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蒋济,曹魏的四朝元老,谋略不输于荀攸

众妙之门 2023-07-03 21:56:12

蒋济,曹魏的四朝元老,谋略不输于荀攸

他是曹魏的四朝元老,谋略不输于荀攸,被司马懿当猴耍气死了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曹操手下有五大谋士,即董昭、郭嘉、蒋济、刘晔、程昱,这五人被陈寿列入同一篇列传中,称他们为“世之奇才”。这五人的谋略水平和荀攸差不多,其中尤以蒋济侍奉曹魏的时间最长,长达四十余年,共经历了四代君主。

蒋济身为四朝元老,不仅谋略十分出众而且敢直言进谏,深受曹家器重,最终官至太尉,位居三公之首。虽然蒋济德才兼备,十分受人敬仰,但在晚年却被司马懿戏耍,被活活气死。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吧。

蒋济是楚国人,年轻时便闻名江淮一带。初进官场时,他只是一个计吏,后又官至别驾,赤壁大战之前只能算作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中级官员。多亏了赤壁大战,不然蒋济可能一生都止步于此了。

赤壁大战结束后,孙权抓住时机围攻合肥。当时的合肥隶属于蒋济管辖,他知道只有张喜几千骑兵的救援无济于事,想赢孙权必须依靠自己的计谋。于是便对外谎称张喜带领四万兵马正直奔合肥而来,并写书信分三路使者送进合肥,结果只有一路成功进入合肥,其余两路被孙权抓获。孙权看到书信后信以为真,连忙下令火速撤退。

蒋济因此也声名大振,第二年又劝曹操内迁江淮十几万百姓,虽然未被曹操采纳,但后事的发展证明了蒋济判断的正确性,蒋济开始受到曹操的提拔和重用。受到曹操赏识的蒋济接连升官,并在此期间和司马懿成为好友。襄樊之战时,蒋济劝说曹操迁都来躲避关羽的进攻,后又劝说曹操和孙权联合攻击关羽的大军,成功解救了襄樊之危。

曹操去世后,蒋济接连受到接任的文帝和明帝的赏识,历任众多重要职务,并在对东吴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同时也因为其敢于冒死直言而被世人所称赞和敬仰。曹芳当上皇帝后,身为大将军的曹爽执政,架空了魏帝,蒋济被封领军将军。司马懿升任太傅后,蒋济接任了司马懿原本三公之首的太尉一职。

大将军曹爽执政时肆意妄为,引起大臣们的不满。蒋济对曹爽劝说无果后,便和司马懿等人密谋推翻曹爽。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魏帝和曹爽等人出城祭拜时发起政变,罢免了曹爽的职务,蒋济在此期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尽快解除曹爽兄弟的兵权,避难发生大的内乱,蒋济在得到司马懿的承诺后,写信给城外的曹爽,告诉他只要交出兵权,便可保性命无忧还可享受一世的荣华富贵。曹爽十分信任德高望重的蒋济,便交出了兵权。可谁知,曹爽交出兵权后没多久,司马懿就诛灭了曹爽三族。

蒋济得知此事后,知道自己被司马懿给骗了,失信于曹爽等人,对此十分愧疚和愤怒,不久便病倒了。对于朝廷的赏赐他一概婉拒了,却一直被驳回,不久后便去世了,享年六十二岁。蒋济聪明一世,却被司马懿戏耍,令人唏嘘。

