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代奇才杨修是什么结局他是被谁杀死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9:07:12

一代奇才杨修是什么结局他是被谁杀死的

历史上一代奇才杨修,为何等待他的却是被自己人杀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当中,能人志士绝对不在少数,特别是在这个乱世当中,一些有着抱负的有志青年纷纷选择投靠自己心仪的主公,想要在这纷乱的时代建立属于自己的功名,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耀眼,也确实超出一般学子,有着察言观色以及审时度势的出众能力,这个人就是杨修。

杨修出自名门之后,作为月旦评的主评人,他早在入仕魏国之前就已声名远扬,多少学士都想在他主持的月旦评上得到高分,得以入仕。可以当时的杨修德才兼备,是一个难得的谋士。曹操也得知了有这么一个才华出众的年轻人存在,更巧的是杨修父亲在朝为官,身居高位。但是由于拥戴汉室,誓讨曹贼差点丢了性命,多亏了儿子杨修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儿子与父亲的看法就截然不同,杨修认为当今世上只有曹操才是真正的明主,也是自己值得追随的主公,也就是这样的相互欣赏,杨修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杨修也确实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在给曹丕当幕僚的时间内,一心想把曹植扶上世子之位,也用尽了各种手段来帮助曹植。着这个漫长的争夺过程中,也是杨修与辅佐五官中郎将曹丕的司马懿斗智斗勇的精彩对决。单从能力上来说,杨修其实并不输于司马懿,相反杨德祖更加的张扬,也更加的激进,曹植也确实在争夺世子中处在领先位置。奈何曹植自己不够争气,也没有流露出可以担当重任的气质,使得杨德祖渐渐开始担忧起来,也慢慢开始剑走偏锋,用一些比较阴损的招数来对付曹丕,而效果也确实不错,曹丕也没有在曹操那里得到半点好处,相反常常挨骂。就凭这些就可以看出,杨修的能力之强,也可以看出德祖的忠心。

如果杨修能够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也许自己的下场就不会那么惨了。杨修善于揣测人的内心,特别是对于主公曹操的心理,杨修可以说已经了如指掌,曹操在心里的活动未向他人透露,杨修就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或者其他地方看出曹操的想法,杨修一人知道也就罢了,但是杨修却是一个藏不住的人,他喜欢把自己的优势展示给大家,也屡次触怒了曹操,曹操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却是难免有些不爽,在杨修面前,自己仿佛是一个没有秘密的透明人。幸好杨修所做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曹操爱惜人才,对于杨修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对于曹操来说,杨修能堪大用。

但是杨修恃宠而骄,把曹操的宠爱当做了自己骄傲的资本,在战事吃紧的前线扰乱军心,揣测了曹操的战术意图,妄下军令。这次曹操忍无可忍,挥泪斩了杨修。这样的结局,杨修自己估计也没有想到,杨修空有一身抱负还未施展,却倒在了自己的刚愎自用上,甚是可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同样是作为谋士的司马懿,到最后独掌魏国朝政,权倾朝野,最后在司马家的第三代取而代之,称帝立国,可以说是名利双收。而杨修与司马懿的区别就在于司马懿能忍,杨修过于张扬。如果杨修能够稍微收敛一下自己的言行,就凭借着他的才识,魏国应该有着杨修的一片浩瀚天地,司马懿也不会这样难逢敌手,两人之间的较量将会一直持续,但是对于魏国来说,如果两人共同存在,正好能够相互牵制,对于魏国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杨修之死的六个原因,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胁”掉了性命。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而曹操杀死杨修这件事,也成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现。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中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的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三国志》中也写到“太祖既虑始终有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这里虽然提到杨修那“袁氏之甥”的身份也是导致其被杀的原因之一,但也承认杨修之死和他的才华有关。于是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犯了曹操的忌讳吗?众所周知,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动兵变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才华主要是通过以下事件来体现的:   阔门事件。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 你认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一、根本原因:杨修牵扯到了曹操选继承人的家务事;

二、直接原因:太聪明。做主公要保持一种神秘感,如果凡事都被属下看穿主公的威信就会降低; 三、曹操心胸博大之极,但也狭隘之极,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打杀随意。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杨修帮曹植与曹丕争魏王继承权,争得你死我活。曹操怕自己死后,魏国曹家内斗,天下又大乱,不得已杀了不考虑天下苍生又有才能的杨修。

杨修之死课文的6个故事? 这六个故事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

杨修之死原因 正方辩词选摘:

