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白门楼之死,竟然是糜夫人一手策划的,一步一步逼死吕布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糜夫人对兄长糜竺说道:“大哥,解徐州之危,为今之计,你只有去找陈登,与他合作谋划,方可无事。”糜竺听了妹子此言,连连摇头道:“不可,不可,我们与陈登素来有隙,万一被陈登出卖,岂非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要大祸临头了。”糜夫人笑道:“大哥错了,那陈登乃曹丞相之心腹,此次乃曹操与吕布之战,陈登该帮谁,他自己最清楚了。”糜竺狐疑地问:“你怎敢肯定陈登是曹丞相的心腹?”糜夫人微微一笑道:“他不是曹丞相的心腹,能得到南陵太守这个位子吗?大哥,危难之际,你只管去找他就是了,再也没时间了。”
糜竺似有所误,但仍迷惑不解,问道:“找到陈登,又有甚主意可使呢?”糜夫人小声道:“大哥可知道,离此八十里处,有一座下邳城,那里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可叫陈登唆使吕布将粮草屯于下邳,把家小也送到下邳。陈宫等人攻兖州未回,张辽、高顺又守着小沛,吕布一走,徐州城内空虚,你和陈登便可乘机占了徐州!”糜竺皱着眉头道:“眼下徐州空虚,倒也是个机会。只是那吕布肯听陈登之言,将家小和粮草移到下邳吗?”糜夫人满有把握地道:“我和甘夫人已说好了,我们分头去说服严氏和貂蝉,只要她二人在吕布耳边一吹,吕布心软,自然就会同意了。”糜竺看了妹子一眼,极不放心地说道:“妹子,这事太冒险了,让你和甘夫人出面,我没有那个胆子糜夫人叹道:“大哥如此胆小畏缩,何以成大事?如今是水淹喉咙了,再不行动,城破之日,吕布定会将我们统统杀掉的。”甘、糜二夫人又仔细商议了一番,便分头动作,甘夫人去看望严氏,糜夫人去看望貂蝉,糜夫人对貂蝉说:“只要把你和严夫人安顿好了,吕将军便可以放手来对付曹操了。两人又谈了一阵水果糕点之类的吃食,糜夫人才告辞貂蝉。甘夫人和糜竺也分头行动劝说了严夫人与陈登。
而吕布往来于兖州、小沛及徐州三地之间,颇为辛苦,在徐州城里落脚的时间也很短暂,一日陈登入门求见吕布。吕布急问:“元龙见我,定有相当紧迫之事?”陈登道:“如今曹操大兵已到,徐州四面受敌。若是徐州不保,我等可得先寻个退路方是。”吕布道元龙说得极是,我早有此意了,不知元龙可有准备。”陈登答道:“下邳城离此八十里,较为安全,我已暗中移了不少粮草于此,为主公作退路之计。”吕布欢喜道:“元龙真吾心腹也,替我想得如此精密详尽。”陈登又道:“依我之见,主公不妨先将家小送到下邳,以保万无一失。”吕布点头道‘此言得当,吾今天就亲护家小前往下邳。”
陈登闻知吕布已去,便请糜竺到家中议事。陈登道:“如今吕布家小已迁下邳,耳目尽去,公可助吾父守徐州,吕布回来,休得放他入城,便将其困在下邳了,我今晚要趁机取了小沛,将吕布的退路全部堵死。”吕布将妻小送到了下邳城,他仔细打量了下邳城一番果然是个好地方,只要有了粮草,在这里鏖兵几个月乃至半年一载都没事的,便对严氏和貂蝉吩咐了几句,又领兵返回徐州,安排与曹操决战。吕布领兵来到徐州城下,城门紧闭着,吕布高声叫门,但见城上箭如飞蝗般直射下来,吕布大惊,自报家门姓氏:“别射了,我是吕布!”城墙上突然火把齐明,糜竺手执弓箭站在城楼上,指着吕布骂道:“吕布奸贼,你夺占了我主公的徐州好些时了,今晚正是物归原主之日!”说着,朝吕布放了一箭,吕布没有躲,只是轻轻伸手抓,便抓住了那支箭,一折便为两段。吕布指着糜竺骂道:“糜竺毛贼,我抓住你,便像这箭一样,折为两段。
