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哥哥孙策为王爷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9:42:06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哥哥孙策为王爷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孙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喜欢历史的朋友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开国皇帝登基后,会追封自己的先人为皇帝,比如三国魏国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追封爷爷曹腾为高皇帝,追封太爷爷曹嵩为太皇帝。孙权的皇位是哥哥孙策传给他的,为何他称帝后,只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而哥哥只被追封为长沙恒王,论贡献孙策要比父亲孙坚大,毕竟东吴的家底都是孙策打下来,那么原因为何?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孙权追封自己的父亲一点问题没有,毕竟历朝历代皇帝都是如此,不过孙策是孙权的哥哥,对于为对其追封,原因众多,老陈为大家分析几个:

首先:历史上骂孙权的声音较多,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孙权有些忘恩负义,孙权过于小气,不想追封自己的哥哥,历史上孙策的成就可不是比弟弟大一点点,但是孙权是皇帝呀,他不可能去承认这些,所以不能让哥哥的地位超越自己,于是仅仅对哥哥追封为王。陈寿曾说孙策是东吴的奠基人,然而孙策去世,孙权对于自己的侄子也就封为侯,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就是孙权太小心了,怕对他们封的官太大,对自己的地位不保。

其次:孙权的私心太重了,我们都知道孙权的皇位是哥哥传给他的,如果他将哥哥封为皇帝,那么说明东吴的继承方式可以兄弟互传,那么孙权的侄子是不是也有皇位的继承权了?如果届时孙策的儿子十分优秀,那么朝中大臣肯定会推举自己的侄子继位,所以为了自己后代着想,只能封兄长为王了。

最后:还是为了避免后代自相残杀,生怕因为对孙策封皇帝,导致最后争皇位的大隐患。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追封自己哥哥当皇帝的故事,例如北齐的高澄,高澄可没有当过皇帝,不过他的弟弟高洋建立北齐后,便将他追封为文襄皇帝,而且高洋还将哥哥的儿子们封为王爷,不过并未有继承权。唐朝唐睿宗李旦,面对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一方面是长子李宪,另一方面是功劳巨大的李隆基,李宪主动提出将皇位给弟弟李隆基,再后来就有了李隆基追封自己哥哥为皇帝的故事,而李宪的儿子同样没继承权。

孙策是孙权的哥哥,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孙坚,却无视孙策?

只要看这三者的关系,就可以知道,孙权一定会无视孙策的。孙策是孙权的哥哥,而孙坚是孙权的父亲。追封孙坚为帝,不会影响到孙权帝位的传承,如果追封孙策,就意味着孙策的子孙后代也是帝位的合法继承人,会影响到孙权子孙后代帝位的继承。这样做,以后很有可能会出现皇位的纷争,导致国家大乱。

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人都是有私心的。帝位,就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的绝对利益。为了帝位,可以违背人伦,可以六亲不认,可以弑父杀兄,可以视人命如草芥......基本上,人类最丑恶的一面,都会在争夺帝位的过程中,呈现出来。孙权,在面对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绝对诱惑时,最终无视曾经的兄友弟恭,最终选择帝位的稳固传承。对于这一点,我们很难说他的对错。

毫无疑问,三国中孙吴政权的正真奠基者,是孙策。孙权,某种意义上,算是坐享其成。孙策,在历史上是一个猛人,二十一岁左右,拿父亲留给他的遗物“汉王朝之传国玉玺”,抵押给袁术,向袁术借了千余士兵,几十匹马,带着一些愿意跟随的宾客,去到江东打天下。短短几年,孙策便一统江东,成就大势,割据一方。

可惜,好人不长命,苏策英年早逝。当时,孙策骑快马外出打猎,一时兴起,远离自己的亲兵。孙策一人独自在山中,忽然遇见三人。这三人是许贡的门客,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杀死孙策,为自己的主公许贡报仇。对战中,孙策面部中箭,最终不治身亡。

苏策身死前,自知死后,留下的寡母孤儿,无法守住江东,还会惹来杀身之祸。于是孙策把江东的基业托付给弟弟孙权,希望弟弟可以善待自己的家人。孙权,在自己大哥如日中天的光芒之下,本来计划做一个闲散王爷的,结果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了孙吴政权的掌权人。


相对孙策,孙权进取不足,但守成有余。孙权凭借大哥的打下的基业,也干出不少成绩,例如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例如战胜刘备夺取荆州等等。因此,孙权最终称帝,也算水到聚成。只是他称帝之后,对于孙策的追封,让人颇多微词。不过他这样做,也不能说他有错,毕竟有他的考量。

身为东吴开国之主的孙策,怎么就只被追封为王?

