本不予理会,他将袁胤逐出,命自己的表弟徐琨为郡守。但孙策顾忌徐琨手握重兵,丹阳又是出精兵之地,颇不放心,便让舅舅吴景复任郡守。可见丹阳这个根据地在孙策心中的重要性。
孙策发迹之初,主要得益于一人一地,人即周瑜,地为丹阳。正如他自己所说:“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而周瑜的“发众及船粮”,就是派遣丹阳兵和输送丹阳的战略物资。东吴的天下,可以说大都是丹阳兵打出来的,从此丹阳在东吴的地位举足轻重,担任丹阳郡守的都是吴主亲信重臣,如程普、太史慈、黄盖、韩当等。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将丹阳郡的黝县、歙县划归新都郡。
1、白马义从:是公孙瓒手下的意志轻骑部队,是以原来跟随公孙瓒的善射之士为原型基础创建的由于是公孙酷爱白马,所以这只部队都是白色的战马,而部队为表达忠心,均高喊:“义之所至,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因而得名——白马义从,而公孙又因此得“白马将军”之称。
由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沮授为监军,在三国时期,白马义从是就宛如一颗流星,那样的耀眼却又转瞬即逝,就在界桥那一战役中被袁绍麾下大将麹义所歼灭。
2、先登死士:原本意思是最先登上城头的功劳最大,意思是先头部队、精英部队。统帅是袁绍麾下大将麴义,先登死士只有800人左右,却能够击败近万人的白马义从。这个在是《三国志》中是这么写的“绍令麹义以八百兵为先登,强弩千张夹承之,绍自以步兵数万结阵於后。义久在凉州,晓习羌斗,兵皆骁锐。”
3、陷阵营: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为‘陷阵营’”。全军仅有七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
最后被吕布夺取了兵权,无法出力只能坐看吕布被擒。这边小编认为高顺可以说是三国第一帅才,因为上面提到了700余兵所攻之处无所不破。所以我相信除了陷阵营本身的强大,还有高顺平时的训练,以及他的指挥能力关键是高顺只忠于吕布一人,最后下场我们也只能为其感到悲哀了。
4、虎豹骑:三国中最让人胆寒的精英部队,还是要说曹操手下的虎豹骑,因平时作战就像虎豹一般,所以称之为虎豹骑。统帅是曹操族弟曹纯,而且更可怕的就是虎豹骑一有伤亡就是从百夫长中选替补,可以见其的战力可怕。
曹丕称魏王后,虎豹骑在史书上便已无记载,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随着战事减少,这支特种部队被改编、整合进禁军系列,不再以单独的军种示人。
扩展资料:
各国的兵种分布
北魏:骑兵为主,步弓为辅
北方魏国,人口以游牧民族、能征善战的骑兵为聚集群,而北方又一贯有骑马狩猎的习惯,大部分士兵及平民,都懂得骑马,北方的地域辽阔,骑马能以极快的速度奔驰,因此马成为北方首选的交通工具及作战工具。
骑兵拥有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北魏依赖北方骑兵而不倒。诸葛亮六出祁山,难攻下北魏,其原因有二,其一,北魏骑兵机动灵活,作战能力强,打得过则穷追猛打,打不过则跑,谁都追不上;其二,西蜀步兵难以追赶骑兵,只能形成攻城压迫之势,却不能在城外交战中,追捕魏军,即使战胜,得不到大的利益。
东吴:弓步为主,骑兵为辅
中国向来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其中主要是地理因素决定的,南方河流湖泊众多,更有较多丘陵小山,骑马无法快速通行,反而是船能够在江河湖泊中自由穿梭。季节上,南方多雨,人群上,南方人熟悉水性,种种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决定了东吴水战无敌,陆战无优势,水战就以半数步兵和半数弓兵组成,骑兵基本无法上船,只能作为辅助兵力,绝不会成为主要兵力。
东吴以弓兵步兵为主的水上军事编制,让北魏难侵,典型的战役——“赤壁之战”,就证明了北方人不谙水性,与南方人在赤壁水上交战吃了大亏,但如果东吴想用水军北犯,基本是不可能的,北方提供不了太多水战的地形,多以陆战为主,一旦弓兵步兵上了岸,骑兵攻杀就易如反掌,可以想象:一击而溃、一冲即散,步兵弓兵无法形成有效攻势。