吕布的人马已经困乏了,只想找个地方歇息,便急匆匆赶到小沛城下。吕布刚叫城几声,便听得数声炮响,城楼上亮起了火把,陈登对吕布道:“吕布,你已经走投无路了,快回下邳城去,与家人道别,等着束手就擒吧!”吕布见陈登突然出现在曹仁身边,先是诧异,继尔全都明白了,便指着陈登骂道:“陈登奸贼,我将你当作心腹,你却为何要背叛我?”陈登放声大笑道:“吾乃汉臣,只知有汉朝皇帝,岂肯屈身事汝奸贼耶?”吕布气得浑身颤抖,嘴里喘着粗气,几番欲拼命攻城,都被左右劝住了:“主公,即使人不惧战,马已饥饿了,恐也不能力敌。”傍晚时分,曹操的人马攻克下邳城,叫人来请刘备前往白门楼上去,观看擒杀吕布。
一个个吕布的部将被捆绑着,像牛羊似地被牵上白门楼,愿降者降,不降者则死。吕布被牵上了白门楼,吕布浑身绳缠索绑,被捆得紧紧的,走路时也只得低着头。走到刘备面前,吕布像看到了救星似的,小声哀求刘备道:“公为丞相座上客,请为吕布说几句好话,让吕布能苟全性命!”刘备点点头。吕布被牵到曹操面前,曹操笑问道:“吕布,你今日被擒,还有何话说?”吕布道:“丞相饶命,吕布服输了,从此愿为丞相副将,共图天下大业。”曹操沉思不语,吕布又道:“丞相若不信,可问玄德公,玄德公已答应为吕布求情了。”曹操扭头问刘备:“玄德之意如何?我且听贤弟一言!”刘备回答道:“丞相可不要忘了丁原和董卓的故事!”曹操心里一惊:吕布初为丁原义子,后杀丁原投董卓,再后又杀董卓投王允。若今日投我,岂能保他不杀我耶。杀吕布之意遂定。曹操点点头:“多亏贤弟提醒,我明白了。”便将手一挥:“拉下去,立刻绞死!”吕布扭头大骂刘备道:“大耳儿,卖草鞋的忘恩负义之徒。”吕布遂被拉到楼下绞死。
刘备的抛妻弃子为何被后人屡屡诟病呢?现在谈起刘备,就有三宗罪:一曰伪造出身,反复无常,二曰假仁假义,虚伪 *** ,三曰薄情寡义,抛妻弃子。
伪造出身和假仁假义可以很容易的驳倒,但是抛妻弃子,薄情寡义却因为那一句: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被人所熟识,我看过很多资料,特别是女性,对刘备非议比较大。 这当然也是人之常情! 只不过这句千古名言还真不是史书里的刘备说的,而是演义中的刘备说的,而且演义中的刘备也是引用古人的话,至于这个古人是哪一位,无法考究。那史书中的刘备到底对待女人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老实说,抛妻弃子,这种事情确实可大可小,大说了去,那可是要铡头的;想当年,精英人士陈世美就是因为抛妻弃子的罪名,牺牲在包黑炭的屠刀之下。话说陈世美被铡头,其实是说不通的,他只是蓄意谋杀,但没有成功,没有成功,就是谋杀未遂,未遂怎么被铡了啊?至于抛妻弃子,小三转正,在现在的社会里,太正常不过了,不过是在道德上要遣责他们而已!但是,一个没有道德的男人就要杀掉吗?如果这样也被铡头,现在,有多少男人要人头落地?!这时候,我们就产生了一个疑惑,刘备抛妻弃子的经历,再史书里出现过好几次,怎么历代极少见到刘备的反对者,以此为武器,对其大加鞭挞? 这时候,我们就要先回顾一下,刘备这个陈世美是如何一次次的抛妻弃子的?先主传中对刘备抛妻弃子的描述是这样的: 1、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是岁建安元年也。先主与术相持经月,吕布乘虚袭下邳。下邳守将曹豹反,间迎布。布虏先主妻子,先主转军海西先主求和于吕布,布还其妻子。先主遣关羽守下邳。 