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楚国为何不趁机的打秦国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到历史上的长平之战,其实一直是一个谜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时的秦国实力并不是那么强,最后却可以完胜,其实,小编觉得这应该还是与当时的统治有关的,当时楚国的实力一般,可以最后却输了,在不得不说完全就是自己没有把握机会,小编看到有不少的人在问小编历史中长平之战楚国明明可以在趁着秦国空虚的时候攻打秦国,为什么没有行动呢?其实,小编也很好奇,具体的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问题也算千古谜团了。其实,在秦赵在长平打得最惨烈的时候,楚国如果倾其所有,是完全有机会趁火打劫的,即使打不残秦国,肯定也会让秦半死。实际上,当时的秦并非没有担心这个问题。在和赵国苦战的时候,秦重点防备的两个国家。一个是魏国一个就是楚国,秦楚边界从始至终都保持想当的军事力量。另外一个很搞笑的是,秦赵激战长平是因为韩国而起。韩国是被秦国欺负的一方。可当赵国冲上去的时候,韩国反而成为秦国的小跟班。秦国防备魏楚,一步重要的棋就是韩国对这两个国家的制约。也许,这正是楚国忌惮而不敢动手的原因之一。
但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楚国统治集团集体的昏庸软弱,首先缺乏战略眼光,有一种隔岸观火的心态,等着秦赵两败俱伤,没意识到当时列国互相制衡的重要性。其次,楚国也好魏国也罢,确实被打怕了,整个楚国从上至下从文臣到武将都弥漫着对秦的恐惧。直到长平之后,身为重臣的黄歇才意识到秦的可怕,推动了楚魏练手支援邯郸。
当然,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除了秦之外,列国集体性缺乏战略家。客观讲,哪怕是秦赵激战最惨的时候,以楚国的实力即使倾尽全力攻击秦国,楚国也必然要蒙受巨大的代价。楚国也必然要考虑一旦自身受损要防备其它国家的攻击。当时,如果有犀首或者苏秦这样的人物。即使列国不与楚国共同出兵,至少也可以让楚国没有后顾之忧,那么就可以为楚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可惜的是,此时的关东诸国,有韩国这样为了苟活没有尊严的国家,也有魏国这样已经被秦吓破胆的国家,更有燕国这种喜欢趁火打劫的国家,还有齐国这种整天就祈祷列国倒霉的国家。所以,邯郸保卫战楚魏赵能够联手,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灭六国的步伐。
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定下的长期目标就是兼并天下,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尤其是在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后,巴蜀、关中成为秦国的两大后勤基地,大大加快了秦国统一诸侯的步伐。
秦国的灭国战略大体分三步:战略试探、战略相持、灭国大战。
战略试探就是不断蚕食周边,弱化对手,到秦昭襄王时期,这个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战略相持,这一步最难做,因为当你打其中一国时,别的诸侯也会上前凑热闹,这就是合纵。秦国要想打破合纵,就要把最强的对手干掉,这样其他就不敢上前帮忙了。只要打破了战略相持,对于秦国来说,剩下的就是秋风扫落叶了。
秦国攻占上党,韩国上党的一把手冯亭将这个地方让给赵国,这样,秦赵两国在长平展开激战。长平之战充当了秦国打破战略平衡的棋子,对于秦赵两国,他们都明白,这其实事关国运之战,所以都倍加小心,双方对峙了三年多才开始决战,最终还是拼的国力呀。
那么问题来了,秦赵长平之战的时候,楚国为何不攻击秦国呢?
我想,原因可能如下:
一、局势不明显
秦赵两国交兵,双方的斗争不仅仅是在前线,背后的朝堂较量更是不可忽略!双方投入了大几十万军队,如果算上后勤,至少超过五百万,当时秦国的人口也就五百万,也就是说,秦国半数以上的人都在为长平之战服务!这么庞大的数字,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这个时候, 赵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不是撤掉廉颇换上赵括,而是对此战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
秦国几十万兵马,所有的粮草全部起运自关中粮仓,三年时间,想想这是多么大的一笔开支!假入每人每年耗粮800斤,五十万人就是四万万斤!以当时关中平原最高亩产800斤算,这就是五十万母的良田!这还不算路上损耗。秦国有关中、巴蜀粮食基地,赵国呢?
所以赵国首先耗不起,它采取了两步走:
1、联络东方六国共同抗秦,就是所谓的合纵,这个倒也无可厚非,东方列国每次被秦国收拾都是这个套路。
2、与秦国沟通。
坏就坏在后面这一条上!
以范睢为首的秦国智囊团真不是白给的!
每次赵国使臣来咸阳沟通打架这事,范睢都会大张旗鼓的宣扬,甚至主动通报给六国的使臣。这样做就一个目的:让列国知道秦赵根本打不起来,我们马上就散了,实际上他们真的谈了三年,这三年间,秦赵两国使臣不决于路,这样就顺利的麻痹了列国。最后长平决战,两个月就结束了。列国相救根本就来不及。
在这种局势下,当事国赵国都对此很乐观,长平马上就解围了,楚国敢上吗?万一秦赵撤军,我这边打过去,人家调头打我怎么办?
