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齐国和燕国恩怨情仇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众所周知,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为管理其获得的大片土地,开始实施封建制度,由此大量皇亲国戚和有功之臣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领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也成了周朝时期分布在中原大地上一百多个大大小小国家的由来。在这些国家之中,齐国是周武王分封给他老丈人姜子牙(姜太公)的地盘,燕国则是分封给他弟弟召公奭(shì)的地盘,毕竟都是一家人,那时候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目标:维护周朝的统一。
周朝分封诸侯
春秋时期,山戎(又称北戎)在北方为患,屡次骚扰燕国,使得燕国不得不将国都从蓟城(今北京地区)往南迁到了临易(今河北雄安新区)。后来由于山戎的威胁越来越大,但燕国已经是退无可退,几乎到了要被灭亡的境地,不堪其扰的燕庄公只得向“尊王攘夷”的春秋首霸齐桓公求助。齐桓公作为当时的诸侯霸主,也有解救列国于危难之中的义务,而且燕国处在齐国的北面,唇亡而齿寒,于是果断出兵帮助燕国讨伐山戎,从而成功地帮助燕国消除了祸患。事后,为了表示感谢的燕庄公亲自送齐桓公回国,不知不觉就送到了齐国境内(按当时的礼制,诸侯之间相送是不能出自己国境的),这时候齐桓公对燕庄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把燕庄公所送到的地方全部划归燕国,燕庄公简直就是感激涕零(不但救了命,还送土地)。
齐桓公挽救了面临灭亡的燕国
两国很好的关系一直维持到战国的齐宣王时期才出现了变化,虽然那时的齐国国君已经不再姓姜而是姓田,但是齐国毕竟还是那个齐国。当时燕国的国君燕王哙因为受到燕国国相子之及其党羽的蛊惑,决定仿效上古先贤尧舜之德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自己则移居别宫,北面称臣。此举看似有点让贤的意思,但实际上破坏了人伦纲常,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其中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直接率军攻打子之,结果反被子之打败,市被被杀,太子平也被迫逃亡。燕国国内的这场内乱持续了好几个月,《史记》中这样描述:“因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历史上后来称之为“子之之乱”。
燕国子之之乱
齐国国君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听说此事以后,决定趁机攻占燕国。他派大将匡章率领大军打着帮助太子平匡扶正义的名义讨伐子之,痛恨子之的燕国人纷纷放弃抵抗,夹道欢迎齐军的到来,结果齐国很快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哙自缢而亡,子之则被剁成肉泥。然而让燕国人没想到的是,齐军在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而且还“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连临近的中山国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十几座城池,燕国眼看就要被瓜分了。愤怒的燕国人纷纷怒怼齐国军队,两国也由此结成了世仇。
齐军在燕国烧杀抢掠
还好这时候秦、赵等国并不想燕国就此灭亡,更不想坐视齐国做大,在他们的帮助之下,燕国人最终赶跑了齐军,迎立了流亡在外的公子姬职回国即位,是为燕昭王。燕昭王即位以后,一方面招贤纳士,励精图治,意欲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另一方面时刻不忘报齐国之仇,并制定了“诱齐灭宋、孤立齐国”的方针,派苏秦出使离间齐国。在苏秦的策动之下,齐国国君齐湣王(齐宣王的儿子)果然妄想独吞宋国,从而顺利引起了列国不满,燕昭王趁机派出大将乐毅组织“五国伐齐”,一举攻灭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最后只剩莒和即墨没有攻下),齐国几乎灭亡。虽然后来田单力挽狂澜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齐国,但是齐国也从此元气大伤,两国的关系可以说是降到了冰点。
乐毅伐齐
一直到秦国攻灭燕国时,齐国始终都选择了坐视不理,但是等燕国被灭后,齐国也不得不选择了投降,至此两国的恩怨情仇才终于有了一个了结。