2、(建安三年)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禽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 3、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 4、(建安十三年)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一个案情分析,公元196年,刘备和袁术交战期间,投奔刘备的吕布趁徐州空虚,出兵夺了徐州,于是,刘备的妻子被吕布虏获,这算是刘备第一次抛妻弃子,然而,刘备有选择权么?他带兵和袁术交战时,难道也要把妻子带在身边才叫和妻子不离不弃? 公元198年,吕布和刘备再次交战,最终高顺击败夏侯惇援军,刘备不得已,弃妻子,逃走。这是刘备第二次抛妻弃子,当时的情况,刘备以小沛为据点,准备东击吕布,结果吕布派了高顺先下手为强,攻击小沛,刘备向曹操求援,而吕布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击败了夏侯惇,失去外援的小沛,被高顺攻陷,刘备逃走,妻子被高顺俘虏送到下邳。那么,刘备有可能带着妻子一起逃跑吗?我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是破城战,高顺应该不会给刘备留下充足的时间,带着妻子一起跑路,在吕布军马的围困中,只能突围而出,跑一个算一个了。 悍勇如吕布,当年逃出长安时,也是匆匆忙忙,妻子还是靠庞舒私藏,才免于灾难。刘备当时的情形,确实也顾不上老婆孩子了。当然,如果要求刘备像杨过一样,誓要和小龙女同生共死,那刘备这一次的确算是抛妻弃子。但是就算刘备是杨过,当时的情况,如果守着老婆不突围而出,就只能做吕布的俘虏,按吕布的性格,刘备能不能保住命都难说,又能拿什么当筹码,保护自己的妻子周全? 几个月后,同样的案例就发生了:布欲令陈宫、高顺守城,自将骑断太祖粮道。布妻谓曰:"将军自出断曹公粮道是也。宫、顺素不和,将军一出,宫、顺必不同心共城守也,如有蹉跌,将军当于何自立乎?愿将军谛计之,(三国历史 )无为宫等所误也。妾昔在长安,已为将军所弃,赖得庞舒私藏妾身耳,今不须顾妾也。"布得妻言,愁闷不能自决。吕布因为念着老婆孩子,犹豫不决,最后被缢死白门楼,妻子不知所踪。相比之下,刘备的行为,更具有大将风度。只有自己的命保住了,才能再想办法保住老婆孩子。若吕布之所为,不亦为天下人所笑?公元200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身在小沛,被曹操击溃,返回下邳无路,这才北投青州。当时,刘备的妻小都在下邳,刘备留关羽守下邳。 关羽被曹操所擒,演义里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虽然史书无载,但是从各种迹像来看,关羽和曹操应该是达成过一个协议,否则,很难理解,后来,关羽要北寻兄长,曹操能同意,可是,曹操为什么同意他带着刘备的老婆孩子一起走呢?那么这一次算是刘备的第三次抛妻弃子,反观同时期的袁绍,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袁绍疼爱生病的幼子,错过袭取曹操的好机会,让田丰愤怒无比,历来被人批评不断。有时候,要当一个好爸爸没有错,然而,当你身为一个集团的领导者时,如果还一味的寻求当好爸爸并不是明智之举。公元208年,刘备屯樊,而此时,刘琮已经暗中举荆州之地,投降曹操。刘备知道后,急忙率军从樊南撤。