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师德凭什么能让狄仁杰自愧不如?娄师德是个怎么样的人?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娄师德是唐朝宰相,也算是一位名臣。历史上对于娄师德有着诸多典故,其实他和狄仁杰之间的故事最吸引人。而且狄仁杰还曾愧对娄师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狄仁杰当宰相以后,曾多次排挤娄师德,还将他放了外任。有一次武则天问狄仁杰知不知道娄师德会看人,狄仁杰回答不知。结果武则天告诉狄仁杰,他的宰相位就是娄师德推荐的,结果狄仁杰大感惭愧。那娄师德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娄师德是武则天时期的宰相,此人虽然没有狄仁杰的后世名声大,但他让武则天不由自主地为他鸣不平,被狄仁杰称为贵人,还自叹不如。娄师德到底做了什么,让武则天为之不平,让狄仁杰自愧不如呢?
在武则天的宰相中,娄师德是最胆小的一个,很会自嘲。有一次,娄师德和李昭德一同上朝,因身体肥胖,娄师德走得很慢,李昭德多次停下来等他,他还是赶不上来。李昭德不禁生气地骂道,你这个乡巴佬!
同是宰相,同朝共事,李昭德骂人显得有些不厚道。但娄师德没有介意,而是笑着说,师德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娄师德不但自己不招惹是非,也不让家人张狂。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去做地方官,临行前,娄师德问弟弟,他心目中的保全之策是什么?娄弟弟回答,如果有人吐我一脸口水,我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
谁知,娄师德却忧心忡忡地说,这正是他最担心的。他分析道,人家朝你脸上吐口水,是对你发怒。你把口水擦了,说明你不满,人家会更生气。你应该笑着接受,让唾沫不擦自干。
成语“唾面自干”就是从这里来的。娄师德似乎胆小得有点窝囊。但他也不是没有一点脾气,有时候也会生气。
娄师德巡视并州时,和下属就在驿馆吃饭。期间,他发现自己碗里的是精细的白米,而下属却是粗糙的黑米。同一拨人不同对待,娄师德很生气,他把驿长叫来责备一番。
驿长一边谢罪一边惶恐地解释,恰好存粮不多,一时又没那么多好米,只好给下属吃粗食。
原来如此。娄师德不再责备,反而开导驿长,是自己来的太仓促,没有提前打招呼。说完,娄师德把自己的饭也换成粗食,和下属同甘苦。
还有一次,娄师德到灵州出差。一行人在驿馆吃完饭准备离开了,娄师德手下的判官向他诉苦,这个驿站的人都是势利眼,光顾着忙着招呼大人物,害得我们这些小人物连口水都没喝上。
宰相门房七品官,更何况是宰相手下的官员。娄师德又生气了,让人把驿长叫来责备:判官与纳言有什么区别,你竟敢不理他?拿板子来。
眼看要挨板子,驿长连忙叩头请罪。娄师德并没有去拿板子,而是接着说,我本想打你一顿,但我一个大使打你一个小小的驿长,传出去对我名声不好。告诉你的上官吧,你小命又难保。算了,思来想去还是饶了你吧。
驿长又是磕头又是流汗地狼狈出去了,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看,我替你出气了。在他的意识中,责备几句就是替人出气了。
娄师德的胆小,一方面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廷的稳定。这是一种境界,委曲求全,顾全大局。
娄师德是狄仁杰的贵人,他推荐狄仁杰担任宰相,除了武则天,他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这件事,包括狄仁杰自己。
狄仁杰因为不知道娄师德的推荐,总觉得他窝囊,就多次排挤他,多次在武则天面前说他坏话。武则天实在看不下去了,找个机会跟狄仁杰谈心。
武则天采用迂回策略,问狄仁杰,你觉得娄师德贤明吗?
狄仁杰如实回答,娄师德作为将领谨慎守职,至于是否贤明,我不知道。这等于是否认。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知人吗?
狄仁杰摇摇头,我俩同僚,没听说过他知人。
武则天终于忍不住说出来,她告诉狄仁杰,你当宰相就是娄师德举荐的。说完,她拿出当初娄师德举荐的奏章。
狄仁杰看完非常惭愧。从此,他逢人便说,娄公盛德,我不及他太远了!
