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战国七雄时期的兵力有多少,几十万人的大战是真的假的

以史为鉴 2023-07-03 15:39:10

战国七雄时期的兵力有多少,几十万人的大战是真的假的

战国七雄的兵力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历史上动乱的时期总是能为后世产出很多谈资和争论,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战国七雄!史书上记载这些诸侯王们动辄几十万人的大会战,在我们幻想那个时候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场面之时,也不禁怀疑,毕竟古代人口比不上现代或者近代,这史书上随手一笔的几十万大战,到底是真有其事呢?还是真的只是随手一写呢?

摆事实讲道理,其他朝代我不敢说,单就春秋战国时期,史官们应该还是比较敬业的。

要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实际兵力和可动员兵力,就得先从春秋时期说起。俗话说“春秋争霸,战国灭国”,春秋时期各路诸侯只想着怎么能够把别人打服,说白了:只要你承认我是霸主,你就可以继续回国当地方小领导。这也导致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军队,实际上属于一种“贵族武士”,类似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阶级”。

天子万乘,诸侯千乘。一乘是一千辆战车,大概也就是一万名士兵左右。而就算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晋国,士兵数量也就六乘,六万人左右,更不用说成百上千的小诸侯国了。也就是说,单在春秋时期,各国打架还真有点类似日本战国时期的“村长械斗”。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曾经的超级大国晋国居然被三家给活活分了?由此开始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开始演变为灭国战争了。而战争越来越频繁,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只靠着贵族武装来打架,首先人不够用,其次也死不起。于是就开始衍生出了“农民兵”。

比较著名的农民兵:魏国魏武卒,齐国技击士,赵国骑兵,秦国武士等等。这些士兵本质上都是农民兵,只不过由于各国首脑出台的各项激励政策,比如给田地,免赋税,免全家劳役等等,使得这些农民兵成为了第一批职业化军人的雏形。

这里面秦国就比较吃香了,得天独厚啊!秦国处在农耕文明和狩猎文明的分界线上啊!射箭本来就是养家糊口的本事,骑马更是从小就会的基本娱乐项目。本来农民伯伯们每天除了耕地就是打猎,生活苦不堪言。突然发现:“什么?上阵杀敌集齐七颗人头可以展召唤神龙?”面对这种自身就有先天优势的屌丝逆袭项目,秦国农民伯伯们都沸腾了。

综上所述,战国时代的动辄几十万人的大战其实是有人力基础的。再者说:最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出兵60万,赵国出兵45万。最终秦国被耗死了30万人,赵国被坑杀了40万人,为什么这个时候秦国不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就是因为死了30万有军事素养的农民伯伯,对于强大的秦国也是伤了元气了。而曾经硬钢秦国的老赵,因为死了40万农民伯伯,被垃圾中的战斗圾燕国乘虚而入。

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看起来比某些强大朝代所需要的兵力都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一统的帝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士兵了,有足够的人口供给一定量的常备军,剩下的农民伯伯就专心的种地就可以了,这些职业军人军事素养武器装备都在上乘,除非一遭全部被歼灭,否则基本上轮不到农民上战场。