看战国时期的历史,可能很多人对齐国的表现很不可理解,在赵国、韩国、魏国、楚国极力抵抗秦国的时候,齐国却一直无动于衷,甚至还偶尔帮助秦国;可能有人会说,燕国呢?燕国其实也是一直在抵抗秦国,只不过国力太弱,加上路途太远,除了偶尔参加联盟外,其他时候都是无能为力,而且即便如此,在秦始皇时期,燕国还曾派出使者刺杀秦始皇;唯有齐国,一直没有动作。
是齐国太傻吗?当然不是,齐国的实力在战国时期虽然不是顶尖的,但一直都是超级强国,而且涌现出不少名将,国力更是强大,在军队方面,也有不弱于魏武卒、赵边骑和秦锐士的齐技击;而且在战国中期时,齐国其实也是反秦先锋;在公元前323年时,因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前去迎战。
但此时的秦军只是虚张声势威胁向齐出兵,实际上却犹疑不定不敢进攻;匡章充分利用了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结果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秦军被混进军营的齐军士兵和匡章的大部队内外夹攻,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
在公元前298年时,孟尝君田文回齐为相,发起齐、魏、韩三国联合攻秦,由匡章统帅联军,前后有三年之久,先是攻到秦国的函谷关,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之后赵、宋两国也参加,最后终于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魏、韩一些侵地后,三国联军才退去。当时如果不是齐相孟尝君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的话,当时秦国可能就提前退出历史舞台了。
但曾经的反秦急先锋,后来为何态度却转变如此之大呢?就算是等着被秦国灭国,也不去援助另外几国,这还要和燕昭王说起。齐国和燕国算是世仇了,尤其是燕国发生“子之之乱”时,齐宣王乘机派兵攻打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被齐人抓住砍成肉酱;如果后来不是赵武灵王帮助燕国的话,估计燕国就亡国了。
但燕国和齐国的仇恨显然也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被赵武灵王扶持上位的燕昭王也算是一代雄主,招揽人才,为复仇做准备,而乐毅就是在这段期间投靠了燕国。燕昭王在乐毅等人的辅助下,兢兢业业地奋斗了28载,不仅国家日渐殷富,积累了相当实力,而且培养了奋发图强的民风。燕国上下同仇敌忾,举兵伐齐的条件一天天趋于成熟。
最终,乐毅联合了赵国、楚国、韩国及魏国,合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国当时虽然强大,但双拳难敌四手,最终节节败退,五年间,齐国被攻下城邑七十多座,且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整个齐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而且乐毅还欲彻底征服齐国,对莒和即墨只围不攻,对齐国其他地方采取收服人心的政策,可以说,齐国是真的在灭国的边缘了。
如果不是燕昭王早逝,新继位的燕惠王对乐毅有猜忌之心,加上齐国田单在燕国实行反间计的话,齐国就真的亡国了;虽然齐国最终在田单的帮助下复国了,且实力恢复很快,但终究不复巅峰时期了;而且对于其他诸侯国而言,更不利的地方在于,不论齐国之后的国君是贤明也好,昏庸也罢,都不再结盟。
就算在邯郸之战后,赵、魏、楚、韩四国联军攻秦,齐国也没有参与进来。在秦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但凡齐国帮助了赵国或楚国,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程都会艰难无比,但齐王建就是在观望,一直不肯伸出援助之手,不是因为齐王建傻,而是因为仇恨;对于齐国来说,当初乐毅攻齐之时,齐国就已经算是亡国了,剩下的岁月,就是为了复仇而存在,即便被秦国灭国也无所谓。
? ? ? 在春秋战国时期。燕王不善于管理朝政,但大臣子之却把这些事做得井井有条。于是他就想效仿尧舜禹时的禅让制,把皇位传给了大臣子之。当时的太子就不乐意了,他心想:父亲你不善于管理朝政,不把皇位传给我,却传给一个外人。子之当上了国王当然不会把皇位传给太子,所以太子就和子之打了起来。当时燕国的邻国是齐国,齐宣王看到燕国大乱,就趁机发兵去偷袭燕国。结果大臣子之、国王、太子在乱军都被杀死。齐国差点就把燕国吞并了,其他诸侯国都不想齐国吞并燕国,所以,赵武灵王就护送在赵国做人质的燕国王子回到燕国,他就是燕昭王,下面就是燕昭王求贤的故事。