一路上,收拢了许多荆州百姓,到当阳时,有众十余万。 此时,曹操精锐杀至,刘备措手不及,被击溃,慌乱中,弃妻子而走。这是刘备第四次抛妻弃子了。史书载: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当赵云回身救护刘备家属的同时,刘备正用手戟敲着打小报告人的脑袋,说:"子龙不弃我走也。"从刘备的用人来看,刘备看人还是很准的,既然知道赵云不弃他而去,那对赵云返身杀入敌军的目的,我想他还是应该明白的。而且他还派了张飞拒后,其实不就是去接应赵云么?否则,当时逃都来不及了,只派几十个人拒什么后? 清末到民国,是中国非常混乱的时期,当时,有一句常用来表扬革命者的话,就是抛家弃子为革命。最著名的莫过于林觉民的《与妻决别书》。当国家大计和个人情爱冲突的时候,真正的斗士,一定会毁家纾难,而毫不犹豫。如果有人问道:?谁是毛主席一生最爱的女人??我想,杨开慧一定会以高票当选。然而,当国家在一片黑暗中时,毛主席不也是毅然斩断个人情爱,发动了秋收起义。要知道,当时,这是杀头的罪,而毛主席已经有三个小孩了,其实主席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学识,谋一份稳定的工作,抱着老婆暖炕头,然后儿孙满堂,其乐融融。 然而,这只是小乘,只是求自我解脱;而胸怀大志之人,一定要普度众生,范仲淹先生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既然你选择了战斗,就已经没有退路,蜡炬成灰泪始干,只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亮剑》曾经红遍大江南北,在平安城头,当李云龙向自己的老婆开炮的那一瞬间,我相信,男人们都是流下了眼泪,而不是想一枪蹦了李云龙。难道因为李云龙下令开炮,就证明他视秀芹如衣服,全然不顾她的生死?肯定不是!如果糜夫人的事迹有史书记载,那么秀芹可以说是第二个人糜夫人,她们知道自己的男人肩负的使命,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顾全大局。(PS:赵云是刘备的爱将。) 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女人都那么申明大义,但是,女人们,请原谅,有时候,并非男人们不爱自己的妻子,不疼自己的子女。男人们背负着重重的使命前行,很多时候,真的是身不由己。太史公在描述刘邦逃命时,数次将子女踹下马车,幸亏有滕公一次次将他们重新救护上车,才保的性命。太史公用这种微言大义的方式来影射刘邦品德不够。其实太史公总体还是同情项羽,而对刘邦颇有微词的。 而我个人理解惜墨如金的陈寿为何频频将刘备抛妻弃子加载史书。他没有任何的贬义,而是着重向大家传递一个讯息,刘备屡次遭到抛妻弃子的困窘,换成普通的男人,自信心早已经被蹂躏的支离破碎。然而,刘备却能百折不挠,终于在年近半百之时,迎来人生的辉煌,开辟了蜀汉基业,刘备的江山,决不是哭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坚韧和整个集团精诚团结,一步一步堆砌出来的。
曹操联合刘备共擒吕布,把吕布围困在下邳白门楼,吕布部下盗了吕布的赤兔马和方天戟纷纷倒戈,曹操一鼓作气攻下徐州,生擒吕布.这时吕布见大势已去有归降曹操之意,并请刘备为之说情,谁料刘备倒打一耙,向曹操进言"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一句话点醒曹操,要了吕布的性命.
