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臧洪有多厉害一个与关羽不分伯仲的义士

以史为鉴 2023-07-03 21:17:38

臧洪有多厉害一个与关羽不分伯仲的义士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与关羽不分伯仲的义士——臧洪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三国第一义士当属臧洪!说起“义”,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关羽,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堪称“义绝”,可是正史中的关羽就不尽然了。关羽有弃曹归刘不假,看重情义不假,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反复权衡之后,做的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在曹操身边,关羽永远都只能是一个圈外人士,而在刘备帐下,关羽确实绝对的核心人物。俗话说“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嘛。而在正史中,受到历来史家高度评价的三国义士,首推臧洪!臧洪本是张超的手下,之后离开张超在袁绍手下担任东郡太守。当张超被曹操围攻的时候,臧洪准备率军援救故主,可却被袁绍拒绝。于是臧洪率军搞独立,以报答张超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袁绍派臧洪的老友陈琳写信劝说臧洪,陈琳说你臧洪可别忘恩负义,袁绍对你可算是不错了。现在放下武器,好好呆着,袁绍大人会不计前嫌,如果不从,那大军一旦进攻,臧洪你和城中军士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臧洪却拒绝了陈琳的所谓好意。臧洪说,我之所以对抗主人袁绍,是因为袁绍多行不义,当初冀州刺史韩馥好心邀请袁绍,却被袁绍夺走冀州,最终被害。后来吕布来投,帮助袁绍扫平黄巾,可是功成之后袁绍竟然派人暗杀吕布。如此无信无义,不配当自己的主人。可况,当拥有州郡之后,袁绍不但没有想着如何报效国家,效忠皇帝,却一心割据地盘,为了自己的利益,杀害忠良,更是罔顾大义。

但是,袁绍兵精粮足,而东郡却孤城无援。臧洪知道城池被攻破只是迟早的事情,于是招来所有将士,告诉他们:“袁绍无道,图谋不轨,加上不去营救臧洪我的故主张超。我臧洪因为大义,不得不为之而死。可是,诸位没有必要也蒙受这样的灾祸。希望大家在城池被打破之前率领妻子儿女出城,还可以保全性命!”可是臧洪在东郡多年,威望极高,所有人都流着泪说:“大人原本和袁绍没有愁怨,只是因为自己故主的缘故,被袁绍逼迫,我们怎么忍心丢下大人独自逃生呢!”后来,城里的粮食都吃完了,后来连老鼠、树根都没得吃了,可是还没有一个人投降。看看东郡的百姓,对比当初盟会的诸侯,对比真是鲜明!最后,主簿告诉臧洪,连太守府都只剩下三斗米了,臧洪二话不说,让人煮了稀粥,让将士们分着吃。实在没东西吃了,臧洪杀掉了自己心爱的小妾分给众人,大家都流着泪,没有一个人能抬眼看臧洪。最后东郡城里七八千人,有男有女几乎都战死了,没有一个投降。

城池攻破之后,臧洪被抓到袁绍面前,臧洪伤痕累累,做在地上,瞪着眼睛看着袁绍。袁绍本来想羞辱一顿臧洪,可没想到被臧洪好一顿数落:“你袁绍世世代代受朝廷大恩,现在却一点不想着报效国家,整天只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一心杀害忠良来树立自己的威望。当初我亲眼看到你称呼陈留太守张邈为兄,我的故主张超那也就是你的兄弟了,可是你眼看着张超一家被人屠杀却不去营救!只可惜我臧洪能力不够,不能够亲手拿着到为天下人报仇,要我对你屈服,那不可能!”袁绍本来对臧洪也有些好感,看臧洪如此揭他的老底,恼羞成怒,于是下令杀掉臧洪。

当时,在做有位叫陈容的书生,和臧洪素不相识,却看不下去,站出来指责袁绍:“将军你起兵要做大事,是要为天下除去奸贼,为什么要杀害忠义之士。臧洪发兵只是为了营救自己的故主,到底有什么错误呢?将军您却要杀了他!”袁绍很惭愧,吩咐人把他带下去。陈容边走还边说,周围的人纷纷劝说:“你陈容可不是臧洪啊,别也犯傻啊。”陈容极有个性,恼了,说:“人生在世,大义为先,遵循大义就是君子,背弃大义就是小人。今天我宁可和臧洪同日被杀,也不愿意和袁绍你同日活命!”袁绍一听火冒三丈,既然你陈容这么想死,就成全你1在坐的诸位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很为臧洪和陈容叹息。

你知道关羽最大的两个错误是什么吗?