如果把创建东吴政权比作建造一栋大厦,那么孙氏父子在工程中的分工应该是孙坚划定地皮,孙策开挖地基,孙权添砖加瓦完成主体,然后又干了些装修装潢的活。这其中孙策所起的作用相当重要,没有他,孙坚的这块地皮很可能沦为别人的产业,同样没有他,孙权也很难将大厦盖得那么高、那么坚固。孙策对东吴政权的建立居功至伟,他开创的“江东六郡”成为东吴政权最为稳固的核心根据地,也是日后三分天下最为坚实的基础。因此史家评价说“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给他的定位就是东吴的开国之君。

然而孙策却没能享受君主的待遇,孙权称帝后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而仅追谥孙策“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也仅仅获得一个侯爵的封号。反观另一个三国牛人司马师,也是把基业传给了弟弟,死后被侄子晋武帝尊封为“景皇帝”。那么,孙权为什么不给孙策帝王的尊号呢?


孙策平定江东示意图

一、孙权虽然有私心,但考虑更多是为国家的稳定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孙策的传记后评论时替孙策鸣不平:“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他认为按照孙策对孙吴政权的功绩,应该追尊为帝,但他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孙权对他未免显得薄情寡义,实在有些不太厚道。站在人情的角度来看,陈寿的评价似乎有些道理。孙权拿了哥哥全部的资产当本钱,赚了大钱后给哥哥一家的分红却少得可怜,多少有点显得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也确实有忘本的嫌疑,这其中有可能是孙权的私心在作祟,不排除他想借此淡化孙策的影响,从而突出自己的权威地位。


孙策之死剧照

但站在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陈寿的评价又有失偏颇。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稳定,能否兴旺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权是否能够平稳传承。而在皇权继承问题上一旦出现分歧,轻则造成皇室之间的内讧,产生流血冲突,重则引起派系之间的战争,造成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自周朝以来,采用嫡长继承的宗法制度,用正名定本的方式,明确皇位传承世系。尊孙策为王还是为帝,直接关系到东吴皇位传承稳定问题。如果尊孙策为帝,那么孙策的儿子孙绍也就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东吴皇族权力分配也就变得纷繁复杂,很容易留下内讧的隐患。孙权不尊孙策为帝,也是为了不给这种隐患以生根萌芽的土壤,确保国家不在皇位传承的问题上栽跟头,这一做法虽然不合情理,却合乎制度,更符合国家长治久安的利益。


吴大帝孙权剧照

东晋史学家孙盛曾极力为孙权辩白,他认为“孙氏兄弟皆明略绝群”,无论孙策放弃儿子孙绍而将基业交给孙权,还是孙权未对孙策进行尊崇,都是为了顾全大局而采取的明智决断。孙策如果传位给孙绍,难免出现强敌环伺而嗣子暗弱、一世基业付之东流的情况;孙权追封孙策为王,封孙绍为侯,可以“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绝异端之论,不逞杜觊觎之心;於情虽违,於事虽俭,至於括囊远图,永保维城,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


吴大帝孙权蒋陵雕像

二、历史上争权夺利的惨剧成为孙权的前车之鉴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孙盛列举了春秋时期鲁隐公和宋宣公两个例子做为论据。这两个君主都是没能理性地处理好名位问题而导致身死国乱,可以说是孙权的前车之鉴。第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鲁惠公死前打算传位给太子允,但太子允年幼,就由允的兄长公子息代为执政,史称鲁隐公。太子允成年后,鲁隐公准备将执政权还给他,但权臣公子挥暗地里极力劝说鲁隐公杀掉太子允,遭到鲁隐公严词拒绝。公子挥转而投奔太子允,撺掇他一起谋杀了鲁隐公。