? ? ? ? 千金买骨,贤士自来。燕昭王继位后,燕国达到了鼎盛时期。他看见战火过后的燕国成为了一片废墟,下定决心一定要复兴燕国,他听说以前有位老臣叫郭隗,此人挺有见识,就前去请教。郭隗献计: 请人才,不如让人才自己送上门来,给大王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国军想买一匹千里马,但是派了很多人都买不着,有一位大臣听说有一个地方有一匹千里马,说1000金就能买回来,于是这位大臣就带着1000金去买,但是很不幸,他刚去听说那匹千里马一年前就死了,于是他就出50O金把马骨买了回来。皇帝听说后要杀这位大臣。但是那位大臣不慌不忙地说“:天下人如果听说您肯花大价钱买马骨,还怕没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吗? 如果您想招揽人才就不如让人才自己送上门来您就先把我当作那句马虎试一下吧”。果然有人听说燕昭王,不国君将信将疑,收下了马骨,消息一传开,不出一年,果然有人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批千里马。郭隗又对大王说:“如果大王一定要招纳贤士,不妨先把我当马骨来试一式吧。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难道还会因为千里之远而不来吗”?燕昭王听了郭伟的话,大受启发,马上给郭伟建了一座豪华府邸,拜他为师,给他全国最高的待遇。果真如郭隗所说,各国人才纷纷前来投奔。前来投奔的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国的军事家乐毅。燕国顿时人才济济,在燕昭王的苦心经营下,? 燕国从此走向富强。 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等国共同伐齐。齐王骄横自大不得人心,足足等了30年,如今终于可以报仇血恨了。
? ? ? 上将军乐意毅一连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几乎占领了齐国全境。其王万万没有想到,燕国现在变得这么厉害。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被千乘兵车的燕国吞灭了。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燕惠王继位,用骑劼替代了乐毅。齐国就趁此机会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所有失地。
? ? 其中的每一个历史细节,都值得我们注意,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很明显燕惠王就不是,他最大的错就是让骑却替代乐毅。而燕昭王之所以能得到贤才的辅佐,是因为它不仅能放的下国王的架子,而且怀有诚意,付诸实际行动,最终才得到了像乐毅这样的人才,同时作为一个领导者,燕昭王不久有一颗求贤的心,更有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和一套善用人才的方法。只有做到知人善任,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齐国是最先称霸诸侯的,之所以最后凄凉收场就是因为他们的地理原因问题,齐国是处于一个不适合扩张,也不能很好的防御的地理位置,不能更好的发展国家,最后出现内乱,凄凉收场。
在历史上齐国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他是在周天子时期最早被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最先富强起来的一个国家,后来齐桓公更是第1个称霸的。但是他们在维持了数10年的霸权以后,却迅速的走向了衰落,影响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因为齐国的地理位置,它是在一个不适合扩张,不能有效的防御的地区。
在历史上齐国也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他是在周天子时期最早被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是最先富强起来的一个国家,后来齐桓公更是第1个称霸的。但是他们在维持了数10年的霸权以后,却迅速的走向了衰落,影响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最关键的就是因为齐国的地理位置,它是在一个不适合扩张,不能有效的防御的地区。
往南面发展不行,那就看西面,西面是晋国,也是当时非常强大的一个国家,他号称万乘之国独霸中原,和秦国楚国齐国都交过手,胜多败少,所以往西面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往北面发展也不行因为那里有个燕国,虽然是无主之地,但也是非常不好搞定的,因为他们和秦国和晋国的北部衔接。齐国想要稳定的扩张土地,就得和其他国家去真刀实枪的去硬干,但是也因为当时诸侯国之间比较复杂的关系,就算是想吞并个小国都不容易,所以齐国是一个既不适合扩张,又不能好好的防守,只能指望朝廷统治阶层的能力,但是长达800年的时间里,怎么可能一直顺风顺水,也不可能不出现内乱,所以他们最后凄凉收场。
战国时代,燕齐两国为百年世仇,先是齐国蛊惑燕王哙进行“禅让王位”导致燕国大乱,乘机占领齐国,杀掉国君、太子和王室贵族,此时,尽管齐国统治了燕国,但没灭亡燕国;后来在五国干预下,燕国复国。