刘备关羽和张飞能走到一起,其实充满着必然。三位都有雄才,程昱说刘备“有雄才,能得人心”,郭嘉说关羽张飞“皆熊虎之臣,万人之敌”。三位都很傲慢,也都死在傲字上。

刘备伐吴,诸葛亮无论如何也劝他不住。关羽北伐,关平数次劝谏他要“扎实荆襄”,关羽不听。张飞“敬士大夫而骄于士卒”,刘备批评他“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挞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然而根本没用。

最后,三位起家24年,同样地不会打仗,同样地匹夫之勇,遇见诸葛亮后,鸡犬升天。建安年末,又在短短三年之内全部离世。命运的偶然,往往充满了必然性。

而三位之中尤其可惜的,就是关羽。关羽北伐时,蜀汉拥有最好的机会,坐拥荆襄川蜀,又刚刚拿下汉中,“令一上将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也在完美地执行。

曹操派遣了一位又一位猛将,被关羽一波又一波打了回去,最后逼得曹操不但要迁都,甚至要拖着行将就木的身体亲自出战。可关羽偏偏在大好时机面前,漏杀了一奸臣,错杀了一义士,白白葬送了唾手可得的胜利。

潘濬关羽漏杀的奸臣,就是潘濬。潘濬是荆州土著,生于武陵汉寿,是刘备的晚辈。他“少有才干,未及三十被刘表征辟”,从此在荆襄伸展羽翼。

蔡氏和蒯氏主持荆襄后,调潘濬治理湘乡,潘濬在任上表现不俗,史载他“治甚有名”。后来坐上了郡功曹的位置(刘备起用庞统也给了他这个职位)。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荆襄,潘濬归降刘备,自此开始了追随刘备的生涯。

潘濬虽然颇有能力,但他性格有些墙头草。刘备在荆州时,因觉潘濬是刘表老臣,所以依旧器重他,先让他去荆南历练,然后回归荆北,入川前,又让他典荆州事。

“刘备入蜀,留潘濬典州事”,这等于将荆州行政交给了潘濬,对于一位没有在早年追随刘备起兵,又没有在刘表统治时期与刘备十分交好的荆襄土著来说,刘备对他可谓信任至极。史料没有明载他在这期间对刘备是否感激,但从后来的表现看,这是无疑的。

刘备入川后,潘濬就归在了关羽手下,于是,苦日子来了。关羽“骄于士大夫而体恤士卒”,和张飞正好相反。潘濬是典型的荆襄小豪族,除非他与关羽十分相投,否则必定入不了关羽的眼,事实上也是如此。

史载“关羽又与潘濬不睦”。由于潘濬性子中墙头草的特质,他可以因别人的恩德而感激涕零,也可以因别人的排挤和打压而愤恨无比。关羽对潘濬做了什么,不得而知,但看看关羽对其它被他看不起的人做过的事,就知道了。

《三国志》载“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在公安,素嫌关羽轻己”,关羽轻视他们,无非是觉得他们无能无才又无德,这就是傲人的眼睛,只要他觉得不好,那就是真不好。

可以想见,关羽在荆州对潘濬一定也瞧不起,甚至冷嘲热讽和人身攻击也有可能。我们有理由认为,潘濬对关羽至少是嫌弃,还有可能嫉恨。

关羽得罪了潘濬,而与江东勾结出卖关羽的,既不是糜芳和士仁,也不是其它人,正是潘濬。蜀汉杨戏在《季汉辅臣赞》中说“古之奔臣,怨兴司官,不顾大德,靡有匡救,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这里的赞扬自然是反语,由于他们都是“奔臣”,所以这么说。那为何说是潘濬出卖了关羽?两个原因:糜芳和士仁的身份,潘濬降吴后的表现。

糜芳,糜竺之弟,地道的北方人。汉末三国时期,如果不是朝廷委派和军阀割据,没人愿意跑去贫瘠落后的江东。糜竺和糜芳与江东素无渊源和瓜葛,糜芳又如何与江东联络?