三国四大谋士哪四大?要正史的,还有三国人物智力和武力排行榜

三国志的记载就有对当时的各个人物作出评价,虽然从各人的事绩上来看,三国志的评价虽然不能说百分百准确,但也可以说是相当中肯,至于我们应否认同陈寿的评价,也都可以从记事和历史背景来自行分析,本人也认为除了个别人物的评价有待思考外,三国志里的大部分评价都评得很实际了,至于说(四大谋士,并没有任何正规的史书和评书支持这种说法,大概是后世某些人自己的看法,这也不很合符实际)。 三国的曹魏谋士应该是最为鼎盛的,而且谋士的级别也是非常优良,例如: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刘放等人,论谋略,他们都是不相伯仲,各有所长,三国志陈寿评价他们仅次于张良、陈平。而说到这些谋士与诸葛亮相比,可能谋略上不会低于诸葛亮,但相差的应该是才华上不如诸葛亮那么全面性。 而诸葛亮,陈寿对他的评价是高于曹魏的谋士,依据的是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是以独立一卷作记,一般史书对人物的记载本来是分了级别,独立一卷作记的只有皇帝级别的人马才有这个荣誉,其根据是表达人物的功勋和能力,而三国志的蜀书与吴书中就只有蜀诸葛亮和吴陆逊才有这个非皇帝身份而用皇帝级卷忠作记录d荣誉,就吴书陆逊传所记的陆逊可算是个兵神,生平战事从未试过不成功的,政治方面也是很出色,这种成绩于三国里是再没第二个的了,我看过陆逊传后,觉得他就似韩信一样用兵如神,但韩信没有他的政治才干,而诸葛亮传虽然也是获得独立卷忠记载,但所记之事就不如陆逊的精彩,陈寿对他的评价更是只强于治国,而不善于军事,后世所著的诸葛亮传中评价他早期未有军事经验,经过累积经验,到后期则也善于用兵,而其它的史书也一般只作记事而不作评价,对诸葛亮作出评价的除了史书三国志外,其余的都全是近代的著作,例如:易中天(品三国)、黎东方(细说三国)、朱子彦(评三国),还有裴松之、袁子等等,这些评说都各有不同的观点,众说不一,本人也在这里提出几个诸葛亮的记载问题: 1、据说,陈寿的父亲在早前也是诸葛亮的部属官员,马谡失街亭战役后,诸葛亮处死马谡,陈寿的父亲也被牵连在内,被处于须刑(古代一种侮辱性的惩罚,但非死刑)后被罢免,而于这种事件之下,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中还赞扬他是个奖罚分明,大公无私的好官,仍是以皇帝级别荣誉来为他记事,这于表面上就似是证明了陈寿这个人的胸襟广阔,不过他对诸葛亮所记之事就都只是其它史书(例如资治通鉴等)已经有记的事为主,几乎是没有什么新鲜记事了,而对于生长于三国时期的陈寿而言,应该是众多史学家中对三国时期的见闻了解最多的一人才对,令我感觉到,记载是否有些隐瞒了其它精彩的事件,应该不至于这样单调,故此,三国志的诸葛亮传所记之事就可能有着不祥和隐瞒的动机,例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益损连弩等,都没有祥细的记载,以至失传于世,所以说一则陈寿家庭与诸葛亮之间有仇怨,二则也可能因为政治因素(因陈寿后来为晋朝的史官,而晋朝的前身就是曹魏,与吴蜀两国是仇敌,三国志也是晋朝所编的史书),综合这二点因素来说,陈寿的记载和评价不能完全尽信。 2、据三国志所记,诸葛亮注有兵法等用兵典籍传世,而强似陆逊这样善于用兵之人也未曾注有兵法书籍,整个三国的人物,除了曹操和诸葛亮外,也没有其它人有兵法之作,故此说诸葛亮不善于军事这点很难令人信服。 3、后世有些史评家的观点认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就是必须要经长年累月地累积战役经验才能成才,这点也是有待思考,本人却认为有些人天资聪颖,底子雄厚,从兵书、战役例外、天文地理学等理论上就已经可以很有效地融会贯通到实践上,当然这种人是万中无一的,但说到底还是有这种人存在,有些人读书多而不能应用于实践之上就是纸上谈兵的材料,有些人就算熟读一世理论,但就连纸上谈兵的能力也未达到,这些一切一切都有别于个人的天份问题,没有绝对的,吴国陆逊于开始打仗时也是毫无实践经验,他所学的全部都是理论和例子,但他也是一出道就战无不胜,一生未打过败仗,春秋时的孙子,名气由未出道起就极大,未曾领军就已注下兵法十三篇,他开始也只是止于理论,但由他出道起也是战无不胜,战国时的孙膑,他开始领军作战时也不见得他有什么军事经验,但事实证明他就是个用兵出神入化而不是靠经验累积而成的,所以说一个出色的军事谋略家靠的是作战经验的累积才行的论说是有点不合情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一个出色的将领岂不是必须要先失败个十次八次后才能学会如何取得胜利?打仗本来就是兵凶战危的事,大军一发,连自己在内就牵涉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性命,要绝对地先败后胜的话,那么有多小将领能保障到有命等到学习会如何胜利呢?所以这般论说不为准确,眨低所有人的才智了。 三国的武将: 魏:张辽、张颌、于禁、乐进、徐晃,这五人被三国志评为一列,后到许诸、典韦等都是稍低一筹的评价。 蜀: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人被三国志评为一列。 吴:黄盖、韩当、程普被三国志被为一列。 以上人物武力排名不分先后,由于都他们没有单挑过,更没有单挑的战绩可比较,故此不可能定得出来的,古代的武将排名的条件首先是在于他个人领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和在军队中的威望,并非单挑能力。

曹操的首席谋士是谁?

