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朱瞻基,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明朝在我国封建王朝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是因为废丞相、设内阁以及恐怖的锦衣卫、东厂制度。还公认的盛产奇葩皇帝,比如蟋蟀天子朱瞻基、吃喝玩乐正德帝、宅男天子嘉靖帝、旷工皇帝万历、木匠皇帝朱由校等等,个个都在领域内拿到了冠军。
当然这里面,名声最好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蟋蟀天子朱瞻基。
朱瞻基被公认为贤明君主,从好圣孙到好太子、好皇帝,似乎天生就是皇帝命,虽然只在位十年,却创造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只是,他一生既不爱炼丹修道,也不沉迷女色,更不热衷口欲,却在壮年早逝,这是怎么回事?
好圣孙朱瞻基,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
历代帝王和史学家出于维护天子之位神秘性的考虑,都对帝王的出身附加上种种异象,最有名莫过于刘邦赤帝子的身份,而到了朱瞻基这里也不例外,据说朱瞻基出生前夜,祖父朱棣梦见父亲赐予自己象征着帝王身份的大圭,是个吉兆,因此朱瞻基一出生就深受祖父朱棣的喜爱。
长大成人后的朱瞻基也不负众望,相貌英武,天资聪慧,特别是博闻强识,处处都透着灵性,而且好些脾气秉性,更与年轻时的朱棣格外相似,再加上他的母亲张氏出了名的贤惠。
如此这些,让朱棣认为孙子朱瞻基身上有帝王潜质,甚至因此在选择太子的考虑上,被心腹大臣一句“好圣孙”说动,最终选择性格温和却肥胖有腿疾、体弱多病的长子朱高炽,也即朱瞻基的父亲做了太子。
从后来很多行径看,朱棣对这个长孙比对长子还上心:不仅让靖难第一谋士姚广孝做朱瞻基的首席老师,而且常常带朱瞻基出门打猎、走访农家、了解民间疾苦,甚至在亲征瓦剌时,朱棣更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言传身教的教他在真实战争中如何统兵布阵、权谋术势、后勤运作以及战阵冲杀等等。
任谁都看得出来,朱棣是将长孙朱瞻基当做帝王去培养的。
而朱瞻基也没有辜负爷爷朱棣的期望,能文能武,完美地展现出英明神武、统御群臣、治国理政的高超能力。
完美无缺的蟋蟀天子,缔造“仁宣之治”
仁宗皇帝朱高炽在位十个月,因病离世,其帝王生涯短暂,但正是他在位时矫正了朱棣在位时期的许多严厉政策、平反靖难时被打成叛贼的诸多官员,又以仁治国,休养生息,开启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不过,开启“仁宣之治”的虽然是朱高炽,完成这项伟业的却是继位的太子朱瞻基。
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毫无悬念、毫无意外的继位,而后雷厉风行迅速平定了两个叔叔朱高燧和朱高煦的叛乱,将皇帝的权力、地位牢牢抓在手中。
接着他一手敲定,以“壁虎断尾”的方式放弃交趾,及时从战争不利、财政亏空的泥潭中抽身而退,解决了让爷爷朱棣都头疼的安南边境问题。此外,朱瞻基还励精图治,削减赋税,扶持农业,同时坚决改革吏治,大力革除腐败,促成贤明开化的“三杨内阁”出现。
至此,朱瞻基全面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明朝的经济发展获得一个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可以说,正是这些一系列的变革转型,让大明王朝的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不仅经济稳定发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军队战斗力也进一步提高,火药等科技造物大规模装备进入军队。而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这三条正是所谓封建王朝盛世的标准,朱瞻基在位期间样样全占。
可惜,就是这么一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代帝王却仅仅在位十年,从26岁登基继位到36岁便驾崩,英年早逝。
令后人奇怪的也正是这件事,为什么一个不恋女色、不爱炼丹,甚至武力值不错、生活条件水平也高、政事还有内阁处理和分担的皇帝会这么短命?
史料记载,朱瞻基文武双全,身体贼棒,但是在他酒色财气都不追求的情况下却有一个嗜好引人瞩目,那就是他“蟋蟀天子”雅号的由来:他特别喜欢斗蛐蛐!
