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真的假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众妙之门 2023-07-03 17:56:10

历史上的草船借箭是真的假的,主人公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还不知道:草船借箭是真的假的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都有所耳闻,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先生而为。作为中国古代最知名的谋士,在《三国演义》中无人能出其右,直到现在,“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巧用空城计”等依旧在耳边环绕。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绘声绘色的描写了诸葛老先生的“草船借箭”场景,诸葛老先生借着江面大雾(毕竟懂得天文,三天之前就知道会起雾),带领几十只战船,船上绑着草人,去找曹孟德叫阵。诸葛亮老谋深算,人家老曹也不是省油的灯啊,老曹一看,老子都大军压境了,你还敢来叫嚣,所以人家老曹就怀疑有诈不敢妄动,隔空放箭。结果,诸葛老先生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十万之箭,挫败了周瑜的陷害,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还增加了自己的威望。

但是呢,《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喜欢张冠李戴了。实际上,据史料《三国志》记载,“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另有其人,事情是这个样子滴,公元213年,曹操挥军南下进攻孙权,曹孙两军对峙了一个多月也没分出个胜负。一天,“权乘大船来观军,公(老曹)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所以,事实上,是孙权孙仲谋为了观察曹军的军情,乘船而来,结果被发现了,曹军射箭,估计一开始都射在了一边,中的箭太多太重,船快倾覆了,孙权在迫不得已也是急中生智之下换另一边受箭,使船身得到平衡,平安归来。

在下认为啊,罗贯中老先生这样写是寄托了自己的情怀,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那个时代各路英雄好汉接连走上舞台,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等等,时代造英雄,罗贯中也是“有志图王”的人,所以他选择了张士诚,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张士诚败了,罗贯中跟错了主子,站错了队,也没法当官,就回到了杭州继续写作,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将自己的才气、情怀展现一通。

“草船借箭”竟然不是诸葛亮干的——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

历史上真实的“草船借箭”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第五年,也就是建安18年,公元213年正月。与《三国演义》里面的描写完全不是一回事,主角并不是诸葛亮。

这一年,曹操与孙权在濡(rú)须两军对垒。

初次交战,孙权战胜曹操,杀死曹军2000余人,曹操战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借水面薄雾,亲自乘坐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情况,刺探曹军军情。

孙权的轻舟离曹军一定距离时,孙权命令鼓乐齐鸣,借以迷惑曹操。因曹操生性多疑,又见孙权军容整肃,孙权则仪表堂堂,威风凛凛,唯恐有诈,不敢出战。乃喟然叹息说“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就要像孙权那样的,刘表的儿子,真是猪狗不如啊!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儿,孙权的轻舟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船的危险。于是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也受箭。不大一会儿,船体平衡。孙权于是下令返航,载箭而归。曹操这才发现上了当。

这就是真实的“草船借箭”的原型。记载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

但是到了明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草船借箭”摇身一变成了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为了抬高诸葛亮,不惜使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啊!

《三国演义》里面类似的有关移花接木的例子,还有不少。

比如第五回 “关羽温酒斩华雄” 这一故事情节就纯属虚构。

华雄真有其人,为董卓部下都督。但他不是死于关羽刀下,而是被孙坚的部队与191年在战斗中杀死。

“羽扇纶巾”成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标配。其实这身装扮完全是罗贯中从周瑜身上搬到诸葛亮身上的。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历史上的周瑜谦礼忠君、文韬武略、雅量高致、气度恢宏。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与 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是响当当的英雄人物,而且风流俊逸。绝不是《三国演义》里面的那个气量狭小,忌贤妒能之人。

罗贯中把周瑜黑的可不轻啊!

这就是有关“草船借箭”的历史故事。所以说读书一定要记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啊!

历史上草船借箭之人真的是诸葛亮么,还是另有其人

尽管我也很喜欢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但由于他过分偏爱曹操,所以经常有意无意的贬低诸葛亮。
比如“草船借箭”,易教授否定的理由是“缺乏根据”。但我以为,这种结论下得过于武断:
不错,像“草船借箭”这种事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你也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无权认定它“就是虚构”。没有证据说它有,但同样没有证据说它“没有”。《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大概是“草船借箭”的雏形吧。既然史实都证明确有此类似事情,怎么可以断然加以否定呢?三国是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时期,这中间一定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怎么可能只是正史上记载的那么一点东西呢。毕竟,罗贯中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时代比我们今天要近了好几百年,他对三国的了解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当然,即使确有其事,也未必就是诸葛亮的手笔,但同样只能说“未必”而无权说一定就不是诸葛亮的手笔!

还说“草船借箭”:冬季长江,出现大雾是经常的事,并且雾出雾散的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这对于一些善于利用天气的军事将领来说,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就算孙权、周瑜、诸葛亮并不知道具体哪天会有雾,但在想出了“借箭”这一计策后,我把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船只、草人、护航的舰队等等——都做好,只要哪天夜里一起雾就立即出发前往曹营“借箭”,雾快散时就返回,不可以吗?

