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开封府包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包拯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包拯是历史上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关于包拯,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包拯的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性格了,据说当时的包拯断案如神,而且,包拯有着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还有执行力,在当地,老百姓都害怕包拯,最近有一部讲述包拯的电视剧开封府也是火了,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开封府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包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利?
提起包青天,人们往往会想到开封府,以及那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上斩皇亲国戚,中斩文武大臣,下斩刁民恶霸?那开封府是什么呢?那包拯到底是个什么官?为什么他拥有这么大的权利呢?
开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它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兴盛于宋朝,掌管着整个都城辖区的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位列天下首府,地位显赫。
到宋太宗时期,开封府的司法职能被大幅扩大,虽然名义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机关,却行使着部分中央审判机关的职权,与御史台、大理寺并列为三大中央审判机关。凡是在京都发生的刑狱案件都归开封府管辖,小案件可以自行裁决,如事关重大和涉及机密,则可以向皇帝报告。若承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
正因为开封府特殊地位,开封府尹一职一般都是由皇族亲王兼任。而在五代和宋朝初期,大部分还都由事实上的储君担任,如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
一般情况下,开封府尹一职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是临时委派的官员(权知开封府),因为开封府权利大,油水足,出任府尹一职的官员,很难超过2年。寇准、范仲淹、蔡襄、欧阳修、包拯、苏轼、司马光、宗泽等北宋名臣都权知过开封府。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府,并授龙图阁直学士,从三品官,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代市长。
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 而包拯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
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皇亲国戚、贵族大员平时行径大为收敛,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而开封的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开封府广泛流传著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无私。
再加上开封府特殊的司法地位,包拯受理了不少御状,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使得不少地方上的冤案平反昭雪,使包拯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之名天下闻名,被老百姓亲切地喻为包青天。
千百年来,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还被搬上了舞台,改造后的包公,大黑脸,额头上有个月牙,和历史上真实的白面书生相去甚远,但这是寄托了最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一样,一心为民,能如黑脸一样铁面无私,像这弯月一样清正皎洁。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官者就要像包拯,只要一心为民,不仅会被老百姓铭记,也会被历史铭记并流芳百世。而要是谁祸害老百姓,不仅会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并遗臭万年。
提起包拯,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额头正中贴着月牙皮肤黝黑的包青天形象,他秉公执法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敢于和皇亲国戚作斗争,深受百姓的爱戴。那么 历史 中的包拯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正史的记录里,包拯亲自断过的案子并不多。曾有记录,当年他曾在天长县里当县令,遇见农民来哭诉:他的牛竟然被割掉舌头!大家应该知道, 在古代耕牛可是非常金贵的,法律明文规定百姓不能私自宰牛。 可问题是,被割掉舌头的牛肯定也活不了,杀了它又犯法,农民只好来找包拯。包拯仔细问了情况,只说让他杀掉牛卖钱就行,既然大人都发话,农民就回去杀牛去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衙门就冲进一个人,告发有人私自宰牛,包拯就问此人:你怎么知道人家是无故杀牛呢:那人说:自己亲眼所见,包拯假装要给他要用刑,说他就是割牛舌的人,此人吓得赶紧承认了。还问包拯怎么知道作案的就是他?包拯就说:你割掉牛舌头,就是想等他杀牛后,好告他私自杀牛的罪。这人一听,只好承认是因为两家有仇,所以才想到这个方法来报复 。包拯命人打了他二十板子,再赔对方一头牛 。
几天内就把犯人抓住,周围人无不佩服包拯的破案速度,对于下属们的请教,包拯就给他们分析案情,割牛舌头的人, 之所以不直接杀掉牛,就是想嫁祸到牛主人。 只要找到 作案者的动机 就行了!可见包拯应该是深谙 犯罪心理学 的人。
他在当 开封府 尹 时候,还曾断过一个案子,一对好朋友相约喝酒,就叫他们张三和李四吧!张三 对 李四 说:我身上装了钱,你先帮我保管着,等酒醒后再还给我。没想到第二天 , 李四 竟然说没这回事,明明把钱交给了朋友,他却翻脸不认人了? 张三 一气之下就把朋友告到府衙。包拯听了来龙去脉,一方面给两人做思想工作,劝他们坦白从宽;另一方面悄悄让人去李四家传话,说李四都认罪了,你们赶紧把钱交出来,要不然就对他用刑了!
