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蜀汉到了后期为什么会人才短缺真实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3 17:01:21

蜀汉到了后期为什么会人才短缺真实原因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三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看过三国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期天下动荡,刘备三次拜访茅庐请来诸葛亮协助他。诸葛亮凭借着自己的智谋,使得蜀国势力与日俱增,和魏吴两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而且当时蜀汉的实力很强,人才也是很多。但是到了蜀汉后期的时候,谋士以及武将纷纷凋零使得蜀国后期人才短缺,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折损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张南、马良等人,而这些人都是刘备入川前后提拔起来的人才。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武将虽然没有战死,但是也都迫于形势投靠了魏和吴。而蜀汉的新一代也都死的比较早,例如关兴和张苞等人,都是英年早逝,而这些对于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来说都是雪上加霜。

第二,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也是非常的激烈,荆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由来很久,只要一方有抬头的机会,另外的一方就会对其实行打压。这些内部的斗争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还算有一个缓冲的余地,但是诸葛亮一死,两方的斗争就变的现象化了比如杨仪就先发难除掉了魏延,之后代表荆州帮的蔣琬又除掉了杨仪。之后的日子里两派明争暗斗就没停止过,这就严重影响了蜀汉人才的发现和提拔,你有才,行啊,但是说不定哪天就被帮派斗争把你给弄死了。

第三,蜀国位置偏远,虽然处于天府之国,但是仍然是蛮夷之地,比起地处中原地区的魏国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就好像现在我们都去大城市发展而不去偏远地区一样。而魏国所处的北方,可以说是当时经济非常高的一代,因此很多的人才都北方一代发展。

第四,蜀国的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外来人口,包括刘备本人也是外地人。其实刘备建立的蜀国究其本质而言就是属于外地殖民主义军阀,建立者自己对于蜀地是没有太多的乡土情感,他们只是把蜀地当作了一个发展地,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光复大汉,因此这一点自从蜀国开始到灭亡都没有人看得出来。

以上便是蜀国后期人才缺少的原因,而人才的短缺对于战争中的国家来说是最致命的。当然,蜀国缺少人才的原因不止这些,你还知道蜀国后期人才短缺的其他原因吗?知道的朋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为什么蜀国后期人才很少?

主要的原因并不在诸葛亮一个人身上,而是在于益州本地门阀集团与刘备带来的外来集团之间的争斗。
如果你注意看三国志或者三国演义都会发现,到了后期,曹魏和孙吴都基本上在尽力拉拢当地的门阀士族:例如曹丕的九品中正制;而孙权即位后基本上丞相之位都是由江南的有力士族的代表来接任,如顾雍、陆逊等。
相比之下,蜀汉的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外来集团手上,唯一比较明显的笼络本地门阀的举措也就是刘备娶了吴懿的妹妹吴夫人。但是刘备死后,继位的是刘禅,而诸葛亮依旧沿用的是刘备的外来集团老班子,这就导致了本地门阀被排斥、被打压。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蜀汉后期的名将姜维、马岱、关兴、张苞,谋士杨仪、蒋琬、费祎、董允,都是出自外来集团。而出身本地的名将谋士除了已故的黄忠、严颜、法正之外很难再找到别人了。
另外,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蜀汉外来集团对本地集团的排斥,如关羽对黄忠的不满,街亭之战中马谡对王平的不屑一顾,等等。甚至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向刘禅推荐的4个人才,也无一出自益州本地。
因而,当魏国攻入蜀国,组织抵抗的基本上都是外来集团的人,如姜维、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绵竹战死)等,朝堂中的本地门阀基本都是在劝刘禅投降。

蜀汉政权后期,为何人才凋零、后继无人?

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造成的,蜀汉政权是外来人刘备集结一帮以荆州人为主,以三辅及益州之外其他外地人为辅,定都成都,以益州一州之地为国土的政权。

刘备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创业,到公元221年定都成都称帝,在37年的创业生涯中,刘备在荆州一共待了18年,刘备手下的文臣武将班底基本人都是荆州人。

当然了,此文中所说的荆州不是今天的荆州,而是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之一的荆州,相当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北部一小部分+贵州省东部一小部分+广东省与广西北部一小部分组成。

刘备从公元201年开始来到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为刘表镇守荆州的北大门新野,到209年赤壁之战后刘备拿下了荆南四郡时,刘备平生第一次有了根据地,就是隶属于荆州的南四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

