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妇女什么时候不能改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国封建社会尊崇“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的准则,妇女不能改嫁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实在是难以言明。
到了宋朝,妇女改嫁还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宋真宗的皇后刘娥,先嫁锡匠龚美,后来改嫁给还是王爷的宋真宗当小妾,再后来就成了宋真宗的宠妃,最后当了皇后、皇太后。
在清朝初期,妇女还是可以改嫁的,比如说多尔衮娶了侄子豪格的福晋。清朝满族人刚入关时,并没有接受汉族文化,所以贵族妇女改嫁是很正常的,没有寡妇守寡这一说。可是到了康熙年间,朝廷就开始汉化,接受了汉族那一套伦理观念。
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改嫁,具备来说,上层社会和书香门第从明朝开始,中产阶级从清朝开始,下层社会的妇女永远可以改嫁,不想改嫁都难。中国古代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改嫁的?每个阶层的妇女都不同
古时候的法律是允许寡妇改嫁的,但是身份高贵的人如诰命夫人就不能改嫁,普通妇女是可以改嫁的,但是也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首先,古代寡妇不能在为丈夫守孝的时候改嫁。在我国古代,丈夫死后,妻子要为丈夫守孝,守孝的时间一般是三年。在这三年期间,寡妇要悼念亡夫,并且要伺候好已故夫君的家人。等到三年的守孝过了,才能考虑改嫁的事情,否则就是违反了古代的法律,会受到惩罚。
2、? 古代寡妇改嫁,不仅要过了丈夫三年的守孝期,还要获得丈夫家庭成员的同意,才能进行改嫁。因为女子嫁入夫家以后,就是那个大家族的人了,改嫁必须征求自己家人的同意,并且要家长主婚,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比较突出。
3、? 另外,改嫁的时候,女子只能带走自己的嫁妆等财务,属于已故的夫君家的财务是不能带走的,这也是古代改嫁规定中的一个。只是这个规定容易引起纠纷,因为说不清楚女子的嫁妆有多少,同时婚后双方共同创造的财富如何分配也是个大问题,所以古代寡妇改嫁并不容易。
4、? 改嫁的妇女不能带走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属于夫家的血脉,就只能留在夫家,古代对血脉还是很重视的。
只有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古代的妇女才可以改嫁,而且唐朝李世民为了增加国力,恢复生产力,也是非常鼓励寡妇再嫁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是非常卑微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宋朝以后,受到封建思想“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女不嫁二夫”的影响。丈夫死后,很多女人都选择从一而终,生活是极其悲惨的。
许多寡妇受到“从一而终”的思想束缚和道德舆论强调的“贞洁”。过分的强调“贞洁”的重要性,以女性改嫁“失贞”为耻,这一切的封建毒瘤逼迫着寡妇宁愿饿死也不改嫁。于是,受到这种封建思想的主导,从一而终的妇女,往往会受到后人的尊敬。改嫁的妇女,往往就会受到歧视。但是,在封建社会无论是从一而终还是改嫁,生活其实都是很悲惨的。
那么不能改嫁,可守寡后,她们守寡后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呢?无非就这几种!
一、自力更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时寡妇自己会承担起家里的劳务,手工针线,采桑养蚕,浆洗衣裳来谋取生计。承担劳务之外还要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疾苦的女人身上,生活虽然清苦但总算还有个家。
除了这些,也有自力更生创业或者出去打工的,比如自己做点卖些豆腐,还有的会到别人家去做工,但是古代很多的妇女都会裹小脚,也干不了太多的体力和重活。
自己动手,以解决燃眉之急。不过这些并不能让她们得到真正的满足,逐渐的会使她们的心灵扭曲。对人冷漠,甚至会厌恶同性。
如若她们留有儿子,儿子成人结婚之后也会将“己所不欲”施于下一代上,会对自己的儿媳妇百般刁难。如果自己儿子死了,是打死也不会同意儿媳改嫁的,让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一代一代的向下延续。
二、丈夫遗留下的财产过生活