因为喜欢斗蛐蛐,他还命人专门打造出一种装蛐蛐的罐子,名曰“宣德炉”,时常抱在手中、放在身边,而这种宣德炉的主要成分之一却是“白水铅”。
所谓白水铅是一种重金属,朱瞻基长时间接触“白水铅”,极大可能慢性铅中毒,如此一来,不难解释朱瞻基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差的情况下,为何无法长寿的问题。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可靠史料的佐证,正史对朱瞻基的英年早逝只是寥寥几笔,1434冬突然患病,1435年1月便驾崩,仅此而已。
1398年二月,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北京的燕王府。与父亲朱高炽相比,朱瞻基最大的特点就是果敢、自信,还有些自负。他出生的时候正是祖父朱棣忙活着靖难之时,随着朱棣成功登基,朱瞻基得以进入了南京城内的皇宫,并在这个帝国核心之中接受熏陶。《明宣宗实录中》记载“间出见群臣,仪容俨恪,屹如巨人,群臣瞻望惊异”,到了朱瞻基13岁(1411年)时,他被祖父朱棣立为皇太孙。之后,明成祖朱棣把他视为可造之才,命人讲习武事,精心教导,并且数度让朱瞻基随自己去征讨蒙古。可以说,明成祖朱棣自朱瞻基幼年之时就对他用心栽培,历练朱瞻基带兵打仗,演武射猎,导致他成人后极喜爱巡狩田猎。
“太平天子”的“宣德之治”
作为明成祖朱棣眼中的“太平天子”,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朱瞻基自其父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驾崩之后即位(1425年),表示要“恪遵成宪”,坚持“祖制”,尤其是在法制建设方面,朱瞻基基本上遵照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祖训。在位期间(1425年-1435年)要“德治”而不要“武治”,
不仅巩固了洪武、永乐法制建设的成果,而且对明初的法制也作了诸多革新,使法制倾向儒家化。
在宣德时期,中央各部院、地方大臣群体中,形成一股相对稳定的政治势力,曾有宣德时期“政在三杨”之说,这些朝臣的所作所为为明宣宗时期的政治营造出了一个相对比较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也是“仁宣之治”局面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政治核心集团成员朝中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张辅等人,地方上有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人才济济。
朱瞻基在军事上的建树是仅次于明太祖和明成祖的,强调“安不忘危”,主张“守备为上”。在对女真族的民族政策上,转向“驭夷宜宽”的羁縻政策。同时,从安南撤军,与朝鲜和东南亚等国保持友好关系,密切了同日本的经济往来,并派郑和第七次远航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东北非一些国家的交往,使明代中国保持了一个大国的国际地位。
总的来说,在明宣宗时期,朱瞻基任用贤臣,惩治贪污,精简机构,改革官制,爱惜民力,重视农业生产,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十年间,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国力进一步强大,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仁宣之治”,
赢得了后人对他的高度评价。
大明帝国由盛转衰的拐点
宣宗统治时期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起点,虽然获得了“仁宣之治”的赞誉,但其执政期间重用宦官,过度崇奉佛教,沉迷于宫廷娱乐等,为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而且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
明宣宗时期是宦官势力崛起之时,宦官队伍镇守十三布政司,负责监视民事。还设有内书堂,对宦官进行正规教育,并授予宦官批答章奏之权,这为后来的宦官专权打开了权力之门。
宗教方面,明宣宗崇奉密教,曾在京城大量封授和供养印度密教和藏传佛教僧人,接受密教灌顶,翻译密法坛仪,听密僧讲法,频繁举办密教法事,为密教僧人修建寺院,开度密教僧徒,在宫中铸造藏式铜佛像。耽搁废弛了朝政,耗费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极大浪费。
朱瞻基还喜欢打猎,耽于逸色,尤其喜欢斗蟋蟀,屡屡下诏要各地进献上好的蟋蟀,因此人们又称他为“蟋蟀皇帝”。
对此,明代李贤的《天顺日录》,明代史学家黄景昉的《国史唯疑》中均有记载。除了斗蟋蟀,明末清初查继佐的《罪惟录》称,宣宗是“斗鸡走马,园情鹢首,往往涉略。友爱促织,亦豢驯鸽,万姓颇为风俗,稍渐华靡”。不过对于明宣宗好促织之戏等,则完全不见官方史书。虽然正史和民间野史记载各有不同,但在后来出土的宣德年间的蟋蟀罐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林莉娜撰写的《“超级玩家”之明宣宗-从朱瞻基之行乐图谈起》一文中分析认为,明宣宗将儒家的“游于艺”的文化活动与其政治统治相关联,正值盛年,颇好游乐纵欲之事,并从事巡边狩猎、休闲娱乐等,认为其将财富与时间大量挥霍在奢侈的消费中,是一位文雅风流的帝王,导致人们对其政治形象有了负面评价。