曹操的首席谋士: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是曹操前期军事智囊团的中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眼力。由于其大局观超卓,在关于作战方针的挑选和作战期间的掌握上,常常有精辟独特的成功主张。在曹操彻底破坏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壮的军阀,成果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

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彼此赏识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相信了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

公元239年,35岁的魏明帝曹叡病重,临死前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当时的司马懿官至太尉,是曹魏唯一的社稷之臣,平孟达、阻诸葛、定辽东,都是司马懿一手指挥完成的,一生南征北战,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而当时的曹爽官至大将军,毫无从政与军事经验,只因为他是曹真的儿子,以曹魏宗室大臣的身份成为托孤重臣。

这样的托孤组合,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两人能力巨大的不对等,注定了后来的高平陵政变,而身为大将军的曹爽,实际权力还在太尉司马懿之上,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初生茅庐没有多少能力的曹爽,一下子成为整个帝国最高的两个决策人之一,这种地位的急剧提升,带来心理上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放在任何人身上,也会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魏明帝托孤司马懿当时的小皇帝曹芳即位时只有8岁,政事都由曹爽和司马懿所处理,起初,曹爽处理政事是小心谨慎和任劳任怨,并且多与司马懿商量,以礼相待,两人相处还算过得去,但是,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托孤大臣都会产生政治斗争,无论前一任皇帝在托孤人事上安排得如何合理,辅政大臣历来就离开不开权力的斗争,因为权力是排他性的。

比如汉武帝选的四个托孤大臣,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没多久上官桀和桑弘羊就联合起来想要扳倒霍光,但阴谋失败被霍光族灭,再比如刘备托孤诸葛亮与李严,没过多久,李严就被诸葛亮废为庶人,这就是托孤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因为人在权力面前难免失去判断力与控制力,曹爽就是这样一个人,更何况他面对的还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曹爽就算相亲相爱的夫妻都会闹矛盾,更何况是天天一起工作的同僚,时间一长,曹爽与司马懿开始闹矛盾,曹爽作为新晋政坛新星,一旦成为执掌天下权力的首辅,就连威名赫赫的司马懿也要听从自己的意见,难免就会头脑发热,再加上曹爽手下有一帮无真实学,却擅长搞阴谋诡计的小人不断出谋划策,也让曹爽开始膨胀起来。

曹爽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就想获取更大的权力,于是开始排斥司马懿,由于曹爽的地位本来就比司马懿高,所以成功地将司马懿明升暗降,将司马懿的太尉之职升为太傅之职,太傅就是皇帝的老师,而太尉则是名义上全国掌管军事的高官,司马懿自然明白曹爽的目的,但司马懿并没有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与曹爽对抗,而是任凭曹爽排挤,到最后干脆装病骗曹爽。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这不是第一次装病了,早年曹操请司马懿出来做官时,司马懿就开始装病了,最后曹操强迫司马懿,司马懿才出来做官,司马懿连曹操都敢骗,何况是没多少经验的曹爽,当司马懿离开后,曹爽成为朝廷唯一大权在握的人,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曹爽这个时候才真正体会到,但是,曹爽也不是太相信司马懿病了,所以还派人打听。

直到高平陵政变发生前,曹爽都以为整个天下都在他的掌控之下,所以当有人劝说他出洛阳时,不能所有兄弟都一起出,担心会有人关闭城门投靠事端,但曹爽不担心,不担心是因为曹爽认为天下没有人敢反抗他了,包括那个病得不像样子的司马懿,而司马懿利用生病的日子联络朝中受到曹爽排挤的重臣一起,策划如何扳倒曹爽,同时还在暗中阴养了三千死士。

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最终高平陵政变发生,司马懿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趁曹爽兄弟出城后,以太后名义控制了京城,然后不断派人劝降曹爽,并且给了曹爽一个承诺,如果投降,就不会被杀,而且还保有富贵,最终曹爽相信司马懿的承诺,结果,曹爽一投降,司马懿就翻脸不认人,诛杀曹爽三族及同党五千多人,那么问题来了,曹爽与司马懿是你死我活的政敌,为什么会相信司马懿的话呢?