首先如果她嫁到一个好的家庭,而且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那么丈夫死后,儿子会继承丈夫遗留下来的全部遗产,她可以跟着儿子过生活。
第二种就是没有儿子,但是婆家或娘家的权势大,生活也不会为之所困。历史上有一例子就很好的证明,乾隆宠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但和珅倒台自杀全家牵连,十公主守寡后依然衣食无忧。
第三种就是儿子很小,但是婆家业大,也可以过得无忧。《红楼梦》中,李纨的丈夫贾珠去世后,不仅生活无忧,一年还有着不少的金钱补助。平日里除了抚养幼小的兰哥儿,就是带领小姑子们读读书,游游园,写写字,打打趣,日子过得相当不错。
第四种就是有些儿子很小或者没有儿子的寡妇,大部分就会面临着吃绝户,悲惨的生活。因为在那个时候的女性是没有继承权,面对孤儿寡妇,生活疾苦还会有人来争夺财产。
这些人就是丈夫的族人甚至是村里的人,他们会来争夺财产。据记载,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她嫁给了钱谦益为妾,但当钱谦益死后,宗族的人就把东西抢完了,柳如是气不过,于是就上吊自杀了。
还有很多吃绝户的妇女,走上了乞讨的道路,结局十分凄惨。最好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丈夫死后被家婆卖掉,换了钱为小叔子筹备彩礼。卖到了一户较好的人家,谁知道没过几年,丈夫病逝,儿子又被狼吃掉,房屋也被大伯霸占。最后疯掉沦落为乞丐,死在野外的雪地里,十分的凄凉。
三、靠官府补贴
我们都知道,在以前会给寡妇立所谓的“贞节牌坊”,有此“殊荣”的寡妇 *** 是有奖励的,会发放一些抚恤金。还有一些家贫且无家族支撑的寡妇,而且又养育有子女的。官府也会根据守寡年限给予适当的物质补贴,免除相关税赋徭役。寡妇获得官府补贴来过活生活,这些就类似于今天的贫困户补助、低保户,这些官府的补贴也是可以勉强的支撑生活。
寡妇门前是非多,寡妇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敏感和特殊的群体。古代的寡妇因为身份特殊,人们总是带着异样的眼光持有有色眼镜去看待她们。她们不仅要忍受生理上、精神上、物质上的煎熬;还要忍受一些莫须有的风言风语和一些强加的例如“克夫”等封建迷信的名号。
古语“寡妇门前是非多”!失去了丈夫的寡妇们,生活其实是很不易的。维持生计的同时还要承受许多的心酸与无奈。但是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咬牙和坚持,寡妇往往要比别人更辛苦。
从一而终,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来说,都应该是美好的。可是,当我们在享受这份美好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要感受到,曾经的痛苦呢?
唐宋以前公主出嫁了以后是可以再改嫁的。唐代民风奔放,到宋以后宋明理学占主导,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压抑欲望的理论,到后来公主改嫁的就很少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聊聊公主改嫁这件事吧。
第一个方面,唐代民风开放,比起道德伦理,唐代女子更追求及时行乐。据史书记载,唐代改嫁的公主高达三分之一,可以说是每三个公主里面就有一个改嫁的。比如说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可以说是相当风流了,嫁了三次,枕边人数不清。还有唐肃宗的女儿郜国公主,嫁了两次,还曾以一对四。放到现在来看都是比较毁三观的事情了。唐代有女帝,所以出现这样的风气还可以理解,历史上大多数朝代还是以男性为尊的,所以宋代到明清,越来越封建保守,提倡女子守妇道,有节操。
第二个方面,清朝其实也有公主改嫁的事情,但是不得善终。其实公主多次改嫁生活风流这件事,是不利于后代繁衍的,可能生出来的孩子都不知道是谁的。人类本性还是会趋向于做利于后代繁衍的事情,所以这种风气只会像昙花一现一样出现。清朝的莽古济,是努尔哈赤的女儿,一生嫁过两次,后面卷入政治斗争而被凌迟处死。流传后世的故事和历史记载、趋向都和唐宋的风气截然相反了。
第三个方面,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甚至如同物品一样买卖赠出,父母之言媒妁之约就嫁了,加上一些封建迷信的观念,女子改嫁其实阻力还是比较大的,就算是公主,也怕被扣上“克服”之类的帽子。再加上《女德》、《女戒》这些束缚,女子观念上更难改变,这也加大了她们改嫁的难度。
其实我觉得凡事有度,公主改嫁也是人之常情。个人看法,望采纳~
古代女人所谓的恪守妇道,多指贞节、孝敬、卑顺、节俭而言。公主是皇帝的女儿,驸马娶公主不叫娶而叫“尚”,一个“尚”字便说明了公主在家庭中地位高于驸马,不仅高于驸马,也高于公婆。因此,让公主恪守这些妇道恐怕是很难的,即便恪守了,也会走样儿。跟唐代相比,宋代皇帝多要求公主“修妇道”,而公主们一般也能加以恪守,但依然显得有些另类。披麻戴孝一辈子不改嫁,另类的贞洁。
