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神宗为什么要抄张居正的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竟然没人求情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21:22:10

明神宗为什么要抄张居正的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竟然没人求情

明神宗为什么要抄张居正的家?张居正死后被抄家竟然没人求情?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张居正历来评价不一,赞扬的自然欣赏他锐意改革,批评的也是看不惯他奢侈的行事作风,不过毕竟人无完人,之所以会这样,因为他本身就是那样,却总会有人不喜欢。张居正生前进行改革,身为首辅也是尽职尽责,但是死后却被抄家,而抄家的时候竟然没有人出来为他求情,是张居正人缘太差吗?

1582年6月20日,当国十年的张居正病逝,不到二十岁的万历皇帝心头五味杂陈。

十年时间,他需要老师张居正支撑起一方可以遮风挡雨的屏障,需要老师来拯救奄奄一息的大明朝廷。也确实是因为老师弃家为国、鞠躬尽瘁,才让皮包骨头般的大明变得饱满起来。大明国库里囤积的四百多万两黄金和能够供给十年之需的存粮,见证了张居正的功绩。正因为这些,才让危在旦夕的大明政权化险为夷,才让边境安宁。

然而,张居正走了。

当初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已经二十岁了,当初在他眼睛里高大威严的老师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棋子,他已经完成了过河翻山的使命;或者说他不过是朱明政权的一枚利剑,他已经完成了刺杀贪腐者的使命。他已经对自己的学生和他的政权失去了意义。

辍朝吊唁老师之后,他给老师追赠了上柱国,赐予谥号“文忠”。

很快,在万历皇帝的脑海中,张居正威仪刚正的首辅形象、一丝不苟的帝师威风、秉公用权的权臣作为、以身作则的重臣身影,犹如迅速隐退的潮汐,悄无声息地淹没在与日俱来的权利旋涡之中。

时间过去了一年十个月(1584年四月),明神宗朱翊钧做了一道让满朝文武瞪大眼睛的决定——查抄张居正的家产。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没有人替张居正家求情?我们今天来看看这件事情。

1525年(嘉靖四年),在湖北省荆州市的一个书香家庭,张居正出生了。在秀才父亲的栽培下,张居正聪颖过人。1537年,十二岁的他参加童试,荆州知府对这个孩子喜欢的不行,于是给他改名为“居正”。1540年,张居正中举。而1547年,考中进士的张居正被封为“庶吉士”(相当于宰相人选),这成为他进身大明高层社会的关键一步。身为庶吉士的张居正,认真思考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现状,上奏《论时政疏》,系统提出了自己对社会治理的看法。虽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但是这个奏疏却切中了大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明穆宗朱载垕上位之后,张居正进入内阁班底,有了施展抱负的舞台。1572年,明穆宗去世,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是为万历皇帝。

神宗年幼,母亲李太后把张居正任命为首辅,全权负责朝政。走在朱明政权的前台,可以说张居正干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刀阔斧地革除时弊,恢复大明政权的肌体,让了无生机的机制出现中兴。

然而,改革本身就是刀刃向内。张居正以破冰的精神改革赋税特权,挖断贪腐之路,让皇权不再浩浩荡荡,触动特权阶层利益。他结怨于天下,他结怨于皇权。

大明政权走到了嘉靖时代,官员“朝事取索”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行贿多少成为进阶的依据。那时候,钱能通天、钱能通官、钱能通神——送钱已经不是潜规则了。腐败的浊气正在腐蚀大明的肌体,危机四伏。首辅张居正总揽朝纲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张居正时代。

农村豪强拥有赋税减免特权,老百姓承担了大量的转嫁过来的赋税。张居正实施“考成法”,对豪富势力沉重一击,开辟国家税源。“财裕民足,四海晏然”,张居正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条鞭法” 取消豪绅避赋偷税特权,从而缓释了贫民之困,堵死了豪民之奸。改革驿递,遏制驿站私用,堵死官员肥私之路,老百姓欢呼雀跃。改革学政,煞住找路子、拜门子的进士歪风。

倡廉肃贪历来是治政的要害所在。张居正奖廉抑贪、正本清源、自持其身。谁都不愿意别人动他锅里的肉,张居正改革遭到了强烈反弹。但是大权在手,他坚守“弃家忘躯,以殉国家”。他自己明明白白知道,这种做法结怨于不少人。他也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走下去。他比谁都明白,以后自身难保。

