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据,吴国4次动荡他扮演了不同角色,最后被伪诏赐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9:44:34

朱据,吴国4次动荡他扮演了不同角色,最后被伪诏赐死

他是孙权的女婿,吴国4次动荡他扮演了不同角色,最后被伪诏赐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人无完人,谁都有冲动的时候,三国时期的人们也一样。曹操杀了孔融、崔琰,袁绍杀了田丰,刘备杀了张裕,刘禅杀了刘琰,孙权就更厉害了,请出一位见证者,朱据,字子范。

朱据是吴郡朱氏子弟,也是吴郡四姓之一,顾、陆、朱、张也有众多子弟出仕孙权。朱据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臂力过人,还擅长辩论,打不过的就讲道理,说不过的就动手,优势非常大。

一提起统帅人才孙权就摇头叹气,人才都去哪里了呢?吕蒙、张温这样的真难找,想了想朱据也是文武双全,就决定是你了,继任者。再捋下朱据的人物关系,他是前将军朱桓的从弟,是大都督朱异的叔父,是孙鲁育的相公,是孙权的女婿,是步练师的女婿。

朱据先后经历了暨艳案、隐蕃案、吕壹案、二宫斗争,且角色各不相同。

暨艳作为选曹郎,也就是人事部门主管,他负责选拔考核吴国官员,主要是整治贪污的官员,以及不干事的富二代们。借着这个由头,暨艳和张温整得官员们苦不堪言,但实际能列出名字的就孙邵、王靖俩人,一个是东吴第一任丞相,另一个是太守。

朱据在暨艳案中扮演的是一个劝谏者,他劝暨艳“天下还没平定呢,让他们先将功补过呗,要是这会儿全给罢免了,肯定有后患呀”。暨艳就当没听见,我行我素,结果是暨艳被逼自杀,张温获罪。再回头看看孙邵、王靖都不是江东人,也打击不到江东士族。

隐蕃是魏国派过来的卧底,来吴国就是挑起内乱的,而朱据偏偏信了他的邪,和隐蕃十分亲近,并盛赞他为“王佐之才”。隐蕃确实擅长交游,看看和他“玩”得来的都是什么人:左将军朱据、廷尉郝普、潘濬之子潘翥,个个都身居高位。

在这案子里,朱据就是一个搅屎棍,所以时候孙权处理的时候,郝普自行了断,朱据被免官,4年后才再次录用。

吕壹被孙权任命为中书典校郎,又是一个监督内外的职务。吕壹就是孙权的“白手套”,和暨艳不同,吕壹专门收拾江东士族,连丞相顾雍都要看他脸色。潘濬、陆逊、步骘各种上书指责,孙权全当没看见,就指望吕壹去“咬人”呢。

朱据在吕壹案就是一个受害者,吕壹怀疑朱据贪污军饷,直接拷打死了朱据军中掌管军饷的人。朱据知道这人很无辜,就用上好的棺木厚葬了他,却被吕壹倒打一耙,认为这是心虚的表现。

孙权为此多次质问朱据,到底怎么回事?朱据心里苦呀,人都死了上哪拿证据,索性心一横,躺在草席上等死。还好有个小吏还原了事情的真相,证明了朱据的清白,堪称名侦探。这回事情闹大了,孙权表示“哎呀,我女婿朱据都会被冤枉,更何况其他人呢”,吕壹被斩首。

孙权的长子孙登英年早逝,二子夭折。接下来就是身在南宫的三子孙和,与四子鲁王孙霸的夺嫡之争,既叫“二宫之争”,也称“南鲁党争”。当年孙登还在武昌的时候,陆逊就给他灌输了很多理念,孙登回来也盛赞陆逊,只是没料到自己的短命。

按常理来说太子之位应该是孙和的,没想到孙权不按常理出牌,又推出了一位鲁王孙霸。不管怎样江东世族都站在了太子阵营中,也就是太子党。而在孙霸那边主要是全氏、步氏两家支持,这并不够对抗顾陆朱张等世族的,所以还要加上孙权,这下砝码齐了。

这场“二宫之争”惨烈异常,江东士人在孙权的屠刀下血流成河,有“神君”之称的陆逊被骂死,顾谭、顾承、张休都被流放,真是彻底的“清理”。最有意思的是孙和被罢黜,孙霸被赐死,孙权又推出了小儿子孙亮...