我国向有妻子为丈夫服孝三年的丧服制度,唐宋时法律更是明文规定“居父母及夫丧而嫁者,徒三年。”但唐代公主通常并不认真为驸马服丧,安乐公主甚至居丧改嫁,并且将婚事大操大办,而皇帝、皇后、文武百官还亲自前往庆贺。相反,公主死后,驸马为公主服丧却要超过制度规定的一年而服满三年。与唐代公主不同,宋代公主为驸马服丧一般都遵守规定,甚至长期居丧。如李遵勖死后,随国公主“衰麻未尝去身,服除,不复御华丽。尝燕禁中,帝亲为簪花,辞曰:‘自誓不复为此久矣。’”宋代社会并不讳女子改嫁,士大夫家妇女改嫁的事例很多。范仲淹幼年丧父,其母便改嫁朱姓;范仲淹之子纯佑早死,范仲淹还做主将寡媳嫁给弟子王陶。王安石之子精神异常,儿媳庞氏极为受罪,王安石便代她择婿而嫁之。朱寿昌之母刘氏早年改嫁,后来朱寿昌寻迎刘氏归家,便“以孝闻天下”,王安石、苏轼等人争为诗赞美之。就连说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著名理学家程颐也还是帮丧夫的外甥女改嫁。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讳改嫁的时代,宋代三十位已婚公主中只有两位改嫁。一位是宋太祖的妹妹秦国大长公主,在建国之前嫁米福德,米福德死后改嫁高怀德。另一位是宋徽宗的女儿荣德帝姬,初嫁曹晟,靖康之变中公主被掳至燕京,在曹晟死后改嫁习古国王。与唐代公主的作风 *** 相比较,宋代公主的贞洁观似乎又是一个另类。拿公婆当舅姑,另类的孝敬。唐代向有“皇姬下嫁,公婆反拜而妇不答”的旧例,虽然唐代皇帝也屡屡下诏要求公主对公婆“执妇礼”,但终唐之世,公主不拜公婆还是成为惯例。北宋前期,实行“选尚者降其父为兄弟行”的制度,驸马都是以祖为父、以父为兄、以母为嫂,公主也不是完全不拜公婆,只是把公婆当兄嫂,毕竟不是那么回事。
宋真宗时,太宗的女儿随国公主做了第一个吃螃蟹者,在公公李继昌生日时“以舅礼谒之”,得到真宗的支持,“密以兼衣、宝带、器币助其为寿。”神宗即位后决定进一步改变这一“乱昭穆之序,废长幼之节”的做法,他在《公主行舅姑之礼诏》中说:“尚帝女者辄皆升行,……义甚无谓。朕常念此,寤寐不平。岂可以富贵之故,屈人伦之序也。可诏有司革之,以厉风俗。”史称:“公主见舅姑之礼,自此始。”重和元年(1118年),宋徽宗在女儿茂德帝姬出嫁时,令其“依《新仪》,见舅姑,行盥馈之礼。”宋代公主“奉舅姑以孝”,并不只是下拜一类仪式,还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如英宗的女儿蜀国公主对寡居的婆婆“日致膳羞”,婆婆病了,她“自和汤剂以进”。神宗的 *** 徐国长公主“事姑修妇道”,“夫党数千百人,宾接皆尽礼,无里外言。”赵炎以为,这也另类了,千百人同一种礼数,似乎不妥。
无视驸马不仁不义,另类的卑顺。宋代公主们作风都较为严谨,对驸马比较能以礼相待,但似乎大多卑顺得过了头。像随国公主,驸马李遵勖对她多有冒犯,但“公主为性至善,未尝言其失”。李遵勖在出守许州时得病,公主急欲前往探视,不待奏报便仅带五、六名随从起身。蜀国长公主“性不妒忌”,驸马王诜“以是自恣”,“至与妾奸主旁,妾数抵戾主”。直到公主去世后,乳母向皇帝告状,宋神宗才“杖八妆以配兵”,“谪诜均州”。不能不佩服蜀国长公主的卑顺,简直有些窝囊了,丈夫当她的面与别的女人做那事,她居然能够忍气吞声,汗!
另外,冀国大长公主的驸马张敦礼,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曾上书诋毁王安石:“变法易令,始于王安石,成于蔡确。近者退确进司马光,以臣观之,所得多矣。”为此,章惇主政时,指责张敦礼:“忘德犯分,丑正朋邪。”崇宁初,谏官王能甫又指责说:“敦礼以匹夫之贱,一日而富贵具焉。神宗亲爱隆厚,礼遇优渥,而敦礼诋毁盛德,罪大谪轻。”就这样的一个人,冀国大长公主亦对其恭顺之极。
收入极高却“无藏金玉”,另类的节俭。宋代所有女性宗室都是无官而俸。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宗妇、宗女“皆有月俸钱米,春冬绢绵,其数甚多”,而公主“月俸百五十千,遇恩庆,稍增至二百千,至道中复益至三百千”,已同宰相、枢密使相等。但宋代皇帝一般都要求公主节俭,有一次,宋太祖见女儿永庆公主穿了一件“贴绣铺翠襦”入宫,便说:“汝当以此为我,自今勿复此饰。”此后,公主们都比较注意。如魏国长公主在晚年告诫诸子:“柩中无藏金玉,时衣数袭而已。”宋仁宗的女儿鲁国大长公主“性俭节,于池台苑囿一无所增饬。”
蜀国公主是宋神宗最喜爱的妹妹,赐予“第池服玩极其华缛”,但公主“散遣歌舞三十辈”,还经常拿出钱来“赒恤族党”。公主去世前,神宗赐金帛六千,并问公主还需要什么,公主只是感谢皇帝哥哥恢复驸马王诜的官职而已,对巨额财富不置一句感谢之词。宋神宗的 *** 徐国长公主“服玩不为纷华,岁时简嬉游,十年间惟一适西池而已。”女人守妇道,当然是正道,但不同时代的女人需要不同的妇道,不能像宋代公主那样恪守过了头。恪守妇道,也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入时代观念,这样家庭才能和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0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