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萧何作为一个谋士,在功劳上,被刘邦排在了第一位,很多大臣不解。但是刘邦,给出理由之后,所有的大臣,无话可说。在这件事情上,充分的表现出,刘邦经过战争锻炼,已经不在是一个农村小伙,已经具备帝王之姿。
萧何本是刘邦的老乡,他和刘邦不同,年轻的时候,勤奋好学,对当朝的律法十分的有研究。他生活简朴,从不铺张浪费,待人随和,结识了很多的朋友。其中就有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他们年龄相似,可以说是臭味相投。
但是萧何发现刘邦,器宇轩昂,谈吐出众,应该是大富贵之相,于是对他另眼相待。有一次刘邦到咸阳服役,这几位朋友凑钱,作为饯别的礼物,其他人都商议好,只给3钱,但是萧何单独的给他刘邦10钱。在当时10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够一家人的一个月的生活费了。
随后陈胜吴广起义,朝廷大乱,当时刘邦也只是起义军的一个小头目,就在这局势很不明朗的时候,萧何带领全家,投奔刘邦。这刘邦来说,是莫大的信任,感激欺凌。随后在萧何的帮助之下,刘邦成为沛县起义军的首领,开启了争霸之路。
在以后的战争中,萧何不断给刘邦出谋划策,引进人才。这样的臣子,所有的而皇帝都会喜欢,刘邦也不例外。但是仅仅如此,也不应该把萧何推到如此高位,到底牵扯到什么原因,让刘邦这么做呢?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不服,认为萧何的功绩不足以担任首功的位置。但是刘邦只是笑呵呵的说到“建国打仗,谋臣也是不可获取的,说起功劳也是不孝的,另外在我没有发迹之前,萧何就举家投奔与我,这说明什么。这是信任,是一种忠心。哪怕给他现在的位置,我都感觉委屈他了。”
面对刘邦这样的态度,又把功劳和忠心联系在一起,虽然大臣们还有意义,也不在说些什么,以免有邀功之嫌。就这样,刘邦成功的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还给臣子们一个警告,只要你忠心与我,我定不会亏待尔等。
还有刘邦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真的只是出于这么简单的原因,就让萧何出任宰相吗?当然不会这么简单,他对百官说的话,还有立萧何为宰相,是经过深谋远虑的。
一方面,宰相之位,必须是忠心于自己的人,另一个方面,建国之后,管理朝廷比管理起义军要复杂的多,他需要一个人为他顶包,既忠心自己,又有能力,有可以处理朝臣之间的关系,思索之后,这个人只能是萧何。
萧何成为宰相之后,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由他去做,众人的不满,矛头只能指向萧何。即使是刘邦的命令,面对结果,有萧何在顶包,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权威。皇权稳固,是重中之重,萧何只不过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中介而已。
萧何智谋无双,他肯定也会知道刘邦的用意,但是萧何本来就看中情谊,身居高位,为朋友解决问题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只有身居高位,家人才能得到更好的生活。
刘邦的高明在于,他吃死了萧何,萧何的高明在于,他顺从忠心于刘邦。刘邦去世之后,作为托孤大臣,萧何的命运不是很好,但是刘邦在世的时候,可是荣华一世,权倾朝野。
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其次,虽然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但从敌对阵营中的跑过来的人,像从项羽军中跑来投奔的陈平,他该怎么安排,是用还是不用?
