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项羽刘邦的楚汉之争非常精彩,刘邦原本处于弱势,被项羽分封在巴蜀之地,用四道封锁线牢牢捆住。但后期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扭转了局势,最终垓下之围十面埋伏,逼得西楚霸王乌江自刎。
刘邦总结他的成功关键是善于用人,尤其是用好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与韩信。并指出项羽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有效笼络住人才。
韩信原来是在项老板手下打工的,从一个无名小卒被项羽提拔到贴身侍卫兼机要参谋(郎中),应该说很看得起韩信了,但最后韩信仍然跳槽到了刘邦集团,这是为什么?
领导者如何避免项羽的悲剧?如何才能有效笼络人心,防止部下的背叛离职呢?
一, 韩信为何离开项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韩信是什么人。
评价韩信,萧何说了四个字非常精辟:国士无双。他的谋士评价他:功无二于天下,略不世出者。后世评价他是两个字:兵仙!
他承担得起这样的赞誉!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有漂母见信饥,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因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资治通鉴》汉纪一
韩信出身布衣,家里很穷,他当不了小吏也不会做生意,整天到处混吃混喝,人们都讨厌他,认为他是眼高手低的庸人。连街头混混也欺负他,让他受了胯下之辱。
但就是这样穷困潦倒,他都一直佩剑在身。剑,对于他来说就是志向,就是尊严,就是他对自己的期许。他经受了太多的嘲讽,但是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在他心中,总有一天会利刃出鞘,证明自己。
最终机会来了,秦末乱世开启,韩信佩戴宝剑投奔了项梁,但只是个无名小卒。项梁死后,项羽慧眼提拔了他,封他为郎中。韩信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出了很多计策给项羽,但是项羽不用。久而久之,韩信灰心了,他认为自己在项羽麾下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干,于是溜了。
项羽之所以不听韩信的计策,有两方面原因:
1,二人作战风格完全不一样。
项羽与韩信,都是兵家巅峰级别的人物,问题就出在两个人不是一个路子的。项羽是典型的兵形势派,用兵雷霆万钧,暴风骤雨,大开大合,后世的霍去病、常遇春都是这个路子的代表。韩信则属于兵权谋派,技巧计谋,缜密谋划,谋定后动。所以,韩信给项羽提的计策,是与项羽的作战风格不兼容的。项羽打仗不需要这么多弯弯绕,正面硬刚就是了。
2,领导的个人业务能力太强,眼光太高,刚愎自喜,对部下的意见接纳不够。
项羽的军事才能太强了,自起兵以来他未尝一败,对自己是极端自信。在军事层面,他是一览众山小,按照自己的方法就能打胜仗,何必听下属的意见?所以不采纳韩信之谋也是正常的。
对于韩信来说,在项羽这样的领导手下是没有前途的,自己不是项氏家族成员,也不是项羽的亲信,是无法跻身项羽集团高层的。自己的本事得不到全面的施展,留下来没有意义,不如跳槽去其他平台试试。刘邦集团也是大公司,老板刘邦也以善于用人著称,去哪里说不定会有机会。因此,韩信叛楚归汉是理性的选择。
二,部下背叛跳槽的理论分析
为什么会有背叛跳槽之类的事情发生?按照马云的说法:一是钱没给到位;二是心委屈了。钱没到位是利益层面的,心委屈了是感情层面的。情感的因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利益驱动。
项羽只注重情感的笼络,忽视了利益的驱动。就如韩信所言,项羽对部下仁慈厚爱,但是在论功行赏之时却扣扣索索不够大气,此为妇人之仁。部下提着脑袋跟你混,不是只图你对他嘘寒问暖,而是需要利益。钱没给够,只谈理想情怀,能笼络住人心吗?
部下的背叛离职,由两个力量对比决定:向心力与离心力。当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就会有背叛跳槽之类的事情发生。
军神韩信本是淮阴一介落魄布衣,拜秦朝末年的大战乱?所赐?,在短短数年时间里便帮助汉高帝刘邦消灭或征服西魏、代、赵、燕、齐等国,并率军大败项羽于垓下,迫使后者自刎于乌江,堪称创建汉朝的首功之臣。
其实,在楚汉战争之前,韩信本有机会拥兵自立,跟项羽、刘邦三分天下,但他最终却选择放弃,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史实。
韩信堪称汉朝的首功之臣
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征服齐国后自立为假王,拥有精兵十余万,统辖70多座城池,名望、实力达到巅峰,此后他该何去何从,势必影响天下的归属。
正因如此,项羽和刘邦都竞相拉拢韩信,希望他能站在自己这一边。其中,项羽派使者武涉拜见韩信,希望跟他联合攻灭刘邦,事成后将平分天下,而刘邦则派使者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并以大义名分要求他必须忠诚于自己。
对于两个阵营的拉拢,韩信都采取暧昧的态度,但心中确实也不清楚该何去何从。
此时,大辩士蒯通前来献计,劝说韩信拥兵自立,与项羽、刘邦三分天下,如此一来,既可以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又能赢得天下诸侯的拥戴,简直是再好不过的选择。最后,蒯通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劝说韩信,千万不能死心塌地地为刘邦卖命,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
蒯通劝说韩信反叛刘邦
(蒯)通因请间,曰:?......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
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
韩信作为聪明绝顶的统帅,当然很清楚?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一旦帮助刘邦消灭项羽,那么手握重兵的他,极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收拾?的目标。因此,接纳蒯彻的提议,无疑是保全性命和荣华富贵的最佳途径。然而,韩信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却拒绝了蒯彻的提议,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原因归结起来无非有以下4点:
刘邦对韩信有知遇之恩
其一,刘邦对韩信有大恩,使他不忍心背叛。韩信离开项羽阵营投奔刘邦时,只是个郁郁不得志的小兵,是刘邦听从萧何的推荐,让韩信?一步登天?成为主将,并把所有的军队都交给他来统领,这是何等的信任?更何况,刘邦还多次屈尊纡贵、嘘寒问暖,对韩信极尽笼络之能事,凡此种种信任、暖心的举动,怎能不让韩信感激涕零?又怎能忍心背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1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