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贾诩劝西凉军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92年,董卓被吕布和王允等人联手诛杀,在此之后,王允开始诛灭董卓余党。当时董卓的部将李傕与郭汜等人担心王允的迫害,决定各自逃亡。就在这个时候,贾诩出言制止了他们。贾诩称此时长安城中的诸位大臣正商量着把他们斩尽杀绝,如果他们抛下了下属独自逃走,只怕一个亭长就能轻松将他们抓获,如果此时聚集军队,再进攻长安,既可以为董卓报仇,同时也能拿下长安以征服天下,即便没有成功,到时候再逃亡也不迟。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傕等人借王允要诛杀西凉人的流言收拢凉州将士,就此聚集了十多万人攻下长安。在这个过程中,吕布战败而逃,王允等大臣被诛杀,汉献帝被挟持,一时间朝野大乱,长安城内死伤惨重。以贾诩的智慧,他应该能料到大军返回后,长安城会乱成什么样,既然如此,他为何还会劝西凉军回来呢?
贾诩当时这么做,自然不是真是因为要替董卓报仇,毕竟在董卓挟持汉献帝扰乱朝堂时,贾诩并不是董卓信赖的嫡系下属。虽然贾诩是以凉州世子的身份入仕为官,但他靠着自己的学识、名望与家族背景,一直都是和王邑、胡轸等人在一个圈子中,而不是与董卓等军中搏杀的武将交好。只不过在董卓对抗关东军时,贾诩担任了洛阳八关都尉,而在入长安后,贾诩又被划归到董卓女婿牛辅麾下罢了。因此,贾诩与董卓不熟,自然也就谈不上要为董卓报仇了。
而当时贾诩劝西凉军回长安,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自保。毕竟在吕布与王允等人执掌朝政后,长安城中甚至传来了要杀光凉州人的谣言。而贾诩虽然与董卓不熟,但他毕竟是凉州人,同时也是牛辅的手下,算起来也是董卓一党,而当时长安城中,蔡邕只不过是一个被董卓强迫征召的人,就因为他为董卓叹了口气,王允就将他置于死地,当时的贾诩自然不会相信王允会放他一马,为了活命,贾诩唯有一搏。而且贾诩之所有做出这个选择,很可能是凉州豪族与东汉政府之间的恩怨情仇导致。
公元前121年,名将霍去病收服河西,为了断绝祁连山南北的羌族与匈奴的联系,汉武帝将陇右、河西设置为凉州。受羌族与匈奴的影响,凉州人与中原人颇为不同,他们骁勇善战,但由于地处边境,凉州豪族大多以军功换官职。只可惜好景不长,由于青海一带的羌人逐步侵入河西和陇右,导致汉羌战争的爆发,而东汉王朝定都于洛阳,长安地位逐渐下降,因此凉州的地位逐渐不那么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朝廷打算放弃凉州。
正是由于汉室朝廷的软弱,凉州百姓屡遭迁徙,痛不欲生,凉州人为了自己的家园,只能靠自己的武力去换取太平。在黄巾起义爆发之后,边境战乱又起,而凉州爆发的羌乱竟还有凉州汉人豪族参与,而在朝廷先后多次讨伐凉州无果后,凉州逐渐成为了半游离于汉室之外的地方割据。而董卓被诛杀,导致当时的政治气氛十分紧张,贾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劝他们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除了贾诩要保命外,或许还有为报复关东豪族对凉州人长期的歧视和羞辱。
笔者认为,对于贾诩而言,他所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为了破坏,也不仅仅是为了保命,而是一种对中原的向往却又仇恨的心态,因此,他劝西凉军返回长安,其实也是内心矛盾的一种体现。
? ? ? ?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藏(今甘肃武威)人。生于一四七年,卒于二二三年八月十一日。东汉末至三国曹魏初,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开国功臣。
? ? ? ? 贾诩年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的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有张良、陈平一样的智谋。
