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为何秦国单挑山东六国还能赢呢

众妙之门 2023-07-03 14:44:02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为何秦国单挑山东六国还能赢呢

还不知道:秦国单挑山东六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秦国却能一挑六,确实了不起。

秦国为什么能赢,千年以来,文人墨客看法不一,例如西汉大才子贾谊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把仁义看做是秦国成功失败的胜负手;而大诗人苏轼老爸则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在他看来,秦国的成功是因为对手的问题。

上溯400年,没有人相信秦国可以统一天下,平王东迁以后,秦国的祖先打败了犬戎,收复了西周旧地,其时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偏处西北一隅,又被强大的晋国阻住东进的道路,春秋时期,各家轮流称霸,秦国只能眼巴巴的流口水。

三家分晋后,秦国的形式依然没有好转,被小小魏国打的满地找牙,险些灭国,同期的齐国楚国都被认为有王者像,秦国还是不被看好。

真正的转折来自商鞅变法,通过秦孝公与商鞅的一系列制度建设,秦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加之从魏国手里夺回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秦国这才建立起对东方各国的优势,具备了王霸之气。

此后六世,秦国英才辈出,而山东六国在秦国军事外交双重打击下,一个个被灭掉,最终天下归于秦国。

当然,纵然秦国国力超群,想以一敌六,还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楚国齐国国力并不弱于秦国,六国如果齐心合力,纵然秦国有函谷关天险,也难以抵挡。秦国能够最终获胜,是多方面合力的共同结果。

其一,商鞅的变法红利。

战国时期,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逐渐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但原有的土地早已被瓜分一空,在土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壮大国力,对外扩张,就成为各国变法的主要任务,其时楚国吴起,魏国李悝都曾经力图变法,却都以失败告终。商鞅虽然也落得车裂的命运,但他的变法制度却被秦国保留下来,通过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等措施,保障了秦国内部上令下达,刺激了士兵作战立功的心理,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

第二,秦国外交政策的胜利

战国后期,秦国在张仪和范雎的谋划下,制定了“连横事秦”和“远交近攻”两大国策,并一直延续到秦始皇时期,通过这两项国策,秦国对山东诸国实现了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为军事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三,人才红利

秦孝公时期,“天下士子不入秦”,本土派又无法挑起复兴的大梁,可谓山穷水尽。变法以后,秦国一跃而起,天下英才纷纷汇聚咸阳,抛开卫国人商鞅不说,其它如楼缓是赵国人,张仪、范雎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卫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都委以重任而不疑,这些人的到来极大丰富了秦国的智力资源,并最终转化为政治外交和军事优势。

第四,名将辈出

樗里子、魏章、甘茂、司马错、白起、王龁、蒙骜、王翦、王贲、李信,战国后期的秦国将领,如星斗满天,气吞霄汉。虽然同期山东诸国也有孙膑庞涓管仲乐毅廉颇赵奢李牧等名将,但秦国一国能层出不穷,的确是战国时期的异数。追究起来,还要归功于商鞅的变法红利,正是商鞅奖励军功的举措,让秦国各路英杰纷纷投笔从戎,如同今日的足球强国,无一不是依靠优良青训。

第五,民风彪悍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地处西北高原的秦国,与胡人属地接壤,长期的杀伐征战,造就了粗犷彪悍、人人尚武的国民性格,打起仗来不要命。战国时期,秦军单兵战斗力一直占据优势,除了训练方面的差异,民风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第六,贤君辈出

自秦孝公嬴渠梁推行变法后,秦国再未出过昏君。惠王以连横破合纵;武王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昭襄王用兵日久,六国皆拜服;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短,但也算不上昏君,到始皇,奋六世余烈,振长鞭御宇内。一个家族企业,能连续六世有为,实在了不起。

秦国争气是一个方面,对手是猪也是不争的事实,韩赵魏这种半途出家的受气包输给秦国本不足为奇,国力相差太大,就好比是甄子丹对阵泰森,只要不是拍电影,你怎么练都是输,齐楚两大国窝窝囊囊死掉就怨不得别人了,尤其是齐国,大祸临头,还妄图独善其身,只能说:太水了!

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还有机会打败秦国吗?

