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封死前留下的遗言是什么刘备悲痛欲绝,刘禅却心中窃喜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8:30:15

刘封死前留下的遗言是什么刘备悲痛欲绝,刘禅却心中窃喜

刘封死前留下了八字遗言,令刘备悲痛欲绝,刘禅却心中窃喜,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关羽死后,荆州三郡都落入了孙权的手中。公元220年间,驻守上庸郡、房陵郡等地的刘封和孟达矛盾越闹越大,孟达一不做二不休,给刘备修书一封,背弃了蜀汉,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靠了曹魏,不仅如此,孟达还帮助曹魏派兵来霸占了这块地方。

这下子,刘封的祸闯大了,不仅没有去帮助关羽,还丢失了自己驻守的郡地,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成都。

刘封回来后,刘备开始盘点他的罪过,最大的罪责就是欺负孟达,丢了郡地,其次的罪责便是不支援关羽,间接导致了关羽兵败被杀。诸葛亮也在一旁煽风点火,说刘封此人性情刚烈,而刘禅相对性情温和,日后怕生祸端,袁绍、刘表等都是前车之鉴啊。

于是,刘备狠下心来,下令赐死义子刘封,而刘封在死之前,说出了八个字的遗言,刘备听后流下了眼泪,而猜测约13岁的刘禅应该是开心的吧,毕竟他之后可以享福好久好久哈。

这便是历史上刘封之死的大致经过,和《三国演义》上记载的还是有些差别的。在演义中,刘备是很生气地命左右斩杀刘封,但历史上刘备是很无奈地命刘封自尽的,而且还哭了。

关于刘封之死,存在着很多的疑惑,一起来探究下吧~

第一问:刘备称汉中王后,关羽真的劝刘备立幼子刘禅,而把义子刘封“排挤”到上庸等地吗?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记载,说关羽被困麦城,派廖化向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孟达劝刘封不要派兵时说的离间的话。虽说在史书上未明确记载此事,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罗贯中老师的猜测也是有道理的。

刘备称汉中王后,务必需要选择一个继承的子嗣,这是没毛病的,至于是该立刘禅还是刘封,刘备心中固然会有一个决定,臣下等人肯定也会有进谏的,而料想诸葛亮多半是进言了的。

第二问:刘封到底死于谁之手?刘封死后,刘备为什么要哭?

显然,刘封是自裁的,自然是死于自己之手了哈。而刘备是下这个命令的人,而诸葛亮是怂恿刘备下命令的人,而孟达是让刘封带罪回成都的祸害,给了刘备下命令的由头,而长子刘禅的出生基本意味着刘封的地位一落千丈,是导致刘备下命令的重要原因。

从刘备的哭泣中可以知道他是舍不得杀刘封的,他和刘封是有感情的。为什么呢?那得来找找刘封的优点了。刘封此人二十多岁武力过人,大小战争也都参与过,屡有战功,少说可以统领一方领土,故能力上来说比刘禅强,年纪也比刘禅合适。退一步讲,如果刘封能和刘禅和平相处,忠心辅佐刘禅,同样可以为蜀汉朝廷效力的呀。

刘封自尽前,叹息说: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便是他的八字遗言,意思是说,刘封很后悔没有听孟达的劝言。那么,孟达到底跟刘封说了什么呢?是一封很长很长的信,此信在《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明确的全文记载。

孟达投靠曹魏后,便来进攻刘封,给刘封写了一封劝降信,刘封不降,后来兵败。信中言辞凿凿,很有说服力,可见孟达绝对不是一个粗人,他是很有心机的。

首先指出:你刘封不过只是养子,阿斗才是正统的长子。如今阿斗已经是太子了,你已经被远派到这里,局势很明朗。其次指出:你在外领兵尚能保全,如果回到成都,那就危险了老哥。再次指出:以你的能力,像我一样在曹魏混个“大官”,继续享乐,岂不快哉?

所以,刘封回去后,自己也没料到会被养父刘备赐死,要知道是这结局,刘封可能就听取孟达的话了。

最后总结一下,刘封此人是块武将的料,对蜀汉是忠诚的,只可惜他的命不好,只是一个养子而已。说句不好听的话,刘备利用完他之后就把他抛弃了。

刘备死前对诸葛亮说的一段话代表什么意思?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其实即简单又复杂。需从刘备发起夷陵之战说起。

刘备这一生非常励志,从草根起家,百折不挠、越挫越奋,终成一代帝王。

公元221年,已60岁的刘备,在当上蜀汉皇帝后,还没三个月呢,便不顾年事已高,执意发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战?,刘备御驾亲征,讨伐东吴,却大败而归 刘备为何要发起夷陵之战,至今还众说纷纭,但其中比较公认的是:此战是刘备拼死而做的最后一搏,因为丢失荆州,是蜀汉不可承受的损失,等于宣布蜀汉势力被封死在西川!

