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武则天是怎么登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各个朝代的称呼都是有他不同含义的,例如刘邦把国号命名汉朝的原因是因为项羽曾经封他做了汉王,而刘邦一直打着汉王的旗号夺得天下,所以初建王朝时就以“汉”作为国号。而唐朝的国号是因为李渊在隋朝任职时,他的官位是唐国公,所以在夺得天下后,以”唐“建国。
那武则天到底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呢?为什么会改国号为”周“呢?难道这和他的祖宗有关系?是的,确实如此。我们先从武则天是怎么登基的说起。
武则天在做李世民的才人时就和李治勾搭上了,他们可以说是真爱,虽然武媚娘比李治要大,但是武则天博学多才,而且又漂亮,最主要的是武则天并不得李世民的宠爱。所以这让李治既倾慕她的才华,又怜惜她在后宫的处境。
终于李世民去世了,李治登基,在李治守孝三年后,因为两人藕断思量,致使武媚娘怀孕,这才让李治得到一个把武则天重新弄回后宫的机会。回宫的武则天,在李治的宠爱下,野心日渐膨胀,她不甘心只做一个昭仪,再加上朝中很多人讨好李治,都帮李治出谋划策,所以武则天能成功扳倒王皇后和萧淑妃,一举登上皇后之位。
李治性情软弱,而武则天性格强势,所以在政见上很多事情,李治是要仰仗武则天的,渐渐的,武则天始参与朝政,直到李治病危。眼见贤能的李弘病逝,聪慧的李贤常暗地里与武则天较劲被贬巴州,而李显和李旦软弱,李治只能让武则天摄政。
直到李治病逝后,武则天的权利也达到了顶峰。武则天先后扶持李显,李旦兄弟上位,但是两人性格懦弱都被武则天嫌弃。武则天不想李唐江山就此凋零,武则天只能自己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周“。因为武则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的天子本姓姬,到周平王一代有一个儿子取名姬武,这“武氏”也是取自姬武。
在古代姓,氏是分开的。例如战国时期楚怀王“熊氏”,但是却有人说他姓”芈“,所以后世有人称他为熊槐,也有人称他芈槐。而到了汉代时期,为了便于祖宗的查询和称呼的统一,人们开始自觉统一姓氏,就再也没有出现”姓“和”氏“的分别了。
武则天在登基后,改国号为“周”,意思是复辟周朝祖宗的基业,这也是武则天曾经有意把皇位传给武氏一族的原因。只是后来大臣在祖宗祭祀方面点醒了武则天,才让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唐。
首先就是,武则天为自己当皇帝找到名正言顺的理由。在中国古代,当皇帝需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而能够当皇帝的不外乎两种情况:第一种,具备皇室血脉。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就一直宣称自己是汉皇室中山靖王之后。第二种情况是,圣人转世。再有就是在武则天大权在握以后,他还积极改制来像曾经的周朝学习,武则天的很多做法都体现了他对于周的认同和喜爱,这也更加印证了武则天的国号是与历史上的周朝相关的。
武则天在登基后,改国号为“周”,意思是复辟周朝祖宗的基业,这也是武则天曾经有意把皇位传给武氏一族的原因。只是后来大臣在祖宗祭祀方面点醒了武则天,才让武则天把江山还给李唐。武则天又考虑到西周有上千年的历史,经历了800年,形成了浓郁的中国华夏文化,深得百姓们所景仰,就想仿周朝而效之。
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唐人看来,惟周、汉而已。因此,武则天该明为周朝,也是想要突显自己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想让唐朝如周朝一样,让国家深得敬仰。首先,武则天在离开人世之前,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要回到李家的祖庙里,要以皇后的身份和丈夫高宗李治合葬。武则天家族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而且表示要效法古代盛业,创造新的奇迹,这是武则天想要改国号为周的目的。
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对于农业生产,则天也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这样,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据当时统计,永徽时全国户数为380万户,到则天临终的神龙元年,渐增为615万户,几乎增长一倍。仅此一点即可看出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则天施政时期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长寿二年(692年)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巩固西北边防,打通了一度中断的通向中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坚持边军屯田的政策。天授年间,娄师德检校丰州都督“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大足元年(701年),郭元振任凉州都督,坚持屯田五年,“军粮可支数十年”。武氏的这种大范围的长期屯田。对边区开发、减轻人民转输之劳,以及巩固边防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在武曌掌权近半个世纪的较长时期内,也有很多过失。她重用酷吏,奖励告密。使不少污吏横行一时。他们刑讯逼供,滥杀无辜,诬陷于人,使不少文臣武将蒙受不白之冤。虽然对武周政权的巩固起过一些作用,但是,搞的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人人自危,必然影响国家的治理和生产的发展。她放手选官,使官僚集团急剧。增大,官僚机构膨胀,必然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这都不同程度影响和延缓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过,这些错误和过失,毕竟是武则天政治生涯中的支流。她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能够排除万难,在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年代,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革除时弊,发展生产,完善科举,破除门阀观念,不拘一格任用贤才,顺应历史潮流,大刀阔斧改革。武则天的每一项功绩都伴随着矛盾,正如林达先生所说的“每撒下一缕阳光,就投下一片阴影”。在武则天去世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对她的评价是反反复复在变,如唐前期对她的评价相对比较积极,比较正面;因为从唐中期开始儒学复兴,到南宋程朱理学在中国占据了思想上的主导地位,所以从南宋开始对武则天的评价持续走低,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对于武则天的评价是:“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到了近代由于女权运动的兴起,人们又赋予武则天妇女解放的色彩了。
705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4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川东十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