即便他入了蜀,谁又能保他不死?江东连关羽都敢杀,对糜芳这样的鸡肋之徒,完全可以刀下见鬼,还能顺便还刘备人情。士仁更是如此了,他是幽州人,与江东更是素无瓜葛,吕蒙进荆州后,从士仁的表现就能看出。

潘濬就不同了。他在蜀中始终不能伸展己志,又被关羽百般刁难,投降入吴后却十分风光。“孙权杀关羽,并荆土,拜潘濬辅军中郎将,授以兵”,潘濬降吴后,立即执掌士卒。

另外,潘濬作为荆州典州事,其地位只在关羽和糜芳士仁之下,糜芳在江陵,士仁在公安,公安是荆州治所,潘濬自然也在这里,如果潘濬和蜀汉一条心,糜芳士仁投降时,他怎么可能不阻拦?

关羽死后两年,孙权称帝,而潘濬这个叛徒,就被孙权直接耀升为太常,这给位置,在潘濬之前是顾雍顾元叹坐着的,潘濬一个敌国降将,能在短短两年之内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不是和江东一条心,如何可能?所以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奸臣。关羽没有发现这个奸臣,却对糜芳和士仁说什么“还当治之”,实在是分不清自己人和敌人。

庞德关羽错杀的义士,是庞德。庞德之死,说道了千年,似乎没什么稀奇了,但熟悉正史的朋友知道,其实汉末三国成千上万留名的人里,真能像庞德死得如此刚烈之人,其实凤毛麟角。

臧洪,算是义士之中的典范,严颜在川蜀不屈张飞,也算一个,庞德进入三甲,毫无压力。当许多人骂于禁投降的懦夫行径时,恰恰没考虑到对比的问题。比如张辽,也是为义士,但他一生伺候过四个主子,每一个都是战败而降,可他每一次投降,身边都没有出现像庞德这样宁死不屈的义士。

再如姜维,他投降钟会时,也没有“庞德”和他作对比。所以于禁降吴,又有什么好骂的?只能怪和他一道的庞德太忠义了。但关羽却杀了这位义士,而且是在毫无必要的前提下。

庞德随于禁南下时,只是个小小的关门亭侯,食邑不过三百户,连五子将的零头都没有。关羽杀了庞德,又不是杀了主将,无非只是杀了名义士,而“忠义之士不可杀”的道理,关羽不应该不懂,庞德一死,名声在外,关羽彻底将自己推上了暴虐之人的位置,想与曹操势不两立,也不能这么玩。

何况关羽最初也并不想杀庞德,“关羽谓庞德曰:‘卿兄弟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关羽明显是有意于庞德这位义士的,可就因为庞德犟了句嘴,关羽就把他杀了。

如果关羽除掉潘濬,荆州内部就无人能与江东暗通曲款。如果关羽不杀庞德,或囚或放,都不至于逼得太祖御驾亲征。“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军磨陂,与夏侯惇同车而驻”,连夏侯惇都出山了,可见关羽已经把整个魏国震怒了。

孙权与曹操为敌十几年,他就懂得如何把曹操架在火上烤,又不让曹操反感自己,关羽威震华夏,胜仗的确打了不少,可打到最后,打出了一圈子私敌,也实在挺可悲的。

吕布和赵云和马超和和关羽和张飞PK谁更厉害

[[[[演义里]]]
吕布最强(1VS3),赵云第二(七进七出),关羽第三(收服马超时诸葛亮那句话),张飞马超第四(萌阴关打的差不多)

[[[[历书上]]]

吕布没有和2虎1驴对打过.所以实力不清,但史书上记载是勇力过人.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传 张邈传 臧洪传 有讲到.而且是一方诸侯,豪气云天.

