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为何连喝好几坛才会醉呢

以史为鉴 2023-07-03 16:23:13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呢,为何连喝好几坛才会醉呢

古时候的酒有多少度,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的酒

古代一些文人骚客很是爱酒,甚至说是无酒不欢,那么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喝酒能喝好几坛才会醉呢?

其实古人喝的是发酵酒,酒度不高,应该在10度以内!(由酒精杀菌作用决定),

先秦时代酿酒,兼用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时候采用了“连渣拌饭法”,把米蒸好了冷却后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据时令的不同放的酒曲或大或小,这样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数可以达到11-18度。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酒品质估计差点,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么喝就看喝酒的场合和个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时候,游牧民族把蒸馏技术传入我国,中国酒精度数越来越高。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而现在人喝的蒸馏酒是将酒精进行提纯,酒度通常高达30到50度,所有问题应该回答了!

为何动不动就要喝好几坛酒?

并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较大,我们看到电视剧或者文艺作品中很多豪饮者,对坛而饮,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经历,之所以这么喝,主要是为了解渴,而不是像现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这么低度数的酒,喝个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试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计肚量大一点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古代的酒多少度吗?为什么古人能直接抱着酒坛喝

古代的白酒,他们的度数在10度之内,大部分的白酒都在18度左右,但是也有品质差的这种酒的度数只有3~5度,因此古代的人他们喝酒是非常厉害的,因为这种酒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这些啤酒。对于那些酒量较好的人来说,就算喝一整箱酒,他们都是可以搞得定的。但是古人他们喝酒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能够大吃大喝,就是有着养生的功效,因为酒它可以促进人的血液循环。

在电视荧幕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古代的这些江湖之人,他们经常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甚至有的人直接拿着酒坛子对着吹,这样的举动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夸张的,要知道在当代社会,这些白酒的度数普遍都在40度到50度之间,这种度数的白酒一个人可以喝个一两斤,那已经是非常的了不起了,但是在古代这些人他们喝了酒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两斤,有的起码有10斤左右。就比如说在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个英雄人物,他们就经常喜欢大碗喝酒,武松还因为喝了很多的酒,最终在景阳岗上做出了打虎的创举。

其实啊,经过一番科学的探查之后,发现果然他们喝出来的酒,他们的度数都是很低的,在我国古代大部分的酒类酿造主要是用大麦,小麦以及一些酒曲一起酿制而成的,用这种方法酿造出来的酒被称为粮食酒,他们的酒精发酵率非常的厉害,因此让酒的度数比较的低。

这种状况一直到宋朝的末期才出现了转变,因为当时我们中原内陆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蒸馏技术,也就是一种提纯的技术,通过这种办法它可以达到了将酒精的度数给提高,慢慢的酒精的度数也就越来越高了,一直到当今社会,人们喝酒的度数一般都非常的高,能够喝一两斤的人都已经是非常厉害的了。

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原标题: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其实,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改造,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酒接近现代工艺,酒的度数也比较高,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以后也是不胜酒力。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而现在的白酒,度数低的40多度,高的60多度,能喝上几瓶的不死也得残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点现在的白酒热热身,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为什么古人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从古至今,人们的酒桌文化一直存在并进化着,同时酒也在进化着。不过可能我们会疑惑,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为什么没有见他们喝醉过呢?难不成是我们的酒量退化了?看电视剧之类的发现古人都是千杯不醉,万杯不倒,为什么现在喝上斤半就撑不住了呢?李白更是放出豪言壮语,会须一饮三百杯!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古人这么豪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有以下几条。

第一条就是酿酒技术及其落后,古时候的酿酒技术肯定不和咱们现在的一样,之前的酿酒技术及其的简陋,原始时代的时候直接就是直接储存然后发霉就成了最基本的酒,那是我们酿酒的原型!到了汉代的时候人们开始用粮食进行酿酒,要知道粮食在当时是很珍贵的,所以酿酒技术不会有太大的提高,那时候最多只有8度;到了北宋酿酒技术进行了改善,到达了15度左右,但是跟我们现在的白酒依旧有一定的差距,要知道现在的度数都是40度打底!

第二条就是酒的度数不高,前面只是简单的说了下酿酒的技术,现在再来详细的说一下度数,在古代的时候酒的度数普遍在10度左右,不会再比10度高了,及时我们说的宋代的时候,那时候也是金字塔顶尖的人才有资格喝那种度数较高的酒,普通人一辈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那时候的酒更偏向于甜美,并不是现在的辛辣!所以说,我送当时即使喝了18碗酒,也就是几瓶啤酒的量,让咱们现在的人喝几瓶啤酒,你觉得能有什么事情呢?肯定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啊!

所以说,在古代喝酒并不是考察你有酒量多大,而是考察您的肚量有多大!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为何古人动不动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提到武松在景阳岗喝了十八碗酒,还上山打了老虎。我就不得不怀疑古代的酒浓度有多低?

说起如今我们喝的这些高浓度酒,跟古代的游牧民族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元朝以前中国民间流传着两类酒,一类是以汉人为主的中原人通过五谷或是水果蕴酿发酵而来的米酒,通过过滤和添加特殊的配济制作而成。

这类酒浓度不会超过20度,口感香醇与现在的醪糟差不多,古人将酒视作解渴的饮料足见这种酒的浓度之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像李白、杜甫?这类大诗人整天以酒为伴还要写出了如此多的诗篇,换个高浓度的酒试试,酒精中毒都算是轻松的了!

第二类酒便是从北边的游牧民族传至中原的,北方地区天气严寒这些游牧人为了喝酒以达到保暖的目的,将制酒工艺发展到了蒸馏的层次,通过多次蒸馏获得了高浓度酒。同如今北面的俄罗斯人一样他们喝的酒比我们这里的浓度高多了。

这种酒传到中原后并没有得到欢迎,因为实在太难喝了,人们更愿意去喝传统的米酒。然而到了元朝统治中原,为了彰显名族文化,蒸馏酒被列为百酒之首,高浓度酒逐渐取代米酒,米酒衰退。元灭亡以后明朝米酒得以复兴但短暂兴盛后清军又来了,他们虽然不是游牧民族然而生于东北方严寒的气候让他们格外热爱高浓度酒,米酒再次被漠视。直至今日米酒的地位也没能超越白酒!

但在中国古代元以前,米酒是被视作优质酒的,而从北面传来的高浓度酒由于太过难喝,被视作劣质酒价格低廉只流传于贫穷百姓之间!如今的白酒文化被我们传承了下来,而真正属于自己的米酒文化却遭到遗弃。

中国的酒文化极其发达,不同时期的酒文化也不尽相同,周代《酒诰》记载:?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天然谷物受潮或者吃剩的谷物堆聚时间久了都会发霉,而这些发霉的谷粒就是天然的曲蘖,这是古代酒最早的来源。

据《周礼?天官?浆人》记载,当时的?饮?可分为?水、浆、醴、凉、医、酏?,其中?浆?即用米汁酿成的略带酸味的酒,?醴?即一种酿造一夜而成的甜酒,?医?是在米汁中加入醴酒的饮品,度数都很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4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