当燕国复国后,燕昭王故伎重演,离间齐王和田文的关系,又历经变法图强,派乐毅领导五国伐齐,一雪前耻,然而,当燕国大军深入齐国腹地,连续攻陷70多个城池时,最后只剩下两个城池时,却没有灭亡齐国。
燕国齐国百年世仇,大打出手就是不灭国,难道真是欢喜冤家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相信了解一下燕国与齐国的百年恩怨情仇。熟悉战国时代历史的朋友们,都十分的清楚,燕国与它仅有两个邻国齐国、赵国关系都非常紧张,燕国对外战争基本上也都是对赵之战,或者是对齐之战。
燕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实力比较弱小,在整个战国时代都没有多少话语权,并且燕国经常受到邻国欺辱,生存和发展压力非常大。正因如此,燕国与齐国和赵国才成为了世仇,哪怕是后来六国实施苏秦提出的合纵策略时,三个国家也是经常明争暗斗的。
对外战争的一直失败,让燕国的历代国君都倍感压力,后来到了燕王哙时期,更是中了齐国的诡计,企图在国内实施禅让制度。燕王哙“禅让”之事,导致整个燕国大乱,齐国趁机占领了燕国很多的国土,也掳掠了燕国国内不少的财富,这让综合实力本身就十分弱小的燕国更加雪上加霜,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
燕国复国后,燕昭王下定决心进行变法,他稳定国内混乱的局面后,任用乐毅、剧辛等人开始实施变法,变法结束之后,燕国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实力也上升了几个台阶,此时燕昭王迫切地想要一雪前耻,于是便派乐毅出使它国,联合其它五个诸侯国共同攻打齐国。
而此时,齐国处于齐湣王在位时期,齐湣王本人是一个比较昏庸残暴的君主,他曾借由合纵之名,让联军帮他抵挡秦国的部队,自己在战线后方偷偷的吞并了宋国,这一举动引起了其它国家的公愤,所以当乐毅出使的时候,各国都愿意派出军队帮助燕国伐齐。
但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乐毅带领的六国联军在一开始的时候一路高歌猛进,打下了齐国的都城临淄,并且占领了齐国大部分的国土,也掠夺了不少的金银财富,到最后只剩下了即墨等两座小城。
燕国几乎占领整个齐国,为何不灭齐?乐毅在一年内攻陷了齐国70多座城池,但在此之后围困了即墨城六年也没能将其攻破,导致田单在六年后用火牛阵一举复国,那么真的是因为齐国的两座小城有着绝对的防御力吗?当然不是,那么为什么燕国与齐国仇恨如此之深,依旧没有在占尽优势的时候消灭齐国呢,本篇文章来分析一下,乐毅伐齐却未灭齐,背后不为人知的因素。
燕国非常崇尚和奉行王道政治制度首先是燕国的政治环境,我们先从燕国内部来进行分析;燕国从立国开始就奉行王道的政治制度,这一点是受西周基本政策影响的,燕国的第一任国君召公奭作为西周的大贵族,他所接受的教育以及认同的社会政策都与西周基本类似。
我们根据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召公奭在燕国在位的时间是非常久的,开国之君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传承,是有着最根本影响的,受召公奭的影响,燕国对于王道的政治传统非常的崇尚。
王道在战国时代又与儒家学说比较类似,讲究“仁政“讲究通过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同时崇尚克己复礼,也就是复兴西周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礼乐制度,要求各大诸侯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
战国时代,诸侯国都出于西周,王道政治提倡和平共处 而在西周时期,参与纷争的各大诸侯国,都是从西周分离而来的国家,或者由西周正统分封的国家演变而来的新型诸侯国,它们身上都背负着诸侯的名分,也就意味着它们是周王朝的一份子。
既然如此,就理应和平共处,享受诸侯拥有的权利同时履行诸侯应该担负的责任;所以在这种理想观念的指导之下,王道政策或者说儒家学说非常反对,以压迫性的方式来致使国家臣服,简单来讲就是反对,通过战争来消灭周王朝承认的诸侯国。
齐国是西周正统诸侯国,坚守王道政策的燕国没有灭齐念头 而燕国主要针对的对象是齐国,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对周王朝有巨大贡献的姜子牙,虽然,战国时期的齐国,经历过权力变迁已经不再是姜氏家族掌控,但齐国的国号没有改变,齐国的诸侯国地位也没有被周王朝质疑,所以名分上而言,它依旧是周王朝的正统诸侯国。
因此,消灭齐国不符合燕国一直以来王道政策所引导的方案,导致在乐毅发起的伐齐战争后期,无论是燕昭王也好,还是燕惠王也好,都有着做太平天子的念头,必然不会从根本上消灭齐国这个国家;这也与燕昭王进行变法和后续发动乐毅伐齐的原因相辅相成。