关羽在三国志里真的是武神.在兵法上很有成就.算是智略型的,而且总大将一般是不会冲锋陷阵,除了那个项羽霸王.但是有点智谋的不会在军事上开玩笑.所以实战经验少.
至于张飞是一员能冲锋陷阵的猛将.作为被命令的猛将,pk能力,实战能力应该最强.
赵云是刘备的护卫队长,本领应该不错.但是上战场的不多,演义里虚构太多.
马超是世代公侯,家族里面世代习武,在武艺上比较有天分.可惜是贵族所以实战没有张飞丰富.
史书上我的排法是:1.张飞 2.赵云 3.马超 4.吕布 5.关羽

在正史上吕布是不是只是一个普通的武将,和关羽比谁厉害

吕布的历史评价
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吕布臧洪传第七评》)
时人语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曹瞒传》
范晔:“焉作庸牧,以希后福。曷云负荷?地堕身逐。术既叨贪,布亦翻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评》)
陈宫:“君,骁勇无敌,善战无前,然勇而少计,暴而少仁。恐众叛旦夕之间。”
高顺:“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先以“骁武给并州。刺史丁原为骑都尉,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从这一段话,可以知道两件事情,一个是吕布“骁武”,这个自不待言,恐怕是人皆尽知的事情,第二个却是被人忽略以及小说家们故意抹杀了的,但是极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布为主簿”一节,主薄,在汉代是掌管军中所有钱粮政务、公文书信来往等一应事体的官吏,是个纯粹的文职,而且所掌事务很琐碎,而吕布在任主薄后被丁原“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是做得很不错的。由此可见,吕布绝对不是个卑鲁少文之人,按现在的说法,怎么也算得上是个知识分子,而不是象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是个只知道仗蛮勇的莽夫。
  灵帝崩后,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宦官,何进召董卓带兵赴京师,而丁原和吕布也“将兵诣洛阳。与何进谋诛诸黄门,(丁原)拜执金吾”,执金吾相当于现在的卫戍司令一职,结果事不成何进身死,洛阳大乱,“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将其众迎帝于北芒,还宫”,董卓开始掌权。董卓为了专权,便“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演义上说到这一段的时候,说吕布是丁原的义子,然后又因为贪图金珠宝马杀丁原而投董卓,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吕布和丁原为父子的说法,写二人关系只有“大见亲待”一句,也没有说董卓用金珠宝马去收买吕布,而且当时董卓官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兼并州牧,要论官位,董卓的前将军远在丁原的执金吾之上,对吕布以上令下,吕布当没有回旋的余地,因为吕布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部曲将领,而是汉官吏,再其时甚至连“(何)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又加董卓有救驾大功,皇帝在他手上,生死予夺,只要说一句圣旨如此,由不得你不从,所以这一段,当是小说家的曲笔。
  到后来王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董卓的时候,因为“卓自以遇人无礼,恐人谋己,行止常以布自卫。然卓性刚而褊,忿不思难,尝小失意,拔手戟掷布。布拳捷避之,为卓顾谢,卓意亦解。由是阴怨卓。卓常使布守中閤,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因此便以吕布为内应来刺杀董卓,吕布与董卓,倒有“卓……甚爱信之,誓为父子”一句,又有王允说吕布时,“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一段,这个时候说吕布倒是有得一说的,只是董卓此刻已经凶相毕露,是个乱天下的国贼,关东诸侯已然起兵讨伐,可说人人得而诛之,所以最多只好说吕布是假公济私而已。
  紧接着因为王允不赦董卓部曲,董卓部曲李傕、樊稠、李蒙等十几万众合围长安城,这个时候吕布显露了他性格的一角。