? ? ? ? 贾诩早年被察举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时,遭遇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抓。贾诩对氐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久为边将,威震西土。贾诩一面假称段颎的外孙,吓唬氐人。另一面告知对方家里很有钱,会用重金来赎,引诱氐人,保全自己。氐人果然没有伤害他,还与他盟誓,送他回家。而其余人都被杀。
? ? ? ? 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贾诩能够拯救自己,而他人都死于非命,体现出贾诩不同凡响的智慧。
? ? ? ? 董卓进抵洛阳,女婿牛辅驻军陕西,贾诩在牛辅军中。司徒王允以养女貂蝉为美人计,先许吕布,再献董卓。两人相争,结果吕布杀死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带领部下逃至陕西,派人到长安上表,请求赦免。王允说:董卓专权乱政,皆因此四人相助,今虽大赦天下,此四人不能赦。傕说: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吧。贾诩说:各位将军若放弃军队,单独行动,则一个小小的亭长,就可以把你绑起来,献于朝廷,任人宰杀。不如召集陕西军,并本部兵马杀入长安,为董卓报仇。事成,奉朝廷以正天下;失败,再遣散军队,各自逃生不迟。李傕、郭汜等将领觉得贾诩之言有理,召集十余万兵马,分作四队,杀奔长安而去。结果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李傕、郭汜执掌朝政大权,汉献帝被控制。
? ? ? ? 一日,有人报告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剌史韩遂二将,引军十余万,杀奔长安而来。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得知消息,商量对策。贾诩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以拒,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击,二将可擒矣。李蒙、王方不以为然,说:此非好计,愿领精兵万人,力斩马腾、韩遂之头,献于麾下。贾诩说:今若即战,必当失败。李蒙、王方齐声说:若吾二人败,情愿斩首;若吾二人胜,公亦当输首级与我。贾诩见李蒙、王方不听劝阻,回头对李催、郭汜说:长安西二百里盩厔山,道路险峻,可派张济、樊稠两将军屯兵于此,坚壁守之。让李蒙、王方引兵去战马腾、韩遂。李傕、郭汜听从贾诩之言,点一万五千人马与李蒙、王方。二人欣喜而去,离长安二百八十里处下塞。
? ? ? ? 李蒙、王方果然战败,二人被杀。李傕、郭汜觉得贾诩确有先见之明,更重视他的计谋,坚守关防,任由敌方搦战,并不出迎。果然马腾、韩遂军不及两月,粮草俱乏。三个内应也被李傕、郭汜发现,尽皆斩首。马腾、韩遂只得拔塞退军。李傕、郭汜令张济引军追马腾,樊稠引兵追韩遂。樊稠与韩遂同乡,于是放走韩遂。李傕侄子李别目睹这一情况,回报其叔。李傕大怒,欲兴兵伐稠。贾栩说:现在人心不安,频动干戈,自相杀戮,深为不妥。不如设宴,请张济、樊稠庆功,就席间擒斩樊稠,毫不费力。李催听了大喜,按计而行,结果樊稠人头落地。他的兵马拨给张济管领。李傕、郭汜战胜西凉兵后,张狂跋扈,各路诸侯不敢干预他们的作为。贾诩屡劝他们结纳贤豪,安抚百姓,他们完全不听。于是,贾诩离去,投奔他处。
? ? ? ? 贾诩在李傕、郭汜身边,三次设计,都大获成功,其智慧,常人难望其项背。
? ? ? ? 张济死后,他的侄子张绣接管军队,用贾诩为谋士,张绣接连刘表,驻兵宛城,其时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张绣欲兴兵讨伐曹操,夺回汉献帝。曹操大怒,领兵十五万,分三路,亲讨张绣。贾诩劝张绣:曹兵势大,不可与敌,不如举众投降。张绣同意,派贾诩至操寨,说投降之事。曹操见贾诩对答如流,机敏异常,十分喜爱,想纳为谋士。 贾诩说:我过去跟随李傕,得罪天下人。今在张绣帐下,他对我言听计从,不忍舍去。于是,回到张锈营中。第二天,领张绣来见曹操。曹操对他们甚为友好。
