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国占领巴蜀解决了粮食问题,为何蜀汉北伐时反倒缺粮食呢

众妙之门 2023-07-03 15:40:22

秦国占领巴蜀解决了粮食问题,为何蜀汉北伐时反倒缺粮食呢

为何三国时蜀汉北伐反倒总缺粮?,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和司马错曾针对究竟是南征巴蜀还是东出灭韩发生了争论,最终,秦惠文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南下征服巴蜀。正是靠着这一正确抉择,秦国不仅打下了大片疆域,更是拥有了一个天然的粮仓。巴蜀并入秦土,是秦国最终能够东出统一天下的关键所在。

到了三国时期,没有经历黄巾之乱、没有经历诸侯纷争的巴蜀益州地区,依然是全天下的富庶所在。但入主巴蜀后的刘备政权,却并没有重现当年巴蜀作为粮仓的辉煌,诸葛亮甚至发出了“益州疲弊”的感叹,历次北伐都受到了缺粮的困扰,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反差呢?

其实,蜀中的富庶是相对的。

之所以说蜀中富庶,是因为这里有成都平原,又有崇山峻岭天然屏障,如果发展农业,的确是一块最佳区域,但这种地势也决定了益州这块地方只能作为后方基地,而不能作为主战场。

为什么这么说呢?秦国得蜀中后,郡守李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巴蜀成为了秦国天然的粮仓,而得益于先秦时期巴蜀和关中的水路畅通无阻,巴蜀的兵员粮食可以以最低成本运输至秦国作战的前线。比如司马错伐楚时,就是借助了巴蜀地处楚国上游的便利,粮草可以直接通过水路运输至秦军大营。

战国末期,秦将王翦灭楚时,之所以能够从容的统率60万大军在异国他乡与楚军对峙两年,除了秦国雄厚的陆路运输能力外,巴蜀的粮食可以通过水路运至王翦大营,也是非常关键的。之所以一直在说水路,是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最节省人力也是运输量最大的方式。

正因如此,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巴蜀始终是作为后方粮仓的,巴蜀百姓可以从容的生产,而不用担心战乱侵扰。东汉末年,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也正是看中了巴蜀的这一优势,所以才提出了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但是这一构想的关键是荆州也在蜀汉手中,因为巴蜀虽然是粮仓,但道路艰险,特别是西汉初,关中一带发生地震,导致巴蜀和关中的直通水道断绝,想要运粮到关中或者陇西一带,必须走陆路。如曹刘汉中之战时,蜀汉就是靠丁男入伍、丁女运输这种近乎饮鸩止渴的方式,才打赢了汉中之战,但代价也是惨痛的,毕竟蜀汉几乎全民动员参与到了战争中,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

而如果荆州在蜀汉手中,北可北伐曹魏,东可顺流直下攻击东吴,可以说,依托蜀汉为基地,以荆州为主战场,可以大有作为。只不过随着关羽败亡,荆州战略要地丢失,蜀汉被迫把益州作为了主战场。这也是为何刘备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要伐吴的主要原因。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诸葛亮提出“益州疲弊”的背景。

入蜀前,益州民殷国富,沃野千里,为何入蜀后,反倒被诸葛亮说成是“益州疲敝”了呢?疲敝这个词其实主要是指人力、物力受到消耗,百姓疲惫不堪。诸葛亮说这话时,正是北伐前夕。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连年征战,先后经历了汉中之战、与吴争夺荆州南部之战、伐吴之战、诸葛亮南征之战。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都对益州造成了极大的消耗,蜀中常年都处于全民皆兵的临战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特别是蜀汉在只剩下益州一块地盘的情况下,每一次征战,都需要靠百姓肩挑人扛去运输粮草。据粗略统计,三国时期,千里运粮只有十分之一二能够运到前线,其他的都损耗在了路上。

我们假设益州一年可以产100万石粮食,如果靠水路,那么可以把至少50万运至前线,但如果靠陆路,那么可能只有10万能运到前线,其他的就白白损耗了。显然,这种损耗是非常惊人的,对蜀汉的经济也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蜀汉经历了几次大的战役失利后,丁壮人口损失严重,《三国志》曾记载荆州南部数郡出现了女子为户主的情况,荆州南部尚且如此,蜀中的情况就更不容乐观了。

刘备占据益州时,是公元215年,当时益州人口是百万,而到公元263年刘禅投降时,蜀汉人口居然只有94万了,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蜀汉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减少。可见,诸葛亮当年提出“益州疲弊”时,正是出于蜀汉以一州之地去对抗天下三分之二的曹魏被对方逐步拖垮的忧虑。所以才急于北伐,希望毕其功于一役。