燕国发动伐齐战争是为复仇而非灭国 我们都知道燕昭王之所以会进行变法,或者会发动战争最大的目的在于,为燕国一雪前耻,落脚点在于复仇而不是灭国。所以乐毅作为一个燕国将领,在君主不赞同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办法进行灭国战争。
其次是燕国国内综合实力的因素。燕国是进行了燕昭王变法之后发动的乐毅伐齐,但是我们从燕国前期的作为可以看出,它本身没有与齐国一对一战争的实力,不然它也不会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而联合其它的五个国家共同发动战争了。
燕国变法不彻底,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实力 燕国虽然在变法之后才推行战争的,但燕国的变法,类似于吏治变法,是不彻底的变法,并没有触及到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王道政策并不适用于战国时代,所以燕国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而其之所以会呈现出一种复兴的面貌,主要是因为它改变了基础政治制度之下的,某些发展形式以及某些对待平民百姓的政策和态度。
这样的力量其实是有限的,它并不能支撑一个国家循序渐进的发展,也不能在很长的时间内提供国家很强的经济后盾,和军事实力支撑,因此到了后期的时候,燕国的军队已经是捉襟见肘,变法所带来的利益,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个国家继续发动战争。
当燕国因变法带来的短暂兴盛过去之后,这个国家的发展依旧是比较薄弱的,对于一个根基比较深厚,并且发展程度也是不错的齐国来讲,它很难将其一举击溃。因此,虽然乐毅有着非常高的军事天赋,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燕国的军需供给不足,军队战斗能力变得薄弱的时候,哪怕才能再怎么强大也很难打一场漂亮的战斗。
燕国内部政治影响战争走向再者,燕国内部的一些勾心斗角影响了战场上的变化;伐齐还没有结束的时候,燕昭王就已经去世,之后燕昭王的儿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相对于自己的父亲来讲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君主,他没有很强的识人之能,也没有很大的统御能力,所以这样的君主极其容易参与到臣子的争斗当中。
乐毅功高震主,被臣子离间,燕惠王产生疑心 在那时,燕国内部的争斗越来越频繁,最主要的是骑劫和乐毅之间的纷争;乐毅因为带领联军伐齐有功,在整个燕国的威信是非常之高的,这就引起了其它臣子的嫉妒和不满,一部分大臣担心乐毅崛起之后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也有一部分本身与乐毅有冲突的人担心乐毅会找他们的麻烦,这些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也为获得更大的利益,自然会推出一个能够与乐毅相抗衡的人。
而这个时候乐毅远在齐国战场,对于燕国内部的行政发展不甚了解,也给了这群人可乘之机;因此,在这些言论的影响之下,燕惠王对齐国的战场产生了疑心,毕竟乐毅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用了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可是他却在燕国战场上又滞留了将近五年。
燕国黄金台换将,战场局势逆转,齐国复国 可这五年的时间都没有支撑乐毅消灭齐国,燕惠王并没有想到,这是因为燕国发展实力以及它基础制度的影响,只是觉得乐毅与齐国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所以就将那时燕国国内炙手可热的骑劫推上了将军之位,也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黄金台换将事件。
黄金台事件之后,骑劫代替乐毅成为了燕国的领兵大将,骑劫的军事能力是远远比不上乐毅的,所以在他领兵之后不久就导致了燕国内部军队的混乱,让齐国的田单抓住了机会用火牛阵一举复国;所以燕国国内内部的争斗也是影响齐国战场的重要原因。
燕齐战争还受外部环境影响除去燕国内部因素的影响,外部的发展环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各大国之间的制衡关系了;其实在战国时代,比较明显的国家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联盟,另一种就是对抗。联盟和对抗之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也没有固定可言,选择凭借主要是国家的获利的大小而定。
齐国齐湣王暴戾的行为,触及了其它国家利益的时候,自然会引起其它国家心目中的不满,也就同意与燕国联合共同讨伐,可是在伐齐的过程当中,燕国占据了绝大部分利益,逼迫齐国割让了土地,同时将一个经济大国,多年发展积累下来的财富几乎掳掠一空,其它国家获利是比较小的。
