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时候的城墙到底是什么做的,为何能屹立不倒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4:52:01

古时候的城墙到底是什么做的,为何能屹立不倒呢

古代城墙为何屹立不倒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经常战争不断。古代战争不同于现代战争,古代的战争无非就是攻城略地。一个城池用来守卫自己的最有利武器就是坚固的城墙。我们常说的城池,池指的是护城河,而城指的就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城墙。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墙的坚固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甚至关乎整座城池的人的生死存亡。

古代城墙

在我国从古代保留到现在的城墙有很多,其中有名的就有南京的明城墙、西安的明城墙等。今天我们就以南京城墙为例,分析一下古代城墙坚不可摧的原因。据小编查到的资料,南京城墙在朱元璋在位时开始修建,为了保卫首都南京的安全,朱元璋不惜动用了用来修建皇宫的费用。共计调动29万民工,累计用砖3.6亿块,耗时26年之久,最终才修建完成。南京城墙至今已经超过600年,依旧坚不可摧,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朱元璋

第一条原因就是这些修建这些城墙所用的砖块,这些砖石和今天我们所用的红砖不一样,修建城墙用的都是青石砖与夯土。城墙的内部是用夯土,夯土就是把土夯实,它的硬度不弱于砖石,在此之前的城墙宫殿都是用夯土。夯土之外再用砖石包裹,这种实心的结构足以抗住都当时的大炮的轰击。

明城墙

修建城墙时,为了防止工人们偷工减料,建造城墙所用的的砖石上都有负责人的名字,如果哪段城墙质量出了问题,就能直接找到这段城墙的负责人,如此敢搞豆腐渣工程的人只有死路一条了。

建造城墙用的青砖

第二条就是修建城墙时所用的混凝土,虽然古代没有现在建筑所用的水泥混凝土,但在古代也有黏合剂,那就是能吃的糯米。古代人用糯米熬成汤然后再混合沙土、石灰等材料,就可以制造出极强的黏合剂。《天工开物》这本书中就记载了对糯米灰浆的组成、性能,以及制作方法。

糯米灰浆砌墙

这种加入了糯米汁的混凝土就是所谓的糯米灰浆,这种混凝土强度大、韧性好、防渗性能也好,黏合砖石可以保持数百年不变质。甚至超越了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混凝土。

糯米浆

在我国荆州就有一段糯米浆城墙,这段城墙通体由糯米浆浇筑。墙基分3层。由下到上分别是糯米浆层、夯土层、糯米浆层。虽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但依旧坚硬,考古专家通过分析比对后说这段糯米浆城墙的硬度实属全国之最。

古城墙

这些城墙不仅坚硬异常,而且在城墙上还有箭楼、角楼、瓮城等辅助设施。这就大大提高了城墙的防御系统,墙体两侧还设有排水系统,可保证雨水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排出去。

瓮城图片

小编认为,无论是古代的城墙还是现在的建筑,都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数千年来的智慧。古代的城墙能够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屹立不倒,不得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评论,记得留言评论吆!

古代没有水泥为什么明代城墙却能稳如泰山600年?

豆腐渣工程,即由于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的不坚固、危险、容易毁坏的工程,说白了就是质量不达标的工程。时至今日,社会中仍然存在各种豆腐渣工程,引起老百姓们的不满。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来自600年前的坚固建筑,明明连水泥都没有,为何它历经百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坚不可摧?别急,咱慢慢说。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于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历时达28年,动用全国1部、3卫、5省、37府、162州县,共28万民工,由大约3.5亿块城砖构成,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长、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原本由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4重城墙组成,长度达到35.267千米,不过经过岁月和战争的摧残,如今完整保存的长度为25.1千米,但这些得以保存下来的城墙,依然坚不可摧。

那么为何600年前的城墙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要从3个方面说起。

第1点:建造材料特殊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和考察,发现南京明城墙在建筑之初就考虑到了分段使用不同的材料,比如作为城基、勒脚的部分,就要采用坚硬的花岗岩和石灰岩条石,然后中间部分用片石、城砖、黄土混合夯筑,这种夯土加砖石包裹的实心结构,足以抗住炮火的攻击。

最关键的来了,当时人们使用的“黏合剂”,它的效果可不一般,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其中这个“三合土”,就是糯米汁、羊桃藤汁等混合而成的“超级黏合剂”,它的强度大、韧性好,堪比今天的混凝土。

第2点:科学排水系统

咱都知道,建筑最怕的就是风雨常年的侵蚀,南京明城墙的设计者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城墙自带“排水系统”,城基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排水洞,墙体顶面也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底部设有水关和涵闸,完全不怕积水的影响。

第3点:责任到人

朱元璋下了那么大力气从全国调来最好的材料,请来那么多工匠,自然会有人想从中牟利,换成一些便宜货,为了杜绝这种现象,朝廷要求所有的负责人员在自己负责的砖上留下姓名,所以往往一块砖上会有烧砖窑匠、造砖人、验收人等等的姓名,密密麻麻,字体各有不同,一旦哪块砖出现问题,写了名字的人一个也别想跑,在这种制度下,绝对不会出现“豆腐渣工程”。

以上3点,就是明城墙能历经600年风风雨雨依旧屹立不倒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了,除了这些原因,南京的地基扎实,城墙设计者的巧夺天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写到这里,小编不由得感慨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反而创造出了如此多的奇迹,真是人心不古啊!