  《英雄记》有曰:“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洛阳城中当时以吕布为大将(允以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共秉朝政),他却率军出去与人“却兵,但身决胜负”,固然可以说豪气盖天勇武过人,却表明了他不以大局为念,只以斩将夺旗的偏将之行为能,全然是个江湖豪士的形象,混不象个大将所为。后洛阳城破,吕布与李傕、樊稠战城中,不胜,遂带数百骑以董卓头系马鞍,驻马青琐门外,招王允同走,《通鉴》曰王允以“朝廷幼少,恃我而已”,并要吕布转告关东诸侯:“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遂不去死国。
  吕布东出后投袁术,袁术拒而不纳,《三国志》记载他先“从张杨于河内。李傕等购求布急,布又逃归袁绍”,然后“绍与布击张燕于常山。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绍患忌之。布觉其意,从绍求去。绍恐还为己害,遣壮士夜掩杀布,不获。事露,布走河内,与张杨合。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而在裴注中又有载这件事的详细经过:“英雄记曰: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布求还洛,绍假布领司隶校尉。外言当遣,内欲杀布。明日当发,绍遣甲士三十人,辞以送布。布使止于帐侧,伪使人于帐中鼓筝。绍兵卧,布无何出帐去,而兵不觉。夜半兵起,乱斫布床被,谓为已死。明日,绍讯问,知布尚在,乃闭城门。布遂引去”,从这里看,可以知道,先是袁绍“患忌之”,而吕布因为袁绍手下的将领是“擅相署置,不足贵也”,所以“轻傲绍下诸将”,要按现在的说法,就是人际关系不好,骄傲自大,公关能力太差。其实这也怪他不得,因为当时袁绍的车骑将军是自己封的,不是朝廷下诏封的,而袁绍的手下的官是袁绍给的,所以当然比不上吕布由天子册封的“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来得名正言顺,说他们“擅相署置,不足贵也”不为过。不过,由此亦可见吕布自视颇高的个性,只是他的自高也有他的资格,在洛阳单挑伤郭汜,由在袁绍处破张燕时,“燕精兵万余,骑数千。布有良马曰赤兔。常与其亲近成廉、魏越等陷锋突陈,遂破燕军”,及“绍令众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此两事,可以想见吕布的勇名之盛,所以人“皆畏布”,加上他的高官和杀董卓的大功,倒确实有他自傲的资格。
  吕布到了张杨那里,还是不安全,因为李傕等人还是不放过他,干脆悬赏通缉他:“杨及部曲诸将,皆受傕、汜购募,共图布”,吕布知道后,此时下出了一着颇为高明的棋。
  他抓住了张杨性格上的弱点,“(张)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对张杨说:“布,卿州里也。卿杀布,于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张杨原本没什么主见,而且吕布说得也的确不错,于是便“外许汜、傕,内实保护布”,这样一来,“汜、傕患之,更下大封诏书,以布为颍川太守”。由此吕布成功地解脱了来自朝廷的通缉,一举摆脱了他逃犯的身份。由此可见,在对局势和人物的分析上,吕布还是比较有见地的,说明他在丁原那里做主薄而丁原爱之,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乱喜欢。
  这个时候兖州的内乱,又给了吕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内乱的原因却居然还是因为有吕布。
  在吕布逃出袁绍那里投张杨的时候,他曾经在过陈留太守张邈处,临别之际二人把手共誓。于是“绍闻之,大恨。邈畏太祖(曹操)终为绍击己也,心不自安”,到兴平元年,曹操复征陶谦时,于是“邈弟超,与太祖将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太祖。宫说邈曰:‘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邈从之。太祖初使宫将兵留屯东郡,遂以其众东迎布为兖州牧,据濮阳。郡县皆应,唯鄄城、东阿、范为太祖守”。陈宫劝张邈和吕布联合的原因是“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这又一次证明了吕布那令人畏惧的战斗力。
可见,吕布的性格虽有历史根据,为了写好这个人物,剧作家、小说家还是作了精心再创造的。当然,精心再创造的不止是他出身历史的几个情节。吕布的性格虽有历史根据,为了写好这个人物,剧作家、小说家还是作了精心再创造的。当然,精心再创造的不止是他出身历史的几个情节。