同样是拥有巴蜀粮仓,为何秦国能统一六国,而诸葛亮常缺粮而返?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粮草供给往往成为行军作战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巴蜀粮仓在秦国和蜀汉分别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秦国 VS 六国

主要耕地战国时期,秦国位于西陲之地,等到秦昭王、秦王嬴政发动大规模战争之前,其国内拥有的主要耕地包括关中盆地、黄土高原、汉中平原以及岷江盆地(四川盆地)。

韩、魏、赵、齐、燕等五国位于河东,三晋拥有的耕地除了部分黄土高原,还有部分冲积平原地区。齐、燕则拥有冲积平原地区。

楚国则拥有长江、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地区。

粮食产量据资料记载,黄河水的泥沙含量高达46%,由于坡度的缘故,其泥沙经常沉积在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虽然增加了该地区土壤的养分,但是也有不少隐患。雨季容易发洪水,干旱的时候,裸露出来的河床容易成为蝗虫的产卵地而引发蝗灾。

相较于灾难频发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虽然缺乏水分,但是可以种植粟米、小麦等农作物。

再看渭水流域的关中盆地,秦王政于公元前246年启动了著名的郑国渠工程,引西边的泾水注入东边的洛水,用以灌溉关中盆地。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成之后,可灌溉约四万多顷盐碱地,亩产达到六石四斗,而当时黄河中游地区的产量大约为一石半。从此之后,关中沃野千里,秦国富强起来。

大概在秦惠王时期,司马错收复巴蜀之地,整修褒斜栈道,并兴修水利都江堰,使得岷江盆地成为沃野千里的粮食产地。岷江盆地和汉中平原的粮食,之后便由褒斜道源源不断地送往关中。如果在关中修建粮仓,以储存巴蜀之地运来的粮食,那么,秦国便不会有粮食供给之后顾之忧。

国策秦孝公时期,商鞅推行农战国策,将土地发放给农民,农民手里的田地数量国家是一清二楚的,那么征收田税就非常透明。除此之外,如果军人不打仗之时,就回家种田。

而六国呢,田地大多掌握在贵族手中,一则田地数量容易瞒报,二则贵族本就不愿意交税,因此国家想要征收赋税,何其困难?

除此之外,三晋之人也不乐于种地,特别是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司马迁这样形容他们,白天打架,晚上盗墓。这也是他们不能与秦国打持久战的原因之一。

综上,秦国耕地不但亩产量高,加上商鞅的农战国策,仅关中平原和黄土高原的粮食产量本就高于其它各国,而巴蜀之地的粮食就好比是锦上添花,可以支持秦国长时间的作战。因此,秦昭王、秦王政时期,秦国总是长年累月的作战而从无粮食之忧。

蜀汉 VS 曹魏

主要耕地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并指出益州不但地势险要,更是重要的粮食产地。当他到成都之后,特意设置堰官,并派遣上千人维护都江堰,此举就是为了确保岷江盆地粮食不减产。

除了岷江盆地,汉中平原也是蜀汉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真正发挥作用,恐怕是公元227年,诸葛亮入驻汉中之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带陇西百姓千余户入汉中,就是为了增加劳动力,开垦汉中平原的荒地。

那曹魏这边呢,拥有整个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冲积平原,以及关中盆地。耕地面积远大于蜀汉。

粮食产量汉朝时期,为了治理黄河水患,曾为黄河改道,并兴修水利,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的土地。等到三国时期,粮食产量早就远大于秦汉时期。

国策战国时期,秦国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而到了汉朝时期,由于鉄犁、耕牛等生产工具的投入,使得买不起这些农具的农民将土地卖给豪强大族,成为他们的佃户。

蜀汉,比较清廉的诸葛亮都拥有薄田十五顷,相当于现代的750亩地,那其他蜀地官员呢?由此可见,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极有可能延续了汉朝的田地制度,有点类似于战国时期的六国,恐怕每年能征收的军粮也不是太多。