刘邦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从敌对阵营中投降过来的人他敢用,那么,得罪过他的人,和他有矛盾的人,他会不会怀恨在心,找到机会就一定报复呢?刘邦想夺取天下,但是他有很多地方比不上他的对手项羽,面对投奔过来的陈平、韩信等人才,他是靠隐瞒自己的短处,从而争取到他们的拥戴吗?刘邦在吸引人才上有自己的长处,比如韩信、张良、陈平,这些人都是从项羽军中投奔到刘邦麾下,但是使用他们的时候,刘邦的态度是什么?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敢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吗?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将相大家一起讨论一个问题,刘邦提出来说,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你们大家都说真话,不要隐瞒朕,全部要说实话。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就出列说实话了,说我们认为,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这是实话了,当着刘邦说,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是你们看到一方面,没看到另外一方面,他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带领这个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个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我们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八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我们北极星,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
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是一个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这是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
第三个特点,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欢迎,欢迎。比方说韩信,比方说陈平,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走的路更多,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当时陈平来投奔刘邦的时候,他是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于是刘邦“大悦之”,非常高兴,然后问他说,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呢?陈平说,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面的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就开始嘀嘀咕咕了,说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坐在一个车子上面,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刘邦已经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因为功臣他这个功怎么样计算,封一个什么样的爵位比较合适,这个事还很费商量,就把封功臣的事,一直这样拖下来,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走,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在那儿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就问旁边的张良,说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他们在商量谋反啊刘邦说子房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谋什么反啊,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他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说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岔子,给咔嚓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们在那儿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为之奈何”,子房你说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有没有这样的人?刘邦说有,有一个雍齿,雍齿这个人非常地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急封雍齿,以示群臣。请你赶快把雍齿封了,刘邦马上接受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他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放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刘邦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说请大王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是坦诚相待。
刘邦用人的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是最忌讳的,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的军中投靠刘邦以后,得到刘邦的信任,是让很多刘邦的老人不满意的,我们跟着刘邦跟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陈平这个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去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什么叫盗嫂呢?就是和自己的嫂子通奸,这个事情大概是真有的,就是陈平原来在家乡的时候和他嫂子的关系至少是暧昧的,这当然是不道德的。所谓受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接受红包。陈平来到了刘邦的军队里面,就开始收红包,这叫受金,这当然也是不道德的。再一个就是反复无常,反复无常的证据就是他原来在魏王那里,然后又跑到项羽那里,现在又跑道刘邦那里,这一状上去以后,刘邦是不能不当回事的,所以刘邦就把推荐陈平的那个人魏无知,找来责备他,说你这怎么回事呢?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结果你给我推荐一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的人,那不是小人吗?你怎么推荐给我呢?魏无知的回答是这样的,“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就是我向你推荐的时候,我讲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现在责备我的,是讲的他的德行,这个才和德那可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现在是一个非常艰难困苦,需要突出重围,走向胜利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才。
但是刘邦还是把陈平叫来了。又问他,说先生原来事魏王,后来离开魏王事项王,现在离开项王又来跟着我走,先生的心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这样回答他,他说是的,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又听说大王你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是没有用的,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用人不疑。
