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印欧人的作战能力这么强,商朝是怎么对抗他们的

以史为鉴 2023-07-03 15:56:18

古印欧人的作战能力这么强,商朝是怎么对抗他们的

还不知道:商朝时如何对抗古印欧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中国最早的女将领,这一点无可争议。她的事迹相信许多人也耳熟能详,比如她指挥的一些主要战争,平定鬼方、羌方、土方等方国。了解历史的人一定知道,妇好所有指挥的战争中,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场战争,是抵御古印欧人入侵的那场战争。也就是著名的“西北战争”。

之所以意义重大,是因为商代不像之后的朝代,文化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人口众多。外族入侵,即便短暂征服,也只能最终被我们同化。但商朝时,我们的文明却并不成熟,人口也有限。古印欧人如果入侵成功后,华夏文明就有可能夭折,而我们的炎黄血脉也会因此断绝。

虽然我们从甲骨文中对妇好有多方面的认识,知道她指挥了多次战争,却很少有人思考过她凭什么能指挥那么多次战争,她究竟有多厉害?

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要看他的对手。如果以妇好和鬼方、羌方这样的方国之间的战争来参照的话,很难看出妇好的能力。这毕竟是方国,无论人口还是文明程度都不及当时的商强大。但如果了解古印欧人的作战能力的话,就会发现,妇好不是一般的厉害,商王朝的军事实力不是一般的强大。

古印欧人,在至今6000年前发源于乌克兰平原,在公元前2000年就开始迁徙,那时相当于我们的夏朝,他们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文明。而是在历经千年的迁徙中,不断地冲击其它文明,窃取掠夺后形成自己的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以外的三个古文明,都最终被他们毁灭。

他们不善建立文明,但是十分善战。他们之所以能征服大片的地方和文明,主要有四个优势。

1、在那个时期中,他们的战车制造水平是相当的高。这一点可以参考古埃及的战车,古埃及人与古印欧人的一支赫梯人相比起来,技术上落后不少。

2、他们身材高大,体型健硕。

3、成熟的冶炼技术,有优质的兵器。

4、他们连年迁徙,在恶劣的环境中养成的坚韧性格。

面对这样的敌人,妇好所率领的商朝军队,按说绝对不是对手。无论从青铜冶炼水平,以及战车制造工艺来说,都要逊色于古印欧人,更不要说身材体型了。也就是妇好身经百战,商族军队长期对外征战,士气或者韧性有的一拼。

但是妇好所带领的商族胜利绝非偶然,商族造战车的技艺和青铜冶炼水平不如古印欧人,但是兵器多样,各方面都玩的溜。面对印欧人的战车,我们有戈,这可以将敌人钩下战车。硬碰硬的情况下,我们有钺,钺比斧而言,宽口阔刃,对于人高马大的古印欧人杀伤力极大。

同时,根据甲骨文的考古研究我们了解到,商王朝有较为完备的军队建制,兵种多样。这让商族人在面对古印欧人时,可以运用战阵,战术。这是商王朝常年与周边方国征战总结出来的经验。

不过,征讨鬼方、羌方这些方国,商王朝获胜,不足为奇。而面对突然出现的古印欧人,就意味着以往的战争经验很可能用不上。想要战胜他们,则必须灵活的应用战术,合理的安排部署,而且由不得太久的思考和慢慢的研究。而这正是妇好真正的过人之处!

古印欧人可以荡平欧洲,灭掉其它的文明古国,但是在华夏大地上从来就未得逞过。因为华夏的民族打仗从来不会用野蛮的方式,用的是脑子,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为什么会出现在中国的原因。

妇好打败的是那个民族?