至于朱据,在这场斗争中扮演的是卫道者,和陆逊一样,他是坚定的太子党。还特意给孙权上书要求立孙和为太子,毕竟传统就是嫡长子作为继承人,朱据还表示要以死卫道。孙权直接贬了朱据的官,在这个时期朱据已经贵为丞相了,但谁让你姓朱呢。

这时候孙权其实已经病重了,鲁王党的孙弘趁机诬陷了朱据,还伪造诏书赐死了朱据,终年57岁。至此,世族势力几乎毁于一旦,然而孙权儿子、女婿的大乱斗还没完。

吴国后期有哪些大将

陆抗、诸葛恪、丁奉、孙邻、沈莹等。

1、陆抗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吴国丞相陆逊次子。

陆抗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

吴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与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

2、诸葛恪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东吴权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大将军诸葛瑾长子。

诸葛恪体格肥胖,幼小以神童著称,成人之后拜骑都尉,孙权长子孙登为太子时担任左辅都尉,作为东宫幕僚领袖辅佐太子理政。

之后历任丹阳太守、威北将军等职,赤乌八年(公元245年)丞相陆逊病逝,诸葛恪升任大将军并代领其兵。

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病危时在孙峻的力荐下将诸葛恪任命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即位后受封太傅。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

执政初期革新政治,率军抗击魏国,东兴之战取得大捷,名声振于海内,天下莫不震动。并因功加封丞相、进爵阳都侯。

此战之后产生轻敌之心,开始大举出兵伐魏,惨遭新城之败。回朝之后为掩饰过错更加独断专权。

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十月,同为托孤大臣的孙峻暗中联合吴主孙亮,将诸葛恪及其死党以赴宴为名诱入宫中,在宴会上将诸葛恪杀害,时年五十一岁。孙休即位除掉权臣孙綝之后,下诏为诸葛恪平反。

3、丁奉

丁奉(?-271年),字承渊。庐江郡安丰县(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

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小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此后又于太元二年(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进犯的魏军。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累拜大将军、徐州牧。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宝鼎三年(268年)至建衡二年(270年)间,丁奉数次北征,战果不利。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

丁奉一生征战,与北方政权自曹操时交战至西晋初年,又侍奉孙吴四位君主,见证了三国的盛衰兴亡。

4、孙邻

孙邻(202年-249年),字公达,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兄孙羌之孙,豫章太守、都亭侯孙贲长子,孙策和孙权的堂侄,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

建安二十四年(210年),孙贲去世,孙邻继承其爵位。孙邻九岁时,代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赤乌十二年(249年),孙邻去世,其子孙苗袭爵。

5、沈莹

沈莹(?—280年),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曾担任左将军,丹阳太守。杜预进攻吴国时,沈莹被王浑杀死。

沈莹著述的《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原住民山夷与大陆百越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渊源关系;并从地理方位、气候和地形,以及居民的生产习俗等方面,记述了台湾岛的自然环境及高山族的社会生活发展情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陆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丁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莹