那么正是由于刘邦的这样一种信任,陈平愿意为刘邦效力。刘邦和陈平有个谈话,刘邦说,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这样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这样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我陈平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我很了解项王,请让我来给大王分析一下,项王这个人是很高贵的,是很讲道德的,也是很讲礼数的,因为项羽是一个贵族出身的人,他待人接物,他是按照贵族的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的,那些高风亮节的,那些看重自己身份名誉,爱惜羽毛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项王忠心耿耿,但是项王这个人多疑,他是跟刘邦刚好是相反的,刘邦是用人不疑,他是疑心重重,我们可以使反间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砍掉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这是好主意,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这个费用就没有问题了,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大家注意不是金子,是铜啊,四万斤金子那还得了?实际上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铜,黄铜,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你只要跟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归己,这是当时这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我们前面讲过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一分钱不给,这个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奖励你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你要赏罚分明,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先是大家开会讨论,那还有个谱?所有人发言都是我功劳最大,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功劳最小的,而且说得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也都是事实。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
这个萧何第一的裁定裁出来以后,所有的人都不服气,于是大家都跑到刘邦那儿去提意见,说陛下这样好像不合适吧,我们这些人可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是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厮杀的时候,那个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账本子,管管粮草,管管后勤,做两件衣服,怎么他的功劳第一呢?刘邦说,诸位知道什么叫打猎吗?知道啊,这都是将军,将军谁不会打猎,知道知道,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知道啊,那好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猎狗啊,对,谁让猎狗去追兔子的,猎人啊,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两个字,“功狗”这个词也是从这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知道功臣,不知道“功狗”,还有“功狗”。
刘邦这么说,大家其实还是不服气,大家心里想,就算我们是“功狗”,那“功人”也不是萧何,也是皇上啊,对不对。那么刘邦为什么要定萧何为第一功臣呢?这个里面当然有一个亲疏的问题,萧何是原来沛县的人,跟刘邦一起起义的,有这个原因,但是我觉得萧何列为第一功臣,至少萧何列为第一等功臣,还是有道理的,萧何最大的功劳在什么地方呢?在抢救了文书档案,就是当时刘邦打进关中,进军咸阳的时候,军队冲到咸阳城里边以后,这些将军们在干什么呢?抢东西,金银财宝,在强奸女人,只有萧何冲进秦王朝的国家档案馆,把秦朝的地图,账本,各种文件资料全部把它保存下来,最后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对整个天下的形势,比方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哪个地方有多少人,哪个地方人多,哪个地方人少,哪个地方产什么,哪个地方有些什么东西,有些什么情况,了如指掌,靠谁?萧何。因为萧何掌握了这样一个资料,从这一点看,萧何确实是一个治国的良材,就是做总理的人才,他知道这个资料的重要性,就是我们现在说资讯,或者说信息,它的重要性,所以论功行赏萧何是第一。
刘邦用人的第八个特点是暗中控制,我们刚才说了,萧何被列为刘邦的第一功臣,而且刘邦建国以后,萧何就担任他的第一任丞相,就是现在的国务总理,后来又拜为相国,在政府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邦。打个比方说这个时候的刘邦集团,如果是一家公司的话,刘邦就是董事长,萧何就是总经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给予极大地信任,但是即便对这样的人,刘邦其实是暗中控制的。只不过他控制的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那个怀疑就写到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刘邦这种猜忌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带着队伍去平叛,萧何留守宫中,留守京城,他是相国嘛。在这个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一定要说皇上问,箫相国好。皇上问箫相国最近在干什么,非常关心体贴的样子,所以萧何很为感动,尽心尽力地为刘邦的作战做好后勤保障,这个时候萧何手下有一个门客,就来跟萧何说,说丞相觉得陛下对你怎么样,萧何说,哎呀,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问我最近好不好,问我最近在干什么?萧何的门客就冷笑了一声,哼!我看丞相死期不远了,萧何说这什么意思?什么意思?你以为皇上是关心你吗?那是不放心。不断地派人回来看看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谋反,你想想看你是大汉第一功臣,你已经没有可以加封的余地了,他怎么能够放心你啊?萧何说,哎呀,好像是的,那怎么办?门客说,那只有一个办法,什么办法?自污,就是把你的形象搞坏。怎么自污,贪污腐败。
刘邦平定了英布以后,回到了京城,收到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状子,告状,告萧何,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买我们的土地,现在我们流离失所,没有土地可耕种,请皇上为我等做主。收到一大堆状子,然后刘邦就嘻嘻哈哈地拿着状子给萧何看,箫丞相你干的好事,你就这样治国的?现在老百姓可是没地种了,你看着办啊,开玩笑的口气,萧何说什么呢?萧何说,老百姓没地种,这个事好办,陛下不是有一大花园,叫上林苑吗,那个地方大得很,陛下可以让那些没有土地的老百姓到那里面去种地,刘邦说什么?你搞到我头上来了,你这叫做“卖主媚民”,关起来,下大狱,带上脚镣、手铐,给我铐起来,就把萧何关监狱去了,关进去以后,过了一段时候,刘邦把萧何放了出来,萧何放出来以后,马上就是披头散发,光着脚,跑过来见刘邦,罪臣萧何叩见皇上。刘邦说算了算了,起来吧起来吧,哎呀,丞相也没有什么错,朕也不是个好皇帝,朕之所以把丞相关起来呢,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丞相是好丞相,朕是坏皇帝,好了吧。这萧何才免于灭族之灾。
所以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要报销,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总而言之,刘邦应该说是懂得领导艺术的,是具备一个作为领导人的素质的,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刘邦认为,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这里面也还同时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在楚汉战争当中,刘邦的对手,另一方项羽,表现实在太差,正是由于项羽的一错再错,才给刘邦造就了一次一次的成功和胜利的机会,那么项羽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项羽和刘邦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他们的优劣何在呢?他们两个哪一个更可爱,哪一个更可学呢?
项羽被消灭,楚地被平定后,诸侯联合赐刘邦《劝进表》,选他为帝。公元前202年2月初三,诸侯、太尉长安侯卢绾等300余人,听刘邦圣旨。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摆宴席。席间,王子和大臣们一起喝酒。刘邦非常高兴。他说:“你们都说实话。为什么我能接管世界?项羽何以失天下?”大臣们意见不一。
最后刘邦说:“你只知道一件事,不知道另一件事。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子房。在国家、照顾百姓、提供军需、支付粮饷方面,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打胜仗,打胜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英雄,我可以用他们,所以我可以得天下。项羽只有一个不能重用的范增,所以最后还是被我打败了。”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亮、萧何和韩信是他最得力的英雄。这三人也被称为“汉初三杰”后来刘邦评价他的功绩。萧何被定为一等功,封为侯营,食邑最多。
很多英雄心里愤愤不平,私下议论不休。他们说跟着刘邦走南闯北,打了很多仗,而萧何只是坐在家里说说而已,做点文字工作,并没有什么战功。为什么他的美食城比我们多?