在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结果,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伤亡近2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60万。此役成为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橹?。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歼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山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一统天下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发为特征的战国时期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封建王朝秦朝即将来临。


不过,也有人认为,在白起指挥的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依然有机会打败秦国,甚至阻止秦朝的建立。比如在《六国论》中,苏洵就表示?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还有机会打败秦国吗?

首先,在笔者看来,在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不仅有机会打败秦国,事实上,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依然遭到了不小的挫折,这也是秦国直到公元前221年才消灭六国的重要原因。对于长平之战来说,于公元前260年结束。到了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国都城邯郸。结果,让秦国没有想到的是,在邯郸之战中,已经奄奄一息的赵国,反而和秦军苦战了两年之久。换而言之,仅仅是一个元气大伤的赵国,都可以拖住精锐的秦军。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大军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不得不率领秦军撤回河东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屡次突围不成后,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因此,对于秦国来说,想要在邯郸之战中趁势消灭赵国,没想到却遭到了重创。在邯郸之战中,秦国付出了数十万人伤亡的代价,从而拖慢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步伐。


在邯郸之战中,仅仅是魏国、楚国、赵国三国联手,就可以击败秦国大军。因此,如果是山东六国齐心协力的话,完全可以阻挡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后,吕不韦掌权,依旧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五年间攻魏四次,攻韩三次,攻赵一次。黄河以北,全部占领韩国的上党郡,并重建太原郡(西至黄河,北至山西繁峙,东与燕赵交界,南接上党郡),切断了燕、赵与魏、韩间联系,并在战略上造成对赵、魏、韩三国侧翼包围态势。


面对秦国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原各国为打破不利局面,以图生存,尽最大努力于秦王政六年(前241年)再一次组成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由赵将庞暖指挥攻秦。彼时,秦国因为攻占的疆域太多,需要分兵把守,加上人心尚未稳定,这给了五国联军可趁之机。在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之战在,五国联军进攻开始顺利,深入至函谷关内,距秦都咸阳仅七、八十里的蕞地(今陕西临潼北)。

当然,当秦国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的时候,五国联军最终败退。不过,这也是因为五国联军太过深入秦国腹地,加上各个诸侯国之间貌合神离,不能真正团结一心,这才让秦国得以成功反击。不过,在公元前241年,也即长平之战的二十年后,山东六国依然可以对秦国取得重大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长平之战并没有彻底重创山东六国,更没有让山东六国失去和秦国较量的底气。其中,就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的赵国,依然能够在战国末期多次击退秦国的进攻。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距离长平之战大约三十年后,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这是第三次攻赵。其兵力部署是:南路军推进邺邑平阳,从南面威胁赵国都城邯郸,北路军推进太原,经太行山进攻番吾要地。对此,秦国名将李牧临阵不惊,指挥若定,先给番吾秦军以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尔后,立即回师南进,锐不可当。漳河沿岸的秦军闻讯,不战而走,上党等地的秦军也纷纷撤退,不敢应战,秦军第三次进攻宣告失败。

最后,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杀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值得注意的是,在消灭赵国的战役中,王翦率领的秦军一开始无法突破李牧的防线,所以只能采用反间计,等到成功解决掉李牧这位对手后,王翦才率领秦军攻破了赵国都城。在此之后,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军攻打平舆(今河南平舆北),蒙恬率军攻打寝丘(今安徽临泉),大败楚军。李信接着乘胜攻克鄢郢,随即率领部队向西进军,要与蒙恬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市北)会师。结果楚国名将项燕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大营,杀死七名都尉,李信军大败而逃。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秦军在一统六国之战中,依然在赵国、楚国等诸侯国上遭到了不小的挫折,这还是建立在山东六国各自为战的背景下。如果在这个时候,山东六国可以继续合纵连横的话,无疑会给秦国带来更大的挫折。总的来说,在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不仅拥有打败秦国的机会,事实上也多次击退甚至重创了秦国大军。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在取得胜利之后,山东六国因为不够默契和信任,或者说是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从而没能从根本上削弱秦国,这让秦国能够迅速恢复实力,从而继续对山东六国发起进攻。并且,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的君主更替比较频繁,比如秦庄襄王、秦孝文王等君主,都是在位时间相对较短的君主,但是,山东六国显然没能把握这样的机会,从而让秦国最终笑到了最后。

山东六国最后一次联合攻秦,结果谁赢了?