西蜀:步兵为主,骑弓为辅
蜀国一向以地势险峻出名,在那种山川峡谷地形中,骑马不实际,船也无法在激流中平稳,更无法在瀑布众多的流域中长驱直下,所以,蜀国的兵种,必然要以步兵为主,骑弓为辅,可以说步兵占据了所有兵种中的一半以上,否则在巴蜀之地行军都有困难。
西蜀以步兵为主的优势,与其他两国雷同,都是守住自家土地容易,攻占别人家土地难,东吴要想逆流而上与西蜀交战,船的逆流就已经降低了行军速度,加上到了巴蜀之地,不熟悉地形,容易被西蜀军埋伏,难攻西蜀。
北魏要想进犯西蜀,必须越过重重关卡,大规模骑兵入蜀也不实际,本来北魏通往西蜀的道路就狭窄,骑兵只能排队挨个个进川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兵制
要是说起三国的话,我们肯定都会第一时间想起,这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更是涌现出不少的人才。他们更是为自己的君主出谋划策,征战四方。虽然他们歌词擅长的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却都是为自己君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君主们更是想靠着自己的力量来打下一番天下,但是打天下的前提下就要有众多的兵种,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当中都有哪些并重,而那个兵种又最具有战略意义。
三国时期的兵种,同东汉一样,区分为步、骑、水兵,及少量车兵不同处是水军空前强大,骑兵主要在内地作战出现重装甲铁骑,步步兵又称步军、徒众。《三国志·魏书·鲍勋传》注引《魏书)说兵中弩兵的地位突出。鲍勋的父亲鲍信:“收徒众二万,骑七百。”其中“骑七百”,是指七百匹战马和七百名骑士,“徒众二万”同“骑七百”并举,说明“徒众”就是步兵。步兵是人数最多的基本兵种,区分为着铠甲兜鍪的甲卒、甲士,即重装甲步兵,和不披甲的轻装步兵。步兵适应多种气候和地形,行进时一般为徒步,有时也乘船,装备有矛、戟、刀、弓矢、弩、盾、甲胄,有时也使用手戟、剑和长刀。
除了这些普通兵种外,三国中几乎每个势力都有自己的特种部队,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作战能力强。你真的了解他们吗?
一、虎豹骑。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虎豹骑是曹操阵营的精锐骑兵。不过在《三国演义》中几乎并未提及,反倒是《三国志》中提及,这也遵循了“颂刘贬曹”的宗旨。第一位统帅为曹纯,数位统帅皆为曹家人,可见其核心地位。战绩也有南皮杀袁谭、乌桓杀蹋顿、长坂坡败刘备等等。成员皆是百里挑一,不过虎豹骑并不算得上常备的作战部队,每每出征都是跟随曹操身边,估计是类似护卫队的概念。
二、白马义从。现在的白马义从似乎被炒得很热,似乎一直都有人说:汉人的骑兵也可以很牛逼,比少数民族的都厉害。不过,义从似乎是由少数民族的人组成的部队,详见义从的解释。公孙瓒应该是有强迫症,麾下的精锐骑兵都必须是白色的,这是白马义从的名字的由来。都是白马,可见其骑兵队伍之大,至少马匹的挑选放在其他地方都是一个麻烦事,公孙瓒占据的地理位置比较好,可以得到充足的马匹供应。三国第一大帅哥赵云也是出自白马义从的。可惜界桥之战败于先登死士之手,以轻骑兵冲击弩兵,似乎不是一个正常的举动。
四、白耳兵。即白毦(发音同耳)卫。刘备势力精锐,陈到统领。陈到算得上是网文中的神将。不过演义中和正史里并未多大的提到。战力极强。还有说是白眊兵。这才是笔误。现在的网文中吹得太厉害了,不过不可否认其对蜀汉的贡献。
五、大戟士。袁绍手下重装步兵。统帅张颌。装备重甲和大戟。这也是网文衍生出来的精锐部队。正史及演义中并未提及,只是在《后汉书》中稍有提及。战斗力不详,被白马义从打败,网文中地位不低。
六、无当飞军。 所谓无当飞军,是诸葛亮在征服南中后,利用当地少数民族兵源,建立的蜀汉劲旅,和刘备传统的王牌军——白耳兵,以及西凉马氏军团鼎足而三,一时瑜亮。
七、陷阵营。吕布手下高顺统领,也是网文中神一般的存在。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吕布信任的大将无疑是高顺,而高顺也是忠于吕布。并非曹操能够收买。战力不凡,吕布看重的部队战斗力定是不俗。
