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坚决要“焚书”?秦始皇焚的究竟是什么?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秦始皇是历史最受人们争议的一个伟人,不光是对他本人,就连很多他做过的事情都会招来人们的争议,比如秦始皇烧书这一件事情,从古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争议。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在历史上是有功也有过的人物,虽然他的功绩比他的过失要大些,但这却不是让人们不批评他的理由。每当提起来“焚书坑儒”四个字,所有人都会说这个皇帝残害文化,重武轻文,但是他究竟为什么做出这种事情呢?“坑儒”这件事的真伪在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焚书”是确凿无疑了。那么,秦始皇究竟为何要执意如此呢?
这件事其实一开始起源于一场口角之争,当时有一位叫淳于越的博士官郡县制十分不满,一直希望能重新变回分封制,有一次便在一场庆功宴上和支持郡县制的人顶撞了起来。秦始皇听的耳朵都要起茧子了,就招呼群臣一起商议这件事。
这时候,李斯站起来说:“之前每个天帝掌权的时候都实行了各种不同的制度,而在他们之后的夏商周三朝采用的是截然不同的制度,这种制度改变也没有造成天下大乱啊,反而天下十分太平。这都是时势的变化所造成的。但是这帮儒生却守旧不化,腐朽非常,完全不能理解陛下您的功业。”
李斯还说:“现在在陛下的管理下,天下太平,各种法令制度都十分健全有效,所有人都可以各司其职。农民就好好种地,儒生就应该好好学习现在的法令。可是却总是有些儒生,不安心于现状,总是想着恢复从前的旧制度,抨击现在实行的制度,真是冥顽不灵。这些言论思想都对陛下统治的长治久安十分不利,应该被严厉管束。臣建议,不如烧毁除秦国史册以外的他国历史典籍,并且把《诗》《书》和其他不合时宜的书籍烧毁。”
而秦始皇认为这条建议十分有效有用,当即采纳,第二天就公告全国,在一个月内烧毁此类书籍。而从史书记载的李斯的话来看,一举措,其实出发点是为了统一思想,封住那遵循旧制反对新制的言论。但是这样暴力,不人道,不变通的手段,所起到的作用却恰恰相反,人民开始越发惧怕统治者,甚至被剥夺了自由思考与学习的权利。实际上,暴力只能使他人在行为上遵从,而要让百姓从精神上遵从,就必须从思想上寻求认同,一味的用暴力干预,是永远不可能让人心悦诚服的。
其实在李斯看来,这些书都是在过去的历史之中发现理想政治,讽刺现实的批判工具,这些书有可能被作为批判郡县制的工具,所以得烧毁。另外,医学,占卜,农业这三类的书籍,并没有被焚烧。因为这些书上,并没有李斯认为有批判秦国体制的内容。焚书坑儒事件,一度被认为是秦始皇暴君形象的体现,更是被历朝很多读书人所不齿。被秦二世腰斩的李斯,更是被古代的儒生认为罪有应得。李斯之所以建议秦始皇这么做,是为了扫清阻碍其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为郡县制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可以突出秦始皇至高无上的皇权。
自然,秦始皇为了自身的利益,自己的统治,就同意了李斯的建议,作为皇帝,丞相这一方面来看,他们二位做的是没错的。看秦国统一历史,就是一部文化与杀伐博弈的大戏,文化讲求道义,战争讲求杀伤力,最后不仅是新型战略思想的胜利,还是秦始皇立国战略思想的胜利。焚书坑儒仅仅是秦始皇立国思维在治道上的投影,对于嬴政来说,作为旧道的代表,大儒们的作为无疑会对大秦带来危险,他害怕国家和军队的软化。对于这种力量的恐惧,导致嬴政确定了他的一套方略,最后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受了成语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人都会以为焚书和坑儒是同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发生在两个时期。今天先来聊聊焚书。焚书是谁的主张?是秦始皇吗?不是的。
历史上有两个人主张并最终促成了焚书。巧的是,两次焚书都发生在秦。第一次发生在秦孝公时代。提出者是商鞅。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改革。商鞅改革在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
其改革内容其中一条就是燔诗书而明法令。但是韩非子的记载很简略,没有具体记载怎么焚、焚哪些。
第二次发生在秦始皇时代。提出者是李斯。这次焚书,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都有提及,比较详细。所以重点聊聊第二次焚书。
焚书的缘由是一次争论。争论的主角一个叫周青臣,一个叫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以及秦王朝到底该实行哪种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宴席宴请大臣。在敬酒的过程中,周青臣拍了一把秦始皇的马屁,说陛下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完非常高兴,夸赞了周青臣。
这时淳于越坐不住了,他站起来反对说: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一旦有事,谁来相救?况且以前从来没有搞过郡县,从来没听过国家大政方针不学习古代而能长久的。现在周青臣又在您面前阿谀奉承,可见不是忠臣。
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的争论,并非二人一时兴起,自从统一六国那一天起,争议就一直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统灭六国。在全体官员都主张效法周实行分封制的时候,李斯力驳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时间过去了近十年,大臣们仍旧在争论这个问题,可见全国意见仍旧不统一,存在分歧。
秦始皇并没有就两人的争论进行评判,而是把问题抛给了宴席上的其他人,问:你们都有什么看法?这时,丞相李斯站了出来。李斯一贯主张郡县制,他信心满满,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
李斯说的的确很有道理。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倒好。可事情到此还没完。李斯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他从大臣们的争论中闻到了国家分裂的危险味道。
他很清楚,要维持帝国的大一统,必须统一思想、统一文化。所以他瞅准时机提出了焚书的建议。秦始皇丝毫不犹豫,当场拍板,就按你说的干。
把读书人活埋,然后烧书,在秦始皇之前似乎没有人做过。即使有,也 是小打小闹,只有秦始皇的?焚书坑懦?才让人见识到了,什么叫活埋,什 么叫烧书。