一、事发突然,自信不足。曹爽在高平陵政变前可是掌控了天下局势,连司马懿这样威名赫赫的重臣也被曹爽逼出朝堂,曹爽那个时候的心理应该是极度膨胀,根本没有想到司马懿来了这么一出政变,整个人的内心处于混乱状态,曹爽唯一的军事经验就是公元244年针对蜀汉的兴势之战,但这也是成全了王平威名的经验包,唯一一次大战都是失败,曹爽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对抗司马懿的能力。

虽然桓范等人说得很清楚了,也很正确,但曹爽的内心深处知道他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这就在主观上先入为主了,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如何敢跟一个身经百战,百战百胜的司马懿对抗,而打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战役呢?曹爽三兄弟都不敢。

二、树敌太多,感觉势单。曹爽在执政期间,排挤了很多原来朝廷的重臣,包括蒋济,原来是禁军的领军将军,但被曹爽明升暗降,成为没有兵权的太尉,包括曹爽的心腹手下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为了专权,也是排挤曹魏的老臣,这些受到排挤的老臣,包括郭太后,现在都帮着司马懿来对付曹爽,曹爽一下感觉到势单力孤,原来执政时,没有感觉到这些人原来都反对自己。

这样一下子让曹爽觉得势单,再加上曹爽出城时带着自己的大部分亲信,而留在京城洛阳的同党,几乎毫无反抗之力,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曹爽在当时是不得人心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曹魏老臣的共同意见,这也加剧曹爽的孤立,让曹爽显得特别没有安全感,也出乎曹爽的意料之外。

三、朝中重臣的劝说。受司马懿托付来劝说曹爽投降的人有蒋济、许允、尹大目、陈泰等人,蒋济是四朝元老,从曹操时代就已经效命曹魏了,当时官至太尉,在朝中是德高望重,而且蒋济写信给曹爽说:司马懿指着洛水发誓,只要兵权,不会杀你,只要你投降,曹爽根本不相信司马懿,但是蒋济的话曹操还是相信的。

心狠手辣许允是当时的名士,官至侍中,为人正直,后来还知道了李丰和夏侯玄反对司马师的叛乱,但并没有报告给司马师,也能说许允并不完全是司马家的人,而是一个持中立,或者忠于曹魏的人,他也劝曹爽投降,是从中立的角度劝说的,曹爽也许不相信司马懿,但对许允的话还是有些相信的。

尹大目是殿中校尉,关键他还是曹爽的人,司马懿让曹爽的亲信来劝曹爽投降,这个事由不得曹爽不相信了。陈泰是当时的尚书,是陈群的儿子,陈群就是给曹丕提出九品中正制的人,在曹魏也是名声显赫,曹爽也相信他们的话。

曹爽唯一不相信的人就是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却让这些要么威望较高的人,要么是曹爽的亲信,要么为人正直的人来劝曹爽,曹爽就不得不信,但是,所有人都忽视了司马懿,因为司马懿不仅骗了曹爽,而且还骗了蒋济、许允、尹大目、陈泰等人,司马懿是把所有人都骗了,同时所有人都不会想到,司马懿的承诺居然只是斩杀曹爽的手段而已。

四、曹爽以自己对待司马懿的态度来想象司马懿对待他的结局。曹爽排挤司马懿的手段就是逼司马懿辞官回家装病,只要司马懿不再重回朝廷,就可以永保富贵,因为司马懿的爵位和家族都是保留的,曹爽内心的政治斗争,从来也没有把肉体消灭当成手段,但司马懿完全不同,司马懿先用承诺骗曹爽投降,然后再用残酷的屠杀手段大搞肉体消灭

一下子杀了曹爽三族及同党五千多人,这是曹爽这辈子都不会想到的事,也是司马懿处事无也限的手段。曹爽以为司马懿和他一样,排挤对手无非就是丢了官,不做官也是个富家翁嘛,所以才会相信了司马懿的话,包括孟达、王凌等人都是这样死在司马懿手上的,曹爽也免不了被诛杀的命运。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获得了哪些人的支持和帮助?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曹魏皇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大将军曹爽兄弟及其亲信们皆随同前往。趁着这一机会,太傅司马懿以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从而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击败曹爽,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曹爽贪恋富贵,不敢抵抗到底,再比如司马懿蓄谋已久,准备充分等等。