? ? ? ? 曹操听说张济之妻邹氏,容颜美丽,派人抢来,同眠共枕。家人密报张绣。张绣异常愤怒,说:操贼辱我太甚!便与贾诩商量对策,贾诩说:此事不可泄露,来日秘密设伏,等曹操出帐议事,袭击他。张绣用贾诩计谋,突击曹军。曹操险些丧命,他的大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都死于这场战斗。曹操悲痛异常。
? ? ? ? 曹操吃了张绣大亏,势必报仇。张绣在南阳城里,闭门坚守。曹操围城攻打。由于城壕宽阔,水势又深,急难攻下。曹操骑马绕城观察三日,传令军士于西门角上,堆积柴薪,会集诸将,佯装在此攻城。贾诩见操军如此,对张绣说:我知曹操意图,可以将计就计。我在城上见曹操绕城察看三日,他发现东城南角,砖土颜色新旧不等,障碍物多半毁坏,准备从这里攻城,却故意屯兵西北角,佯做攻城状,诈为声势,欲哄我撤兵守西北,他们却乘夜黑,爬东南角攻进城里。张绣说:那怎么办?贾诩说:这简单,来日令精壮之兵,饱食轻装,尽藏于东南房屋内,而让百姓假扮军士,佯守西北。夜间让他们在东南角上爬城,等他们进城后,一声炮响,伏兵齐出,必擒曹操。张绣大喜,按计而行。探马报告曹操:张绣尽调兵守西北角,东南甚空虚。曹操说:中吾计矣。便命军中密备爬墙器具。日间引军攻打西北角,至二更时分,却领精兵于东南角上爬过城壕,砍开障碍物。城中全无动静,众军一齐拥入。突然一声炮响,伏兵四起。曹军急退。背后,张绣亲驱勇壮杀来。曹军大败,退出城外,奔走数十里。张绣直杀至天明,方收军入城。曹操计点败军,折兵五万余人,失去辎重无数。
? ? ? ? 张绣再用贾诩计谋,第二次打败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遭受惨痛损失。曹操本是军事家,阴谋家。贾诩却两次用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打败曹操,可见其军事谋略,远胜曹操及曹操手下谋臣。
? ? ? ? 曹操得知袁绍欲兴兵进犯许都,立即回兵。张绣要追击。贾诩说:不可追,追之必败。张绣不听,和刘表引军万余,追击曹军。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张绣、刘表两军大败而回。张绣对贾诩说: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贾诩说:现在整兵再追。张绣、刘表甚是不解,问:今已败,怎可再追?贾诩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张绣引一军追去,操军果然大败。
? ? ? ? 刘表十分惊讶,问贾诩:前以精兵追退兵,公曰必败;后以败师追胜兵,公日必克。结果都应验,这是怎么回事?愿明公赐教。贾诩说:这事简单,将军虽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敌手。曹军虽败,必有劲将殿后,以防追兵。我军虽锐,但不是他们的对手,所以知道必败。曹操急于退兵,一定是许都有事,打败追兵,必轻车速回,不再准备。我军乘其不备,当然获胜。刘表、张绣钦佩不已。
? ? ? ? 后来,曹操派刘晔到襄城招安张绣。贾诩带刘晔见张绣,陈说此事。正商议间,忽报袁绍也派使者来到,使者呈上书信。张绣打开一看,也是招安。贾诩问来使:近日袁绍兴兵破曹,胜负如何?来使说:现在隆冬腊月,权且罢兵。因张将军与刘表有国士之风,所以袁绍派我来结盟二位将军。贾诩大笑,说:你回去告诉袁绍,兄弟不能相容,岂能容天下国士!然后当面扯碎书信,叱退来使。
? ? ? ? 张绣说:现在袁强曹弱,你毁书叱使。袁绍若来,如之奈何?
? ? ? ? 贾诩说:降操。
? ? ? ? 张绣说:我前与曹操有仇,他岂能相容?
? ? ? ? 贾诩说:从操,其便有三: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宜从三也。愿将军勿疑。
? ? ? ? 张绣从其言,请刘哗相见。晔盛称操德,说:丞相若记旧怨,安肯使某来结好将军?