秦始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吞并了六国,也就预示了他消化起来并不容 易。不谈其他,只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那些知识分子,就够秦始皇忙上一 阵子了。大批读书人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仍改不掉他们喜欢高谈阔论的毛 病,他们对秦始皇推行的一些新制度始终有着自己的看法。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上书,认为郡县制不是理想 的国家统治模式。他洋洋洒洒地罗列了一大堆上古先王时候的制度,来证明 郡县制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恢复分封制。早就对这群只善于用嘴巴 解决问题的知识分子很不满的丞相李斯反驳了淳于越,他认为时代在进步,此一时彼一时,一个朝代应该有一个朝代的制度,因此,没必要用以前的制 度来衡量今天,更没必要搬用原来的制度。
李斯不但提出反对意见,而且还把这场辩论极端化。他对秦始皇说,从 古至今,我就没有听说过儒家那群家伙做出过什么正确的事情来,他们的老 祖宗孔子也只会指摘当时当政者的过错,拿出的一些意见全都不合时宜。这 些人经常对我们的政策法令说三道四,不仅完全于事无补,还会煽动民心, 削弱政策法令的权威。因此,李斯希望秦始皇釜底抽薪,让儒生的后代永远
闭嘴。所谓釜底抽薪就是烧书,除了法律、医药、卜筮、种树之外的书全部 收上来烧毁,民间一律不允许私藏。有想学习知识的可以银着官吏学习法 律。泰始皇准奏。
于是在公元前213年.秦朝政府下令:除去秦国的历史书籍以外,其他 史书及(诗》、《书>等百家语之类全部烧毁;除博士官掌管的图书和农 书、医书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各地所有藏书全部交到当地官府烧毁;如果命令下达后三十天之内不烧,那躭判刑服劳役;今后如果还有人敢于议论诗 书,判死刑;以古非今者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揭发者,治以同罪。
没有文献确凿地记栽秦始皇到底烧了多少书,但在秦王朝严酷的法律之 下,很多人都不可能以身犯险所以,图书被烧的数目一定相当大。
烧书,未必就如李斯所谓的那样是釜底抽薪,因为那些儒生有一张嘴,
只要他们敢犯上,未必非得引经据典。在颁布焚书政策的第二年,有两个懦 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说秦始皇的相貌看上去就不是什么好东西。说完这些 话后,二人就跑掉了。
这二人跑掉,让秦始皇大为震怒,不仅仅是因为这二人在背后骂他,还 因为这两个家伙是几年前他派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人。长生不老药是秦朝 政府的一个科研项目,秦始皇希望能取得成功,一方面自己受益,另一方面 也让天下百姓得到好处。可这两个儒生居然跑了!
这可不是秦始皇第一次被戏弄。在那两个懦生之前,就有个叫徐福的人 说可以找到不老药,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大批童男童女,结果,这个 徐骗子也是一去无影踪。
两个儒生跑掉后,秦始皇把咸阳城中的所有懦生都召集到一起,先是问 这些人那两个人的去处,大家都说不知道。秦始皇不相信。他找来专人审 问这些人,审问的主要内容就是:那两个寻找不老药的懦生,包括徐福和你 们,是不是联合起来欺骗寡人? !
这些人开始的时候还说不知道,结果一用刑,就都招了,说他们的确筹 划了很多方法来欺骗秦始皇。当然,这些人的供词很可疑,因为在大刑之 下,秦始皇想要什么结果,自然就得到了什么结果。
最终,有四百六十多个儒生被秦始皇活埋,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坑儒?。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发生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一种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至其末年,诸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与之相应,思想文化也出现了力求兼收并蓄,冶熔各家学说于一炉的趋势。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制政策。焚书坑儒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行政体制后,一些儒生和游士针对时政,引证《诗》、《书》和百家语,以古非今,“入则心非,出则巷议”。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又建议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其依据的理由即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所禁书籍都必须在三十天之内上交地方官府焚毁。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等。焚书对于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由于六国史记被焚,战国纪年至今还不能完全搞清楚。
焚书的次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从性质上来说,坑儒是焚书的继续,但起因有所不同。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寄希望于方士寻觅仙药。因此,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后来,侯生、卢生无法继续行骗,便以始皇贪于权势、未可为求仙药为由,相约逃亡。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黔首,于是下令御史案问诸生。受株连的儒生达四百六十余人,最后都被活埋于咸阳。这一事件发生后,连始皇的长子扶苏都觉得过于残暴。他对秦始皇说,天下初定,百姓尚不得安宁,这样做恐怕会引起骚动。秦始皇听了,反而把扶苏贬到上郡去监督蒙恬军。坑儒激起了儒生的普遍反抗。陈胜、吴广起义后,孔子的后裔孔鲋立即怀抱礼器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就说明了这一点。
焚书坑儒暴露了秦政的暴虐以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秦始皇想采取严厉的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最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的统一,只会锢闭思想,摧残学术文化的发展,激起人民的普遍反抗。焚书坑儒的结果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