八、藤甲兵,按照布依族先民的制作程序,一套藤制铠甲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首先砍来青藤编制好藤甲后,再用桐油浸泡。用桐油浸泡的目的是让藤甲更具韧性。浸泡48小时后,将藤甲拿出晾干,至少要晾两个月,然后再用桐油浸泡,如此反复5次,一套藤甲才算完成,这样的藤甲才敢穿着上战场。后诸葛孔明南征之时,用火攻之计,火烧盘蛇谷,大破藤甲军。
以上部分三国中的精锐部队,或者说广为流传的精锐部队。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吕布
籍贯:并州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
官职:左将军,温侯
配偶:严氏、曹氏
简明历史传记
吕布字奉先,擅长骑射,武力过人,闻名于并州;刺史丁原用布为主簿。董卓入京后,诱使吕布杀死丁原,率其众来投。董卓大见亲侍,令布为骑都尉,随侍左右。布亦父事董卓。然董卓常因小忿而欲杀布,布惧,在司徒王允的教唆下杀掉了董卓。卓党李傕等啸聚为贼,攻打长安,布不能拒,逃走,先后投靠袁术、袁绍、张杨,最后在张邈、陈宫的策划下入主兖州,与曹操展开数度激烈的争夺战,先胜后败,投靠徐州的刘备,屯兵小沛。吕布趁刘备攻袁术之机夺取了徐州,后在曹操的调解下与备和解。袁术攻打刘备,吕布以辕门射戟为赌注,使袁军退却。袁术起兵伐吕布,吕布大败。但后曹操和刘备联军攻打,困守下邳。布虽骁猛,然无谋而多猜忌,又信妻言,不纳群下之言。曹操堑围三月,吕布军上下离心,其将侯成、宋宪、魏续缚陈宫,将其众降;吕布亦就缚,与陈宫、高顺被戮于白门楼。吕布性情轻狡反复,唯利是图,注定了其能称雄一时而不能成大业的命运。
简明演义传记
吕布是骁勇善战的汉末诸侯,先后跟随丁原、董卓作战,并最终杀死了丁原和董卓。成为独立势力后,吕布与曹操为敌,和刘备、袁术等诸侯时敌时友,最终不敌曹操和刘备的联军,兵败人亡。吕布虽然勇猛,但是少有计策,为人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在演义中,吕布是天下无双的超一流武将,曾在虎牢关大战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曾一人独斗曹操军六员大将,武艺可谓公认的演义第一。著名的美女貂蝉上演连环计后,成为吕布的妻室。
吕布一生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后人有诗叹道:
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
空余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
缚虎望宽今太懦,养鹰休饱昔无疑。
恋妻不纳陈宫谏,枉骂无恩大耳儿。
吕布的历史评价
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吕布臧洪传第七评》)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曹瞒传》
范晔:“焉作庸牧,以希后福。曷云负荷?地堕身逐。术既叨贪,布亦翻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评》)
陈宫:“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三国风云人物之吕布(仿《百家讲坛》)
吕布是三国时期的一大英雄人物,人称“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他和他的坐骑赤兔都曾是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尤物。但是吕布的命运并不太好,他的一生在三国历史的上空像流星一样划过,并没有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不过,由于他的出现,对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制造了三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变局。
(1)京都之变