妇好打败的是雅利安人。

在大约3500年前(亚北方晚期,公元前1500~前750年),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全球气温下降,高纬度地区的生活条件急剧恶化。

只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古印欧人(雅利安人是其中一支)不得不向温暖的地方迁徙。

一支向东迁徙的雅利安人在中亚草原分开:一支继续向东最终到达中国。另一支向南进入印度,将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印度原住民征服,制定了种姓制度。

但是雅利安人继续向东,冒险进攻中国,就彻底是一个错误。脱离后方,千里跃进,顿兵坚城之下,乃兵家之大忌。即使没有“妇好率军西出,斩白首两万余”,进入中国的这支雅利安人迟早也会被商朝军队彻底击败。

妇好简介

妇好是一位将军,她能征善战,也能饮酒;妇好也是一位尊贵的王后,她爱美且善于装扮自己;妇好还是一位拥有独立经济能力的贵族领主,拥有庞大的奴隶群。

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传奇女子、伟大的王后!妇好主持过王室已经去世的祖母的祭祀,也主持过至高无上的祭天之礼。相比当时的其他女性,妇好绝对是最耀眼的那一个!妇好不但能主持祭祀,还能可写甲骨文字,可见她的文化水平相当高了。

我国古代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有哪些?

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中国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后来的魏武帝)统军在官渡(今中国中部河南中牟境)地区击败袁绍军队进攻的一次决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相机消灭曹操集团。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整饬政务,屯田积粮,加紧准备抗击袁绍。东汉建安五年,曹操得以集结军队近2万人于官渡,待机与袁绍决战。
到了二月,袁绍率兵卒10万、骑兵万多人进军占领黎阳。曹操采纳谋士荀攸声东击西之计,假装要北渡。袁绍分兵西应,曹操挥师东袭,斩袁绍大将颜良,杀文丑,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锐气受挫,于是变分军进击为结营紧逼,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曹军决战。曹操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决战,主动退守官渡。袁绍一再拒绝部属分兵袭击都城许(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许昌东)的建议,企图等曹军粮尽败退,乘势攻歼。后来曹军缺粮,士卒疲惫,后方时有反叛,曹操相持不懈,顽强坚守,不久获得补给后,出奇兵袭烧袁军粮车,迫使袁绍分兵护运粮草。
袁绍再次拒绝分兵袭击许攸的建议。曹操冒用袁军旗号,诈称援兵,乘夜从小道焚烧袁绍的屯粮。天明,曹操知袁军救兵将至,督军奋战,大败袁军,共消灭袁军主力7万余人,缴获全部军资。袁绍仅率800余骑北逃,从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官职名)赋寮忧砍そ?嫌蔚姆烙?钫魈执蠖级叫皇?⑶胺娑级叫恍?龋?仕?骄?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寿县)。
开始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接受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的建议,改为变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的政策。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淝水之战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秦主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改变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终获全胜。此战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吴国的孙权、蜀国的刘备统领军队在长江赤壁(今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说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著名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南阳)挥师南下,想要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从而统一天下。
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当时荆州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80万大军向长江推进。刘备在长坂(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中国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会见孙权,共谋抗曹。吴国的大将周瑜、鲁肃与诸葛亮等精辟分析局势,指出曹军兵力虽实有20余万,但有后方不稳、远道劳师、不服水土、短于水战等弱点可乘,坚定了孙权与刘备结盟抗曹的决心。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3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5万人沿长江西进,迎击曹军。曹军不善水战,又值疾疫流行,被孙刘联军阻击于赤壁。战斗力大减,初战受挫,被迫驻守江北乌林(今湖北洪湖县境)一带,隔江与联军对峙。曹操下令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
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命令他致书曹操假装投降,以出奇制胜。曹操自信稳操胜券,戒备松懈。黄盖选择时机派船逼近曹军,下令同时点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延及岸上营寨,曹军死伤惨重。周瑜等率军乘势冲杀,曹军溃败。曹操领残余部队从华容道(今湖北潜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损大半,无力再战,退却而走。
联军乘胜扩张战果,周瑜率军沿江进攻江陵,分别派遣部将甘宁绕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孙权统领大军东征合肥(今属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刘备领兵追至江陵后回师夏口(今武汉境),沿汉水向北进发以迂回到曹操军队的后方,并分兵抢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尔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濉水之战:项羽三万人大胜刘邦六十万人,濉水被血染成红色,尸体遍野,濉水被其阻塞,为之不流。汉军全军覆没!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六万大战曹军八十万大军,溃起仅百余人,挟主狼狈北逃。 肥水之战:东晋九万之众对阵前秦百万大军,前秦大败,秦主被杀,国灭。]
牧野之战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柏举之战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阴晋之战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伊阙之战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即墨之战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代之战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秦汉时期