果然,张居正生前的担心成为现实——被他惩处过的贪贿者抱团反击。他成了“万古之罪人”“乱政之权奸”。查抄太监冯保家的时候,搜出了200多万两黄金白银和无数珠宝。一个太监富可敌国,万历皇帝大惊失色。既然抄家能得财,加上又有人不断弹劾上奏张居正,万历皇帝下诏查抄张居正。

1584年四月,张居正的老家被挖地三尺。张家家财黄金两千两,白银一万七千两。万历皇帝心里空落落地,这就是辅佐自己十年的老师。他勃然大怒,下令严查张居正的亲属。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也在严刑拷打后不堪受辱,留下绝笔后自缢身亡。张居正的三子张懋修则是投井自杀不成,绝食自杀也没成功,最终被发配边疆而死。张居正的亲属十几人被困死。张居正的母亲也差点丢了性命。

万历皇帝以怨报恩,有良知的人出来说话。左都御史赵锦上疏提出“张居正从无二心,不该如此待他。”于慎行(官至左谕德)给负责抄家的刑部侍郎丘写信说,张居正办事刚正,依法治国,不会贪贿。尽管他结怨于上下,而他在位时都说他的好话,今天又寻找他的罪行,你三思而后行。

然而,求情的声音是微弱的。万历皇帝哪里顾得上这几个人的奏章。刑部侍郎丘更没有理会于慎行的劝诫。追仇张居正,再无张居正。明帝国的败亡是谁也没办法改变的。

混迹官场几十年的张居正,为何被万历清算时,没有人替他求情呢?

张居正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人,凭借对权力的把控,张居正成为了皇帝的第一秘书,其势力几乎是延伸到国家的每一个角落,而他浩浩荡荡的改革,也的确在明朝历史上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皇帝的老师,他也是皇帝十分信赖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十分了不起却又背地里干了很多见不得人勾当的人,在被推翻之后,很多人都嗤之以鼻。

回顾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几十年的官场时间,他不可能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而且即使他再怎么胡作非为,也不至于到最后一个人都不会愿意帮他求情,那究竟是为什么,曾经高高在上的他,到最后变成了众矢之的,而且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为他说一句公道话呢?

墙倒众人推,跟着皇帝的思想走,才是正确之路

过去的张居正的确是权倾朝野,并且在方方面面都牵着皇帝的鼻子走,然而当他逐渐出现了问题之后,即使曾经十分崇拜他的万历皇帝,也表现出了心灰意冷的样子,而且当万历皇帝表现出坚决惩治张居正的立场之时,不少人都临场倒戈,站在了张居正的对立面。

仔细一想,一个人都不愿意张居正,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张居正大势已去,如果继续坚守错误的立场,站在万历皇帝的对立面,自己会遭受牵连,因此在这个时候一起纠结事情的真相,倒不如直接表明态度,为自己的官场生涯续命。

部分官员本身就是张居正改革的反对者,因此会强烈支持万历皇帝惩治张居正

对于浩浩荡荡的改革,张居正的确用强大的政治魄力,帮助明朝的社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他的一系列勾当,也的确让人寒了心,再加上无论是哪个时代的改革,都一定会遭到某一党派的反对。因此曾经因为改革一事,触犯其利益的人,当他们知道张居正即将倒下之时,便第一时间站出来说出了坏话,因此这些人用更加险恶的用语误导皇帝,惩罚张居正,也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并不是所有人都没有人情味,部分大臣秉承公正之心,仗义执言

其实在张居正遭到清洗之时,有不少秉持正义做事的大臣,还是说出了公道话,而且在照顾张家人方面,也付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并不是所有人都倒向了张居正的对立面。虽然张居正的确是一个两面派,但是在改革方面,他还是做出了他应有的贡献,因此他也不至于在官场风云几十年,落下无一人仗义直言的悲惨结局。

回顾张居正的整个政治历程,他的改革的确达到了促进明朝社会发展的目的,只不过在某些方面,他的确表里不一,而且他为什么会遭到皇帝的清算?原因也非常简单,因为他触动了皇家的利益,犯了天下之大不为,如果他可以秉持做官原则,继续推进改革的话,那么他也不至于受到皇帝的清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0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