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何没有出现太监干政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朝是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建国后,他们继承了明朝的许多制度,但是有一项制度却坚决防范。这就是“宦官干政”。
(清朝官员告退)
清军入关攻打北京城时,许多明廷太监,为了能巴结新主子,等不到他们攻陷,便急不可耐地为清军打开城门。
明廷太监卖主求荣的表现,让多尔衮对太监的印象非常不好,因此,在迁都北京城后,多尔衮不光让许多太监下了岗,对留下来的太监,也有着严苛的规定:“嗣后太监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侯。”
(顺治帝和太监吴良辅)
顺治亲政后,为了警醒后世,在治理太监问题上,他仿照朱元璋,也钉了个大铁牌,挂在很醒目的宫门上。再次强调,凡是擅权干政、犯法纳贿的太监,都要凌迟处死。俗话说,重要的话说三遍。顺治那时候就打造了三块铁牌,分别挂在宫里不同的地方,这样走哪都能看见。太监能看见,皇帝也能看见。
到了顺治15年,出现了第一个勾结朝臣纳贿的太监,他叫吴良辅。
吴良辅是顺治很宠信的太监,案件发生后,顺治并没有按自己所订的禁令对吴良辅进行惩治。不过,开年顺治帝便病逝了,孝庄太后立刻下旨,以“变易祖宗制度”的罪名,处死了吴良辅。
康熙当皇帝亲政以后,评价太监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对他们继续实行高压政策。
乾隆继位后,受上几代皇帝的影响,对太监也没有好脸色,为了提醒自己太监多祸国,凡是入宫的太监,都被改姓为“秦、赵、高”三个姓。他这样做,是提醒自己和后人,如果亲近太监,就会发生秦国赵高乱政亡国那样的祸事。接着,他又颁布诏命,禁止宦官在宫内传言政事,若有违反立刻正法。
乾隆对太监管理得这么严,乾隆39年,还是发生了一起太监交通外官案。
这个太监叫高云从,隶属奏事处,负责整理皇帝的朱批等重要文件。高云从与外官私下多有往来,并且还将乾隆对官员任免的奏折内容,泄漏给向他打听的官员。乾隆大怒,高云从被处磔刑,凡是向他打听的官员全部革职。
(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们)
到了慈禧掌权的时候,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这样的大太监,他们凭着阿谀奉承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在宫里混得风生水起。但是慈禧可以纵容他搜刮钱财,却时刻保持警惕,不让他触及朝政这根高压线。
慈禧临终时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帝,由于溥仪才3岁,她思来想去不放心,再次下遗诏:“太监不得干政。”
由此可见,由于清朝统治者时时警醒,对太监实施高压政策。因此整个清朝时期,一点都没出现过宦官干政的现象。
(参考资料:《清史稿》)
明朝末期,宦官乱政的局面最为严重,最“有名”的太监就是魏忠贤,明熹宗继位后,开始重用宦官魏忠贤,一些利欲熏心的人为了讨好魏忠贤,搜刮民财为其修建祠堂。魏忠贤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排除异己,这才有了后来的“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这也是明朝末期迅速走向衰败的原因。
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开国之初,顺治帝提出要求,太监不可出城,不可参与朝中之事,自称从以前的“臣”变成了“奴才”,并且大大消减太监的数量,从明朝的十万削减到不到三千。还有就是清朝是满族人当政,所有的太监都是汉人,满族人自然不会重用汉人,更别说是一个太监了,太监即使是想上位也是有力没处使啊。
清朝末期慈禧当政,把控权力,给了太监一丝喘息的机会,安德海和李莲英崭露头角,安德海仗着受慈禧的宠爱更肆无忌惮,安德海要出城,直接被刚正廉洁的忠臣丁宝桢给砍了。稍稍有些“力气”的太监,忠臣们都在想着如何把他们搞下去。
太监在清朝的权力微弱也与清朝的制度有关,我们都知道古代从秦朝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这一制度在清朝达到顶峰。清朝实行满八旗制度,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所有的决策都由大臣们共同商议,有这么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加上禁止太监参与政事,所以清朝才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例子。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清朝作为最后一个朝代,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大大的削减太监的权利和数量,这才没有太监乱政的局面出现。
清朝并不是完全没有太监干政的现象,只是很快被打压下去了,最终没能够死灰复燃的原因,得益于清朝特有的一个制度。满人入关不久,就发生了一件太监干政的事情,顺治皇帝早期并没有实权,实际权力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多尔衮权力再大,也不能住进皇宫里,只能住在宫外,使得太监没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没有干政的环境和条件。
太监,一个畸形制度下的畸形产物,中国最早出现在周朝。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使其始终处于君王身边,具备干政的环境和条件,因此,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干政的可能。历朝除了开国皇帝以外,继任皇帝主要是生活在深宫大院之内,从小陪伴他们的就是太监,使得他们对太监有依赖感和亲密感。汉灵帝甚至把太监当成父母,公开说:“张(让)常侍是我父,赵(忠)常侍是我母”,明朝陪皇子的太监名字就叫“大伴”。除了特殊环境造就的皇帝与太监的私密关系外,还有个因素,就是皇帝认为太监是刑余之人,不是正常人,只是自己的家奴,没有篡位的野心,可以大胆授权,放心使用。而外朝大臣,包括自己的兄弟、子侄,都有可能图谋不轨,篡位夺权,因此要时刻警惕戒备,甚至还派太监统管特务机构监视这些人,比如明代的西厂、东厂。
另一个是皇帝本身对太监的厌恶。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讨厌宦官,都对太监干政的危害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康熙时,太监改姓秦、赵、高,就是牢记赵高乱秦的教训。乾隆时太监改姓王,没有名字,这是故意混淆个体差异,避免外朝官员和太监建立紧密关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9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