娄师德低调到让皇帝亲自为他喊冤叫屈,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少有。娄师德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才是人生最大的智慧。
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命李敬玄征讨吐蕃,并在河南、河北招募猛士。 娄师德虽是文臣,却头戴红抹额前去应募。唐高宗大喜,任命他为朝散大夫,让他随军出征。
同年九月,李敬玄兵败,大将刘审礼被俘。娄师德在洮河收集散亡将士,后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他宣扬唐朝威信,陈述利害,使吐蕃既敬畏又心悦诚服,被改任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主持屯田事务。
682年(永淳元年),吐蕃入侵河源军(治今青海西宁)。娄师德率军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迎战,八战八捷。唐高宗认为他文武全才,便任命他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
690年(天授元年),娄师德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仍旧主持屯田事务。 他身穿皮袴,亲自率士卒开垦荒田,储积粮食数百万,使得边军军粮充足,不再受粮草转运之苦,受到武则天的嘉奖。 692年(长寿元年),娄师德被召回朝中,担任夏官侍郎、判尚书事,次年又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694年(延载元年),武则天对娄师德道:“军队在边疆,必须开垦荒田,您不能因此事辛劳而畏难。”便任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河、兰、鄯、廓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后来,娄师德又改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左肃政台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与夏官尚书王孝杰一同征讨吐蕃。三月,唐军在素罗汗山被吐蕃大将论钦陵击败,王孝杰被削官为民,娄师德则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697年(神功元年),娄师德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再次担任宰相。 不久,娄师德被任命为清边道副大总管,攻打契丹,后与河内王武懿宗、狄仁杰一同安抚河北各州。 九月,娄师德改任纳言,进封谯县子。 698年(圣历元年),娄师德充任陇右诸军大使,主持河西屯田事务。
699年(圣历二年),突厥入侵,娄师德出任检校并州长史、天兵军大总管。同年九月,娄师德在会州(今甘肃靖远)病逝,终年七十岁,追赠凉州都督,谥号贞。
一个“唾面自干”的典故,几乎使娄师德成了“犯而不校”的典范,或褒或贬,千古流传。其实,“唾面自干”也好,“犯而不校”也罢,我是很不以为然的,人总得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做人做到这步田地,实在也未免太乏。而且,根据“厚黑”专家李宗吾的剖析,对于此类人物也不得不存有一点戒心。
与娄师德同时代的狄仁杰,是由娄师德向武则天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是一代名相,可谓杰出人才,称之为“千里马”并不过分,娄师德自然也堪称为“伯乐”。但他从不以“伯乐”自居,从不向人(包括狄仁杰本人)透露他就是推荐“千里马”的“伯乐”,即使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颇为轻慢,他也不介意。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娄师德能知人识人吗?”狄仁杰眼睛也不眨地说:“我与他同朝为官,没听说他有这样的长处。”武则天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知道你狄仁杰,就是他娄师德推荐的,也可以称得上是慧眼识人才了。”狄仁杰这才感慨万分,说:“我为娄公的盛德包容已久,竟然看不出一点蛛丝马迹啊!”
确实,不仅是当时的狄仁杰为此而感慨万分,就是今天的人们也会由衷地赞赏娄师德的宽厚与大度,并为此肃然起敬。我想,古往今来,不少正牌冒牌的“伯乐”,或许就做不到这一点。不要说是推荐别人当宰相,就是推荐别人当科长、处长,也是事情尚未有定局,就先去吹风了,而且总少不了这句话:“是我推荐的”,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推荐过,也会厚着脸皮去跟当事人说这类话的。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或许是要人感恩戴德,知恩必报吧!倘若对方不领这个情,或者,甚至像狄仁杰对娄师德那样的还颇有些轻慢,恐怕就更会愤愤不平。然而,娄师德当伯乐,却全然不是如此。他之所以推荐狄仁杰当宰相,只是因为狄仁杰有当宰相的才干,并不掺杂任何个人的好恶,也没有自己的小旮旯。因而,他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了宰相的狄仁杰对他感恩戴德,投桃报李,或者至少是另眼相看。两相比较,娄师德的格调,自然是高出一筹的。
娄师德当伯乐的故事,与他的“唾面自干”之间有没有内在联系呢?有的。因他推荐而当上宰相的狄仁杰轻慢于他,这就很容易使人有被“唾面”之感,而他泰然处之,没有因此而对狄仁杰嚷嚷“你当宰相还是我推荐的呢”,这就很有“不拭自干”的味道了。于是我想,“唾面自干”也是有其两重性的。为了自己能够升官发财而甘愿承受各种侮辱,这种人自是狗也不如。然而,为了顾全大局而不屑与人计较短长;因为心中坦荡而让吐在脸上的唾液,泼在身上的脏水“不拭自干”,却也是难得的宽厚和大度。按照史家的评说,在“罗识纷纭”的武周时期,娄师德“久为将相,独能以功名终”,就是因为人们看重他的这种品格。这结论或许过于绝对,因为有这种品格的未必都“能以功名终”,但说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概不算为过。
顺便说说,武则天不因为狄仁杰是自己的得力助手而听任他轻慢娄师德,也不因为看不惯狄仁杰而严词训斥狄仁杰,只用寥寥数语,在褒扬娄师德的同时,委婉含蓄地批评了狄仁杰,使狄仁杰自察自省,这思想工作也可以算是做得及时而又得体的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0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