反观曹魏,曹操鼓励农屯和军屯,其农耕政策几乎沿袭了商鞅的农战制度,因此,可用军粮远高于蜀汉。

粮食运输关中为秦国基地,秦国从巴蜀运粮,除了天灾,并没有其它阻碍。而蜀汉只拥有汉中,如果诸葛亮欲出兵北伐,就必须考虑粮食的运输问题。

从汉中通往关中的古道,虽有褒斜道、故道、傥骆道、子午道等四条栈道,其中褒斜道路程最短,但仍有470多里长。其狭窄的栈道,决定了粮食供应的艰难。

那么,为何不走水路呢?不可行,大概在汉武帝之时,便有大臣提出开通汉中到关中的漕运通道。然而,他们发现褒水、斜水河水湍急多石,不能通漕。最后,他们重新修整了褒斜栈道。因此,汉朝之时,褒斜道为两地的主要运输通道。

正因为运粮成为北伐的主要瓶颈,诸葛亮几乎每次都因为粮食殆尽而不得不返回。

为了提高粮食的运输能力,诸葛亮先后研发出运粮工具木马流牛。记得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由褒斜道出汉中,木马流牛的应用使得诸葛亮有机会驻军于渭水之滨的五丈原。然而诸葛亮还是担心粮草接济不上,就地开荒屯田,因此有能力与魏军相持一百多天。就当他有机会解决军粮供给之时,诸葛亮终因劳累过度,死于军中。

反观曹魏,诸葛亮的北伐对曹魏来说,恰好是本地作战。因此,他们似乎从未有粮食供给之忧。汉武帝之时,从长安开渠,引渭水沿南山而下到黄河,共计三百多里,大大减少漕省运粮的兵卒,节省开支。

因此,除了关中盆地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曹魏还可以通过漕运将关东的粮食及时地运到关中。

秦国灭蜀后利用蜀地粮草灭了六国都不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秦朝惠文王九年,秦国将领司马错率部歼灭蜀,将蜀地完全并入秦国。此后,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蜀中粮仓的作用十分显著。除了昌平战役等两国长期对峙外,秦国并不缺粮。然而,秦的经验却不能为三国时期的蜀汉所借鉴,其根本区别有三个原因

一是蜀中以秦为辅,以蜀汉为主

战国时期,蜀中只是秦国的一个辅助粮仓。为什么?由于秦的国家也与中大粮仓有关,秦的基础是在Guanzhong,而不是在Shuzhong。主要人口集中在关中。当时的关中与明清时期不同。由于气候变化和政治中心的演变,关中非常富裕,粮食产量远高于蜀中。即使有自然灾害,只要关中、关中有自然灾害,只要关中、关中成为贫困地区,秦国就不怕粮食短缺的灾难。

然而,对于Shuhan在三个王国时期,舒中是唯一的奠基之地。蜀汉直属境内,只有成都平原和汉中平原。滇黔地区的蒙霍州属于集米制,不会主动向蜀汉供应粮食。当然,他们估计没有多少粮食。因此,如果蜀汉遭遇自然灾害,就不会有秦国的强大抵抗力。除了战争,他们也不得不保留。这样,可用于战争的粮食就非常有限了。

第二,秦治蜀的性质不同于蜀汉

秦国在四川灭蜀之前,这两个国家名义上是两个附庸国,秦国是被武力强行摧毁的蜀国。在蜀中,秦国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此,秦国完全可以无视蜀人的生活,不惜一切代价榨取秦军的粮食供应。同时,蜀中的贵族家庭对秦国的君主和臣民没有控制权,如果他不诚实,反对秦国的政策,秦国可以毫不犹豫地消灭他们。这一切都是为了给蜀中秦军提供更多的粮食。

三国蜀汉时期,刘备的势力还不及秦国。不管刘备是怎么得到的,刘备和蜀中的贵族家庭都是汉代的官员。尤其是关羽失守荆州后,刘备仅存的土地就是蜀中。要巩固统治,就必须依靠蜀中、刘备、蜀中三个世家。蜀中世家也是蜀汉时期主要的统治阶级之一。刘备或诸葛亮不能像秦国那样挤蜀中。

三是蜀中世家反对秦国无效,却可以反对诸葛亮的北伐

如前所述,秦国占领了四川中部的粮食。它不在乎蜀中贵族家庭的利益是否被占。秦军可以强行夺取粮食,蜀中的贵族家庭没有反抗秦国的勇气。蜀中世家作为蜀汉统治阶级的一员,可能会给诸葛亮带来麻烦。在汉代,粮食的战略资源集中在贵族家庭手中,因为大部分土地都在他们手中。诸葛亮只能和他们商量,不能强行征粮。

战国七雄打了数百年仗都不缺粮,为何孔明总缺粮呢?