? ? ? ? 张绣大喜,即同贾诩等赴许都投降。绣见操,拜于阶下。操忙扶起,执其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于是,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封贾诩为执金吾。
? ? ? ? 关键时刻,贾诩劝张绣弃绍从操,是大智大勇的体现。后来,曹操在官渡以七万兵马打败袁绍七十万军。袁绍立次子继嗣,造成兄弟相残,家族毁灭。可见贾诩看人料事,眼光毒辣,三国第一“毒士”名不虚传!曹操招降张绣,其主要目标是纳贾诩于帐下。
? ? ? ? 袁绍举七十万大军,欲剿灭曹操,围曹军于官渡。曹操兵少粮尽,处境险恶,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一定能找到机会,战胜袁绍。贾诩的话,大大激励了曹操必胜的信念。其后,果真大败袁绍,占据袁绍管辖的广阔地区,极大增强了自己的势力。
? ? ? ? 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荆州,欲顺江东下,消灭东吴。贾诩劝谏说:明公昔破袁绍,今收汉南,威名远扬,军势大增。若以旧楚之丰饶,养吏士,抚百姓,使民安居乐业,则可不劳师动众,而让江东臣服。曹操不听,结果惨遭赤壁之败,险些丧命。
? ? ? ? 曹操以马超、韩遂战于渭南,急难攻破。韩遂派杨秋为使,往曹寨下书求和。曹操说:你先回去,我过些日子派人回话。杨秋辞去。贾诩入见曹操,问:丞相作何打算?曹操反问:你意如何?贾诩说:兵不厌诈,可伪许之。然后用反间计,令韩、马相疑,则一鼓可破也。曹操抚掌大笑,说:天下高见,多有相合,文和之谋,正合吾心。于是遣人回书,曰:待我徐徐退兵,还汝河西之地。曹军与韩遂军阵前对峙,曹操派人过阵,对韩遂说:丞相谨请韩将军会话。韩遂出阵,与曹操来至阵中,两人马头相交,各按辔对语。曹操对韩遂只提过往旧事,不叙军情,相谈甚欢,约一个时辰,方各自回营。马超知道这事,来问韩遂:今日曹操阵前所言何事?韩遂说:只言京师旧事。马超说:没提军务吗?韩遂说:曹操不言,我岂能独言。马超心疑,不言而退。
? ? ? ? 曹操回到寨中,对贾诩说:你知道我和韩遂说了些什么吗?贾诩说:你说话意图虽然巧妙,但还不足以离间二人。我有一策,令韩、马自相仇杀。操问其计。贾诩说:马超乃一勇夫,不识机密。丞相亲作一书,单与韩遂,中间故意朦胧字样,于要害处,自行涂抹改易,然后密封送与韩遂。并让马超知道此事,马超必索书看。见上面要紧处,尽皆涂改,只猜是韩遂唯恐马超知机密事,自行改易。而且正合单骑会语之疑。疑则生乱。这样一定能达到离间他们的目的。曹操大喜,说:此计大妙!于是,依计而行。结果马超、韩家果真打起来,韩遂被马超剁去左手,幸得五将相救,才保住性命。后韩遂领本部兵马投降曹操。而马超只剩三十余骑,拼死逃脱。
? ? ? ? 曹操年事已高,曹丕为五官将,曹植才名鼎盛。兄弟俩暗中争夺太子位。曹丕派人问计于贾诩,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贾诩告诫:愿将军崇尚德度,体验士卒之业,百姓之苦,朝夕勤勉工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依贾诩之言,深自砥砺,顺父志,爱士民,积人望。
曹丕为长子,曹植才高。曹操拿不定主意,立谁为太子。一次,曹操屏退左右,问贾诩:谁可继嗣?贾诩默然不语。曹操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适有所思,故不即对。曹操问: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之事。曹操如梦方醒,大笑而去,于是,选定曹丕为太子。贾诩对答既巧妙又有力,他不直接说谁可继位,避免日后兄弟相争,因得罪一方,而惹祸上身。但又正告曹操,舍长立次,可能带来毁灭性后果。正如袁绍、刘表两人都因立次子继位,导致兄弟相残,乃至家毁人亡。贾诩一语点醒曹操,曹操当然不希望自己后人及家业出现如此惨状,于是,打定主意立长子曹丕为太子。
? ? ? ? 贾诩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曹操疑心重,阴险毒辣。他不是曹操旧臣,怕机深祸深,闭门自守,不与外人交往。曹操不问,从不多言。儿女嫁娶,不结高门。所以在曹操眼皮底下,一家人安然无恙。