宋宣公陵

另一个故事也是在春秋时期,主人公是宋国的宋宣公。宋宣公身染重病,自知不久于人世,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他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与夷,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宋穆公感念兄长的恩德,在快死的时候决定将君位再还给与夷,而将自己的儿子公子冯放逐到郑国。与夷继位成为宋殇公,他十分忌惮公子冯的存在,因此在位十年中,连续发动十一次对郑国的战争,想以此除掉公子冯。连年战争导致国内怨声四起,宋殇公被大臣华督弑杀,将公子冯迎接回国继位,但宋国从此陷入连续几十年的混乱之中。


吴大帝孙权剧照

鲁隐公和宋宣公身处君位,在处理国家最高权力这样的大事上,只考虑个人的名声,而不顾及有可能给国家安危带来的影响,既是他们自己的悲剧,也是整个国家的悲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这些血淋淋的事实也不能不让孙权有所触动,如何避免重蹈鲁隐公、宋宣公覆辙,自然也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孙权素以聪明仁智闻名,在孙策名位的制定上肯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在这一点上,他做的确实要比鲁隐公、宋桓公好的多。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将孙坚追封为皇上,而孙策只是一个王爷呢?

孙权称帝之后追封他的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他的哥哥孙策为长沙桓王,孙策之所以不追封孙策为帝,是因为孙策还有一个儿子孙绍,追认孙策为帝,也就是无形中默认了孙绍也是有皇位继承的权力,这很有可能为江东的权力斗争埋下安全隐患。


孙权19岁继承父兄之业,垂拱江东,相比于刘备和曹操显得坐享其成,他的基业主要是他的父亲孙坚开创,他的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孙坚出身低微,依靠军功和谋略逐渐壮大实力,他做战勇锰,在各路诸侯联合攻打董卓时,只有孙坚和曹操敢于主动进攻,其中以孙坚功劳最大,他的忠义和骁勇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后来在与荆州刘表作战的过程中,因为轻疏无备,被刘表部将黄祖伏击杀害。



孙坚死后,他的儿子孙策继承了父亲骁勇善战的作风,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平定了江东大部分地区,孙策为人性格豁达开朗,知人善用,他相貌俊美,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受到江东百姓和手下将士的拥戴,袁术曾经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也感慨过:猘儿难于争锋!只可惜在公元200年,孙策在打猎时,因为和他父样一样轻佻无备,遭人刺杀,不治身亡,临死把江东基业传于二弟孙权。

从上面可以看出,江东的基业主要是靠孙策打下来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孙权登基后,应该像司马昭那样追封他的哥哥为皇帝,但是孙权为人多谋善断,性格谨慎多疑,为了防患于未然,在他登帝之后只追封他的父亲为帝,孙策只被封为长沙桓王,孙策的儿子孙绍被封为上虞侯。

孙策平定江东六郡,是东吴开国之主!为什么孙权只追封他为王?

三国时期的孙策,有着小霸王的称号,他是孙权的兄弟,同时他也是东吴的开国之主,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吴国是在孙权的手里建立的,不过吴国的大部分领土都是孙策打下来的。孙权和孙策都是孙坚的儿子,首先是孙坚先打下了一点江山,然后孙策再平定六郡,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业,最后是孙权把东吴领土整合在一起,建立了吴国。

不过,后来在孙权称帝的时候,他把父亲孙坚追封为武烈皇帝,却只把孙策追封成为一个王,这是为什么呢?按照孙策对东吴的贡献来说,也应该追封他为帝,毕竟东吴的土地都是他冲锋陷阵打下来的。除此之外,孙策了的儿子也没有被封为王,而只是被封为了一个侯爵。

难道说是孙权忘记了孙策的贡献吗?下面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吧。首先就是孙权要稳固政权,如果孙策也被追封为帝的话,他的儿子也可以是皇位继承人,这样一来,孙权的儿子也是皇位继承人,两家免不了就会争斗,出现这种情况是孙权不想看到的,所以干脆就不追封孙策为帝,这样一来,孙策的儿子也就不能够去争夺皇位了。

孙权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更早的朝代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结果就是两派人为了皇位争的你死我活。孙权为了自己的皇位着想,同时为了东吴的百姓着想,索性就不追封孙策为帝,但有一点不可否认,东吴的开国之主是孙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8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