巨鹿之战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彭城之战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井陉之战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潍水之战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昆阳之战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祝阿、临淄之战 耿?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赤亭之战 虞诩 3千――数万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兖州之战曹操数万――数10万迫降30万 官渡之战曹操2万――10余万歼7万余人
赤壁之战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合肥之战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夷陵之战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凉州之战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前秦灭前燕之战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e6B3^ f({ z T `沙苑之战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玉壁之战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陈庆之攻北魏之战--7000人对抗北魏数十万鲜卑骑兵
金乡之战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隋唐五代时期
浅水原之战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虎牢之战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唐平萧铣之战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碛口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蔡州之战 李?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奉天、灵台之战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太原之战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雍丘之战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睢阳之战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嘉山之战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象牙潭之战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六合之战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宋辽金夏蒙元时期
西夏、吐蕃攻宋之战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达鲁古城之战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护步达冈之战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和尚原之战 吴?、吴?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顺昌之战 刘?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郾城之战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陈家岛海战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采石之战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海州之战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六合之战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庐州之战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边堡寨之战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 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迦勒迦河之战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赛约河之战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鄂州之战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丁家洲之战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山海战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虎啸山之战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鄱阳湖之战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明清时期
白沟河之战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上峰岭之战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台州之战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浑河之战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萨尔浒之战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宁远之战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贵阳之战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清征达瓦齐之战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浑河之战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近代、现代时期
南京之战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第一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第二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第三次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第四次反围剿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黄桥战役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苏中战役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鲁南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莱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孟良崮战役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晋中战役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豫东战役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淮海战役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九连山战斗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回答者:翱翔蓝天上 - 门吏 三级 1-12 21:49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胜多,才是最妙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数不胜数,而这样的战役在西方却少得可怜,因为他们让为这是不可想像的,所以偶尔有个战役,便被吹捧的无以复加,仔细一看,双方加起来不过几万人,居然也敢称会战。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在西方,能真正意义上称得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只有奥斯特里茨战役、坎尼战役和哈勒哈河,包括苏沃洛夫在阿尔卑斯山的行军也非常经典。