刘邦听说后,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猎人吗?打猎的时候是猎狗追野兽,是人指明行踪让狗追动物。现在只能猎杀野生动物,相当于猎狗的功劳。至于小何,他可以放出猎犬,下达指令追逐目标,相当于猎人的功劳。况且你只一个人跟着我,而且只带了两三个家人,而小何是全国各地几十个人跟着的。这些贡献怎么能抹杀呢?”众人听了,都无言以对。省长包完了,接着是排名。
众大臣都说:“平阳公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受了七十多处战伤,攻城掠地,功劳最大,应该排在第一位。”刘邦已经压倒了所有人一次,又封了萧何。他对排名没什么可说的,但还是觉得萧何应该排第一。这时侯鄂军说:“楚汉战争中,陛下几次全军覆没,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兵补充。有时候,即使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就派出数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用。不仅是士兵,就连军粮,都要靠萧何转运到曹贯中来保证供应。这些都是创造汉家的伟大贡献,会流传到后世。像曹参这样的人怎么能被列在历代成就的前面,哪怕只是一瞬间!在我看来,萧何应该排第一,曹参第二。”鄂君的评语正中刘邦的下怀,于是取了秀才,把萧何列为第一,允许他穿鞋舞剑上殿,封萧何父子10余兄弟。这样,萧何在公职人员中排名第一,被称为“建国第一侯”。
刘邦赏赐功勋、分封诸侯后,建都问题迫在眉睫。起初,我打算把洛阳作为我的首都。后来守兵娄敬见到刘邦,根据关中的危险形势,建议咸阳为我首都。在征求了张亮的意见后,刘邦立即决定建都咸阳。又封娄为春军,赐他刘。于是刘邦暂时留在橡木阳,命丞相萧何修建咸阳。公元前199年,故宫落成,萧何邀御车参观。
于是刘邦从溧阳到咸阳,萧何带着他游了一圈。最大的一个叫未央宫,方圆二三十里。东西,缺门最宽。寺庙的规模也很高很开阔,尤其是前寺最为豪华宏伟。太仓兵工厂,建在寺庙旁边,气象巍峨。一次游览后,刘邦觉得宫殿过于华丽奢华,斥责萧何说:“我起义本来就是为了救民。天下之初,民贫民富。这宫殿怎么能造得这么豪华?”见萧何皇帝责怪,不慌不忙地说:“就因为天下刚刚安定,趁机多招些人和事来建个宫也不错。况且天帝以四海为家,使金碧辉煌的宫室彰显威严,不让后人重修。”刘邦见萧何的回答如此得体,转怒为喜,说:“原来如此,我错怪你了。”听了萧何皇帝自我安慰的话,他接着说:“虽然我已经得到了陛下的原谅,但是我犯错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希望陛下能教我一些东西。”
汉献帝笑着说:“你做事很有远见。我记得你破这个地方的时候,将军们拿了乱民的宫殿,所以要带点东西。但你只拿了书和单子就走了。现在事情有条不紊,方便多了。”萧何也笑着说:“我没什么专长,做了一辈子官。我视历代经典为宝,平日可借鉴。今天,这是陛下的话。陛下才华横溢,对一切都很上心。这真的超出了你手下的能力范围。”汉献帝听了大喜,于是指着未央宫周围对萧何说:“你可以在这里建一座城墙。作为首都,姑且称之为长安吧。“从此咸阳改名长安。至此,西汉都城长安延续了200多年,萧何成为这座城市最早的规划者和设计者。
刘邦称帝后大杀功臣,处境危险的萧何是怎么化解危机的呢?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是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的相识,当时,亭长负责处理乡里较小的诉讼案件,吵嘴打架,小偷小摸,遇有大事,便向县里详细汇报,因此与县中官吏十分熟悉。萧何是沛县功曹,萧何与刘邦同乡,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刘邦每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常从旁指点,所以相处下来,两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成了铁哥们。要说谁是西汉建立的最大的功臣,汉高祖刘邦认为非萧何莫属!
所以,分封诸侯和给功臣排名次的时候,刘邦把萧何列为第一,分给萧何的食邑也是最多的。西汉建立以后,萧何辅佐刘邦安抚万民,使天下太平,功劳颇著;韩信意图谋反,也是萧何献计才将其伏杀。所以,刘邦对萧何的恩宠越来越盛,不但给他加封五千户,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但是,没过多久,一向爱民如子的萧何强占了百姓的田地用以自污,刘邦回来时候,遭到百姓的告状,结果萧何又替百姓请求刘邦的私人土地让刘邦非常生气。
那么,处境危险的萧何是如何化解危机的呢?虽然当时刘邦震怒了,但是刘邦心里清楚,萧何这样做的苦心,因为萧何只想表民,只想拥有自己的那些就够了,没有非分之想,但是萧何还是下狱了。过了几天又被放出来,萧何光着脚跪在地上来向感谢刘邦,这个时候,萧何已经是垂暮的老人了,伴随了刘邦一生,辅佐了刘邦一辈子,但是,面对刘邦,他还是默默无闻的,甚至用这样的样子来面对刘邦,这也许就是残酷吧,但是这样最起码能保住性命。其实君臣猜忌是历朝历代大问题,有很多功勋卓著的将领,就因为没处理好这个问题,不知道功成身退,或者是留恋权力和富贵,言行不知道收敛,忘了"功高震主""伴君如伴虎"而掉了脑袋。聪明的萧何和刘邦一起打天下,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所以刘邦再怎么样,也不会杀了萧何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6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刘琮为什么要投降曹操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