? ? ? ? 曹操死,曹丕即位。为报答贾诩之恩,封他为太尉,晋爵魏乡侯。封他小儿子贾访为列候,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 ? ? ? 曹丕问贾诩:我想一统天下,先伐吴还是伐蜀?贾诩说:征伐者,重用兵。立国固本者,以德化人。陛下受汉帝禅让,统帅疆土。若以德安天下,待吴、蜀生变,再行讨伐,则易平定。吴、蜀虽然国小,但有山川之险,一时难以攻克。刘备雄才大略,诸葛亮善于治国。孙权明虚实,陆议深知兵法。他们据守险要,易守难攻。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用将,故举无遗策。臣察群臣,无刘备、孙权对手。虽以天威临之,未有万全之势。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
? ? ? ? 文帝不听,后来在江陵发动进攻,遭到失败,士卒死伤无数,损失惨痛。
? ? ? ? 黄初四年(223年),贾诩去世,享年76岁。谥号为肃,配享魏文帝庙庭。《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著有《钞孙子兵法》一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 ? ? ? 贾诩一生,做了几个首领的谋士,他的计谋,只要被采纳,无一失败,都大获成功。而曹操、曹丕各一次未听他的忠言,都遭惨败。他的战争智慧,在三国众多谋士里,可谓首屈一指。
? ? ? ? 三国时期,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生存环境极为险恶,人均寿命不足40。贾诩活到76岁,是三国时期,所有重要人物里,寿命最高者。家人也平平安安,未受任何冲击。他的生存智慧,同样达到至高境界。
? ? ? ? ? ? ? ? ? ? ? 2021年5月
贾诩简介:明辨权达进退有节的贾诩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菇人。青年时才智即为人所称道。他当时任郎官,因病辞职,途中碰到氐人法律乱,同行的数十人都被活捉,氐人要活埋这些人。贾诩对氐人说:我是段公的外孙,如果你们不活埋我,我家肯定会用重金来赎我。段公指的是段颍,时任太尉,久任戍边大将,威震西土,贾诩并不是段公家人,但他以此却震住了氐人,氐人果然没有加害他,放了他一条生路。>>>贾诩>贾诩先任李和张绣等人谋士,后投,对曹魏的兴盛起了重要作用。贾诩在当时甚至有、之称。李、郭汜能暴乱一时,都靠贾诩之谋;是战是守,他能因事、因时、因势而为之制订对策。>>王允用计除掉,大赦天下,独不赦董卓死党李、郭汜等,他们惊惶不安想各自逃生,当时,贾诩在董卓军中,他独持异议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李、郭听其谋,煽动聚众十余万,攻入长安,杀死王允,战败,占据长安,独掌朝政大权。>>西凉太守马腾、并州刺史韩遂为勤王室,举起义旗,引军十余万抵长安城下。李、郭汜与贾诩商议御敌之策,诩说:二军远来,只宜深沟高垒,坚守之,不过百日,彼兵粮尽,必将自退,然后引兵追之,二将可杀。可是,李蒙、王方等将坚决要求出战,、汜居然听之任之,结果二将大败身亡。>>这时,、汜才信贾诩有先见之明,重用其计,只理会紧守关防,由他挑战,并不出迎。果然西凉军未及两月,粮草俱乏,只得拔寨退军,、汜派军追击,西凉军大败而逃。>>、汜败后,贾诩依附张绣,也多献奇计。>>张绣、刘表与曹操战不利,于是驻守安众,以图大计;适曹操因探知欲袭许都,于是即日回兵,细作来报,绣欲追之。>>贾诩>>贾诩说:不可追也,追之必败。刘表说:今日不追,坐失机会矣。力劝绣引军万余同去追之。约行十余里,赶上曹军后队,曹军奋力接战,绣、表两军大败而退。>>绣对诩说:不用公言,果有此败。诩说:今可整兵再往追之。绣与表都说:今已败,奈何复追?诩说:今番追去,必获大胜;如其不然,请斩吾首。>>绣信之,刘表疑虑,不肯同去。绣于是自引一军往追,果大胜而回。>>张绣、刘表两军合力去追击大败而还,而张绣只独自引一军再去追击却大胜而回?胜败如此离奇是什么原因?刘表百思不解,于是向贾诩请教说:前以精兵追退兵,而公曰必败;后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究竟悉如公言。何其事不同而皆验也?>>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操敌手。