二、楚国无力攻秦
换句话说,楚国被打怕了。
秦国占据巴蜀,对楚国具有了高屋建瓴之势,在都江堰建成之后,巴蜀成为真正的“天府之国”,秦国在此建立两大粮草---巴蜀、汉中。有了后勤保障,秦军有事没事就拿楚国练兵玩,这样玩的时间长了,秦国地盘也随着慢慢变大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
白起,仅仅率领了几万人马,就把楚国的国都攻陷了,可见楚国战斗力之弱。幸亏楚国地方比较大,东迁到陈,不然就此灭国了。
这还不算完,白起为了彻底打击楚国公族,火烧夷陵!夷陵,是楚国公族的墓地,在重视家祠文化的中国,尤其还是两千多年前,这做的太狠了,此举在楚人心中种下了恐惧的种子。
三、楚国无路攻秦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火烧夷陵后,楚国失去半壁江山,迁都到陈。
陈,靠近韩魏两国,如果此时楚国出兵,有两条路可选:
1、经鄢而北,但是鄢这个地方,几年前已经被武安君白起占据,此时秦国亦有重兵把守,再者,从陈出兵向西经鄢而往北进击秦国,行路不便,沿途多山,不适合辎重等穿行。
2、借道韩国或魏国。
此刻,东方列国虽然已经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了,但是有些事或许不得不防。
啥事?
假途伐虢。
三百年前,韩赵魏的老东家,晋国的晋献公干过这活儿。采用荀息的谋略,贿赂虞国的国君,借道去打虢国,把虢国灭了,回师的时候顺便又把虞国给灭了。
万一楚王假借伐秦,顺道也来这么一出呢?所以韩魏两国是不可能给它借道的。
总结
综上,楚国惧秦是惧到家了,更无力抗秦,且无路可去,这是一个主观、客观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楚国断然不会出兵,事实上,它连支援都没有。
这是各国实力在战国末期都已经下降了很多。原本强大的齐国在五国合纵后几近灭国,即便是数代的努力下也是远远的不及当年盛世。韩国在变法中刚有点中兴之色色,就被魏国和秦国搞,始终也没能发展起来。魏国在与齐的几次交锋中,国力衰退。楚国在秦国“远交近攻”策略打击下盟友,此时也是将死之国。而燕国在与齐国的对战中也是耗尽了国力。
所以在长平之战以后,即便秦国国力大损,但也不是其他五国可以比的。除非六国联合攻打秦国,不然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取胜。但可惜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率先出手。
长平一战之后秦国虽伤亡惨重,但坑杀40万人的残忍手段也是让其他五国感到害怕,而且秦国依旧能组织军力去包围邯郸,所以秦国此时依旧有较强的军事力量。
而战国末年,人才将领也多聚集在秦国,长平之战后,秦国已然保有绝对的人才优势,这也是其他五国永远比不过的地方素。
而且五国间向来不和所以他们难以同盟。其实六国不做任何自卫措施,实在是目光短浅啊在他们彼此之间都不相信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率先出手,去冒这么大的风险来对抗强秦。
但是如果当初山东六国可以联起手一起对抗强秦的话,那么历史的结局会不会改变呢?我想这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当时的天下已经有了统一的趋向,而且统一七国也可以说是民心所向。
但如果山东六国真的能联手抵抗住一段时间,我相信秦国周围的赵国楚国都是有实力和秦国相抗衡的。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实其他五国最好的时间不是在长平之战之后,而是在长平之战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长平之战结束了那么也就意味着其他国家即使再联合攻打秦国也是不可能的了。
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因为损失了45万的精锐士卒,自然无法再主动进攻秦国了。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早在长平之战前就遭到了秦国的重创。虽然秦国因为长平之战而元气大伤,但是,此时的韩国,依然没有实力去招惹秦国。
在长平之战前,魏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中连续败给秦国,不仅损失了十多万的精兵强将,更丢失了河东、河西等地。
就楚国来说,同样遭到了白起的重创。在鄢郢之战中,白起率领的秦国大军攻破楚国都城,夺取了楚国在今湖北等地的大片疆域。
对于秦国来说,并不是贸然发动了长平之战,而是在削弱了韩国、魏国、楚国等周边的诸侯国之后,才决定和赵国一决高下的。
对于战国七雄中的燕国、齐国,则因为秦昭襄王的远交近攻策略,不仅不会参与到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中,还会和其他诸侯国互相攻伐。
秦国不光是在军事上完胜其他国家,在经济上,还有君主的才能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还是秦国的政治制度,这个时候只有秦国完全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而其他比较强大的几个国家在各个方面都是无法和秦国对抗的。
所以从以上多个方面可以看出,即使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虚弱,但是其他国家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更没有去对抗秦国的能力,所以才没有采取行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13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