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曹丕成功上位的两个谋士,一个位列三公,一个死后被谥为丑侯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先是继承魏王之位,之后又逼迫汉献帝禅位,建立了曹魏政权。但是,如果我们熟读汉末三国史,便不难得知,其实曹丕并不是曹操最满意的继承人。最初的时候,曹操没有嫡子,于是将由正妻丁氏抚养的长子曹昂,默认为了继承人。
之后曹昂战死,丁夫人离开曹操,曹丕的母亲卞夫成了曹操的正妻,于是曹丕成为了真正的嫡长子,可是当时曹操考虑过幼子曹冲,考虑到曹丕一母同胞的弟弟曹植,却一直不肯立曹丕为世子,直到曹冲早夭,曹植也失宠后,曹丕的继承地位才得到肯定。而他之所以能够爬上这一位置,并不仅是兄弟们不给力,还离不开两个谋士的帮助。
说起这两个谋士,都比较有意思——其中一人非常低调,哪怕是帮助曹丕上位,也仅是对曹操说了一句暗示,稍微影射了一下,而且他在曹魏,很少出风头;另一个却非常得瑟,甚至算得上作死的典型,生怕其他人不知道自己的功劳。不过,这两个性格迥异的谋士,最后却都得以善终了。他们分别是谁呢?
其实,说到那个比较低调的谋士,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猜到了,他就是毒士贾诩。贾诩,字文和,是一个非常擅长自保的谋士,为了自己的安危,甚至不惜拉开天下大乱的帷幕。但是,他从来不出风头,在曹操麾下时,除非曹操主动问计,否则很少开口。
在立嫡一事中,他是站在曹丕这边的,但是他从来不在曹操面前,为曹丕说好话,也不会为曹丕献计,教他如何对付其他兄弟,只是在曹操问起他,到底该选谁为继承人的时候,漫不经心的提了一句,自己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的事情。众所周知,刘表和袁绍都是立废长立幼,从而导致了势力的彻底覆灭,因此曹操坚定了立曹丕为世子的决心。后来,曹丕继位,贾诩被拜为太尉,位列三公,但是他从不认为自己有拥立之功,逐渐隐退,并得以善终,还保全了子孙后代,结局非常好。
那么另一个,嘚瑟无比的谋士是谁呢?他的名字叫吴质,比起贾诩这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做法不同,他经常为曹丕出一起小主意,帮曹丕化解临时的危机,教曹丕讨曹操欢心。例如,曹操将要出征,曹植本就文采斐然,于是对曹操歌功颂德,令众人惊艳不已,曹丕则没有这样的本事,于是吴质说,你只要假装不舍,一直哭就是了,于是众人都认为,曹植虽然有才但是没有诚心。
正是因为吴质有这样的小聪明,所以曹丕经常用箱了装满布匹,将吴质藏在其中,把他偷运进宫,让他为自己出谋划策。后来这个秘密被支持曹植的杨修发现,并且被告到了曹操面前,曹丕惊慌失措,吴质却淡定的说,改天拉一箱真的布匹入宫就是了。因为此事,曹操认为杨修故意诬陷曹丕,对杨修和曹植都起了疑心。
按理说,他出的这些主意,都有些见不得人,应该永远不能宣之于口才对,可是吴质并不是低调之人,相反他在曹丕登基之后,多次将这些事宣之于口,称如果没有自己,曹丕估计没办法继承曹操的大业。
不过,曹丕不是曹操,曹操无法忍受许攸,曹丕却能容得下吴质,他不但没有处置吴质,反而还对其委以重任,曾让其官至振威将军,并让他假节钺督河北。虽然他死在曹丕之后,而且曹叡不喜欢他,他也没被刁难,得以善终,而且被追封为了列侯,只不过他的谥号,就有些不尽人意,甚至贻笑大方了——他最终被谥为“丑侯”。
曹操死后,曹丕便是成了新的魏王。后来汉朝的大臣更是个个逼宫,迫使汉献帝让出了帝位给曹丕。那么当年汉献帝让出皇位给曹丕,其中的具体经过是怎么样的呢?