曹操军虽退,必有劲将为后殿,以防追兵,我兵虽锐,不能敌之也,故知必败。曹操之急于退兵者,必因许都有事;既破我追军之后,必轻骑速回,不复为备,我乘其不备而更追之,故能胜也。>>贾诩能料胜败之机,这是因他能审时度势、知彼知己,退兵有真退假退,不管哪一种退,善于用兵者必防御追兵而采取万全措施,故有的能于战场上战胜敌人,却往往在追击时因轻敌致被打败,故孙子有归师勿遏之说。贾诩深知曹操能用兵,且他这次退兵非败而退,而是胜而退,所以不能等闲视之,如假退追之必上当;如真退也必然有所防备,故贾诩料其必有劲将为后殿;而曹操兵力较张绣、刘表强,诩深知绣、表用兵皆非曹操之敌手,所以反对追击。事实上,绣、表对曹操退兵部署毫无所知,也不采取对策而盲目追击,说明两人都是庸才,被打败是必然之事。>>按照一般常理,第一次追击被打败了,败者惊魂未定,是不会想到再去追击的,绣、表是这样想,曹操也是这样想。可是,贾诩却能用辩证法观点来审时度势,他料到曹操在打败追兵后绝不会想到敌人再来追击,必然毫不防备,再去追击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纵使张绣一军前去,也能以弱胜强。>>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决策都能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错误的决策却相反。>>曹操在是不是要废长立幼的问题上,问于贾诩。贾诩顾左右而言他,曹操心急,再次问他,贾诩说:你说什么?我没听见,我只是在想袁绍和他的儿子们。曹操愣了一下,顿时大悟。>>贾诩不单是个战术家,更是一个懂得进退有节的人物。进退有节的人物比较容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好感,与不知天高地厚的一些人比起来,更能够长久。与得志便猖狂的人物相比,贾诩的立身处事原则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多不怨天尤人。>>与得志便猖狂的人相比,进退有节的人总是比较谨慎,做人做事,井井有条,忙中有序,这种工作方法与他们进退有节的人生行为是一脉相承的。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又能够得到上上下下的肯定和帮助,成功的几率自然不少。所以贾诩一直到都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就不奇怪了。
文和乱武
三国时代,一如先秦时期,谋士和武夫并非截然不同、各司其职的两种行当,职号谋士而又武夫气十足,或号为武将却足智多谋,至少在三国时并不少见。曹操手下著名谋士程昱,曾得到曹操这样的评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当着袁绍行进大军的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真不啻为一碟嫩豆腐。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程昱所料丝毫不差,遂使得三国"空城计"又多了一个版本,也许还是最早的一个版本。曹操手 贾诩像[1]下另一个著名谋士刘晔,十岁出头就曾因母亲遗命,刺杀了父亲一个亲信随从,日后更曾亲自动手,杀死了一个人见人怕的地方小霸王(当然,他日后成为被曹植讥刺为"蝙蝠"的骑墙派,则是另一回事)。可见,在那样一个危难的时势下,谋略若没有胆量的加入,是断断无所作为的,"胆识"二字,最需紧密结合。
贾诩,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当年陈寿撰《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荀彧、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我觉得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他厕身在杀人如麻的强盗身后,貌似蔼然文士,一面犯下滔天奇罪,一面又能成功地躲避千夫所指,这份能耐,孰能及之?你看他以一介游士的身份,时而避难乡间,时而闪身在某个诸侯的厅堂,匹似流窜作案。说计道谋,甚至敢让曹操甘拜下风;逮至晚年,竟又在曹丕的朝廷里充任太尉,权势蒸蒸日上,一派德高望重的模样。这是一个怎样的奇人?