孔明缺粮是有深刻原因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长距离运粮消耗巨大;其二、巴蜀子弟大部分上战场了,粮食产量不高。秦国之所以能以巴蜀作为粮仓,是因为秦国还有关中大粮仓,巴蜀的粮食主要通过长江供应伐楚之战的军队,并不用运回咸阳使用。另外战国时代的战争还可以取食于敌国,也就是攻占敌人的粮仓,抢敌国的粮食食用。

秦昭襄王晚期,派李冰父子治理蜀郡,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患得已解决,成都成为了天府之国。刘备入蜀后,地盘很小,除了巴蜀外,还有汉中、荆州,其中巴蜀是根本。诸葛亮的北伐是向北进攻,故水路用不上,只能走旱路,从成都平原出发至长安,路途约712公里,也就是1424里路;古代道路不及现在好,道路盘旋曲折,实际路程应该在1500里以上。

如果诸葛亮不是北伐而是东征,走水路的话,他就不会那么缺粮了。

诸葛亮北伐只有两条路可走,其一:翻越大巴山与秦岭到达汉中;其二、出陇西进甘肃,再从天水进攻陕西。

汉中没有失去前,诸葛亮可以走第一条路;汉中丢失后,只有走甘肃这条路了。从甘肃绕道而走,路程更远,古时就有千里不运粮一说,但诸葛亮除了从成都平原调粮外,不可能从山区调粮了;因为四川虽大只有成都平原当时产粮多,其它山区产的粮食百姓都不够吃。千里运粮,加上蜀道难,十担粮食运到前线不足一担了,这是诸葛亮缺粮的主要原因。

蜀汉政权先后失去了荆州、汉中,刘备伐吴之战六十万大军伤亡过半,巴蜀子弟人口凋敝了。刘备死后诸葛亮不顾蜀国疲弱,先后六次大举征发成年男子入军北伐,因此从事农业的就成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了,这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秦国不缺粮那是因为秦国从山东六国引进了数百万百姓,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老秦人从事战争;但是蜀国明显没有招募到更多的百姓来蜀从事农耕,不论是农耕还是打仗都是巴蜀子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农战两不顺利。诸葛亮如果不那么急功近利,而是采用修养生息的方法来治蜀,待时机成熟后再北伐,一战而胜,那么也不至于蜀国最先亡国。因此我认为诸葛亮虽然忠心为国,智力超群,但是跟管仲、乐毅相比还是差了很多,至少管仲富齐强齐有功,乐毅强燕富燕有功,而孔明把蜀国玩完了。

北伐总是缺粮,是因为诸葛亮大军太能吃的原因吗?

自秦朝大一统以来,历史上从巴蜀、汉中北进关中统一天下的只有一人刘邦。暗度陈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地在巴蜀、汉中,而关中地带是名将章邯,刘邦明里让樊哙修栈道假装佯攻陇西,暗里派韩信率主力从故道偷袭陈仓,章邯没有防备,占领汉中。



汉朝末年,刘备建立了蜀汉帝国,诸葛亮5次北伐,想要进入关中都无功而返,以诸葛亮的智谋和经略,不可能不知道当初暗渡陈仓的典故,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暗渡陈仓呢?

对于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失败很多人从各个角度进行过解读,今天小编就从一个冷知识来解读诸葛为何不暗渡陈仓?史书记载:汉书·高后纪》:(高后二年)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汉书·五行志》: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也就是说在吕后二年,也就是公元186年,暗渡陈仓20年后,武都道发生大地震,死760人,地震一直从正月到八月历时八个月,大大小小余震不断。 那么这场地震造成什么后果呢?由图中可以看出,武都大地震使得故道被堵塞,无法通行,更主要的是这里原本有西汉水连接关中、汉中、蜀地之间的重要通道。所以秦国在吞并巴蜀以后,巴蜀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入秦国,成为大秦的粮仓,而大地震也同时截断了河流,使西汉水改道。



由图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北伐时汉中进入关中有四条道故道、褒斜道、骆谷道、子午道四条,大地震不仅堵塞了故道,也截断了河道,由于故道水源断了,这四条道都是山路,后勤粮草成为大问题。虽然诸葛亮是个牛人,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诸葛亮每次北伐还是缺粮,只能速战速决,很难打持久战,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粮草不济退兵的。比如最接近的一次二次北伐出散关,包围陈仓,魏将郝昭坚守,蜀军未能攻克,诸葛亮粮尽退军的原因。



而刘邦和韩信真是运气太好,故道似乎就是留给他们北定中原的,一旦他们完成了壮举,这条路就被地震所掩埋。即使诸葛亮再有能力,也无力回天。一场地震,使出蜀难于上青天,成为诸葛亮的一生遗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3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