对曹操来讲,的确很难想到对手是来“借箭”。敌人借大雾来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偷袭,二是引蛇出洞。而不管是那个,在自己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用弓箭拒敌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选择。否定它的存在只能是易先生们一家之言,把结论下死就太霸道了。

至于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第一,“用裹上油布并点燃的火箭”从未见曹操用过,敌军突然出现,现裹油布来得及吗?能有多少现成的?就算有一些并且能射到草人身上,把它拔掉扔到水里就是了;
第二,“火箭”成本高,不宜大量使用;
第三,“火箭”加重了箭的负载,所以影响射程。敌人离得远,“火箭”射不着;离近了,又担心敌人一拥而入,阻拦不住;
第四,雾天不是黑夜,一般光亮对增加视线没有太大帮助,这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想必曹操也是知道的——君不见现代生活中,汽车上装有专门的雾灯而不是只用照明灯代替。换言之,用“火箭”对看清敌情帮助不大;
第五,大雾中并非如黑夜一点也看不见,而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也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所以用普通的箭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至少在曹操看来就可以了,因为他根本没想到来的是“稻草人”。

草船借箭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不可否认是四大古典小说中被最多人阅读的书。都是因为书中的谋士和武将说的话让人不自觉的着迷。但《演义》严格来说是一部小说,现代很多人认为《演义》的内容就是历史,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言情小说确实借鉴了很多历史,但它始终只是一部小说,更多的内容来自于野史和作者的创作,而我们熟悉的很多经典故事,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言情小说中没有描写的人的作品。今天,边肖将告诉你历史上谁做了草船借箭!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草船借箭这个典故,不仅仅是因为浪漫使人


众所周知,很多朋友在小学和初中也学过这篇课文。周瑜在赤壁大战时要求诸葛亮10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诸葛亮却说只要3天就能完成他的改命。周一,周瑜喜出望外,立即与诸葛亮订立盟约。请单击此处输入图片说明。


据裴松之注《三国演义》,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与孙权讨伐汝虚,第一次交锋,君大败,不能坚持。一天,当水面上有薄雾时,孙权乘着独木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面前,观察曹军的部署。孙权轻舟行了五六里,鼓乐四起,曹操生性多疑。看到孙俊的强大清洗,他害怕欺骗,不敢参加战争。他叹道:“孩子应该像孙仲谋,刘京生的儿子应该像海豚和狗耳朵!”!随后,曹操命令弩兵向吴川开火。不久,孙权的独木舟因为一侧箭太多而有倾覆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好让对方再接一箭。首先,箭是平的,孙俊安全返回。曹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这是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而不是人们在言情小说里从课本上知道的。三国历史我不敢说太多。但是就我身边的朋友对三国历史的了解,我发现大部分人都认为演义就是三国历史,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大的误区。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因为言情是四大经典小说,还有教育因素。如前所述,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草船借箭的典故,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这段历史或者小说的内容。虽然言情中有很多故事让人们受益匪浅,但是前人的善举是不是让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的真相,却被如此误解?也可能是边肖的话太多了,但这确实是当今的一个不好的现象。对于古史来说,不仅三国有这样的问题,其他朝代也有。有人认为小说里的内容就是正史。

草船借箭到底是真是假,这么多年难道我们被骗了吗?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战争的时候,箭只用的的确很多,但是成本非常高,穷国根本打不起。曹操这么聪明的人,怎么可能会傻到送给孔明十万支箭。但是真实的借箭故事是存在的,主角是孙权,而且船只被射中了一些箭。

可以想象的是,在制造水平不高的古代。箭头的制作最开始是用材质比较坚硬的木头,打磨尖锐后,淬火镀材。后来利用动物的骨头、石头进行磨制,这个过程人力不好说啊。接着人类掌握青铜浇铸技术,后期铁器技术水平的提高,箭头的产量才慢慢提升上去。这样昂贵的人工物质成本不是谁都可以负担起的。

所以大家可以确定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虚构的。诸葛孔明借了十万支箭,这个数量在那个时候已经够打好几场战役了。哪怕诸葛亮愿意,曹操也没有这么多箭借啊。艺术的创作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历史故事中确有其事。

赤璧之战后,在建安十八年。趁着大雾的孙权乘坐轻舟,偷偷地闯到曹军前沿,暗自观察敌军部署。曹操发现了之后下令放箭,孙权的轻舟左边接完箭只,又换右边接。然后等到两边平衡之后,溜之大吉。

孙仲谋凭借机智逃脱的同时还得到了曹军的箭,历史上借到箭的不是草船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这个故事被罗贯中先生挪到了诸葛亮身上,增加了人物亮点也被众人周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