以下举一些中国战争史上比较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做一下比较,因为资料有限,所以难免会有出入,其中还有一些空缺,网友若有资料,可将其补上。
名称 主要指挥者 双方结果
[color=orange][b]先秦时期[/b][/color]:
[b]牧野之战[/b] 姜尚、周武王 不足10万——17万,一说70万 全军覆没
[b]柏举之战[/b] 孙伍、伍员、磕闾 3万——20万 千里破楚,五战入郢
[b]阴晋之战[/b] 吴起 5万——50万 大败秦军
[b]伊阙之战[/b] 白起 12万——24万 全歼
[b]即墨之战[/b] 田单 不详 将燕军逐出齐国
[b]代之战[/b] 廉颇、乐乘 20万——60万 大败燕军
[color=orange][b]秦汉时期[/b][/color]:
[b]巨鹿之战[/b] 项羽 2万——40万 歼灭
[b]彭城之战[/b] 项羽 3万——56万 歼20万
[b]井陉之战[/b] 韩信 3万——20万 灭赵,俘赵王歇
[b]潍水之战[/b] 韩信 数万——20万 灭齐,
[b]昆阳之战[/b] 刘秀 不足2万——42万 王邑仅率数千人逃回洛阳
[b]祝阿、临淄之战[/b] 耿弇 数万——20多万 灭张步,平齐
[b]赤亭之战[/b] 虞诩 3千——数万
[color=orange][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color]:
[b]兖州之战[/b] 曹操 数万——数10万 迫降30万
[b]官渡之战[/b] 曹操 2万——10余万 歼7万余人
[b]赤壁之战[/b] 周瑜 5万——20余万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b]合肥之战[/b] 张辽 7千——10万 大败吴军
[b]夷陵之战[/b] 陆逊 5万——数10万 蜀国从此衰落
[b]凉州之战[/b] 马隆 3500——数万 平定凉州
[b]前秦灭前燕之战[/b] 王猛 6万——30万 歼敌近20万
[b]淝水之战[/b] 谢玄 8万——97万 苻坚至洛阳,仅剩10余万
[b]沙苑之战[/b] 宇文泰 数万——20万 伏击战,歼8万余人
[b]玉壁之战[/b] 韦孝宽 不详——15万左右 城邑保卫战,歼7万余人
[b]金乡之战[/b] 于仲文 8千——10万 全歼敌军
[color=orange][b]隋唐五代时期[/b][/color]:
[b]浅水原之战[/b] 李世民 不详——10余万 消灭薛仁杲
[b]虎牢之战[/b] 李世民 3500——10余万 歼灭窦建德
[b]唐平萧铣之战[/b] 李靖 不详——40余万 平萧铣
[b]碛口之战[/b] 李靖 3千——不详 歼数万
[b]蔡州之战[/b] 李靖愬 9千——不详 平淮西叛军
[b]奉天、灵台之战[/b] 郭子仪 不详——30余万(一说数十万) 歼敌近10万
[b]太原之战[/b] 李光弼 不满万人——10万 城邑保卫战,歼敌7万余人
[b]雍丘之战[/b] 张巡 3千——数万 城邑保卫战,不详
[b]睢阳之战[/b] 张巡 6800——13万 城邑保卫战,歼12万人
[b]嘉山之战[/b] 郭子仪、李光弼 不详——5万余 歼敌4万
[b]象牙潭之战[/b] 周本 7千——数万 俘5千
[b]六合之战[/b] 赵匡胤 2千——2万 歼5千
[color=orange][b]宋辽金夏蒙元时期[/b][/color]:
[b]西夏、吐蕃攻宋之战[/b] 刘舜卿 不详——20多万 击退夏蕃联军
[b]达鲁古城之战[/b] 完颜阿骨打 不详——27万 大败辽军
[b]护步达冈之战[/b] 完颜阿骨打 2万——70万 大败辽军主力
[b]和尚原之战[/b] 吴绛?、吴璘 数千——10余万 俘万余,大败金军
[b]顺昌之战[/b] 刘锜 1.8万——10余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郾城之战[/b] 岳飞 数千——1.5 大败金军精锐
[b]陈家岛海战[/b] 李宝 3千——10万 海战,全歼金军
[b]采石之战[/b] 虞允文 1.8万——17万 水战,大败金军
[b]海州之战[/b] 魏胜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六合之战[/b] 毕再遇 不详——1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庐州之战[/b] 杜杲 不详——号80万 城邑保卫战,大败金军
[b]边堡寨之战[/b] 成吉思汗 不详——30万 大败金军
[b]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b]成吉思汗 4万——8万 全歼
[b]迦勒迦河之战[/b] 哲别、速不台 不足3万——8万 全歼
[b]赛约河之战[/b] 拔都、速不台 不足5万——10万 全歼
[b]鄂州之战[/b] 伯颜 20万——60万 大败宋军
[b]丁家洲之战[/b] 伯颜 10万——13万 大败宋军精锐
[b]?山海战[/b] 张弘范、李恒 数万——20万 海战,全歼
[b]虎啸山之战[/b] 张庭瑞、焦德裕 5千——数万 大败宋军
[b]鄱阳湖之战[/b] 朱元璋 20万——60万 水战,全歼
[color=orange][b]明清时期[/b][/color]:
[b]白沟河之战[/b] 朱棣 1O余万——60万 死伤10多万
[b]上峰岭之战[/b] 戚继光 1500——2千 歼敌倭寇300余人
[b]台州之战[/b] 戚继光 不详 9战9捷
[b]浑河之战[/b] 努尔哈赤 4人——800 奇迹
[b]萨尔浒之战[/b] 努尔哈赤 4.5万——约11万 歼敌约5万人
[b]宁远之战[/b] 袁崇焕 不满2万—13万(或五六万,或10余万)
[b]贵阳之战[/b] 王三善 2万——10万 扭转了平叛战局
[b]清征达瓦齐之战[/b] 阿五锡、巴图济尔噶勒 22——2千余人 奇迹
[b]浑河之战[/b] 长龄 4万——10多万 收复南疆西四城
[color=orange][b]近代、现代时期[/b][/color]:
[b]南京之战[/b] 徐绍桢 约万人——约2万人 攻坚战
[b]第一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约4万——约10余万 歼1.2万
[b]第二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20万 歼3万
[b]第三次反围剿[/b] 毛泽东、朱德 3万余人——30万 歼3万
[b]第四次反围剿[/b] 朱德、周恩来 约7万——近40万 歼万余人
[b]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b] 徐向前 近3万——不详 歼6万余人
[b]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b] 徐向前 近8万——20万 歼8万人
[b]黄桥战役[/b] 粟裕 7千——1.5万余人 歼敌1.1万余人
[b]苏中战役[/b] 粟裕 3万余人——12万 歼敌53700人
[b]鲁南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3530人
[b]莱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56800人
[b]孟良崮战役[/b] 粟裕 不详——约45万人 歼敌32680人
[b]晋中战役[/b] 徐向前 6万余人——约13万人 歼敌100370人
[b]豫东战役[/b] 粟裕 不详 歼敌93970人
[b]淮海战役[/b] 粟裕、刘伯承 60万——80万 歼敌555570人
[b]九连山战斗[/b] 不详 不详 5战5捷,歼6个连又1个排