起初,在一些艺人笔下,吕布是有胡子的。元代刻印的《三国志平话》,有一幅《吕布刺董卓》的插图,画着吕布把董卓从床上拖下来,举剑砍去。还有一幅《水浸下邳擒吕布》,关云长一箭,正射中走出下邳城的吕布。这两幅图,吕布都挂着三绺长髯。《孤本元明杂剧》里,元人郑德辉写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后面注明吕布的打扮,也有"三髭髯"。 这是有根据的。史书虽没记载他有没有胡子,但他的年龄,在三国时期那些著名的英雄里并不算小的。《英雄记》里,吕布在钜野被曹操打败,东奔刘备,请刘备于帐中坐妇床上,令妇向拜,酌酒饮食,便称刘备为弟。既然如此,那么,献帝初平元年关东诸侯讨伐董卓时,他就应该是三十开外,死时,也应该过了四十。让他挂上胡子是合乎情理的。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起,吕布的"三髭髯"被摘了下来。《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一回,人们看到吕布出阵,是"头带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没有提到他的髭。近代的三国戏中,从"三英战吕布"到"白门楼",人们看到的吕布都是白面无须,年少英俊。 人们还都知道吕布是使方天画戟的。元杂剧《三战吕布》,吕布一上场便自述:"幼而习文,长而演武,上阵使一枝方天画戟,寸铁在手,万夫不当,片甲遮身,千人难敌。"他就是用这枝方天画戟和刘、关、张交战的。《三国志平话》里,吕布投向董卓,作者写他的丈二方天戟时,上面又多挂了"黄幡豹尾"作装饰。《三国演义》里,这枝画戟更与吕布形影不离,不但在虎牢关下用它大战刘关张,而且带着它在凤仪亭和貂蝉约会,董卓来找他时,就见吕布和貂蝉共话,画戟倚在一边。吕布回身走时,董卓抢了这画戟挺着赶来,又掷戟刺布,被吕布打落在地。吕布杀董卓用的也是这枝戟。为这枝画戟,还有专门一回辕门射戟,那是吕布为刘备、纪灵解纷,只听吕布大吼:"取我戟来!"令左右去辕门外远远插定,然后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一箭正中画戟小枝,教刘备、纪灵二家罢了兵。 其实,历史上的吕布并不使戟,而是使矛。《后汉书·董卓传》写吕布等人杀董卓,用戟刺董卓的是李肃,后来吕布又"持矛刺卓"。《三国志·吕布传》写过董卓掷戟刺布,但不是在凤仪亭,戟也不是吕布的,而是董卓自己的手戟。辕门射戟实有其事,但那枝戟恐怕也是军营中随便拿了一样兵器,不是吕布专用的。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五原地处蒙古,可见吕布很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那么神箭飞骑的本事是天赋来的。“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这一段猛一看跟董贼年轻时还真像。年轻时因为骁勇而在并州刺史丁原手下做骑都尉(类似于典韦之于曹操),可是后来“屯河内,以布为主簿,大见亲待。”主簿者文书也,就是杨修做的活。可见吕布是被老罗丑化成一个文盲的,人家毕竟当过主簿耶。吕布个人的勇武,可以和项羽、袁达等传奇猛将媲美,其战绩也堪称了得。而其陷入的悲剧则多少与项羽有相似处:过于迷信个人武力,无视政治手段,任用将领过于胆小等等。一切的一切只因为他过于勇猛了。勇猛成了他的最优秀的地方,从而使他放弃了其他的优点,大致如是。考虑一下这个人,一个生在游牧民族的地方的男人,小时候不大可能受系统的政治教育,他所有的政治经验可能完全来自于在丁原手下的官职升迁等。但在仕官时,他更多地依靠了自己的勇武,而在手腕上是绝对不行的。猛然之间,他踏进了乱世,踏上了乱世的舞台,他只能依靠他的勇武。其实人们对他的诟病是他的背叛,即使他杀董贼是正义之举。受儒家思想毒害的旧势力——袁绍、袁术、张邈等都对他避若蛇蝎。可是乱世本来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任何事都必须以最终的政治利益出发。从这一角度而言,吕布只是选择了最符合他利益的事。从这一点来讲,刘备和曹操其实和吕布是一类人:他们摒弃了一切繁文缛节和道义观念,追求的是自己的天下。可刘曹何等枭雄,他们做的肮脏的事都打着正义的幌子,而吕布则太诚实了,于是人们把矛头对准了他。其实他唯一做错的,是他不够虚伪。可以这么说,吕布这种人的存在是乱世的必然,可是他的死亡也是乱世的必然。没有这种人,乱世不称其为乱世。可是他如果不消亡,乱世无法结束。他只是为乱世而生,在乱世中扮演一个可能很显眼的配角,然后匆忙谢幕。他的英姿固然潇洒,他的能力固然骁勇出众,可是他不懂得演戏,所以他只能谢幕。 陈寿说:“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 其实“轻狡反复,唯利是视”,哪一个乱世人物不是如此?只不过吕布始终是个孩子,以为用在草原的那一套就可以驰骋中原。他太短视,也太浅显。而“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倒是很客观地说了一条历史规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0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