有了根据地后,刘备开始建立政权,而为刘备建立政权的,就是他在两年前通过三顾茅庐请出的半个?荆州人?诸葛亮,诸葛亮祖籍山东,从少年时代开始,诸葛亮就移居襄阳隆中,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荆州人蒯祺和庞山民,诸葛亮自已也娶了荆州人黄月英为妻子,甚至连诸葛亮的岳母和荆州老大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

刘备通过在荆州广施仁义,安抚民心,并且任命了一大批荆州籍贯人士为自已的政权服务,由此奠定了刘备政权的?荆州班底?。

为刘备管理荆南四郡的是诸葛亮这个荆州班底的首领,庞统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也是荆州襄阳人,同时还是诸葛亮姐夫的堂弟,参与制定蜀汉基本法《蜀科》的名士刘巴是荆州零陵郡烝阳县(今湖南省衡阳县、邵东县一带)人,伊籍是祖籍山东,定居荆州的半个荆州人。

董和、董允父子是移居益州的荆州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马良、马谡兄弟是荆州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向宠、向朗兄弟是荆州襄阳郡宜城县(今湖北宜城)人,黄忠是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魏延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前锋冯习是荆州南郡(治今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为刘备断后的傅彤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刘备的养子刘封是荆州长沙郡(今湖南湘阴)人,刘备的大将霍峻是荆州南郡枝江县(今湖北枝江)人。

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刘备政权中的骨干和主导政治势力是以荆州人为主,或者长年旅居荆州的人士为主,这也成为刘备政权的主力。

在关羽失去荆州后,大批隶属刘备政权的荆州人及其家属逃入益州,这也成为日后蜀汉政权的高层人才的唯一来源地。

刘备在世时,由于其创业过程经历过大半个中国,因此其集团在赤壁之战前的早期,主要是以北方人士为主,比如关羽、张飞、赵云、简雍、孙乾、糜竺、糜芳、刘琰等,都是北方人,再加上刘备到处跑,天下又没有安定,人才流动性也大,所以刘备在早期也是网罗了一批全国各地的人才。

刘备在荆州建立政权后,不需要在全国各地流浪,逐渐稳定下来,选拔人才就开始从本地,也就是荆州选拔,所以荆州人成为刘备政权的主导,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政权一大批的荆州人失去了祖籍地逃往益州。

夷陵战败,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权,由于接班的刘禅及掌权的诸葛亮都是外来人到益州建立的政权,所以只能以外地人才为选拔人才的几乎唯一的标准,如果重用本地人,将会对外来的蜀汉政权产生威胁,因为本地人在益州有人脉、资源、财富、人口,如果再有了政治政权,分分钟架空蜀汉朝廷。

正是因为这一特殊情况,所以刘备去世后,蜗居益州一州之地的蜀汉,高层人才只能从荆州人中选,比如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琬是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省湘乡县)人,费祎是荆州江夏郡(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人,杨仪是荆州襄阳郡(今湖北襄阳)人。

到蜀汉灭亡的前夕,蜀汉执政或者镇守四方的,基本上都是荆州人,比如右车骑将军廖化是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左车骑将军宗预是荆州南阳郡安众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尚书台执政的尚书令樊建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辅国大将军董厥也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河南桐柏)人,都是魏延的同乡,另一个尚书是卫将军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

镇守南中的霍弋是荆州南郡枝江人,镇守江州的罗宪是荆州襄阳郡人,镇守汉中的右骠骑将军胡济是荆州南阳郡义阳县(今湖北省枣阳市)人。

也就是说,到了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前夕,蜀汉朝廷的高层重要官员都是荆州人,无论是在朝廷执政,还是镇守四方手握兵权的将领,统统都是荆州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吗?

说明了蜀汉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是选用荆州人,尤其是高层,虽然无法准确计算这些客居益州的荆州人有多少,但在益州绝对是少数,这些人又是客居益州,如果要选拔人才,不就是只能从当年跟随刘备一起进入益州的那批荆州人的后代来选吗?

换句话说,蜀汉政权的人才选拔,只能在从荆州移居到益州的荆州人或者他们的后代中来选拔,这个范围就相当小了,与益州本土的人比起来,简直微不足道,也难怪蜀汉没有人才了,因为选择范围太小了。

实在没人的时候,蜀汉政权也会选择一些本土人士充当,比如左车骑将军张翼,谯周这样的投降派腐儒等等,相对来说,人数少得多。

正因为蜀汉选拔人才的路径非常少,范围非常窄,才会产生人才匮乏的情况,这是蜀汉政权的现实情况造成的,是蜀汉政权的国策造成的,当然也是人为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4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