发生在商朝的牧野之战,是商纣王和谁的战争?

真知堂说上古史:公元前1046甲子日的早上,当商都朝歌的人们一觉醒来,发现城外密密麻麻的都是军队。《史记》中司马迁说,周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再加上八国联军。伐商的周军近10万。面对敌人,商纣王以70万人迎战。史称牧野之战。

当年纪渐长,再读这一篇的时候,笔者不仅产生了怀疑:那么,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商末周初,两国真的能养这么多军队吗?牧野之战,双方到底出动了多少兵力呢?

中国古代兵制概述战争,是随着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和父系氏族社会兴盛而来的,其最初的起因只有两个:粮食和妇女。

上古时代父系氏族公社晚期,为了争夺女子和粮食,部落之间产生了械斗。械斗规模扩大到部落联盟之间,就产生了战争。

有了战争,就需要士兵。兵士是如何得来的?这就是兵制。

我国古代的兵制,大约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民皆兵。遇到战争,部落里的男子拿得动兵器的都得上,有的部落没人,成年女子也得参战。这是上古时代的兵制,后来的辽,夏,金,元都是这种兵制,所以汉族王朝根本打不过人家。

第二阶段:选强为兵。从黄帝时候开始,就建立了专门的军队。军队是从部落里最强壮者中选出来的。专业的干仗者比没有训练过的农夫战斗力强很多。此时为选兵制。从尧舜禹时期开始到夏商时代,大多是这种兵制。

第三阶段:以士为兵。以侯为将。所谓士,是有自己土地和爵位的低级贵族,他们自备武器装备粮草战马,再带上自己的奴仆参战。所谓侯,就是大的领主,他下面有若干名为附庸的小领主(士)。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是这种兵制。

第四阶段:以农为兵。秦汉时期都是这种兵制,国家发给农民土地,战时征招农民为兵。

第五阶段:部曲和招募兵制。东汉末期战乱频繁,豪强地主于是私募流民为私人武装,是为部曲制。后来三国时期就都是募兵制。

第六阶段:府兵制。北朝采取复古的府兵制,兵农和一。国家分田给农民,战时农民自备武器参战。北魏到隋唐时期,都是府兵制。

唐亡以后,府兵制废。南北宋时期,宋朝采用的都是募兵制度。拿俸禄的士兵自然打不过全民皆兵,自备粮草军马武器的辽金蒙游牧民族。

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大抵上都是以上六种兵制之一。

周朝之前的兵制黄帝是最早建立专业军队的部落联盟首领。

黄 帝最初的军队都来自自己的族人。他从部落里专门选拔了一支脱离农业生产的队伍进行训练,并依靠这支队伍南征北战。不过,当和蚩尤这样的大的军事部落联盟作战的时候,黄帝自身的军队不够,于是从其他部落征兵。