在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的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操的继承人是他的次子曹丕。曹丕当时继承了曹操的王位,成为了汉朝名义上的丞相,实际上的政权之主。而汉献帝却是天真的以为如今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以松了一口气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曹丕他比他的父亲曹操更加的过分。在曹丕的暗示之下,一大帮子汉朝的臣子居然直接逼迫汉献帝去让位给曹丕。
在这一年的十月份,王朗等四十个汉朝大臣们一起闯入了宫殿之中,向汉献帝上书。他们认为自曹操成为魏王之后,他的德行遍布四海八荒,他的仁义润泽于万物,这都是从古至今没有的。因此在他们大臣们看来,如今汉朝的国运已经到了尽头,汉献帝不如效仿上古时候,尧帝和舜帝的方法,把天下之主的位置给魏王。因为这不仅是天的意见也是符合民意的,而且汉献帝他自己也是可以早早的去享乐的。
汉献帝在听到这些大臣的话之后也是大惊失色的,但是他也没办法,毕竟汉献帝此时的确没有什么权力。而那些文武大臣见汉献帝还是哭着不想放弃帝位,因此他们更是施压。他们对汉献帝说,你此时尚且还是可以禅位的,但是以后就不一定是可以禅位的了,而是要被迫退位的了!因此汉献帝他后来是也没有办法,只能把皇位让给了曹丕了。
如果我们熟知三国历史的话,我们就知道名将于禁被曹丕赐谥号为“厉侯”的原因了。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割据,曹操在这个时期发家于兖州,于禁在这个时候就跟随曹操,一直跟随着曹操东征西讨,建立了不朽的军功。曹操在初定青州后,收编了青州兵,有一次青州兵四处抢劫,被于禁追杀后就他们恶人先告状去曹操那里告发于禁叛变,恰好在这个时候宛城的张绣叛变,此时的于禁不慌不忙井然有序的扎下营寨后才去见曹操,曹操问他怎么不先来解释而是先驻扎军队,于禁说:分辩事小,退敌事大,曹操听到后就大加赞赏他。后来作为五良将之一的于禁跟随曹操败吕布,破袁绍,建立了不朽的军功,还有一次曹操厌恶朱灵的行为想撤掉他的兵权,就派于禁去办,于禁手执文书仅带数十骑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的果敢赢得了曹操的赏识重用。后来在关羽包围曹仁,于禁和庞德去救援,二人被关羽水淹七军而被擒,于禁投降了敌人,而庞德选择了不屈被杀。后来于禁碾转去了吴国,最终两鬓斑白才回到魏国,曹丕羞于他的投降行为就命他去拜见高陵,但是曹丕故意命人在曹操的高陵中画有于禁屈膝降敌,庞德不屈的图画,二者之间的行为差距,让曹丕看不起于禁的人品,不久之后于禁就因此而羞愧死,死后被曹丕追谥为厉侯。
于此可知即使于禁以前有很高的功勋,但是于禁的投降敌军的不忠行径受到了君主的厌恶,因此曹丕给他赐谥号为“厉侯”。
曹丕临终,为保护曹魏江山,安排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人辅政。
年轻的曹叡,对外面对孙权攻击,对内从大臣手里抢回权力,都显示了魏武之风。但是,一直与曹丕父子关系不和的曹叡,逆反心理爆发,推翻了曹丕的辅政安排,个人亲政目的达到,却从此给了司马懿掌管兵权的机会。
二十三岁的曹叡,早就想摆脱父亲的阴影,认为自己不需要任何人辅政。
而且,他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到政由己出。
曹叡即位七个月后,孙权以为曹魏新丧,新帝登基,江东可以趁虚而入,于是亲率大军攻打江夏郡。
江夏,太守文聘坚守力战。
朝内,包括辅政大臣在内的百僚,都以为应该立即发兵援救江夏。
但是,曹叡却力排众议,说:“孙权熟习的是水战,这次他敢于下船发动陆路进攻,是想打我们无所防备。现在他已经与文聘相持,进攻要比防守加倍费力,所以他最终不会坚持太久。”
在说这话之前,他派出的特使荀禹已经到达江夏。
荀禹一路调发沿途各县的军队,加上带去的一千多步骑兵,登山放火,张扬声势,制造大部队援兵到来的假象。
孙权不敢再战,乖乖退走。
小荷才露尖尖角,曹叡初试身手,就让朝野刮目相看。
有了这次小试牛刀的成功,曹叡革新父亲遗留的人事布局的决心增强了。
但是这个精明不亚于曹操的年轻人,在曹丕没给他机会提前培植亲信的前提下,深知只能在父亲的布局之内,伺机寻求突破。
十二月,曹叡出手了,对朝廷要员重新做了一次任命。
曹休任命为大司马,一跃超过曹真,位在百官之上。
曹真任命为大将军,掌管天下兵马。
司马懿任命为骠骑大将军,位列诸将前首。
陈群任命为司空,位列三公。
表面来看,曹丕安排的辅政要员,在曹叡手下都青云直上。
可是,任命不等于任用。
曹休依然驻守扬州,对付孙权。
曹真被派往关中战区,对付诸葛亮。
司马懿被派往南方战区,镇守吴蜀两国的结合部。
陈群负责尚书台,留在皇帝身边处理政事。
如此一来,曹丕精心安排的两位军界大佬与两位政界大腕的平衡组合,被曹叡完全打破了。
为了削弱曹休和曹真两位宗亲的军权,曹叡不惜让曹丕安排理政的司马懿掌兵,打造军界三驾马车,而驾车人则是他本人——他希望是他本人。
曹叡把司马懿从朝廷剔除,还有一箭双雕之妙,非但分散了军权,而且朝中只剩下安分听话的陈群一人。
这样,曹叡这个二十多岁的大男孩,以叛逆的心态,打乱了父亲的安排,把司马懿放到了军队上。
司马懿第一次独掌军队,还要感谢曹叡所赐。
这是放虎归山,不,是“驱狼入林”!
曹操早就认定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绝非人臣。
而他的儿子把司马懿推到了辅政大臣的位置上。
他的孙子把司马懿推到了军事统帅的位置上。如此,曹魏基业焉能不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