杨修之死,实乃杨修之过. 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纵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旱那样;却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猜忌,埋下祸根. 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也夸他"真知魏王肺腑".但是他对于曹"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却一无所知.参与曹氏家族立太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太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他在大事上比杨修聪明.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聪明反被聪明误,看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反方辩词选摘: 曹操外恭内奸,嫉贤妒能妒能,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这是人所共知的.杨修猜透曹操的心思.这让曹操很恼火,杀他是必然的. 另外,曹操杀杨修主要是出于身后安宁的考虑.由于袁绍与刘表在处理继承权问题上留下致命的祸患,心有余悸的曹操为避免死后发生同样的悲剧,便决定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杨修之死,正是由于他与曹植过从甚密.曹操处死杨修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 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扰乱军心

深层次:1.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不喜欢属下随意猜测到自己心思,甚至猜对,并且说出来 2.杨修直接深入到曹操继承人的战争中,这主要还是令曹操生气的原因 曹操杀杨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一:杨修牵扯到了曹操选继承人的家务事(根本原因) 二:做主公要保持一种神秘感,如果凡事都被属下看穿主公的威信就会降低(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你是一个高级领导人,身边却总有人能猜透你的心事并说出去,你会不担心吗)三、曹操心胸博大之极,但也狭隘之极,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打杀随意。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三国时杨修之死的原因 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很聪明,但是是小聪明。他经常能看破曹操的心思,这不是找死嘛!!!直接导火索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中,“鸡肋”事件。在以往,杨修经常猜透曹操的心思,著名的有“一盒酥”事件、修“门”事件。一盒酥是说当时曹操在进贡的吃物盒子上写一盒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后就与曹植分而食之,曹操知道后问他为什么吃,他说是丞相让我们吃的,一盒酥就是“一人一口酥”;修门事件,是曹操修后花园,看到院门,写了一个“活”字。杨修就对工人说,丞相的意思是门太小了,门上面一个“活”字就是“阔”。

另外讲个笑话版本,曹操为什么杀杨修呢?话说曹操写了一本《孟德新书》,杨修有一天读书读到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杨修看到作者的名字,他就感叹说:孟德这个鸟东西(孟德斯鸠的白话翻译)居然还会写书。曹操知道后大怒,就杀了杨修。。 手打,谢谢!! 原因(27)之死(3)

解密:曹操找了什么理由从而杀死了才子杨修?

说到杨修,估计不少人都有点印象,就是那个恃才傲物最后被曹操给找理由杀死的人,而这基本上都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面的杨修形象,杨修字宰妫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以知识渊博,文采斐然著称,他的才华在当时是得到公认的,可惜他的不少作品都已经遗失了没有流传下来。他是四世太尉的杨家的继承人,也是一个杰出的世家子弟,在那个年代,世家贵族的人能够得到的教育远远好于平民,所以一般来说世家子,尤其是杨修这样的大世家的人几乎少有无能之人。杨修的才能也是非常不错的,在建安年间的时候被人推举入朝为官,后来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主簿,主簿可不是什么简单的小官,这个官职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如果不是比较信任又有着不错的才能,曹操怎么可能让他当自己的主簿。而且当时曹操经常在外面征战,而杨修还是能够处理的很好,可见杨修的才能确实非同一般。

杨修虽然才能出众,但是因为犯了曹操的大忌,最后还是被曹操找借口杀了,自然这里所说的大忌肯定不是演义中的所谓一人一口酥鸡肋这样的事件,相反真正促使杨修死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的思想观念和曹操是不同的,那个时候的曹操野心已经非常膨胀了,可以说是就算他自己不称帝,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必然称帝,而那个时候杨修这样的汉室党就是自己后人称帝的阻力,因此在曹 *** 前先后直接或是间接杀了好些尊崇恢复汉室的人,比如孔融、荀等等,而杨修也是其中的一个。

杨修并不是《三国演义》中创造的文学人物,而是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那么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首先,杨修有着比较大的来头。他的祖父是东汉名臣杨震,他的父亲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杨彪,可以说杨修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之家之中。其次,他是一个有着渊博的学问的人。杨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有着许多的著作,但是很多都已经失去了踪影,至今为止留存的也就只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数篇作品。第三,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非常地好学,有俊才,在建安年间的时候便被举荐为孝廉,之后便担任了曹操的主簿。当时的曹操身居宰相之位,能够成为曹操的主簿必定是有着过人之处的。

史料记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可见在杨修担任了曹操主簿之后,在曹操忙于战事的时候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劳。他聪慧异常,就连曹操都自叹不如。但是同时,他也是自负的。他总是能够猜到曹操的心思,这让多疑的曹操有些不高兴。而在曹操考验曹植的时候,杨修多次帮助曹植通过他的考验,使得曹植越发的高傲起来,曹操知道之后非常恼火。而在曹操的鸡肋口令上,杨修猜出了曹操的意图便径自将其真实的意图告知了旁人,最终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将杨修下令斩首。