董卓进京之后,东汉政治军事势力迅速分化,一派为董卓为首的凉州军团控制的中央政治军事集团,另一派为袁绍为首的地方反对势力关东军团。而在这两大军团的对峙中,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作为中国军政治集团,主要表现在迁都长安后,董卓的军人政治与东汉的文人政治之间的强烈冲突。由于关东军团的作壁上观,董卓更加势无忌惮,为所欲为。由于董卓的滥施淫威、心狠手辣,引起了朝廷文武的强烈不满。于是司徒王允联合吕布除掉了董卓,不过随即又被董卓的余党驱逐,吕布开始了他的东奔之路。
京都之变的影响是分化了以董卓为首的凉州军团,这为曹操的进一步瓦解关中势力作了很好的铺垫。历史的重心开始随着他的东奔而向东移动。
(2)兖州之变
吕布首先想到的便是袁绍、袁术兄弟,他以为凭借他诛董卓之功,并且因此报复了董卓杀害袁家之仇,袁氏兄弟应该对他感恩戴德,哪知袁氏兄弟只是把他当作为其个人利益卖命的猎狗。吕布屡屡逃过了他们对他的暗算,最后投奔了河内张杨。由于他与张邈建交,引起了袁绍对张邈的进一步怨恨。
张邈与袁绍曹操都是好朋友,曾经因为正言责备袁绍而引起了袁绍的怨恨,袁绍示意曹操杀掉张邈,但遭到了曹操的拒绝。由于与吕布建交再一次触怒了袁绍,张邈担心曹操终究会杀他,于是趁曹操第二次东征徐州的时候,他联合陈宫、王楷、许汜等人,引吕布入东群,发动了反抗曹操的兖州事变。弄得曹操只剩下了鄄城、范、东阿三座城池。在荀彧、夏侯敦、程昱、韩浩等人的坚持下,曹操回军除叛,把吕布赶跑。吕布东奔徐州。
兖州之变的影响是动摇了曹操集团的统治。使得曹操不得不改弦易辙,最终定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计策。
(3)徐州之变
曹操两次征讨徐州,便宜了刘备。刘备奉公孙瓒之命帮助陶谦抵抗曹操,在陶谦死后坐领徐州。引起了袁术的不满,袁刘军队僵持于盱眙和怀阴。这时吕布趁机占领了下邳。吕布联合太山诸将多次击败了袁术的进攻,袁术被他弄得狼狈不堪。刘备在再一次被吕布击败后,跑到曹操那里求救。这时的曹操已经迎天子于许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东汉中央政权,代表了东汉王朝,代表了国家。而在徐州的地方势力陈登父子,开始向国家靠拢,被曹操安插在广陵,掎角吕布。最后曹操亲征,终于除掉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吕布和他的军团最终失败。
徐州之变的重要影响是端掉了刘备的根据地,使得刘备不得不东奔西走,历史的焦点汇聚到了曹操与袁绍集团的争斗中。
白门楼下,汉末的弄潮儿吕布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此,不能不对这位重要人物做一个简单总结。
汉末三国英雄辈出,其中佼佼者莫过于后来三分天下的三雄曹刘孙。除此之外,群雄割据时袁绍吕布两人也是群雄中的顶尖人物。袁绍乃是北方霸主,天下大乱便是由他起,之后做关东诸侯的盟主,甚至一度号令半壁江山,后期雄据四州之地,用老话说便是兵多将广,其实力在群雄中当称第一,就是曹操在如天赐一般的官渡大捷前也远非其对手,一度甚至还依附于袁绍。虽然说袁绍起家有其世家背景的关系,但是对比其他的弟弟袁术来,袁绍要好的多了,不论他日后如何,袁绍在群雄割据时期其地位可称的上举足轻重四个字。而另一位便是在本章中死去的吕布了。
比其袁绍是以势力称为顶尖人物,吕布则是以其经历而成顶尖人物。起初为丁原之下一主簿,因董卓而叛丁原并杀之,之后又因王允叛董卓并杀之。这两次叛变并诛杀之前的主公给吕布莫大的好处,叛丁原后董卓任命其为骑都尉,后为中郎将,叛董卓后吕布更是成为温候,并假节,与王允等人共秉朝政,实际上掌握着长安朝廷的统兵权,可说的上位高权重了。而后又突发其变,逃出京城,连妻子都来不及带出,在袁术袁绍之下辗转流离,一时受到重用一时又被追杀,四处寻人收留,几与流匪无疑,对比其在董卓死后那几十日的辉煌,可说是从天上落到了地下。在此人生潦倒之时,忽然得到兖州地方势力的支持,起兵对抗曹操,还一度把曹操逼得险些无家可归的境地。然而情势又变,被曹操击败,逃至刘备处乞求收留,再趁刘备外出征战时夺徐州。在徐州和袁术又是时而联合,时而相互攻伐,最终兵败,在白门楼被杀。其一生跌荡起伏,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是传奇而有戏剧的一生,别说他杀丁原杀董卓之事,就说他能一下把汉末这么多风云人物曹操刘备袁绍袁术都得罪光这一点来看,就很不容易了。(这点上不能不说他是人才啊!)而且他无论到哪,总是能成为中心人物,引起一番风波,这点也是无人可及,在关中他杀董卓,朝中权力换手,并要杀凉州人,间接引发后来的西凉军入主长安一事。到了关东,他在曹操背后捅一刀,使曹操陷入人生最大的危机,兖州势力大为变动。兖州之乱还间接影响张杨和臧洪之死。到了徐州又夺了刘备的立基之地,让刘备日后十几年流离失所,四处投奔,寻找一块割据地。假如没有吕布,汉末的群雄争霸要简单的多,不过也要逊色的多了,对于这位改变历史的人物,我们将其列在袁术刘表之上,并不过分。