农民兵自从有了大一统的朝代开始,就渐渐退出了舞台,但是每当乱世来临的时候,这种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农民军大作战,还是会一次次的重演呦。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 475至前 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政权。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个阶段。
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 (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 ;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 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腹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抵制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 设伏全歼魏军 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战国前期的战争较之春秋时期,规模更加扩大,一次投入的兵力多达一二十万。步兵为主的野战已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军队机动性增强,围魏救赵战法的出现说明了指挥艺术的提高。
战国后期战争,以大国兼并为特征,主要是针对和围绕着齐、秦“合纵” (弱国联合抵抗强国) “连横”(跟随强国进攻弱国)进行的,最后秦国独强,终成一统。后期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齐、秦对峙阶段。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攻占魏国的河山以求巩固,再向东制服各诸侯国。连续派兵伐魏,攻城掠地,控制了函谷及黄河天险,占据了东出中原的有利地势。齐深怕秦、魏连横,遂支持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由于心不齐,只有魏、赵、韩三国出了兵,结果被秦军打败。于是齐、秦各谋扩大地盘。秦派兵攻占了“天府之国”及义渠25城,巩固了西北地区。齐乘燕内乱,一度灭了燕国。至此,形成秦、韩、魏及齐、楚两大对立集团。秦使诈离间了齐、楚关系,两次打败楚军,夺得汉中地,使秦的关中地区与巴蜀连成了一片。随后秦国又背盟转兵攻占了韩、魏许多城镇,逼使韩、魏投入了齐的怀抱。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迫楚服齐。接着又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破函谷关,迫秦求和,归还了以前攻占的韩、魏部分土地。联军又乘胜攻燕,全歼燕军10万之众。周赧(nan) 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0年) ,秦将白起率军攻韩,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24万,迫魏献河东地 400里,韩献武遂地 200里于秦。楚、韩、魏在齐、秦之争中日益削弱。这时,北方赵国掘起,先灭中山,后败林胡、楼烦,震动列国。齐、秦为了各自利益又想联合起来伐赵,矛盾斗争复杂多变。秦重创齐、楚、赵阶段。齐、秦瓜分赵国的图谋很快被燕的反间计所破坏。燕昭王为了防止齐国攻燕,派苏秦入齐破坏齐、秦关系,引齐攻宋,孤立齐国。齐缗(敏)王中计,遂与赵、韩、魏、燕合纵攻秦,迫秦交出所占韩、魏部分土地。又连续攻宋,灭其国,引起列国震惧。秦国决心联合天下力量以摧毁强齐。经多方努力,终成联合伐齐局面。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合攻破齐都,缗王身死,齐亡。其后,齐将田单在即墨之战中智破燕军,使齐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此后,秦又想灭魏,因强赵存在而作罢,移兵攻楚,迫楚从郢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占楚大别山以西之地。齐、楚既弱,惟有赵国可与秦抗衡。秦低估了赵国的力量,冒险强取,在阏(烟) 与(今山西和顺) 被赵军击败。随后,秦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先取韩、魏,后攻齐、赵。五十五年,秦、赵大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40万赵军战败降秦。不久,赵又借魏、楚之力在邯郸击败秦军,但已无力称雄了。
秦灭六国阶段。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已无抗秦之力。各国又只图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难于形成合纵抗秦的力量。秦则坚持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占了韩、魏、赵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 242年),齐、秦领土已接壤,阻断了赵、楚联系,对韩、魏成三面包围。秦灭六国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采纳大臣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为指导思想,重点打击赵、楚两国。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国四次出兵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秦军先胜,后被赵将李牧击败。秦遂转向弱小的韩国,于十七年灭韩。这时赵国遭灾,秦国趁机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李牧,于十七年灭了赵国。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军又重创燕军主力,燕王喜与代王嘉退往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灭魏,进而由北南下, 先以 30万大军攻楚,不料大败而归。后派老将王翦率 60万大军再次攻楚, 终将楚国灭亡。二十五年,秦军又扫清了燕、赵残余势力,仅剩下一个齐国。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国正面防御,自燕地南下,一举攻占齐都。至此六国皆平,终成统一大业。
战国后期战争的特点除规模较前更大之外,由于青铜和铁兵器的使用,伤亡剧增。战争持续时间有的长达三五年。由于骑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的突然性。合纵、连横使战争与政治、外交的结合更加紧密,战争的取胜更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正确与策略的灵活。

长平之战赵军投降40万这是真实的吗?你了解过吗?

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此战赵国动用了约45万人,而秦国参战人数虽然没有明确数字,但是据估计也达到了60到80万之多。

大家对这场战争的印象大约是秦赵对阵,赵国嫌老将廉颇太保守,于是派出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当主帅。赵括轻敌冒进,中了秦将白起的计谋,赵军被围46日不得突围,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而后被坑杀。

由上可见,这一仗好像是秦军一边倒的屠杀,四十多万赵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但实际上从一些支离破碎的细节判断,当时的赵军并没有那么弱鸡。为何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战国七雄实际上只有秦、赵、楚、齐比较有实力。其中楚国到了战国后期是大而不强,齐到了战国后期是极少参战。能够左右大局的只有秦赵两国。

秦国经历商鞅变法后实力强盛自不必说;而赵国当时经历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也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赵武灵王本人还曾经有过率领骑兵从云中(即秦国北边)闪击秦国的计划。

赵军在与变法后的秦军交战中也不输下风,其中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率领5万赵军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20万,使得秦国的东扩被迫中断了好多年。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野望,野王降秦,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上党郡守不愿降秦而归赵,赵王派军5万接收上党,由此引发了长平之战。由于当时秦赵都是超级大国,因此双方在前线交战不多但却不断增兵。

当时秦将是王龁,赵将是廉颇,秦赵两军共计50余万人在长平一线对峙,秦军除了小胜几次外,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相持三年后,赵王沉不住气了,派赵括统军20万到前线,转守为攻。这其实是赵国的国力已经再难支撑数十万士兵消耗的症状。而秦国由于占据了关中和蜀地,后勤尚能勉强维持。

赵括一到,赵军即要提前决战,而秦将则换成了武安君白起。白起深知赵军弱点,它将赵军引出壁垒后便派骑兵和精锐隔绝了赵军主力和大营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秦王得到赵军被围,亲自动员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既然都到了这个地步,笔者判断当时的秦军主力早已尽数投入作战。

当时的的赵军可以这么总结:能作战的没粮食(赵括部);有粮食的不能战(大营部);可援救的来不及(长城部)。在苦苦支撑了46天后,赵括被射死,残余赵军投降。请注意,当时投降的赵军绝不可能有40万人之多,因为战后秦军已经伤亡过半。以六十万秦军计,伤亡仍有30万。不可能说赵军伤亡5万即造成了秦军伤亡30万,交换比六比一还输掉了战争。比较合理的判断是赵军精锐当时经过多次冲击遭到了大量伤亡,至少是20万以上(否则难以给秦军造成惨重伤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