他出生在武威,俗称"金武威,银张掖",也算是大西北一个重镇。年轻时虽也曾被人评为"有良、平之奇",但因僻处偏远,知道他的人并不多。在那个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的地方,少年贾诩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也会夹杂若干匪气。与豪爽武夫打交道,与土匪豪强相周旋,这份本领贾诩生而具备。靠一袭长衫,一把折扇就能行走江湖,在四百年后的中国也许可行,当时免不了就会步步涉险。贾诩有一次就在道上遇到叛乱的氐人,同行数十人同时被擒,一张百人坑已经挖就。要活埋吗?看来是的,这些叛氐,把人活埋也许比打牌还要轻松。贾诩面不改色,镇定从容地对氐人说:"先别急着埋我,我是段太尉的外甥,太尉肯定会出重金来赎我,保你们赚一笔。"——诸位,这里的奥妙在于,若叛乱的氐人当真等着段大人拿钱来换人,西洋镜准会被戳穿,因为太尉段颎并没有这样一个外甥。贾诩拿准了他们没这份胆量,当时,段颎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最强蛮的家伙都不敢贸然招惹。结果,贾诩一面看着这拨氐人将其余众人悉数活埋,一面自己却与叛氐的首领推杯换盏,"我会在舅舅面前替你美言几句的,"说完这话,贾诩抹了抹嘴边的美味,在氐人们点头哈腰的欢送之中,骑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我的解释是:贾诩身上同样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它让强盗相形见绌,气为之夺。话说回来,注定要呼风唤雨,荼毒江湖的贾文和先生,怎么也不会在寻常沟壑里翻船。他的目标是长安,他相信在那里会有自己的机会。什么机会?如果你这么问,贾诩只会诡秘地抿嘴一笑,两眼直勾勾地看着远方。那里,秦始皇建造的巍峨长城上,正幽幽地转出烽火。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型军阀。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猫头鹰,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董卓伏诛,司徒王允专权。 贾诩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李傕和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刚愎无比的王司徒,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倘如此,则王允虽然极为不明智,却毕竟没有种下恶果,东汉政权暂时还能迁延些时日。
贾诩单人匹马,挡在道上,"二位,急个啥呀?"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路上随便一个小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侥幸事成,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万一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也未见得晚呀。"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陈胜、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区别是,无论陈胜、吴广还是李傕、郭汜,他们都属当事者,而贾诩则完全是局外人,换言之,这一番建议,虽然可以救李傕、郭汜性命于一时,对贾诩则没有丝毫好处。不然,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尚书仆射",他也就不会坚决推辞了。"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
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师"。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据说,董卓初死之时,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
贾诩,字文和,他的行为可是与"文和"没什么关系。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正贾诩之谓也。
似花还似非花,摧国不忘护国,正可见贾诩本色。在挑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又间接导致李、郭二人在长安城外自相残杀,京畿震荡之后,他又在皇帝面前扮演起护花使者的角色来,弄得皇帝对他又恨又爱,又嫌又忌。为了拉拢他人联合对付郭汜,无法无天的李傕曾对凶悍的凉州兵大言不惭地许诺:"一旦攻破郭汜,皇帝宫中的美女,可任意使用。"结果,这些莽汉便天天在皇宫外高叫:"李将军答应的宫人美女在哪,快快送出来!"皇家威望,扫地无光。汉献帝可怜巴巴地看着贾诩,希望他能拿个主意,至少别让这些家伙再这么在城外乱叫了。好个贾诩,当即秘密地将强盗首领全部召来赴宴。不就是一些空洞许诺吗?区区李傕能许你宫廷美女,我受皇帝重托的贾诩,就不能许你更具诱惑力的高官厚禄?几桶美酒喝完,凉州兵当晚便奇迹般地撤离长安。李傕由此日渐势衰。
贾诩偷偷离开长安的时候,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处处以汉室忠臣自居,此前有人劝他离开,他还曾掷地有声地说道:"我深受国恩,义不可背。"后来当皇帝被迫逃离长安时,贾诩也颇有护驾之功。关于贾诩,在洛阳颓败的"杨安殿"里,皇帝也许会想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故事,尽管有些不伦不类。萧何之败,无关乎皇朝兴替,贾诩之谋,实已致汉朝江山于万劫不复之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10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