五国伐齐,分赃不均,各国出工不出力 尤其是像韩国秦国这样的国家,它们本身与齐国没有直接相连的土地,能够获得的也只是一些金钱财富,对于最为珍贵的领土只是可望不可及的,所以本身这两个国家对于伐齐就不是特别的热衷,自然也就不会真心的出力。
也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利益被燕国占据,其它的国家也不会掏心掏肺,而且燕国在齐国战场上逗留了六年之久,六年的时间虽然在历史长河当中不值一提,可是对于整个战国时代来讲却是无法忽略的,如果发展良好的话足以改变战国时代的格局。
所以,其它国家是不会陪着燕国在战场上逗留六年的,这就与我们上面分析的因素相结合了,也是导致燕国后期实力不支的关键,毕竟前期之所以势如破竹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有五个国家给予它的支持,后期只有它一个国家在勉强支撑,前后之间的差距自然是非常之大的。
讨论齐国灭亡会导致战国格局巨变,其他诸侯国利益受损
再者,齐国毕竟是一个诸侯大国,它的灭亡足以使战国时代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而一个诸侯国的灭亡牵连的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大诸侯国之间的利益群体。试想一下,齐国国家实力如果不算强盛,土地面积却比较广阔,其它国家能够任由燕国占领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如果任由燕国将其占领,那么,燕国的国家实力会陡然加剧,而且在战争之前燕国还进行过变法,如此这般下去难保不会是第二个秦国,而且伐齐的战争六个国家均有参与,战争结束后的财富如何划分?齐国国家的领土又如何分割?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引起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无法决定利益归属的国家自然会阻止这场战争的发生,简单粗暴点来讲,就是如果我得不到,那么大家都别想得到。所以燕国哪怕想要灭亡齐国,其它的国家也不会允许。它们或许能够接受两国的战争,但是绝对接受不了单一的吞并。
长平之战五国旁观,邯郸灭国之战,各诸侯国纷纷伸出援手 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代多有爆发,比如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长平之战虽然规模比较宏大,但它只是秦国和赵国之间,因为利益纷争所爆发的单纯战争,并不涉及到国家的灭亡,其它的国家都是袖手旁观的。
可是到了邯郸之战,秦军直捣赵国的都城,企图将赵国消灭,这样的行为是关系到时代格局的,也是关系到其它国家切身利益的,毕竟大家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在邯郸之战的时候,各国纷纷伸出了援手。所以说,外部环境的发展以及其它各个国家的态度是影响伐齐战争结局又一关键因素。
小结以上叙述我们可以得知,乐毅之所以破齐六年未能够消灭齐国,有燕国内部国家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有其他诸侯国在背后对齐国的影响,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大诸侯国之间看似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它们之间的利益纷争却是错综复杂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可能一场战争的爆发就可能牵连全部国家的利益,就像我们上面提到的长平之战,赵国本是山东六国的抗秦主力,可在长平之战当中它一夜之间就失去了40万军力,不单纯是对赵国的军事实力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同时也松动了山东六国的抗秦防线,让后来的灭国之战变得相对容易。
所以说,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利益都是相关联的,它们可以接受单方面的战争,为了报仇或者为了谋取一些蝇头小利,这些大家都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但一旦牵扯到国家的生死存亡,那么每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心中都有一笔明确的账,他们一定会计算得失的大小,然后从中选取一个平衡。所以,乐毅伐齐看似是燕国的对齐战争,但其背后却是整个中原地区各个国家的利益纷争与角逐,其实水还是很深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5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