“黄帝乃征师诸侯。”《史记 五帝本纪》

尧舜禹时期和黄帝时期差不太远。史料记载,尧攻三苗。舜也派遣大禹攻三苗。此时的军队应该是部落里选出来的强壮男子。

大禹在带兵打仗过程中,有了自己的亲信。而大禹之子启,也应该是跟随大禹进行征战的武士,所以才有“大禹死后,夏启带领诸侯攻进冀都(陶寺),夺取政权建立夏朝的后事。

“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竹书纪年》

商朝建立之前的黄、唐、虞、夏之时,五帝之国已经形成了以部落中的勇者为兵源的半常备军制度。其他氏族部落可能尚未形成军队。

到夏晚期,商族首领天乙汤崛起,先后征服了韦国和顾国,又大败昆吾国。

最后商汤以70辆战车,6000人的军队伐夏。夏桀战败出逃,后被擒流放于南巢。

“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遂有夏。”《吕氏春秋 仲秋纪》

此时,商汤的军队规模已经不小了。他的部队里除了商部落里的本族人,应该还包括了被他征服的“葛、温、韦、顾”等部落降民。所以,此时商汤的军队里分为两类士兵,“众和庶”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尚书 汤誓》

众,就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商本族人。庶,则是被征服部落尚未完全融入商族的降族。

这和后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进攻中原时,军队分本族军,降族军是一样的性质。

此时商汤伐夏的军队,一多半是临时征招的。还处于半军事民主制半统帅制阶段。所以,军队里的众人有的不愿意出兵,想安心种庄稼。

“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尚书 汤誓》

有的认为有夏部落的事情跟他们无关,不想出征。

“夏罪其如台?”《尚书 汤誓》

商汤还得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恩威并施。不过,对于不听话的人,他则是以“杀你全家”为恐吓: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尚书 汤誓》

由此可见商汤此时的兵制,还属于原始社会全民皆兵,选兵于民的民兵制阶段。而降族则属于半强制性征发民兵的民兵制阶段。

此时,商汤军队尚未形成军、师、旅的概念。

到了商后期武丁王时期,我们从甲骨文卜辞中见到了不少征伐的记录。

卜辞记录中商朝一次出兵最多的为13000人。统帅为武丁之妻妇好。旅的概念出现了。

“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甲骨文卜辞》

此处征招妇好的部众3000人,说明此时已经出现了西周时代“以士为兵”的兵制。妇好就是受封于商王的大领主,所以要带领自己的3000人出征作战。

而旅的出现,则说明此时国家已经有了“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半专业性质的半常备军

妇好统帅的这13000人,其中3000人是妇好的私属,10000人是商朝的半常备军。这是目前所见甲骨文中殷商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

由于妇好是武丁王之妻,她统兵出战的性质相当于武丁御驾亲征。而武丁时期是商朝最强大的时期,因此:

整个商代,商朝国都朝歌附近能征招的军队数量不会超过30000人。其中朝歌最多20000人。

到了商末,商朝实力大减,商纣王临时能从朝歌征招二万人已经是极限了(朝歌人口必须得十万以上)。

以二万人对抗周武王的“周车三百五十乘”(一乘75兵,仆从25人)和仆从国八国之兵,首先从人数上就不占优势。

再加上临时征招之兵,实无法和周人久经战阵的精兵对抗,商纣王的惨败在情理之中。

西周的兵制搞清楚了商军的兵力,我们再研究一下西周的兵力。

西周建国之后,经历了殷王子武庚的三监之乱,于是设立了殷八师就地监视和镇压殷顽民。加上周朝本有的周六师,则西周初年有了十四个师的常备军。

那么,西周一个师到底多少人呢?比较流行的说法是2500人。

如果这个说法无误,那么,西周早期,周天子掌握的主要就是两支部队,一支周六师,15000人。一支成周八师,20000人。恰好和周武王伐纣时的“周车三百五十乘(35000)”人吻合!

