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往今来都在贬阿斗,殊不知阿斗是大智若愚!

以史为鉴 2023-07-03 20:10:10

古往今来都在贬阿斗,殊不知阿斗是大智若愚!

古往今来都在贬阿斗,殊不知阿斗是大智若愚!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后面两句可叹阿斗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习孔明聊作 《梁甫吟》。也流露出对后主刘禅的轻蔑之情。后主立庙祠祀,也是缅怀纪念先烈祖辈,也是传统文化美德,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无功而返,就像炒股一样,股票一直横盘,没有上涨收益,就是贡献手续费了,后主刘禅一直反对北伐,劳民伤财,因为三国鼎立实力均衡,谁也突破不了平衡,不及知天命尽人事,安居乐业或休养生息,来日方长,等待对方内部衰弱的时机,一统天下。后主刘禅多次劝相父诸葛亮停止北伐,甚至后面不提供后勤粮草,才有后面发明车流木马,诸葛强行我行我素,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一意孤行,自己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白白损失五虎上将和他们子嗣不说,造成蜀汉川兵和曹魏两国伤亡事故,国力衰微。

加上其父刘备兵败东吴举全国力70万左右兵力,蜀汉国力已经被刘备和诸葛亮用完了,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选择继承人还得去天水找有天才文武全才的姜维,诸葛亮无能为力,姜维来了也同样无计可施和力挽狂澜,蜀汉处于外强中干的纸老虎,后主刘禅知己知彼,力求国泰民安,不发动战争,能保境安民就知足了。

赞同联盟东吴孙权,不计前嫌,发展农业,停战修养生息,大赦天下,恩德浩荡,派能臣蒋琬镇守汉中。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夏侯霸带人来投奔蜀汉,刘禅礼贤下士,给自己儿子介绍,夏侯家的亲戚,马上分官车骑将军。可见厚道,广纳贤才增加蜀汉力量。姜维要刘禅处死小人黄浩,刘禅知道,但是小人往往也是权衡朝廷的势力,网开一面,何必和一条狗计较呢,再说我凭什么听你姜维的话?司马昭派邓艾已经兵临城下,同族兄弟刘堪要玉石俱焚一战,为天下黎明百姓的安宁,放弃战争,这一点也是刘禅被后人批驳的尾巴,也可能刘禅想,熟地偏安一隅,不及天下大同,合二为一,谁做老大无所谓,老百姓不受刀兵之苦才是关键,以至出现成语乐不思蜀,司马昭问刘禅在洛阳生活好不好,刘禅伪开心一笑而过,此间乐,不思蜀,在司马昭的监视软禁下言不由衷。并不是后人说刘禅没心没肺活着不累的庸才。

但是民间说法是,阿斗的江山~白送,扶不起的阿斗,可怜后主还祠庙,等等,阿斗两字已经成了贬义词,谁也不想当阿斗。说你是阿斗就生气,说你是诸葛孔明就沾沾自喜,现实生活往往另一番实情。阿斗刘禅比曹爽要强多少倍,在他执政时期无人造反,蜀汉政权不是刘禅败的家,他一直都在增加和团结一切力量。

三国志中提到的刘禅并非那么懦弱昏庸,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对于刘禅的印象那么差?