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内容介绍:
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作者通过真实动人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统治者的暴虐和丑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所谓“十八路”诸侯联军征讨董卓,打的是“扶持王室,拯救黎民”的旗号,干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勾当,都企图称王称霸。《三国演义》以没落的汉室宗亲刘备和以宗族起兵的曹操作为两条主线的展开了中前期的故事,而中后期以大汉丞相诸葛亮率领汉军北伐,与魏国重臣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为主线,以三国归晋而告终。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安南将军四安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三品,掌征伐。
安东将军四安将军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吴有置,蜀无。
安远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
兵曹掾东汉太尉属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将军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汉武帝时,置八校尉领北军,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门屯兵。东汉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国均置,为天子禁军首领之一。
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别驾从事即别驾从事史,汉制,刺史属吏之长,因跟随刺史出巡时要另乘专车,故称别驾,三国因置。
别部司马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从事祭酒三国蜀置,为州牧的属官。从事之长,称为祭酒。
车骑将军汉制,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掌宫卫。第二品。
大都督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大理秦以廷尉为最高司法长官。汉时改为大理。魏时为第三品,中二千石。黄初元年改为廷尉。吴亦如之。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大长秋秦置将行,为皇后宫官。汉改为大长秋,秩二千石,职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见给赐宗室外戚及充当皇后出行随行,常为宦者任。三国因之。
东中郎将秦郎中令属官有左中郎将,汉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主轮番执戟宿卫天子。魏因置。亦作东中郎将。比二千石,第四品。吴蜀亦置。
东观令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东曹属汉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职称掾,副职称属,皆比二百石。东曹副职吏员称东曹属。三国因之。
东曹掾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荡寇中郎将中郎将秦汉时即设有是官,为皇帝的宿卫侍从官。秩位次于将军。东汉三国事名号渐多,各国自相署置。荡寇之名仅吴有置,魏蜀未见。
荡寇将军东汉末始有此名。三国均置,秩为第五品。
督军校尉三国吴置,校尉在将军和中郎将之下。
督军从事刺史、州牧之属官,多称从事史,分主各事。东汉末临时设置属军事之从事史颇多。
都督领兵将领或地方军政长官之称。蜀于边缘诸郡皆置都督领兵屯守。
邸阁督邸阁为囤积粮谷之所,其督为守备屯所士卒之长。
典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典学从事,总领一州之学政。
典曹都尉蜀置,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为主兵武官。地方郡国都尉,主兵。
都护汉宣帝时,置两域都护,为加官。东汉光武帝时设都护将军。三国魏沿置。蜀有中都护、行都护之号,职权如大都督,总领内外诸军事。吴设左右都护,尽护诸军。
奋威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之武职。有各种名号,奋威校尉仅三国吴置。
奋武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奋武校尉仅吴置,鲁肃任之。
奋武将军汉末,曹操、吕布曾任是官。三国时魏吴有置,蜀未见。
奋威将军西汉始置。三国均置,第四品。
符节令秦汉时置此官,属少府,掌府节。魏置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吴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车都尉汉武帝时设奉车、驸马、骑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车都尉掌御乘舆马。魏时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辅国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位在“四镇”大将军之上。
辅国将军汉献帝时伏完任此官。三国时均置此号。
关内侯秦置。爵第十九级,位次于列侯。有其号,无国邑。
光禄大夫秦郎中令属官有中大夫,汉更名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时为第三品,位次三公。无固定职守,相当于顾问。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优重。
横江将军三国时仅吴置。以鲁肃任之,镇守沿江辖地,用以横扫来犯之敌,故名。
黄门丞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黄门令之佐吏有丞、从丞各一人。
黄门令西汉少府属官有此职,东汉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诸宦者。
护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初又称护军中尉。武帝时设护军将军。护军之号,有时即指竣军将军或中护军之简称。
护军将军秦置护军都尉,汉因之,陈平曾任此职,尽护诸将。汉武帝时属大司马。建安12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魏亦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资轻者为中护军。
侯相即列侯封国的相,主治民,如县令、长。
后典军三国时蜀于监军之下置典军,分前、后、中三典军。吴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将军东汉杂号将军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时为第三品。 [2]
虎威将军三国时杂号将军之一。魏吴有置。
虎贲中郎将《周礼·夏官》记有虎贲氏,掌王出入仪卫。汉平帝元始元年更名为虎贲郎,置中郎将统领。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将三国吴置,胡综任之。
