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策传位给二弟孙权,为什么不传位给孙翊?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从中国封建制度的世袭制“父死自续,兄终弟及”的特点看,孙策去世时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比传位给孙权更加名正言顺。但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传位给弟弟则更有利于江东发展。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孙权是他的二弟,除此之外还有孙翊、孙匡、孙朗,孙权18岁,孙匡、孙朗年龄稍小,但孙翊已经16岁了,史书上说他“性似策”,性格非常像孙策,张昭等人认为孙策“当以兵属”之,但孙策最后把印绶交给了孙权,众人当时都感到吃惊。
受伤后孙策对自己之前的不足有了清醒的认识,孙翊的性格太像自己,孙策不愿意让自己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相比而言,孙权的战绩虽然不突出,之前带兵还连打败仗,但他的优点是“性度弘朗,仁而多断”,能“亲贤贵士”、“善于任使”,如果他接班,更能以相对柔性的姿态协调江东内部,弥补之前的裂痕。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打仗,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这些话里体现出孙策对自己的反思,也有对孙权的期待。
孙权有政治资本
孙权曾经到荆州刘表那里,要回孙坚的遗体。这使得江东的那一班大臣对年幼的孙权刮目相看,而且孙权展示了极大的政治天分。连孙策都另眼相看,觉得孙权能力要比自己突出。
孙策如果传位给儿子,他儿子压制不了一批大臣
首先就是周瑜,孙策儿子对付不了,而且面对朝野利益关系。孙策儿子没有应对的手段,没有政治资本。
而且最坏的结果就是,大臣拥戴孙权结党营私,一旦这种势力形成,那么江东局势将不稳。周瑜念在与孙策之交,很可能会成立另外一个集团来保卫孙策儿子,但是由于孙策儿子能力不突出,周瑜将掌控实权。
孙策知道弟弟绝非等闲之辈,只有在孙权手里才可以报杀父之仇
孙策从孙权只身一人赶赴荆州,从刘表那里要回父亲遗体开始。孙策心里其实就已经知道了,孙权绝非是等闲之辈。
总结:事实也证明了孙策的眼光,孙权继位后江东政局非常不稳定,更有官员公然通敌谋反,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作为统帅,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并且最终在“三分天下”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说和当初孙策的选择是分不开的。
首先,从时代大环境的角度看,孙策身处乱世,创业十分不易。孙策,字伯符,人称“小霸王”,其父孙坚早年兴义军,与袁绍、曹操等人一同讨伐董卓,在讨逆途中意外获得传国玉玺,后来孙坚攻刘表时被黄祖以暗箭射杀。时年十七岁的孙策发誓继承父业,忍辱负重前往寿春,用传国玉玺从袁术那里换来了三千精兵为父报仇。
孙策此举冒了很大的风险,几乎没有人相信这个年轻人会成功。当时追随孙策的也只有好友周瑜,鲁肃以及父亲的旧部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建安二年,孙策南下攻取会稽,自领会稽太守。建安四年,孙策领兵攻黄祖。至此,孙策花费六年时间攻取江东,占有扬州七郡之六,庐江,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还代明汉将军领会稽太守职务,不仅初步在江东站稳了脚跟,帐下也汇集了大量人才。
孙坚给孙策留下的只有一千人的旧部和几位忠心耿耿的部将。在中原地区还有袁绍,曹操,刘备,吕布等诸侯你争我夺,群雄逐鹿,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孙策白手起家,可以说,江东基业完全是孙策一手打下来的,创业过程十分艰难。所以在选择继承人这个问题上,孙策不能不慎之又慎。
其次,从江东内部势力的角度看,孙策初步占有六郡后,帐下人才济济,内部也逐渐分化出三大势力。
一是孙氏家族集团。其中以孙策,孙权等人为代表的孙氏家族集团内的周瑜,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人,他们对孙氏的忠诚度可称百分之百。孙策固然能无条件相信孙氏家族集团内部的这些将领,也可以把兵马交付给四岁的儿子孙绍,孙绍也能在孙氏家族集团的保护下成长,但毕竟儿子年幼,势单力薄,无法长久维护江东基业。
二是本地江东士族。其中以“顾、陆、朱、张”为代表。孙策等人刚占领江东,还不确定四大姓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因此孙策选择接班人时,必须考虑如何处理与江东士族的关系。假如主幼国疑,地方士族一定不会信服孙氏集团的统治,所以也不能轻易将兵马交给孙绍。