评价的高一点就是个中庸之主,差一点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虽然有点太过了,但是今天有许多人为刘禅翻案,甚至有人称其为一代明君,却又犯了矫枉过正的错误。
刘禅在位前期,庸碌无能,无所作为,但是也没有什么大错,靠着刘备留下来的老底和一些贤臣辅佐,蜀国仍然能正常运转。自诸葛亮死后,刘禅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后来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
这些都是历史事实,说明刘禅确实是一个比较平庸甚至无能的君主,然后却有人说刘禅的“国事一任取决于亮”是他对臣下的信任,御下有道。后来的“乐不思蜀”更是在装傻卖糊涂,是大智若愚,于情于理都极为不通。
但是刘禅在位41年,蜀国国家机器一直在平稳的运行,还能支撑诸葛亮、姜维的多次北伐,说明刘禅当皇帝的水平也不见得有多差。
皇帝本身只是一个国家统一的标志,国事实际上就该是臣下去管的,皇帝能当到他这个程度,确实是一种境界,不过他运气好,碰到了诸葛、费祎、董允这些贤臣,换个比如说黄皓、阎宇那样的奸臣,他的皇帝就坐不长了。
《三国志》评价刘禅: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也就是说,有贤相辅佐就是明主,有阉人蛊惑就是昏君。所以刘禅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傻也不贤明。
[编辑本段]刘禅 -- 历史评价
在世人的心目中,刘禅是平庸昏聩之君,在市井街头的平头百姓眼里,刘禅的形象始终是碌碌无为的的庸主一个,更有甚者称之为“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因刘禅小名为阿斗,于是在我们国语的形容词中,又多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有人预言,这个形容词将流传千年。阿斗真的扶不起吗?他真的是个昏庸、愚钝甚至有些弱智的君主吗?《三国志》中有这么一段记载,说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遗诏)意思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诸葛亮不会阿谀奉承,刘备不会不识人,陈寿也不会弄虚作假,所以,刘禅绝不是像传统观念中那么无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百家讲坛中提到的刘禅事实上:“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纵观历史,刘禅就任蜀汉皇帝共计41年,是三国时期所有董事长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中,诸葛亮辅佐刘禅11年,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还在贤臣的辅助下做了30年的皇帝。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动乱时代,能执政这么久,刘禅肯定有其过人之处。有容人之量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后来刘禅年纪渐长,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让刘禅顺利“转正”,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可是,诸葛亮仍紧握大权。诸葛亮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刘禅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所以才总揽全局。这让人不禁要问,刘禅现在是没有经验,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儿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诸葛亮带兵出外征战,对已年满22岁的刘禅依旧不放心,特派心腹董允为侍郎,统宿卫亲兵,“监管”刘禅。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对这些,刘禅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刘禅虽然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领导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难怪有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魏延作为其父亲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信任程度犹胜于马超,怎么会忽然叛乱?说白了,魏延的智慧不比诸葛亮的差,不过是刚愎自用,人际关系不好,诸葛亮逝世后,诸葛亮利益集团没人制服得了,所以被杀。刘禅以“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来证明其志,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智慧。毕竟阵前叛乱,可不是能以仁德和“念前功”就可以“赐棺椁葬之”的。刘禅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头脑清楚、知人善用刘禅不仅有容人之量,而且头脑清楚,知人善用,有很强的分析能力,绝对不是弱智。刘禅专用诸葛亮来治国,就是他聪明的地方,虽然诸葛亮有穷兵黩武的问题,但是他治理蜀国的措施确实给蜀国带来了发展。所以即便在孔明死后,刘禅仍然继续延用诸葛亮的措施,甚至重用诸葛亮所选拔的人。诸葛亮急于北伐,刘禅此时头脑非常清楚,他非常清楚魏蜀的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又不好直接反对,只能规劝诸葛亮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执意北伐,没有听从刘禅的劝告,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在人事任免上,刘禅也表现出过人的一面。鉴于诸葛亮生前权力太重,刘禅废除了丞相制。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以蒋琬为大司马,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以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以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军政及内政大权不再同一人一把抓。这种新的政治格局安排,意味着刘禅决不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而自己则大权旁落的尴尬局面。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自摄国事”。任官封爵,要刘禅同意;人事任免,要刘禅同意;出兵征讨,要刘禅同意,几乎所有的大事,都要刘禅同意。刘禅总统一切,直接掌管蜀汉政权达19年之久。这一系列举措,能是一位智商低能的人想得出和做得到的吗?《魏略》中还记载了这样的一件事:曹爽与司马懿争权被杀后,夏侯霸害怕受到株连而入蜀,刘禅亲自出迎。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老将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原来,刘禅之妻乃张飞女,而张飞之妻又为夏侯渊的从妹,所以刘禅才这么说。之后,刘禅对夏侯霸“厚加爵宠”。刘禅对夏侯霸的这一套怀柔拉拢的手段,即使其父刘备在世,大概也不过如此,足见刘禅绝非平庸之辈。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绝对不是昏庸低能之辈。乐不思蜀 没皮没脸历来各方专家对后主刘禅的评价一直囿于暗弱无能、贤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个诟病就是不战而降、苟且偷安。“乐不思蜀”一个词语让刘禅彻底被定格为一个反面人物,被认定是个没皮没脸的窝囊废,从而对其进行口诛笔伐。话说曹魏兵围成都,刘禅心里很清楚要是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名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充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他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某个西方的著名文学家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在刘禅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刘禅降魏后,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特意令人奏起了蜀地音乐,以观察刘禅的反应。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慽之容,只有刘禅一人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活脱脱是一个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皮相。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从此诞生。说完这个话以后,刘禅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果然,不久司马昭再次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你某个大臣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 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幅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雾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实在是一个能称得起大智若愚的智者。在“成者王侯、败者寇”的主导文化氛围里,人们不愿意接受失败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轰轰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刘禅投降后在洛阳的一段表演,为他博得了“全无心肝”的臭名,从此“扶不起的阿斗”的帽子就算牢牢地扣在了他的头上,甚至连他的名字刘禅(shàn),我们也经常错误地读成chán,可见世人对他的误解之深了。历史也好,现实也罢,你越是正着看,越看越是雾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颠倒过来,倒也能看出个一二来。在魏蜀吴三个企业集团中,刘禅领导的蜀国一直处于弱势,然而41年来,刘禅能知人善任,公司稳固发展,重现实轻面子,使百姓免受战争涂炭,要是阿斗真的扶不起,又怎能做到这点?综上所述,蜀汉皇帝刘禅有容人之量、头脑清楚、知人善任,而且,乐不思蜀并不等于没皮没脸,所以,刘禅不是昏君。
去百度百科看下,我前几天在那里发现了很多关于刘禅是一位明君的资料,至于乐不思蜀这件事,如果怀念的话,司马昭还不把他给宰了。
他投降这个就要考虑魏蜀两国的实力了,哪怕他抵抗,最终也一样敌不过魏国大军,这样一来,定会有无意义的流血牺牲,为了个人逞一时之快而误了民众,这可非上举也。
三国志》陈寿认为他是“素丝”,早年得诸葛亮辅助,所以“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但后来宠信黄皓,败坏政事,却是“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孙盛则认为他是庸主。而由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形象影响,于是其小字为“阿斗”,被后世意指政事无才干者,“扶不起的阿斗”就是指刘禅。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也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提到:“阿斗是很庸愚的,没有一点能耐。”。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了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的无谓牺牲。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和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的艺术一样艰难的工作。”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候,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贤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29年才被灭,阿斗是大智若愚吗?