这对于一心想恢复汉室荣光的刘备来言,是绝不可接受的。所以刘备此战的最低目标,是要拿回荆州,至于替关羽报仇,其实更多的算是借口。 但刘备却败了,且败的非常惨,但出人意料的却是,刘备虽惨败,却兵退到永安后,竟然决不后退了! 永安(今奉节县),位于益州东部,离东吴非常近,此刻东吴气盛正盛,为何刘备败退这里后,就决不后撤了?

显然这里也是危险异常的。除了因为有赵云的援军到来后,其实,更要赞一下刘备!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是一位性格刚烈的人,非《三国演义》中,动不动就哭鼻子的形象,之所以他到达永安后就不再后退,是因为刘备清楚,自己若再败退下去,就等于是引领着吴兵全面进攻蜀汉,如此一来,蜀汉就危险了。

而他身在永安,相当于发出这样一个信号:君王誓死守边界。自然整个蜀汉的力量,会跟随着他集结在边界,即可避免全面溃败,又能对吴国起到威慑、遏制作用。 果然,正是由于刘备在永安,使得整个蜀汉的力量,再次集结在蜀、吴边界附近,再加上曹魏趁机袭击东吴,让孙权惊恐了,这种态势对东吴来言也是难以承受的,所以连忙修书刘备,派特使前来,表示两家应再次结盟,共同对付曹魏。

由胜利方,且是完胜方,向惨败方首先提出议和,这种现象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究其原因,既是当时魏、蜀、吴,三国间彼此克制,又环环相扣的历史大背景所致,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于惨败中,以君王身份,守备边界的虎威所致。 刘备终于长出一口气,表示可以考虑,先两家停战吧。刘备最后的虎威,终于镇住了局势,但此刻的刘备,也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刘备托孤遗言公元223年,诸葛亮跪在刘备的床榻前。其实在诸葛亮到来前,即公元222年,已经有一位蜀汉重臣到过这里,他就是李严,当时是被刘备封为?尚书令?。

诸葛亮是第二个,来到这里的蜀汉重臣。 但这一次却跟李严那次完全不同,因为李严那次是属于,朝政的人事任命等,而这次却是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即,刘备清清楚楚地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华、能力,胜过曹丕十倍,有你在,必能使我蜀汉国泰民安,完成恢复汉室荣耀的历史责任,要是我儿子刘禅能否辅佐,就尽心辅佐,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定夺,选取对蜀汉最有利的方案!

其中:取并非是让诸葛亮取代刘禅,自己当皇上。因为近来,这种荒谬的说法大行其道,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一则是不负责者为博眼球,二来便是没搞清楚,此话的逻辑关系。

刘备托孤遗言的逻辑关系其一,肯定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拿曹丕来说事,不是?敲打或试探诸葛亮,是不是想学习曹丕?,因为后面还有?终成大事?这四个字跟着。对刘备来言,什么是终成大事?显然就是恢复汉朝的荣光!而曹丕对刘备来言,就是篡汉的逆臣!他不说曹丕,说谁?

其二,对诸葛亮的终极信任。所谓知子莫若父,刘备这一生惊涛骇浪,什么场面没见过?自然清楚刘禅的才德和缺点等。刘禅就不是一个敢于进取、搏击的人,故而?终成大事?这等任务,刘禅是完成不了的,这点刘备清楚。

所以刘备才对诸葛亮说?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个?可辅?和?不才?,都是围绕着?终成大事,即恢复汉朝的荣光?来言,那么这个?取?,怎么就变成了?诸葛亮可以取得刘禅,当皇上了??所谓刘汉,刘汉刘邦开创的汉朝江湖,自然皇上必定姓刘!

其三,通过前面两点可以清楚看出,刘备这句话的中心,是?终成大事?这四个字,一切都要围绕这四个字来分析。

因为,刘备他的身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蜀汉皇帝。 从他不顾年高,执意发动夷陵之战,要夺回荆州,兵败后逞虎威,以君主的身份守备蜀汉边界,全都是围绕着这个?终成大事?,自然临死前也念念不忘这事,这是刘备一生的?主题?。

刘备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致力于?兴汉室?,这是他的旗帜!无论关羽、张飞、赵云,还是诸葛亮等,都因认同他这面旗帜,才聚集在他身边,才致死奋斗!所以刘备死前,他怎么可能,丢下这个主题,砍倒这面旗帜呢?

这也是为何蜀汉灭亡时,蜀汉出现的誓死不屈的英雄,比魏和吴都要多许多的真正原因,虽蜀汉最弱小,但若论为信念而战,蜀汉却又是最坚定的,因为他们认同自己代表的是?汉?!

为何成为难解的?历史谜团?那么为何,刘备清清楚楚的这句话,却成了难解的?历史谜团?,各种奇谈怪论层出不穷呢?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

因为任何一位熟知历史的人,都不会被这些奇谈怪论影响,因为他们清楚,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在临死前,也曾对张昭说过这等话。

《三国志》中,孙策临死前对张昭这样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那么问题来了,那些发出奇谈怪论者,为何不对孙策的这句托孤遗言,来几句,说道说道?同样是?君便自取之?!