三国当中哪个国家最强?个人认为是吴国,吴国不入侵别人,并不是他弱,是吴国在坐收渔翁之利。

魏国最强,这个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曹操有五大谋士,这些人都是当世的大才,尤其郭嘉最甚,不过郭嘉也是天妒英才,恰好死在诸葛亮出山的前一年。郭嘉是个军事天才,当机立断,料事如神,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里边曾经说过这个人是可以和诸葛亮齐名的人。而且曹操对他非常重视,在演义中也有多处体现郭嘉的才华。第一处,众人皆言袁绍势大不可攻,只有郭嘉提出十胜十败的论断,使曹操阵营坚信袁绍可取;第二处,袁绍战败,曹操征乌桓,郭嘉出谋平定辽东;第三处,曹操赤壁兵败回许都后,宴饮群臣主将,酒过三巡,开始哭泣,众人不解,就问他,曹操叹息,若奉孝在,我怎会有如此的大败······
曹操大将就更多了,赤壁之战时候,诸葛亮为劝孙权曾说曹军能争惯战之将何止千元。当然这是夸大,但足以说明曹操阵营大将之多。比较知名的,典韦,可惜死的早,死在宛城之战;夏侯渊,此人智勇双全,在张郃之上,不过可惜死于定军山;张郃,可与张飞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败,与张辽大战50回合不分胜负;张辽,曹操打江东时候,横扫江东,江东有张辽止啼一说,小孩听到张辽都不敢哭了;许褚,虎痴,裸衣和马超交战百回合不分胜负;另有徐晃,夏侯惇,于禁,李典,曹仁,曹洪等皆为名将。
司马懿,此人早期是很忠于魏国的,只是晚年才有异心。魏晚期,邓艾,钟会又是智勇双全的大将。
来看一下,吴国都有谁呢?
夷陵之战前,蜀国百万大军兵压东吴,孙权急得坐立不安,说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死,再无人可用,东吴休矣。可见在孙权眼中能称为大才的并不多,后来有人举荐陆逊,此人用计火烧连营才击退蜀国。如果东吴真如几位所说最强,何必如此?
另外,三国里边的定义是曹操占天时(时机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其实可以想下,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许都的官还有用,对割据的诸侯是没什么威慑力的,所以曹操的权利并非控制个傀儡皇帝而得到的),孙权占地利(长江天险,但是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占了荆州,张昭曾说“如今长江天险已与我共有”,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两边就隔江相望,谁想登陆都不容易,双方在对面都没有独立的陆地势力),刘备占人和,这当然就是刘备的仁义导致的结果。
吴国如果最强,孙权为何在演义中有过N次的焦虑。第一次,曹操让他送儿子当质子,最后因为有人劝说才没送;第二次,赤壁之战前夕;第三次,合肥会战;第四次,夷陵之战前夕;第五次,五路进攻蜀国前踌躇不前···
而且,演义中多次都是蜀国排使臣去吴国,说以利害,说明一强两弱的局势,必须两弱联合,否则唇亡齿寒。后世的北宋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和金国联合灭了辽国,然后被金吞并。
所以,如果吴国强,为何从来没有蜀国和魏国联合的桥段?当然一方面是魏蜀对立,一个皇叔,一个汉贼,但是究其根源就是蜀国知道不能联合,魏国自恃不必联合。
好吧,第一个问题已经回答完,吴国绝对不是最强的,演义中多次出现吴国两边反复倒戈的行为,政治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能说明,也不能因为倒戈就说吴国没信义,没原则。