上面是从历史的角度,而从演义角度来看,吕布也是拥有大量戏份的主角之一。三国演义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并没有专一的主角,刘备曹操关羽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其中对关羽有所侧重一些,而之外就轮到了吕布,这点上就连袁绍也远远不及,这不能不说是因为吕布那传奇的人生和个人武勇名声的关系了。古代演义要写的好,有几位角色必然不可少,这在前言一文已经说到,吕布便是担当着这武勇天下第一的角色,而且因为三国演义带有强烈的历史因素,而即便在三国这个时期,吕布的传奇色彩也不见减少,所以说将其戏份大大增加,对其的戏剧角色大为渲染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如三英战吕布等虚构的故事,在给了刘关张等人戏份的同时也给了读者吕布武勇天下第一的概念。在演义中,吕布这个人物可以说刻画得相当成功的。
那吕布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纵观其一生,很难说用几个简单的字来概括。
吕布乃是首先以武将的身份出现,其武勇确实了得,对此吕布也很有自信,《三国志》中记载,吕布被擒后,对曹操说:
“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而“太祖有疑色。”
吕布对自己很有自信,认为曹操所担心的只有自己,而且认为由自己带领骑兵,曹操带领步兵便可平定天下,而且曹操(文中称太祖,因为曹操日后被魏朝尊为太祖武皇帝,三国志中所称的太祖一般就指的是曹操。)听了此番话还有所迟疑,这说明曹操对于吕布所统领军队的战斗力也是很欣赏的。曹操是汉末的用兵名家,而且和吕布交锋多年,对吕布的实力应该相当了解,所以说吕布作为武将统兵作战,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吕布不仅勇武过人,而且颇有才略。《英雄记》中记载称他在离开袁绍时,袁绍派人追杀,“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黙被,谓为已死。”从中可知吕布不单有武勇之名,而且也善于用计。实际上吕布与王允密谋诛杀董卓;与陈宫张邈密谋取兖州,再夜袭徐州;日后袁术攻打刘备,他能判断形势出兵帮助刘备,这些举动根本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只知道匹夫之勇的将领所为。其实作为能统领一军之人,也绝不会是一个只会冲锋陷阵的莽夫。
在《英雄记》中还有一段对于吕布的记载,那是吕布投奔好友张杨时,当时郭汜、李傕通缉吕布,张杨属下有所心动,吕布知道后做了如下举动:
“布闻之,谓杨曰:‘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杨于是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
这段话不像一个武将所说,倒是像一个辩士所说的话。虽然此文不一定是实,但是吕布非无智之人这是肯定的。
而且吕布也颇有人缘。张辽乃是日后曹操麾下名将,在吕布死前一直追随吕布。而吕布手下的高顺也是极有才华的将领。而且他与张杨也是好友,张杨还一度想出兵协助吕布,虽然比不过臧洪对张超之友情,但是也相差无几了。庞舒也在长安城被破后为吕布私藏家小。这些人对吕布都可以称得上有忠有义,而吕布能交上这些好友或属下,也可见其人确实有吸引人的一面。
但是吕布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吕布的缺点比优点更多,而且几乎是致命的。