当然,司马懿可以迅速掌控曹魏京城洛阳,除了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孚等司马家族的势力支持,也离不开众多朝廷大臣的帮助。如果没有这些朝廷大臣的支持,高平陵之变的走向显然是难以预料的。其中,就以下三位大臣,可以说是司马懿诛灭曹爽的关键力量。

一、蒋济

蒋济(188年—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早在东汉末年,蒋济出任九江郡吏、扬州别驾。后被曹操聘为丹杨太守,不久升任丞相府西曹属,成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蒋济出任东中郎将,代替曹仁统率大军,后升任尚书。



魏明帝时期,蒋济出任中护军,封侯关内,功勋颇多。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转任领军将军,封昌陵亭侯,蒋济又代司马懿为太尉。因此,在曹魏的大臣中,蒋济位列三公,地位和资历完全可以和司马懿相媲美。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正式爆发时,蒋济跟随司马懿驻屯洛水浮桥。其间大司农桓范出城投奔曹爽,蒋济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则认为曹爽必不会用桓范之计。在大将军曹爽犹豫不决的时候,蒋济又写信给曹爽,称司马懿只是想将他们免官,劝告他尽早交出权力投降,可以保他们爵位富贵。在大将军曹爽看来,蒋济作为曹魏四朝元老,应该不会欺骗自己,于是选择放弃了抵抗。但是,曹爽自愿交出权力后,立即就被软禁于府邸,随后即被司马懿指控谋反,曹爽被诛灭三族,司马懿开始掌控曹魏大权。



二、王观

王观(?-260年),字伟台,东郡廪丘(今河南范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东汉末年,王观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文学掾,又先后出任高唐、酂县和任县县令。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即位,王观任尚书郎、廷尉监。后又先后出任南阳和涿郡太守。魏明帝曹叡在位时,太尉司马懿请王观出任他的从事中郎,后先后转职尚书、河南尹和少府。但是,曹芳这位皇帝在位时,王观因为得罪了曹爽,所以曹爽将王观调任太仆,以方便自己执掌大权。



因此,正是因为遭到了大将军曹爽的排挤和打压,所以,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王观站到了司马懿这一边,被司马懿任命为行中领军,占据中领军曹羲的军营并接管其军队。在高平陵之变中,王观担负着执掌禁军的重任。从最后的结果来看,王观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帮助司马懿成功控制曹魏都城洛阳。等到曹爽及其党羽被诛灭后,王观因功爵关内侯,复任尚书,加驸马都尉。景元元年(260年),魏元帝曹奂继位,进封阳乡侯,并迁任司空。



三、高柔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建安九年(204年),高干与高柔归降曹操,自此之后,高柔开始为曹操效力。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称魏公,建魏国,高柔任尚书郎,转拜丞相理曹掾。曹丕即位为帝后,任命高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曹叡继位后,封高柔为延寿亭侯。彼时,高柔担任廷尉这一官职。正始六年(245年),高柔升任司空,也即位列三公。在汉末三国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三公的地位一般高于或者等于丞相。正始九年(248年),高柔又迁任司徒。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兵变中,司马懿上奏请求免曹爽的大将军职务,郭太后诏令征召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占据曹爽的军营。由此,高柔因为资历和威望较高,得以肩负了取代曹爽大将军这一官职的重任,从而避免曹爽继续掌握兵权。在爽被杀后,高柔晋封为万岁乡侯。景元四年(263年),高柔去世,享年九十岁,谥元侯。



因为在高平陵之变中立下的功劳,高柔的后代在西晋王朝建立后继续受到重用,比如高柔的三子高光,在西晋建立后担任廷尉,官至尚书令(相当于副丞相),追赠司空。总的来说,在高平陵之变中,高柔、王观、蒋济这三位老臣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当时的文武百官,大部分都支持司马懿或者保持中立,也即支持曹爽的,反而成为少数了。毕竟高柔、王观、蒋济三人都历经曹魏四位君主,门生故吏遍及朝廷,他们帮助司马懿起兵,意味着更多人已经站到司马懿这一边了,而这,应该也是大将军曹爽选择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1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