在私生活方面,朱瞻基也是玩出花样,登基之后就上演了更换皇后的闹剧,但他的生育能力却很低(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台湾师大学者朱鸿对此曾经撰文《论明宣宗的另面样貌》分析过朱瞻基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分析认为,朱瞻基的贪玩连远在朝鲜的史官也颇为知悉,在当时众多后宫女子的情况下,竟然无法满足明宣宗在情欲上的需求。
在其引述的《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庄宪大王实录》《《李朝世宗实录》》中记载,明宣宗曾违反礼制要求,数次派遣宦官前往朝鲜求取年幼的处女,这些女子大的不过17岁,最小的不过11岁。不仅如此,明代吕毖所著的《明朝小史》曾记载,明宣宗见到大臣家中稚女,竟不顾身为皇帝的尊严,犹如富家纨袴子弟。而且其在壮年之时就需要御医配制房中药,文章认为,明宣宗特殊癖好与房中药的使用,或许与其早逝有关。但对于其壮年早逝之因,史料中却并未载明。
小结
作为大明帝国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完成了“仁宣之治”,也开启了明代帝王腐败放纵生活的先例。其执政期间取得的成就,推动了明王朝进一步稳定和发展,但一些弊政和行为也给后期政局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对于之后大明国力的由盛转衰,朱瞻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明宣宗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也是明代很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作为守成之君朱瞻基几乎做到了尽善尽美。百姓从连年征战中解脱出来,得以休养生息,朱瞻基整顿军力,减少了大规模征伐,经济得到恢复,国力强盛。
减轻赋税,重视生产,朱瞻基也做得很到位。对于边境问题,朱瞻基平定了兀良哈叛乱,稳定了南安局势,终宣宗一朝,没有出现什么大的战事,可以说国泰民安。
是人都会犯错,皇帝也不例外,宣宗朱瞻基也做了一些不利于大明的事情,也给子孙留下了不少隐患。
宦官从秦汉时期就存在,一直延续到了明清,由于身体残缺,心理大多不太建康,所以宦官乱政在各朝各代时有发生。唐末的宦官权力极大,甚至可以废立皇帝,北宋则吸取前朝教训,对宦官管束较为严厉,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宦官乱政事件。
到了明朝,宦官从新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角力场中强大的力量。之所以宦官能拿到权柄,朱瞻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朱元璋在位之时,宦官是不可能发迹的,由于朱元璋明白宦官的危害,所以他设置的禁令,宦官不可以读书写字,宦官不可以干预朝政。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宦官就是伺候人的仆人,仆人就干仆人的事,权力跟他们压根没有关系。
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在大臣和皇帝的博弈中,皇帝明显成了劣势一边,强大的朱元璋可以应付自如,而他的子孙却无法应对来势汹汹的文臣。朱棣雄才伟略,上马统军下马治国的本事无人可比,但朱棣对繁杂的政务仍力不从心,于是内阁孕育而生。
在内阁成立的同时,朱棣还恢复了锦衣卫,开创了东厂,而负责这一系列事务的就是宦官。在帝王的培养下,宦官势力逐步形成。当然朱棣也同样对宦官进行了严格约束,一旦越界将遭遇极刑。
?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
原因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的身体也不好,大概也是遗传给他的儿子。在朱元璋之后,明朝的皇帝的寿命大概在四十岁左右,他们的执政时间特别短。朱瞻基是一代明君,他日日夜夜处理朝政,每天都熬到凌晨,在长时间下,身体就出现了许多问题,皇帝久居庙堂也是不容易的,明宣宗执政期间,施行仁政,在繁重的朝政下,朱瞻基的身体也开始变弱,最终英年早逝。
明朝时期,在位几十年的皇帝屈指可数,比如朱元璋、朱棣、万历和嘉靖帝。除此之外,每朝皇帝都在执政十几年后便驾崩。在朱高炽登基后 ,在位十个月后便驾崩了,继位的是明仁宗的长子朱瞻基,在他父亲的遗传下,他的寿命也很短,在位十年后也相继去世,朱瞻基和他的父亲都和?十?有缘分。
在父辈的遗传下,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的寿命也很短。除了家族的原因,还有君王的励精图治。在天下太平之日,虽然没有战争的困惑,但是在处理天下大事,他们也是疲惫不堪。在明朝时期,没有宰相,天下的大小事情都要皇帝处理,皇帝每次处理到晚上,十分的辛苦,身体也被搞垮了。
明仁宗时期,在他父亲的操劳下,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朱瞻基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想要解决阶级的矛盾,除掉国之弊端,在他的操劳下,国家日益变强。但也因日夜的操劳,朱瞻基的身体也变差,他在执政十年后,他便去世,一代明君也随之消失。?高处不胜寒?也印证了这个道理,古代的君王也不容易。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