想来,一则是刘备和诸葛亮在历史中的名望,要高出孙策和张昭。

第二,其实也是最重要的,谁让刘备的儿子是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而不是曹操所言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才是关键!

由于蜀汉代表着汉的正统(曹丕篡汉后),可却出了一位功盖三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和一位?此间乐不思蜀?的刘禅,在这种奇妙的组合下,自然便会产生出一种假想,要是诸葛亮当了皇上,也许蜀汉就会一统江湖了

偏偏刘备托孤中,又出现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而出于有心也好,无心也罢的进行歪曲,尤其是加上《三国演义》的渲染,这种情绪便成为了一种现象,故而形成了这种?历史谜团?的假象。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别有用心,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刘备、曹操、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分别留下了什么样的遗言?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个?言?就是遗言了。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泰伯》之中。就是指的是飞鸟将要死去的时候,它的鸣叫声是悲哀的,而人将要去世之时,他的话语也是善意的。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去世之前,他也曾经讲过这样的话。纵观?三国?中刘备、曹操、诸葛亮三位英雄人物的遗言,细加玩味,可得教益一二。

刘备托孤

刘备驾崩时享年63岁,白帝城?托孤?, 即那不争气的宝贝儿子坐了龙椅之后该如何继承先辈遗志,处理好国家大事,将刘氏宗室光大下去。围绕?托孤?问题总共讲了三次话,一是?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二是?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三是?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白帝城托孤

不仅交代诸葛亮,还单独将赵云唤至身边:?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就实际上刘备对赵云说这番话,也就是让赵云能在关键时刻保全刘禅的地位不被篡权,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其他人。言毕,驾崩。让刘备魂萦梦牵的始终是后来当上?安乐公?的阿斗,是儿子。

曹操后事

曹操与刘备不同,由于曹丕的继位权此时已经很是牢固,关于辅佐儿子曹丕的交代他也就一语带过:?惟长子曹丕,笃厚恭谨,可继我业,卿等宜辅佐之。?

曹操交代后事,善待宫中女人

?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著铜雀台,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帐,朝脯设脯糒之属。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诸葛遗志

相较之下,诸葛亮先生之遗言的品位就不一样了,叫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终前放心不下的仍然是国家大事:先是传道授艺,将平生所学?八务、八戒、六恐、五惧之法?尽传给弟子姜维 以保蜀国江山;再就是安排马岱如何除却诸葛亮料定必反的大将魏延:然后是?手书遗表?给后主,进行临终嘱咐,最后是安排丞相之接班人。

诸葛亮传计除魏延

临终所嘱之事,无一是属于他自己的,也没有什么财产分割,?什么儿子、女人等等一切与他无关,均不在遗言之列。因此,他的死,连老天也动情,也为之感动,?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后来唐代大诗人杜甫作诗叹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

三国时期三个人斗了一辈子,他们临死前都说了什么遗言?

为了争霸第一,各路雄主各显神通,倾其所有,只为吞并他国,统一江山。只是,英雄也有死亡的时候。在临死前,三大雄主发表了遗言,其中曹操的最朴实真挚,刘备最虚伪圆滑,孙权最感人肺腑。

第一个是曹操。曹操临死的遗言质朴柔情,犹如一个平民百姓对亲人的循循教诲。他对大臣表示,自己纵横天下多年,往后的江山再也与自己无关,而是留给大臣和自己子孙的事情。随后,曹操又对妻妾坦言,自己死后,希望她们能学学女工,做做纺织,以便自给自足,才好养活自己。

第二个是刘备。刘备在死前,特意叫来诸葛亮,说是诸葛亮的才华远胜于自己,未来必定能成大事,假若自己的儿子是个人才,那就劳烦诸葛亮多多辅佐,假若儿子是蠢材,那就希望诸葛亮自己称王,无须理会自己的儿子了。诸葛亮听完刘备的遗言,惊恐不已,回想起来又是深深的感动。其实,刘备深知诸葛亮的人品,如此遗言只是为了让诸葛亮更加死心塌地地辅佐,确实很虚伪圆滑。

第三个是孙权。孙权临死前留了遗言给儿子,说是自己死了最放不下的就是儿子,年纪轻轻却成了,左右又都是劲敌,只希望他当皇帝后,能与贤者在一起,与百祸共享,这样江山才能长久。言语之间,孙权对儿子的关爱淋漓尽致。

这三人都是一代雄主,曹操临终前就像一个普通人交代后事一样;孙权的遗言不难看出,他最舍不得就是儿子;而刘备呢,表明上说的很感动,实际上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套路,诸葛亮本来就忠义,如此一来就更加忠于蜀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