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于五丈原。不过诸葛亮在生前,就已经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安排。他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蒋琬,并且秘密上奏了刘禅。诸葛亮决定在他死后,蜀汉转入休养生息的策略,不再北伐。他还同时对蜀汉的军政结构做了调整。在诸葛亮的周密布置下,蜀军安全撤回了蜀地,魏延和杨仪虽然产生了一点波折,可也很快平静下来。蜀汉政权得到了平稳的过渡。

蜀汉政权所控制的区域,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封闭,易守难攻的地区。在这该地区中,有着魏延留下的防御体系。再加上秦岭的险峻地势,让敌人望而生畏。如果要保守这个地区,以蜀汉的实力,还是有一定的把握的。蒋琬和费祎遵照诸葛亮的战略,采取战略防御的态势,保证了蜀汉局势的稳定。

反过来再看蜀汉的对手曹魏。在蜀军撤退之后,司马懿得知魏延已死,马上向曹睿请示,要求率军伐蜀。但是,曹睿在诸葛亮死后,就认为蜀汉的威胁解除,想要追求玩乐。他拒绝了司马懿的要求,开始大建宫室,广选美女,奢侈享受,完全没有了进取之心。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谈不到对蜀汉的进攻了。

在此后,曹魏政权内部也在明争暗斗。曹睿死后,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也开始明显化。为了建功立业,曹爽还发动了一次对蜀汉的进攻。在这场进攻中,王平依托魏延留下的防御体系,挫败了曹爽的进攻,使魏军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在接下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曹魏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司马懿忙于诛杀异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伐蜀。这样,就给蜀汉留下了生存的时间。而姜维在费祎死后,掌握了蜀汉的军权,开始了对曹魏的攻伐。

诸葛亮临死前阿斗说了一句话,让诸葛亮暗叹看走了眼,阿斗说了什么?

在诸葛亮去世之前阿斗问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去世了,他的后人将怎么处置。这句话让诸葛亮知道,阿斗并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傻子。


1、知道阿斗是在装傻


阿斗是赵云从乱军中抢回来的刘备的孩子,据说他从出生的时候就比较痴傻。在阿斗长大了之后,刘备也不怎么喜欢他,因为刘备觉得阿斗不像他那样精明。但是刘备这个人有没有其他子嗣,所以说刘备只能把自己的王位传给阿斗。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辅佐刘阿斗,他对诸葛亮也是非常尊敬,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的。但是在诸葛亮死之前,他问诸葛亮说他的后人将怎么处置。这个时候诸葛亮就知道阿斗并不是真正的傻子,他在那个时候知道了刘阿斗也是明白权力的好处的。


2、害怕诸葛亮的后人继续把握朝政


刘阿斗之所以会在诸葛亮死之前问这么一句话是因为他怕诸葛亮的后人凭借着诸葛亮的声望赶自己下台,他想要稳固住自己的权力地位,就必须要听到诸葛亮的亲口承诺。这并不是一个傻子能想到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去看刘阿斗的话,也能够知道他是有一定的头脑的。至少他对于自己的处境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诸葛亮的忠心,但是他并不相信诸葛亮的后人。


综上所述,刘阿斗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傻子,他之所以会装傻,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父亲和自己的得力助手诸葛亮,装傻能够让他更加安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