杨修,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他才思敏捷,智计百出,但是最后还是被曹操杀掉了,那么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接下里我为在这里就为大家回放一下杨修之死(以《三国演义》为主来讲述)。虽然在史书上对于杨修的死记载的比较简单,其中的理由也不够充分,但是罗贯中还是自行脑补的非常不错的(虽然在性格上有失偏颇,但趣味性还是很足的)。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一段是这么说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还说了好几个小故事,第一个是曹操当年修建园子的时候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个活字,打算显摆一下自己的文化水平,结果被杨修一口说破,曹操因此心里就不爽了。还有一件事情也是比较重要的,就是当年曹操假装梦游杀了的侍卫,这是曹操怕人刺杀自己猜想出的计谋,但是杨修直接就揭穿了,这让曹操非常的尴尬,一番谋划全部失败,还白杀了一个亲卫。后来杨修还帮助曹植夺嫡,就更让曹操厌恶了,直到后来在攻打汉中的时候,杨修揣测曹操有了退兵的心思,听到鸡肋的口号,就私下里传要撤兵,结果曹操再也忍不住了,以扰乱军心为由杀了他。罗贯中本来的意思是要说明曹操嫉妒贤才,这也是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这件事的观点,但是从描述来看,杨修真算不上什么贤才,顶多是有点小聪明罢了,要知道看破别说破,还是好朋友。朋友之间尚且很多事情不能说破,杨修这个为人臣子的就这样把曹操这个主公的心思都讲明了,这让曹操怎么能忍,所以就把杨修给杀了。

杨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人物,看过三国小说的都知道他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因为一个鸡肋事件被曹操杀死,那么三国时期杨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三国演义》里面的死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杨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之中所描述的因为一个鸡肋被曹操杀害的,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曹操是用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的罪名被杀的,也就说杨修的死并不是因为在当时私自传什么鸡肋的事情,涣散了军心,是因为泄露了上面的意思,同时和外面的诸侯关系密切,所以才被杀的?但是问题来了,杨修到底和谁关系密切呢?

很多人都说是因为杨修和袁术有着亲戚的关系,但是其实不然,一来杨修死的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四年了,而早在将近20年前袁术就已经死了,所以因为这样的关系处死自己手下的高级谋臣明显是不科学的。再来庞德也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而他的弟弟也在刘备手下,庞德依旧很得信任,而且那时候那些个大世家之间通婚很常见,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杂七杂八的关系,曹操不可能因为这种理由杀害杨修的。所以说在这些书上记载的曹操杀杨修的理由是不够充分的,而曹操真正杀杨修的理由也未必是因此立嗣的缘故,毕竟杨修和曹植的关系虽然比较亲近,但还没有到非要辅助曹植不可,他和曹丕的关系也不差,所以说曹操杀杨修说白了还是因为杨修真正忠的是汉室,这和曹操的利益是相矛盾的。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导语:杨修之死,杨修爸爸杨彪之过错也。杨彪是杨修的父亲,也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可是他却不求上进,没有雄霸之心。以至于儿子被曹操宰了,他连一句埋怨的话都不敢说。如果杨彪混的好一点,他儿子会有这样的下场吗?同样是四世三公,人家袁家出了两位诸侯,无不是依靠家族力量和遍布天下的门生故吏。

杨彪有着相同的资源,为何不去利用呢?他对大汉朝还有痴心,这说明他压根就不懂得什么叫做时事。平庸的父亲却生了一个不平庸的儿子,杨修的确要比杨彪聪明很多。他明白天下大势已经倾向于曹操,所以果断加入曹操阵营。结果呢?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指的就是他这样的。
?


01鸡肋的说法有些牵强。当时曹操正在跟刘备打汉中之战,一天晚上曹操正在吃鸡,真的是在吃鸡。就有人进来问今天晚上的巡夜口号是什么,曹操恰好吃到鸡肋,所以就让他以鸡肋作为口号。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在遭逢刘备集团的猛烈反攻,此刻已经没有什么逗留的意思了,因为再打下去,依旧还是无法夺回汉中。此刻的汉中对曹操来说,那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所以当巡夜的口令传出来的时候,杨修听到这一口令,立刻让大伙收拾行囊,准备为回家。为什么呢?因为鸡肋就是没意思的意思,看来曹操觉得汉中之战已经索然无味,准备回家了。等到曹操出来看到大家在收拾包袱,心里咯噔一声。他询问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杨修过分解读了曹操的心意。所以曹操才会把杨修给杀了,杀他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在军中造谣生事。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似乎没什么不对劲。可问题是,曹操没多久果然就撤退回家了,这个时候曹操才想起了杨修的话,心里倍感愧疚,给杨修风光大葬。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

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既而果然。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后汉书》

那么这件事是真的吗?显然没什么道理。毕竟杨修是天下大才,他不会 不清楚军中规矩。而且提前收拾行装,若是被敌军知晓,可是有被偷袭的危险。所以杨修干不出这种蠢事。唯一可以解释的是,曹操早就看杨修不顺眼了,这次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他杀了。那么曹操为什么看杨修不顺眼呢?
?