第二个,刘备之所以被很多人力挺,三国演义中更是主写蜀国,我认为这个原因较多。首先一点,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因此把仁义看的很重,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基于历史事实,基本上也会遵从这一思想。第一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是事实,所以说他是汉贼也无可厚非,第二点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件事至少在传说中是真的,而且刘备当皇叔这事也是真的。所以出于这个考虑,曹操自然就是反面人物,刘备就是正面人物。
我刚开始也觉得刘备的诸多所为均为收买人心,是个伪君子,不过在我把三国演义看了一遍之后,又把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看了一遍之后,我不这么认为了。
刘备是个英雄,这个首先是毋庸置疑的。刘备是英雄,谁说过?曹操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天下的英雄,就我们俩;郭嘉说过,刘备英雄者,主公不杀他,但也不能放他走;荀彧说过,刘备素有英雄之志,今又有诸葛亮为军师,不可小觑也·····
刘备受争议的事有如下:
1.白门楼,吕布请求刘备救他,但是当曹操问 玄德公以为如何的时候,刘备说,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曹操听后就把吕布给杀了。因为吕布曾经辕门射戟帮刘备解围,所以这件事让很多人觉得刘备是个伪君子,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其实不然,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这个大家都知道,三姓家奴,有勇无谋。杀董卓之后,吕布的身份其实就动荡不安了,连年征战,后来战败来投刘备,刘备对他礼让有加,但是后来因为张飞打了他的岳丈,他就占了刘备的城。先说吕布这个人,我觉得他就是杆枪,是个强力的工具,容易被人利用,董卓利用它杀了丁原,王允利用它杀了董卓,这样一个人本来就让人畏惧,但并不尊敬,刘备礼让他,是出于礼仪。而后来刘备联合曹操攻徐州,这时候刘备回答曹操的话也是出于仁义,他是在为曹操考虑,你知道狼不好,你还让别人养,这总不能叫仁义吧?所以这时候如果刘备为吕布求情,我倒觉得不太符合了,何况辕门射戟这件事,如果你仔细看过演义,你会发现吕布这么做只是出于理亏和虚荣,理亏是因为自己占了刘备的城,虚荣是为了得一个虚妄的仁义之名。
2.摔儿子。长坂坡一役,刘备失去了阵地,携民渡江又战死很多将士,牺牲很多良民,这个时候正是危难时刻,而且为了救刘禅,糜夫人投井,赵云七进七出,险象环生。关键一点,之前有人说赵云去投了曹操,可想而知,当赵云满身血污带刘禅回来的时候,刘备心情肯定非常复杂,一方面悲愤自己损兵折将,夫人又亡,另一方面又高兴,自己有如此良将不离不弃,赵云又能突围而出,英才得保。所以这时候,刘备想到赵云是去救刘禅而陷入重围的时候,肯定心中会有那么点恨刘禅的,这种恨不生怨恨,只是有点觉得他此刻多余拖累别人,因此在愤怒之余摔儿子这事也没什么不可能。我认为这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表现。
3.入西川。刘备一直以仁义之名流传于外,为什么还会夺同宗基业呢?要知道,刘备是个英雄,英雄也不是没有资本光凭个名气就能称霸的,所以他需要土地发展。诸葛亮曾多次劝谏要想成事,西川必须夺。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如今刘璋暗弱无能···。所以西川如果刘备不夺,在乱世之中也迟早被别人夺取。刘璋先与张鲁为敌,后受曹操攻击,内忧外患之下,才请的刘备入川,当然他也担心引狼入室,不过最终迫于形势,还是献城投降,因为知道刘备是个爱民之人。
4.占荆州。先说明一下,其实说借荆州不还,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赤壁之战后,荆州共8个郡,曹操2个,孙权2个,刘备4个。刘备为了更好发展,鲁肃为了吴蜀联盟,才劝孙权借一个南郡给刘备。这样刘备就是5个郡了,刘备占西川之后,又和孙权重新划分了荆州的界限,不仅还了一个南郡给东吴,还白送一个郡给东吴,这样就是一家三郡。不过东吴因为担心蜀国占据江东之地,威胁东吴,所以就又要求蜀国割地。演义中是周瑜和诸葛亮约定谁先攻取4郡,就归谁,而后诸葛亮智取4郡,所以这样来看,也不存在借荆州不换一事,反而是东吴的贪得无厌。
还有一些例子就不一一说明。
三国人物性格都不是单一的。而且要更正一下楼主的想法,曹操也不是暴君。
第一他不是君,曹操虽然权倾朝野,称霸北方,但是一直没废除献帝,一个原因是因为这样不至于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另一方面是不想背负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第二呢,暴君是什么样的人,先区分一下概念,暴君和昏君是两码事,秦始皇是暴君但不是昏君,隋炀帝是暴君但不是昏君,此二人均是征伐四方的国君,而且办了很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好事,秦始皇修长城,统一货币度量衡等,隋炀帝修大运河,平定渤海国等。昏君是谁,宋徽宗这样的是昏君,听信高俅,蔡京等奸臣的佞言,残害忠良。而且无论是哪代皇帝,稍微有点名气的基本上不存在绝对的昏君和暴君,他们都希望国家强盛,只是有些人智谋不足,有些人无人可用,有些人时运不济,有些人无力回天,所以导致开始可能还兢兢业业,后来就不能坚持了。
昏君必须是不明是非的人,不知好坏的人,亲小人远贤臣的人,不理政事专爱享乐的君主,刘禅也算一个。
言归正传,曹操既不是暴君也不是昏君(为了方便说明,此地先用 君 这个称号)。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曹操的豁达。1.宛城之战,曹操折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爱马大宛,爱将典韦,这三人一马都是曹操的挚爱啊,但是后来曹操还是宽恕了张绣,如果曹昂没死,曹丕基本没机会。2.官渡之战之后,张辽发现了很多许都大臣与袁绍通信,此事本可追查,但曹操并没有追究,而是付之一炬,全烧掉了。张辽不解,曹操说,袁绍强盛之时,我尚不能自保,何况他人?3.曹操若是暴君,可能释放自己敌对的人吗?张辽是吕布部下,曹操能不杀他,因为爱其仁义;和关羽约三事,因为敬其忠义;放曾经作檄文痛骂他的陈琳,又能体现曹操的宽容;收张郃、高栏等人也是如此。4.曹操有情有意。因陈宫有恩于他,陈宫被擒,他亦愿放陈宫,陈宫有心就义,曹操就把其家人接到许都养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操亦连发文书令人放行。
然后分析一下曹操负面评价的几个例子。
1.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在没出道之前,就有个人曾经说过他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什么意思,和平社会就是治国安民的忠臣,动乱时代就是称霸四方的枭雄。曹操也确实是如此,一开始是想当忠臣的,好好辅导汉室,不过做久了发现忠臣不能救世,只能曲线救国,那就是先有实力,在考虑其他。而且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发生在杀董卓之后的,作为一个有大志但是没有兵力的人,这其实是很好的举措,而且说挟天子,也要说明一下,当时的皇帝是年龄很小的,也需要有人辅佐,退一步说,天下可以姓汉,也可以姓曹对吗?况且我不这样做也会有其他人这样做,到时候或许就是第二个董卓,第三个董卓,曹操挟天子确实是事实,但是以令诸侯就不那么真实了,还是那句话,群雄割据,皇帝的话只起个舆论效果,手里有兵才是王道。
2.曹操多疑,性格奸诈。曹操的奸诈我认为除了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之外,其他均不能算作奸诈,毕竟更多时候戎马一生的曹操之所以能统一北方,不仅是因为有人辅佐,更因为自己的用兵之道,兵不厌诈,这里奸诈也很正常。
3.曹操凶狠,忘恩负义。这个比较著名的有三个事情。杀吕伯奢,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个是体现曹操凶狠的最明显的一条。这个凶案的初衷是误杀,杀吕伯奢是谋杀,不过曹操这样做也不无道理,不杀伯奢,自己肯定跑不掉,这样做也是为了活命谋大事杀董卓,曹操不是刘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是可以牺牲一些人的,而且我觉得曹操说这话是感慨而言,不是理直气壮。 杀仓官王垕,这是为了平息士兵的不满情绪,没办法所为,古代不是现代,打个电话,几卡车粮食就运来了,不能救急就等着败军吧。 杀许攸,许攸有恩于他,不过还是杀了,因为许攸这个人居功自大,总说没我你曹操能如何如何?所以被杀。 杀杨修,曹操爱才,为什么还能杀杨修呢?因为杨修这个人做了两件错事,第一就是恃才放旷,曹操本也是聪明之人,但杨修却处处非要体现自己比曹操更高明;第二就是杨修介入曹氏的立嗣之争。这两件事到这杨修被杀,不过后来也获得了曹操的厚葬。
三国里曹操的性格最复杂,有时候甚至让人觉得矛盾,但其实可以简单来看,曹操是个坦诚的小人,豁达爱才,有勇有谋,疑心很强,但疑人不用。
写到这里吧,困了,如果有问题,还可以一起讨论。