金曹从事三国吴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货币盐铁事。吴置金曹从事,胡综任之。
建武将军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将军曹魏置,第四品。吴蜀亦置。
监农御史为御史中丞的属官。秦置御史大夫,汉因之。有两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长官。御史台属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监农御史为其中之一。三国吴有置,魏蜀未见。
监军春秋有载,三国均置。无定员,随事而设。诸州不置都督时置此官。将军领兵出征时,多置监军。
记室东汉置,诸王、三公及大将军都设记室令史,掌章表书记文檄。
家令太子属官。秦置,魏时为第五品,秩千石,主仓谷饮食,职似司农、少府。
军师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
军祭酒即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避晋景帝司马师讳,改为军祭酒。魏时为第五品。
军议校尉参议军事的官位。
谏议大夫秦时,郎中令属官有大夫,掌议论、顾问、应对。汉武帝置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吴无考。
立武中郎将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立节中郎将三国吴置。陆抗任是职。
领军是中领军或领军将军的简称。曹操为丞相时置,掌禁兵。
领军将军领军中资重者之称。资轻者为中领军。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绶,有封邑,得食租税。魏初如汉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汉代少府属官有尚书令史,兰台令史。诸公府亦设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诸将军府设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汉时县官管辖区万户以上者称令,万户以下者称长。
秘书掌管禁中图书秘记。汉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国吴置,掌校秘书。
门下循行汉制,郡守三吏有门下循行,类似门下客,不主实事。
门下督将帅府属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府均置门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属有门下录事、门吏、门下书吏各一人。
南中郎将光禄勋属官。魏时秩二千石,蜀亦置,吴无。
破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魏时为第五品。李典、孙坚曾任。
平戎将军三国吴置,步骘任是职。
平东将军汉置,魏时为第六品。吕布曾任是官。
平南将军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北将军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平西将军魏时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属吏。吴蜀亦置。
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三国均置。
前护军魏及蜀皆置护军,唯蜀护军分为前、后、左、右、中五护军。
前将军三国时常设的高级将军位。负责京师兵卫和边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临时设置的杂号将军。三国时品级下降,为第三品。开府治事,属官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等。
前军师东汉始有军师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骑都尉两汉均置,属光禄勋,秩比二千石,掌监羽林骑,无定员。
劝学从事汉制,司隶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设从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设劝学从事,为州之学官,地位略次于典学从事。
儒林校尉校尉为次于将军的武官,其名号甚多。由于其职务掌的不同,名号亦异。儒林校尉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职。
上大将军吴孙权黄龙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陆逊任是职。
绥南中郎将三国魏蜀二国置有此官。士燮、张翼曾任是职。
射声校尉汉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时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吴蜀亦置。
司马《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司盐校尉又称盐府校尉。刘备定蜀时置,主较盐铁之利。吴亦置,主管海盐生产诸务。
师友从事汉制,刺史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分为别驾、治中、簿曹、兵曹从事等。汉末或置师友从事,仅为荣誉职位,无固定职守。
师友祭酒汉制,郡守延揽郡内人材,养于府中,专事谋议,称为散吏,其地位或相当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称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属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职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轮番当班宿卫太子。魏时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书选曹郎三国吴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曹郎。
尚书右选郎三国蜀置尚书郎分曹治事,有选部,分左右,有右选郎。杨戏曾任。
尚书吏部郎曹魏置尚书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书仆射尚书台副长官。秦置,属少府,主文书启封,尚书令缺,代其事。魏时置尚书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吴、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书秦为少府属官。掌殿内文书,地位很低。西汉以后职权渐重,置尚书,员五人,一人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东汉时尚书台正式成为总理国家政务的中枢。魏置尚书,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书五(分为五曹)称八座,五曹尚书中除吏部尚书外,其他但称尚书。吴蜀亦置。
尚书令史西汉尚书郎下有令史,东汉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属六曹,主书写文书。魏时为第八品。
书部书部从事之省称。孙权置,胡综任之,典军国密事。
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官『制,州郡门下及诸曹皆有书佐,在外由州郡长官自行辟除。书佐除诸曹外,因属州郡长官亲近属吏,故又称门下书佐。
屯骑校尉汉武帝时始置,掌骑士,东汉改骁骑,后复置,掌宿卫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隶属中领军。