02杨修有意扶持曹植,夺嫡失败是他必死的原因。当时曹操的儿子当中,能够继承大位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曹丕,也就是魏文帝。还有一个则是曹植了,也就是后来的陈王。曹丕那边有司马懿作为谋臣,所以曹植为了争夺大位,也必须要有一个谋士,那就是杨修。杨修的才华绝对不输司马懿,尤其是在谋略方面。

当然了,司马懿在军事上的成就是杨修远不可及的。同样的道理,曹丕在各方面虽然都不突出,可是每一样都能拿得上手。而曹植则完全不同,他是一个偏科的孩子,在文学方面,几乎是天下无敌。可是在军事和政治上却显得十分幼稚,完全不是曹丕的对手。国家不需要一个只懂得舞文弄武的人来统治,而是需要一个文治武功样样在行的人来管理。曹操心里是有一杆秤的,他虽然也喜欢曹植,可是未必就放心将天下交给曹植。
?


反观曹丕为人,深沉内敛,极有城府。当时天下还没有稳定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未知之数。选择曹丕对曹家的未来来说,更加稳妥,这是无疑的。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脩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二十二年,增置邑五千,并前万户。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三国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曹操还是希望找个说话办事都谨慎小心的人来继承自己的大位。所以多年的比拼过后,曹植自然是掉队了。而支持曹植的杨修,将来必然会成为曹丕上位之路上重要的障碍。以曹操的为人,睡个觉都会起来杀人,更别说如此心腹大患了。所以杨修的死,自从曹植失去夺嫡希望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


03杨修和曹操的政治观点是完全相反的。别看杨修是曹操的秘书,其实这两个人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注意杨修的出身问题,这非常重要。首先杨修的父亲是杨彪,四世三公弘农杨氏的代表人物。其次杨修的母亲是大司徒袁安的曾孙女,按照辈分算是袁术的妹妹,又是一个四世三公的豪族家庭。

杨修是强强联合的产物,是东汉最强大的两个士族家庭的联合体。所以杨修的特殊身份,就注定了一点,他一定会为了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跟曹操做斗争。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唯才是举的人,但凡有才能,就能够在朝中做官。你杨修就算是双重四世三公的身份在手,如果没有才能的话,我曹操还是看不起你,还是不会用你。曹操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废除士族集团世袭制的传统。凭什么你们家族的人,不管有没有本事,都能够做官?

在曹操眼里,四世三公那不是一种光荣的传统,而是一种耻辱,一种特权主义的象征。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植益内不自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罢之。---《三国志》

曹操觉得这世上应该是有才能者的天下,而不是有虚名者的天下。显然杨彪袁术包括袁绍这些人,都是有虚名之人,而他曹操才是那个有才能的人。所以面对要废除家族前程的曹操,杨修会无动于衷吗?换句话来说,眼看着四世三公的杨家,又出现一位旷世奇才了,那曹操会无动于衷吗?当然不会。唯才是举,就必须要从他自己做起。所以曹操杀杨修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政治观点。
?


?总结:举孝廉到了东汉后期,基本上就是贵族们进入官场的敲门砖了。举孝廉在西汉时期实行的还算不错,正直的官员比较多,这就造成了当时举孝廉出来的官员质量都比较高。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转变,因为那些已经做了官的人,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孙子也能够做官,可是举孝廉的条件太苛刻,所以他们开始找关系。这么一来大家就举荐自己的子弟做官,后来怕朝廷追查起来不好解释。

所以各大家族就换着举孝廉,你举我家的儿子,我举他的儿子,他再举你家的儿子。这么一来朝廷也不好说什么了。所以到了东汉后期,也就出现了贵族集团垄断官场的状况。官员们的子孙全都在朝中做官,而且有些甚至每一代人都能做到三公级别。这就是杨修家和袁术家出现四世三公的原因。因为贵族集团的互相扶持,所以他们把东汉官场垄断。曹操想要做出改革,那就必须要对他们这些贵族迎头痛击,杀杨修包括杀孔融,那都是这个目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汉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7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