朱据的人物生平

孙权忧虑将帅的才干,发怒叹气,心中怀念吕蒙和张温,考虑到朱据文武兼备,可以继任吕蒙、张温的事业,由此便任命朱据为建义校尉,领兵驻守湖孰。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征召朱据至京将公主孙鲁育嫁给他(因此孙鲁育被称为“朱公主”或“朱主”),任命朱据为左将军,封爵云阳侯。朱据为人谦虚,多交士人,轻视财货,乐于施舍,俸禄赏赐虽说丰厚但常不够用。 魏明帝曹叡曾秘密召见隐蕃,让他作为间谍叛入吴国,命令他一定要想办法在吴国谋取吴国廷尉一职,伺机陷害、离间大臣,挑起吴国内斗。
吴黄龙二年(230),隐蕃假装从曹魏叛逃,投奔吴国。隐蕃私底下凭借出众的辩才获得了东吴豪杰们的亲善,其中朱据、廷尉郝普更是称赞隐蕃有王佐之才,与他极为亲善。太常潘濬之子骑都尉潘翥也与他亲善,从卫将军全综以下官员都与他交往。但也有少数官员不和隐蕃来往,如杨迪、潘濬。潘濬还为此痛斥其子一顿。外人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反感隐蕃。
黄龙三年(231)隐蕃果然反叛并被诛杀后,大家才明白过来。朱据受到波及,他被免官禁足在家中,过了四年才被重新启用。 赤乌九年(246年),朱据升任骠骑将军。 当时正逢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两宫之争,而一贯支持太子孙和的丞相陆逊已经亡故,朱据于是与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继续拥护太子孙和,而丞相步骘、上大将军吕岱、右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则依附鲁王孙霸,阴谋夺嫡废储。两宫之争使得吴国内耗不止,几乎陷入政治危机。
赤乌十二年(249年),朱据接替已故的步骘继任丞相一职。朱据拥护太子孙和的意志十分坚定,每当谈及此事,其言语都十分的恳切认真,愿意誓死保卫太子孙和的坚决态度都从脸上表现出来。更多次上书维护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终于决定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将孙和幽禁起来,另将孙霸赐死。朱据与尚书仆射屈晃带领众大臣将军以泥涂首,将自己捆绑起来,到宫殿外为孙和求情,孙权十分反感,斥责他们无事找事。其后朱据上表进谏,孙权大怒,将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满门诛杀,朱据与屈晃被拖进宫中,杖打了一百下。许多官员都因劝谏而获罪,史载“群司坐谏诛放者十数”。朱据后来被贬为新都郡丞,还未上任就遭到中书令孙弘进言诬害,当时孙权病重在床,孙弘就自己写诏书赐死朱据,时年五十七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