吕布带兵有战力不错,但是也导致了他过于依仗武力。如董卓死后他在长安力主杀尽凉州人,所依仗的便是自己率领部下的战力。但是一味用强,导致凉州人尽反,长安也被攻破。这是其虽有武勇,但是不知道用势,只以武力为先的结果;再看他在兖州对曹操,一度占据优势,却被曹操反败为胜。其一是用兵上不如曹操,在占据要点上屡有失策,其二也是不会造势,当时曹操和吕布都缺粮,曹操一度甚至要依附于袁绍,其情势比吕布还危急。但是不久后便恢复过来,而吕布在此期间毫无作为,不能制造对自己有利的形势;再看在下邳最终迎战曹操时,陈宫献计,吕布自己也认可,却最终因妻子的一席话放弃。这比较日后三分天下的曹操刘备孙权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就差的远了。
吕布作为一名统兵将领,其才智确实足够,但是要作为一国之主,不单统兵,还要统领文臣武将,就不足够了。陈登曾说曹操将吕布用为鹰犬,吕布居然也默然,可见吕布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
上面说的是吕布的才能,再说吕布的性格。吕布有高顺张辽这样的属下,有张杨庞舒这样的好友,说明他确实有一定的吸引力。(当然在之中也有同乡的因素,张辽张杨还有王允等人都与吕布都是并州人)但是,他的性格缺陷也是相当严重的,是怎么样的性格缺陷呢?便是急功近利,而且贪小利而忘大义。如丁原董卓两人之死,给了吕布相当大的好处,但是也给了他极大的骂名。古人重视气节忠义,尤其是弑主,最不能为人所容。你不想在原来主公麾下,离去就可以了,所谓臣可以择君,对此古人还是相当宽容的。但是你不但叛变,还杀了原来的主公邀赏,这就是极大的过错了。而吕布不单做了,还一连做了两次,(假如细说起来吕布偷袭收留自己的刘备也可以说是一次背叛,只是他一来未杀刘备,二来刘备并非他的主公,这就不算了。)这使得他日后到了关东各诸侯处便难以生存。比如他杀了董卓,为袁术袁绍报了大仇,但是袁术不齿其为人,恶其反复,拒而不受;袁绍一度收留之后却担心吕布为自己的祸害而要杀之。正是因为有如此的劣迹,曹操才会在听到刘备说丁原、董卓的名字时杀掉吕布,否则即便刘备说再多的坏话,曹操也未必不收留吕布。
吕布再有一个极大的缺点便是一朝得志便目中无人,和同僚关系搞的很糟糕。之前说过,诛杀董卓的一大因素很可能就是吕布是并州人,和董卓的凉州派系搞不好关系。而杀了董卓后,吕布得掌大权,却和凉州人的关系越来越差,甚至要诛尽凉州人。等到了袁绍处,也是因为吕布认为自己有功于袁家,看不起袁绍手下众将,终于和袁绍决裂。
事实上任何一个主公都不希望会有吕布这样的下属。有了他,其他的下属都要被排斥;若是只重用他,却要提防被他取了脑袋。
问题是吕布并没有认识到这点,到刘备处他哭诉说:“我与卿同边地人也。布见关东起兵,欲诛董卓。布杀卓东出,关东诸将无安布者,皆欲杀布尔。”
吕布只知众人要杀己而不知其为何要杀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极其自我中心的人,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也难怪刘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说”了)比如他射戟救了刘备一次,便认为对刘备有功。却全忘记了,若不是他偷袭徐州,刘备怎么会落得要他救的下场,更别说刘备不久后就被他攻打逃亡。这样的情况下还希望刘备为自己说好话,可见吕布其人太过自我中心,只知自己对他人的恩,而不记得自己对他们的仇了。
属下做不成了,那做主公呢?吕布也有相当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还是不会用人。高顺乃是他手下大将,为人忠诚善战,吕布也知其为人。郝萌做乱时首先逃至高顺处,可说对其信任之,但是却不重用,在郝萌之乱后反而将高顺的部下都交给自己的亲戚魏续,但是日后就是魏续背叛了他。同是郝萌之乱,郝萌部将曹性检举陈宫同谋,吕布因为陈宫是手下重将,而不追查,这确实做得很好。但是临到重要关头,又疑心陈宫,不能用其计。(另据史书上记载吕布可能有喜欢抢部下老婆的缺点,这样众人不离心才怪了。)
作为主公,对于下属的关系要调解之,虽然不能让之结为派系,但是更不能让其相互猜忌,甚至自己也猜忌部下。吕布做不到这点,如此,不败才怪了。
作为下属不能忠于主公,作为主公又不能统合下属,吕布或许只能作为一个混世魔王来搅和一下天下局势吧。
三国杂谈——吕布
在演义中,吕布出场就非常威武不凡。董贼当时气焰张天,“废立废立”喊得惊天动地。丁原跳出来骂他,董贼脸上挂不住了,准备开刀时,李儒眼尖,瞅见丁原身后一人“身长九尺,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杀气极重,李儒赶忙打圆场:“喝醉酒了,哈哈哈”。我估计当时如果李儒不出,董贼已经身首异处了。