看来,西周时期一个师,确实是2500人无误。

权威说法来自《周官》一书:

"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周官夏 大司马》

西周时期王就是周天子,是唯一的。按照此书的说法,周天子的常备军为六军,也就是72500人。

一个军有五个师,则周天子的军队为三十个师。这和史料记载的“周六师,成周八师”并不吻合。

《周官》又称《周礼》,是古代《三礼》(《仪礼》《礼记》《周官》)之一,学术界公认,此书编写于战国时期。

以战国时期的形势来分析,《周官》中的军制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但此时对于军师旅卒的规定却并不一定正确。以春秋时期楚国兵制为例,就可以看出其错误:

"我曲 楚 直,不可谓老。其君之戎分为二广,广有一卒,卒偏之两。”《左传宣公十二年》

按照《周官》的说法,一卒一百人,楚国的军队就仅有二百人,者无疑是不对的。

所以,以战国时期编撰的《周官》来判断西周早期的兵制是存在问题的。

西周一师实为2000人说西周一师为2000人,主要有以下证据:

第一,《管子 小匡》中说,五人为伍,二百人为卒,二千人为旅,万人为军。《管子》的作者是管仲(前723-645年),他生活在春秋早期,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早期时的兵制。

联系到殷墟甲骨文卜辞中的“登旅万”,则殷商时代一旅2000人应当是可信的。这个旅和师,在东周早期应该是同义。也就是说,一师当为2000人。

第二,《周官 小司徒》中说,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卒五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则一卒为100人,一旅为500人,2500人为一师,12500人为一军。明显和春秋早期不同。综合《左传》中楚国军为两广,一广有一卒的记载,则春秋战国时期“军,师,旅,卒”到底是多少人,发生了改变。故《小司徒》说法不适用于商和西周时期。

第三,东汉早期的《白虎通义 三军篇》说,“虽有万人,犹谦让,自以为不足,故复加二千人。”则一军为万人,一个师为2000人是肯定的。春秋时的《国语 齐语》也有“万人为一军”的说法,可见春秋时齐国一军也是一万人。

商汤“以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伐夏,恰好是三个师的兵力。

第四,《逸周书克殷解》说灭商时有“周车三百五十乘”,并未言多少师。

由于古代车战必须得配置辎重,粮草等辅助部队,我们认为,古代军制中“一乘乃车上甲士三人,车下步兵七十二人,仆从二十五人”的说法大致是对的。只不过,这里的步兵数量有误,应该是七十七人,仆从二十人。也就是说,西周早期的师,沿用的是殷商旅的编制,一师2000人作战,仆从500人。

周车350乘,恰好就是14个师,也就是周六师和殷八师。

结语从殷商时期的一旅二千人,到西周时期一师二千人(加运输队五百人),再到春秋时期一军一万人,古代中国的军队规模越来越大。

战国时代,负责粮草,辎重的运输队人数也算到了军队里。所以才从商末周初时期的一(旅)师2000人,变成战国时期的师 2500人,旅500人。

西周灭商,出动倾国之兵,战车350乘,也就是十四个师,共计35000人。

每师2500人,战车25俩,战士(带甲之士)75人,徒兵(无甲胄)1925人,运输队500人。

而再往前4-500年,商汤伐夏,出动战车70乘,敢死6000人,也就是三个旅(师)的军队。这在当时应当是极为强大的一支军队了。夏桀当然打不过要逃。

综合近年来学者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遗址可容纳20000人居住的论断,我们大致可以认定:

夏商时代国家,并非后世想象中的那种泱泱大国。

灭夏时商汤的部众不会超过十万,灭商时周武王的部众最多也就是二三十万人而已!武王伐纣出兵三万五千,已经是倾国之兵了。

司马迁所谓的周国“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纣亦发兵七十万距武王。”的说法,纯属臆测。

周军三万五千人(含运输队七千人),共计十四个师,讨伐商纣王。纣王临时拼凑出不到二万人对抗周军,才是牧野之战的历史真相!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