太子太傅商、周两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为太子的师傅。汉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东汉秩中二千石。太子对其执弟子之礼。三国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职掌言议,顾问应对,为天子高级参谋。魏时为第七品,秩千石,吴蜀置同。
亭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其最高级叫彻侯。后因避汉武帝讳,改为通侯。后又改列侯。列侯中食禄于乡、亭者称为乡侯、亭侯。
讨逆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讨虏将军东汉杂号将军之一。蜀置此官,吴因孙坚曾任此职,后不复置。
讨寇将军魏置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卫都尉三国吴置,孙桓、孙峻曾任。
武卫将军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许褚任之,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亦置,典宿卫。
无难右部督三国吴置。禁军无难营分左右两部,均设督统之。故有是称。
五官掾汉代郡太守自署属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员缺,则署理或代行其事。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与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汉以后帝王改称皇帝,王成为封爵的最高一级。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为名。春秋时有军尉。秦汉时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狱。郡有都尉,县有县尉,均为地方掌武事之官,简称尉。
卫将军汉文帝始置,位亚三司,第二品。在将军中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
选曹尚书列曹尚书之一,掌选拔官吏事。汉承秦制,设尚书,属少府。汉成帝时,设四尚书,分四曹办事。汉光武帝时,改常侍曹为吏曹,掌选举祠祭事。此即选曹尚书之由来。魏改选部为吏部。
先登校尉三国时统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吴置。
乡侯汉制,列侯,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后期,增设县侯、乡侯、亭侯等爵位。
相国参军曹操为汉丞相时置参军,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罢。吴亦置。职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庙,下摄众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汉置八校尉,掌管特种军队。汉制,一般军队中将军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国因之。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秦始置,职掌如谒者,太子出行为前导。魏时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职如郡太守。魏诸王国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曹掾汉制,丞相、太尉属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初主领百官奏事,后改为主府内官吏署用。魏时丞相、大将军及司徒、司空等府内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汉景帝时更名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军事,维持境内治安。三国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内东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国吴东宫属官。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张休为右弼都尉,顾谭为辅正都尉,陈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将汉宣帝始以中郎将监羽林,东汉置羽林中郎将,秩比二千石,掌宿卫侍从。魏时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骑校尉汉武帝始置,掌越骑。东汉沿置,设越骑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三国均置。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如掾属、掾佐、掾吏、掾史等,简称掾。
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始置,第五品,无定员。蜀吴亦置。
扬武将军东汉年间有此职,三国均置。
右部督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右中郎将西汉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职隶光禄勋。魏时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国史三国吴置,与左国史并掌修国史。
右大将军三国蜀于建兴十三年初置大将军。景耀初分置右大将军。
右护军三国皆置护军,分左右。
右将军汉有此职,金印紫绶,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诸吏、给事中等号则得以宿卫皇帝、参与中朝议、决定军国大事,再领尚书事则负责实际政务。魏时为第三品,有官属。
议郎郎中令的属官,为郎官中地位较高者,秩六百石,掌顾问应对,无常员,三国沿置。
议曹从事两汉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属官,有从事史或从事若干人,分司州政。
佐军司马汉中郎将属官有佐军司马。孙坚曾任。
奏曹掾汉制,三公府设奏曹,主奏议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吴亦置。
赞军校尉位在将军下。三国时校尉名号甚多,职责亦不同。赞军校尉为吴置,鲁肃任之,助周瑜参赞军务,故以赞军名之。
折冲将军魏所设杂号将军之一,第五品。吴亦置,蜀无。
折冲校尉汉末,曹操任奋武将军,任夏侯敦为折冲校尉,后不置,蜀无。
左执法三国吴置,为御史台属官,与中执法、右执法共同平决诸官事。
左典军三国吴置左、右、中三典军,领营兵。
左节度吴始置,典掌军粮。分左右。
左司马汉制,将军府多置司马,职位仅次于军师、长史。汉末曹操表孙权为讨虏将军,权任顾雍为左司马,当为讨虏将军之属官。
左军师曹操为丞相时置左军师一人,第五品。三国吴置,但不属丞相,而以三公领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为正,右丞相为副。汉人以右为尊,故右丞相为上。三国吴置丞相,分左右,后仅置一人。
左右都护三国吴置,黄龙元年,拜陆逊为大将军、右都护,诸葛谨为大将军、左都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7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刘封为什么没有出兵去救关羽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