山东六国为了遏制西方强大的秦国的崛起,曾经先后多次联合在一起共同去合纵伐秦,而最后一次伐秦就是蕞之战。那么秦国为什么会成为山东六国的眼中钉呢?这是因为秦国自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是日益强大,秦国在向东连败山东六国的霸主国之后,便是成为了山东六国心中的一大隐患。因此山东六国也是在公孙衍、苏秦等人的建议之下,一同合纵伐秦。

山东六国前后一同伐秦的次数共有5次,而最后一次伐秦之战被称为蕞之战,而这场战斗最后胜利的仍然是秦国。此次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年,此时的秦国已经通过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彻底将山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强国赵国的国力打的衰退了下来,因此在这时候,山东六国的任意一个国家单独拿出来都无法阻挡强大的秦国。

而山东六国中的第一个霸主国魏国也是在和秦国多年的战斗当中成为了一个弱小的国家,并且损失了大片的疆域。因此魏国和赵国为了自保便是首倡合纵伐秦,并且还邀请其他四个国家一同参与合纵伐秦的行动。

不过在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之下,齐国这一次却是拒绝了山东六国的请求,拒绝去出兵伐秦,因此此次伐秦只有五个国家。但是山东六国的联军在去往秦国的路上,与秦国吕不韦带领的大军狭道相遇,而吕不韦也是针对山东六国使用逐个击破的方法,因此集中兵力先是打退了楚国。后来在楚国退走之后,其他四个国家也是军心大乱,因此他们的合纵很快就被吕不韦打破了。其实山东六国伐秦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他们不同心协力,他们各怀鬼胎,怎么能合纵成功?

秦始皇究竟有多英勇善战,能够在十年里灭了六国?

秦始皇究竟有多英勇善战,能够在十年里灭了六国?

首先,从秦国来说,自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这是秦国强大的基础。这后历代秦国君王几乎没有犯过大的过失。无论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还是秦庄襄王,他们都为秦国的发展壮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题主否定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观点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客观的。这就好比一个饥饿的人用馒头来充饥,他吃了七个馒头才吃饱,你总不能说:“别跟我说前六个馒头的功用,咱只说他为什么吃完第七个馒头就饱了。”



我们要从历史的长河中来看,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耕战思想逐步在民众的思维中形成定式。这让秦国很快从相对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个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

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和秦昭襄王这四代国君大规模对外进行军事扩张,尤其是秦昭襄王时期的远交近攻,大规模进行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原则的扩张和兼并战,东方六国首先在军事实力上大大削弱。尤其在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在军事实力上彻底失去了对秦国的抗衡力量。

其次,东方六国内部的日趋腐败和坠落,尤其是六国贵族的日益没落,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在加速衰败。到了秦始皇当政时期,东方六国在军事上已经没有什么名将可以领军与秦军相抗衡了。除了赵国的李牧,楚国的项燕还可以对秦军造成重大打击外,其余几国再也没有名将产生。

尤其是在灭赵战争中,秦国使用了反间计,让赵王迁自毁长城,杀了李牧。不到三个月,赵国灭亡。

如果用著名的战国史专家杨宽的观点,可以归结为四点:

一是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各国国力的大小来决定胜负的,而一国国力的大小,是和它的经济、政治因素分不开的。因为此时各国军队的主要成分已经是农民,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交战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力量,其关键还在于人心的向背。

在战国七雄中,领土以楚国为最大,兵额以楚国为最多,武器以楚国铸造的最为锋利,楚国的资源也很丰富,山泽的出产很多,手工业生产也很发达。但是楚国贵族的腐朽暴虐及国内的分裂和紊乱,便利了秦国在兼并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



二是秦国在兼并战争中推行了符合民众愿望的政策。原来山东六国,齐国最强大,同秦国势力均衡,在战国中期曾和秦国对峙了相当长的时间。齐国在合纵、连横的战争中也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和领导地位,但是齐国始终没有能够兼并的大块土地。荀子曾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也。”

为什么山东六国兼并了土地都“凝”不起来,而秦国在兼并土地后能“凝”得起来呢?这是由于秦国在进行兼并战争中推行了比较符合于民众愿望的政策。

此时的秦国主要推行了两点:一是在兼并战争中把那些被判罪的“罪人”赦免了,迁到了新得的土地上去,以补充这些地方农业劳动力的不足;二是攻取了某些大城市之后,把城中的旧贵族和大商人驱逐出去。这种强本弱末的政策,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1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