南京明城墙为何质量如此好,屹立600多年而不倒?

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防御的重要性,所以他在南京修建了明城墙,目前距离明城墙竣工的时间已经过去了600年,但是明城墙依然屹立不倒,成为了最坚固的城墙之一。那个时候技术工艺有限,明城墙的质量如此好实属不易。朱元璋在修建城墙的时候也是希望城墙可以永远不倒,所以他特别重视城墙的修建,为了修建质量过硬的城墙,他使用两种办法,一是依山而建,使用上好的砖,二是严格追责,把工匠及官员的信息都写在砖块上。


明城墙根据周围环境而建,使用质量好的砖块。明城墙在修建的时候已经有了因地制宜的理念,修建者修建的时候不是去破坏自然,而是根据山势来决定城墙的走向。在使用材料方面,朱元璋也是让人使用了当时最好的砖块,所以明城墙非常坚固。


严格追责,杜绝豆腐渣工程。在任何时期,修建大工程的时候,免不了会有一些人偷工减料,这将大大降低工程的质量。朱元璋就想出了追责的办法,他要求制作的每一块砖上面都要写上工匠的名字还有负责修建这段城墙官员的名字,一旦哪块砖出现问题,就追责到上面的负责人。轻者被责罚,重则被杀头,朱元璋又是说到做到的君主,于是几乎没有人敢在城墙修建上偷工减料,于是明城墙可以屹立600年而不倒。


朱元璋修建城墙的故事,我认为对我们现代的工程修建非常有借鉴意义,我们在修工程的时候,也要严格落实追责制度,把控好工程的质量,尽可能延长工程寿命。

秦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为何能够千年不倒?

唐朝诗人李益在对长城描写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诗句:“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长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工程,这底下埋葬着无数战士的亡魂。如今万里长城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提到长城,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秦始皇。长城的建造,离不开秦始皇在军事上的卓越见识,但也离不开他严苛的暴政。因为当时秦始皇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长年战乱让人民衣单食缺,而秦始皇却在此时大兴土木修建长城,无疑是对百姓的摧残。可即便环境如此恶劣,秦朝所建长城还能历经两千年依然巍峨耸立。不禁让人好奇,没有现代钢筋混凝泥土技术,秦始皇往长城里加了什么?能让其2000年屹立不倒。

1、长城绵延上万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修建过程持续了两千多年。《史记·楚世家》中曾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说明长城自春秋开始就已建造。尤其是战国时秦、赵、燕三国与匈奴近在咫尺,为抵御匈奴的入侵,三国共筑长城抵御匈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因为历代受匈奴袭扰,秦始皇在统一大业后立即着手指定征讨匈奴战略。公元前214-213年,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此次战役大获全胜,秦始皇一举收复河南(今河套地区)地区,建44县设屯垦。

为防匈奴南下,蒙恬便征讨了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建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而匈奴则被迫北迁十余年。贾谊曾评价:“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其中描写的就是北伐匈奴建长城,为边境地区带来和平生活的场景。

2、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这项伟大壮举,令后世无数史学家啧啧称奇。有人便疑惑,秦朝修建长城材料到底是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秦朝并没有钢筋混凝土一说,那么这些劳动人民是怎么将这420亿块青砖堆砌起来呢?而且单用泥浆加固是不足以抵御战争洗礼的,那他们所用的又是什么材料呢?

学者查询资料后,发现原来修建长城用的加固材料不是泥浆而是糯米汁。古人每逢春节来临贴春联时,就有糯米汁来贴春联的习俗。当年修建长城的过程中,匠人们就是用砂浆加糯米汁组成的粘合剂来加固长城,这种办法比泥浆更为粘稠稳固。

但是这人多的地方,倒也方便运土调制粘合剂。那甘肃玉门关人迹罕至,处于荒漠地带,黄土奇缺。在这里又该怎么建长城呢?当地人们因地制宜又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发现这里有大片芦苇和沙砾,于是就地取材用沙砾和芦苇交错叠在一起达到加固城墙的目的。今天我们学过化学都知道芦苇成分是盐、沙砾成分是碱,盐碱反应能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长城的建立不仅打通了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又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沿线居民因为长城修建使得交通便利,开始大规模屯垦开荒。而边塞地区因为和平稳定,各民族相互往来,一时间商业繁荣,也使得华夏文明得以传播。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的万里长城已作为国家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参观,长城俨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可谁又能想到,当年修建长城为当时百姓带来了多大的负担。秦始皇用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十余年时间才换来这万里长城。也因为这次征工导致民怨沸腾,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来源于此。最终各地百姓揭竿而起,使得大秦帝国存在不过短短15年便被推翻。

结语

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曾对长城进行修建、完善。可因此灭国的怕只有秦始皇一人。但如若没有秦始皇的坚持,我们今天还能一睹这绵延万里的雄伟建筑吗?只能说历史没有非黑即白,“今朝绝尘出五关,是非功过后人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2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