然后就是第二天,董贼西凉铁骑浩浩荡荡去和吕布交手,噼里啪啦地被吕布打得满地找牙,董贼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立刻叫李肃出马。赤兔和金珠宝贝奉上,吕布立刻转了脸色,喀嚓斩了丁原,然后到了董贼手下,又拜董贼为义父,“此所谓三姓家奴也”——张飞发明这句话委实漂亮得很,也刻薄得过了份——从此便作为董贼的部下将领了。
然后是吕布最出彩的时候了。十八路人马杀来了,华雄被杀,董贼率兵到虎牢,吕布跳了出来,先斩方悦,又斩穆顺,败武安国——奇怪,这几个人在华雄耀武扬威时干嘛不去拼啊——最后把辽东猛虎公孙瓒追得无处藏身。所谓:“温侯吕布世无比,雄才四海夸英伟。护躯银铠砌龙鳞,束发金冠簪雉尾。参差宝带兽平吞,错落锦袍飞凤起。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出关搦战谁敢当?诸侯胆裂心惶惶。”果然天下无双。然后就是著名的三英战吕布。窃以为,吕布先挑了四个人,这三个人捡现成便宜再不胜是说不过去了。不过后来岳飞传里有个双枪陆文龙也是被所有猛将车轮战也未败,算得厉害。吕布就略微差一点点了,斗到后来好歹是过了百合,虚晃一戟就闪了。这也是吕布仅有的两次单打失败之一。
然后,吕布就跌入了温柔陷阱,做了一次借刀杀人用的刀。整个事件没什么好说的,我只请大家注意一句话:“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这句话可以说是肺腑之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吕布人性化的一面。虽然李肃对他那么花言巧语,董贼也始终对他笼络有加,他始终还是不甘心在董贼手下当一个杀人工具。他的天下不是一个将领的天下,他有巨大的野心。所以可以说,即使没有貂蝉,他也会杀了董贼。一切只是早晚而已。然后李郭破关,吕布没有独自逃跑,而是招呼王允一起走,并且“苦劝”。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还不是所谓“豺狼之性”。多少有点义气。
然后吕布陷入了流浪生涯。一会儿帮这个一会儿帮那个,但主要在河北作战。尤其与黑山贼作战时把号称无敌的张燕打得落花流水。可是袁绍等始终对他疑心重重,逼得他只好不断跳槽。某次跳槽还发生这种事:“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由此可见他的骁勇实在已成了一种恐怖的威慑力,他是战神,是魔鬼。在那个时代而言,已经成了一个神话般的存在。
然后,发生了吕布生平最重要的事,他遇到了陈宫。
由陈宫策划,吕布攻占了兖州,控制几乎山东全境,然后全军东出濮阳与曹操会战。有几个经典战例,反正曹操正面交战屡败,而用计则吕布相形见绌了。须知曹操军乃青州军,天下著名的铁军,却在与吕布作战中屡败,可见吕布西凉骑的骁勇和吕布本人对军队的重大影响。可是在对付计策方面,吕布则一塌糊涂。他的骁勇使他的信心过于膨胀,甚至迷信于自己的勇猛,于是就陷入了麻烦之中。一直到后来被迫撤出兖州投奔徐州。
吕布在徐州过得也不算快乐。虽然后来奔袭徐州夺了州牧,可是刘备为肘腋之祸根,袁术又常来纠缠。逼得吕布还上演了三国里极精彩的一幕——“辕门射戟”。这一箭可以说震住了所有人。说实话,张飞动不动要和吕布斗三百回合,我倒怀疑他骨子里对吕布却是根深蒂固的恐惧。就好像中国人越恐韩越嘴里说不怕韩国一样。而关羽从来对谁都没有心理恐惧症。但从这一箭开始,所有在场的人都会对吕布产生恐惧——这一箭也足见吕布的傲慢。我相信,虽然经过这一箭袁术、刘备罢兵,但是双方都已开始将矛头不自觉地对准吕布,因为他们发现吕布的潜在威胁实在很惊人。
然后,曹操会集刘、吕、孙三家共打袁术,当时可以说是吕布一统中原的好机会。可是曹操先算了一着,先用左将军笼络住了吕布,顺便安插了密探陈登。(顺便说一下,陈登是个高手)破了袁术,然后顺理成章地开始打吕布。从这一系列的策略而言,吕布着实是太幼稚了。
最后是著名的兵围下邳了。吕布屡次失去战机,最后被一次莫名其妙的出卖就擒了。如此而已。在被擒之后吕布的表现也不佳,几乎是摇尾乞怜。仅有的一句豪言是:“布将骑,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但那是描述自己投降后的宏伟蓝图,着实无意思。