他的家人看见官差都来了,吓得赶紧把钱拿了出来。当官差回了府衙后,李四还在抵赖说自己没拿朋友的钱,对于这样的刁民,说太多也无济于事,亮出证据即可。李四只好承认因为贪心想吞掉对方的钱,其实从这两个案子,就可以看出, 说包拯思维缜密 、断案如神一点也不为过。
那么另一个疑问来了,包拯手下的 公孙策 、 展昭 ,还有 四大护卫 是真有其人吗?其实这些都是虚构的艺术形象, 历史 上的包拯,他的仕途还是挺顺畅的。但是我们的小说作者和编剧,还是把老百姓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文学作品里,虚构了几个人物来帮助这位好官。让足智多谋的 公孙策 辅佐他,武力高强的 展昭 保护他,在断案的过程中,还有 王朝、马汉、张龙、赵虎 四个侍卫,负责处理具体的事务。
虽然关于开封府判案的故事,很多是虚构的,但是包拯的公正不阿却是真的。他在职期间,皇亲国戚都很害怕他,有朝中官员和名门望族私建园林致使河道不通 ,恰好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就把那些园林全部毁掉了。 京城的百姓都说:行贿私通办不成事的,只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照当时的规定:谁想打官司,不能直接把状纸上交给官署的。但是 包拯却打开衙门大门,想告状的都可以上前陈述案情。 这样的结果就是,下面办事的小吏们再不敢欺瞒。
算下来, 包拯任开封府尹的时间不过1年左右 。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如今的北京市市长,而且不光包拯,我们知道的 历史 命人如 寇准、欧阳修、范仲淹 等,也都坐过这个位置。从官位大小看,开封府尹并不是包拯担任过的最大官职,但是包拯无论是在哪个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他不畏权威。曾弹劾贩卖私盐的 淮南转运按察使 ,更是七次弹劾朝中有宰相撑腰的 王逵 ,最后一次还直言不讳地对 宋仁宗 说:此人巧立名目剥削百姓,又滥用酷刑滥杀无辜!最终迫使朝廷罢免了王奎。包拯的政绩和品行受人敬仰,他和人交往不攀附权势,也不爱拉帮结派,吃穿用度和普通百姓一样。他还曾写过家训: 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mo)之后,不得葬于大茔(ying)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 以至于他去世时,朝野震惊,全城哀悼。
老少妇孺都爱戴他,所以后世传颂他的各种事迹,产生了各种戏曲作品和小说,在这些作品里,包拯嫉恶如仇断案无数,比如非常出名的案件 狸猫换太子、铡美案 等。其实这些都是 后人杜撰 的,和包拯没啥关系。先说狸猫换太子,包拯出生在999年,那时才11岁,他还在家学习呢!后来太后驾崩,36岁的包拯在家丁忧(守孝期间) ,更不可能去审理皇家案件了。还有铡美案,里面的人物陈世美的原型,其实是清朝人,只因为他的朋友托关系想做官,被拒绝后怀恨在心,就改编了当时的一出剧,将里面的人物角色换掉。久而久之,就演绎成陈世美被包青天给铡了的故事。
我们从电视中或者戏剧中了解的多是,包拯家境不好,从小没有父母被嫂嫂养大。而 历史 中的包拯家境很好,父母对他也很喜欢,本人聪明好学,2 8岁那年考上进士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让他去江西做知县。 要知道包拯老家是合肥的,包拯想照顾父母,就请求调职,最后去了 和州 (安徽和县)做监税官,顾名思义,就是监管地方的税收工作。没想到没几年,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就决定辞官回家守孝,他在父母的坟墓旁边造了一个草草棚,直到守孝期满。 后来到了38岁,朋友一再劝慰,才让他决心重返官场。
他先后做过 监察御史 (监察百官), 户部判官 以及 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掌管财赋监察)等职务, 开封府 尹 只是一小段经历而已。 虽然包拯已经去世几百年了,但是他清正廉洁的形象却通过众多的作品,活在了人民心中!
一些描写清官的小说故事或影视剧,清官杀皇亲国戚只是艺术塑造,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存在。
一、别说皇亲国戚了,宋代士大夫都没有几个被处死的
宋代的宗室有被处死的,但是处死他们的只有一种罪名:谋反。
一般,皇帝对宗室都是优待的,贪赃枉法,纵仆横行等只会被皇帝训斥等就算过去了。只有明确的谋反是皇帝不能容忍的。
别说皇亲国戚了,宋代一般士大夫都没有几个被处死的。
而谋反,这就不是包拯可以处理的。
即便是影视作品,包拯还要“尚方宝剑”才可以便宜行事呢。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一种理论。
理论和现实是两回事。
王子犯了一些小罪过,也许可能会和庶民同罪,那是一种形象塑造。
真是犯了该处死的大罪,皇室的特权就来了。
二、包拯就没有处死一个权贵
《宋史》记载: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包拯的确很刚,刚到可以硬钢宋仁宗,但是臣子进谏的需要。
贵戚宦官知道包拯的刚毅,不想触霉头,最多是“为之敛手”,收敛一些罢了。
我想,宋史的这段记载是符合史实的。
包拯“权知开封府”时,大家就避避风头,不顶风作案就是了。
别说皇亲国戚了,就是一般高官权贵,包拯最可行的做法是“弹劾”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宋代优待士大夫,一般官员被弹劾且查实有据的话,或罢官免职,或贬官外放,这是最常见的处理。
一般官员都是如此,更别说是皇亲国戚了。
话本小说或影视剧中,包青天的形象是艺术加工,杀皇亲国戚那是带有寻常百姓的美好想象,想象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想社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7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琮为什么要刘琦为侯他们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