三是江北徐淮士族。其中以张昭,张紘,诸葛瑾等人为代表,这些人是从北方战乱区逃难而来。尤其是张昭,孙策将张昭比为管仲,称他为仲父。在弥留之际,孙策曾对张昭说如果孙权不行,就让张昭取而代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但孙策转而又对群臣说:“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可见孙策颇有心机,他对张昭也不是非常信任。因而只是故作姿态,更别说让张昭等大臣辅佐自己年幼的儿子了,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其三,从孙氏家族集团内部的角度分析,孙策只有一个儿子孙绍,年仅四岁,而却有三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翎,孙匡,想必孙策选择继承人时肯定从儿子与弟弟之间全方位权衡过利弊。
第一,论能力和人品,孙策的儿子可以抛开不谈,他的三个弟弟中,孙匡死在孙策之前,孙翊虽然能力出众,但性格暴躁,不适合做君主。只有孙权最为全面,孙策曾称赞他可以举贤任能、各尽其心来保卫江东基业。可见,在孙策眼中,他自己是创业之君,而他不需要再找一个跟他一样的君主。孙权之所以合适,是因为他既有守成的能力,也有保卫江东基业的能力。
第二,为了保护年幼的儿子孙绍,防止东汉末年幼主当国,权臣窃国弄权形势的再现,所以孙策不会传位给孙绍。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孙策是群雄中的一员。孙策,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生于175年。孙策是东汉破虏将军孙坚的长子。191年,当孙坚在攻打荆州时被荆州牧刘表部下黄祖所杀后,17岁的孙策将父亲埋葬后,举家搬到了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193年,孙策为父亲守陵结束后,前去投奔袁术。袁术将孙坚的旧部1000余人交给孙策。孙策就靠这1000余人,在混乱的局面里杀出一条路来。后来,孙策又以父亲孙坚的名义,召集了不少人马,夺取了江东,并在江东开基立业。
多年以后,孙权正是依靠孙策打造的基业,创建了与曹魏、蜀汉三足鼎立的孙吴政权,基业长达半个多世纪。
200年,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时,孙策杀掉了给曹操通风报信的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幼子被他的门客保护逃走了。这年4月,当孙策打算北上时,在丹徒狩猎,被许贡的门客刺杀,面颊中箭。没过多久,孙策就因为伤势过重,英年去世,时年26岁。
孙策在病逝前,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安排,他对重臣张昭等人千叮咛、万嘱托:"中原正在大乱之中,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观其虎斗成败。你们要好好辅佐我弟弟。"又将象征权力的印绶交给弟弟孙权,说:"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于是,当孙策死后,孙权就成了江东新的掌权者。
那么,孙策为什么将辛苦打下的江山传给兄弟孙权,而不是传给长子呢?这里有三点原因。
一、长子孙绍尚还年幼,无法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孙策死时,留下长子孙绍和3个女儿。孙绍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我们从孙策的年龄可以推断出,孙绍年龄不大,最多不过10岁。这样的年纪,显然无法承担继承江山的重大责任。
二、朝廷不会允许孙策将江山传给他年幼的儿子。
孙策去世时,虽然已经实际控制了江东,但从名义上来说,仍然是东汉朝廷的一名臣下,他的职位是讨逆将军、会稽太守,袭父爵乌程侯。如果他私相授受地传位给自己的幼子,岂不意味着公然造反?这对于朝廷来说,绝对不可容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正好可以利用这个绝佳的机会来进攻江东。
三、孙权是个人能力非常突出,是继承江山的最佳人选。
孙策一共有4个弟弟,分别是孙权、孙翊、孙匡、孙朗。在这4个人中,孙权的个人能力最强。这一点,孙策心知肚明。孙策非常欣赏孙权,认为他在有的方面超过了自己。
既然由于各种原因所限,不能将江山传给长子孙绍,那么退而求其次,传给弟弟孙权,由孙权来传承江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的选择没有错。孙权不但让孙策的江山得到了稳固,还发扬光大,开创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孙吴政权。孙策地下有灵的话,应该感到安慰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