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吕布其人。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处蒙古,可见吕布很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那么神箭飞骑的本事是天赋来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一段猛一看跟董贼年轻时还真像。年轻时因为骁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骑都尉(类似于典韦之于曹操),可是后来“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主簿者文书也,就是杨修做的活。可见吕布是被老罗丑化成一个文盲的,人家毕竟当过主簿耶。
吕布个人的勇武,可以和项羽、袁达等传奇猛将媲美,其战绩也堪称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剧则多少与项羽有相似处:过于迷信个人武力,无视政治手段,任用将领过于胆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过于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优秀的地方,从而使他放弃了其他的优点,大致如是。
考虑一下这个人,一个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时候不大可能受系统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经验可能完全来自于在丁原手下的官职升迁等。但在仕官时,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绝对不行的。猛然之间,他踏进了乱世,踏上了乱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实人们对他的诟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杀董贼是正义之举。受儒家思想毒害的旧势力——袁绍、袁术、张邈等都对他避若蛇蝎。可是乱世本来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任何事都必须以最终的政治利益出发。从这一角度而言,吕布只是选择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从这一点来讲,刘备和曹操其实和吕布是一类人:他们摒弃了一切繁文缛节和道义观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刘曹何等枭雄,他们做的肮脏的事都打着正义的幌子,而吕布则太诚实了,于是人们把矛头对准了他。其实他唯一做错的,是他不够虚伪。
可以这么说,吕布这种人的存在是乱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乱世的必然。没有这种人,乱世不称其为乱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乱世无法结束。他只是为乱世而生,在乱世中扮演一个可能很显眼的配角,然后匆忙谢幕。他的英姿固然潇洒,他的能力固然骁勇出众,可是他不懂得演戏,所以他只能谢幕。
陈寿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其实“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哪一个乱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过吕布始终是个孩子,以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驰骋中原。他太短视,也太浅显。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倒是很客观地说了一条历史规律。
歇后语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1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