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荆南四郡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了北方之后,决心挥师南下,完成大一统,以成就霸业。在曹操出兵攻打荆州时,刘琮不战而降,让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就夺得了荆州。正由于这一路走来颇为顺利,这让曹操信心满满,他相信只要灭掉孙权与刘备,就能一统天下。只可惜赤壁一战中,孙刘联盟以五万人击溃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曹操无奈败走华容道,而孙权与刘备则逐渐蚕食曹操一时间没办法侵吞的荆州。
在曹操败走后,刘备借着刘表长子刘琦之名,迅速收下了荆州南部四郡。要知道在赤壁一战中,出力最大的是东吴,当时是三军统帅周瑜主动出击,才有了后来火烧赤壁的战果,更是东吴将领黄盖诈降,才换来火烧赤壁的机会,换句话说,即便没有刘备的两万大军参战,以周瑜的统帅能力,未必不能将曹操击溃。但即便如此,刘备依旧收下了赤壁之战以后最大的战果。而孙权对此竟然没有什么意见。
早在鲁肃在周瑜的劝告下投奔孙权时,就曾与孙权在榻上彻夜长谈,在这一场后世称为“榻上论”的交谈中,鲁肃为孙权定下了将来成就霸业的理想战略规划,那就是全据长江。而要想全据长江,东吴自然要将荆州占领。不仅是鲁肃,就连当时的周瑜,以及后来担任大都督坐镇陆口的吕蒙也是同样的想法,只有全据长江,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才有可能在北方有变时出兵北伐,统一北方。但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下,孙权竟然主动放弃荆州南部四郡给刘备,实在让人不敢想象。
孙权当时之所以会将荆州南部四郡让给刘备,并将南郡借给刘备,甚至在刘琦去世后,表奏刘备为荆州刺史,维系孙刘联盟,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曹操。毕竟全据长江与孙刘联盟不可兼得,曹操虽然在赤壁之战新败,但其根基尚存,一旦曹操卷土重来,东吴不见得能再次防住曹操的进攻。而刘备能在侧面给曹操施加压力,若曹军来攻,刘备可配合孙权再次击溃曹操,因此孙权才会暂时将荆州交给刘备。只不过刘备后来夺得益州,占据汉中,他的发展势头实在太快,严重威胁到了江东,因此孙权才会当即放弃孙刘联盟,与曹操结盟并攻取荆州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笔者认为,政治博弈只看利弊,在荆州与刘备的抉择中,孙权想来只选择将利益最大化,因此东吴全据长江,和东吴与刘备联盟,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借不过是个名头而已,孙权就算不想借,刘备也得还才行啊。
为什么说借,这事儿还得慢慢道来。
话说曹操平定袁绍之后开始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荆州,当时刘表已死,他的两个儿子不成气候,大儿子早早就去了江夏避祸,二儿子刘琮被蔡瑁等人立为荆州之主,然后蔡瑁等人劝说刘琮降了曹操,于是曹操轻易得了荆州大部。
刘备当时是借助在荆州的,曹操来后刘备逃往江夏,路上发著名的长坂坡之战,让张飞和赵云一战成名。
后曹操又准备渡长江,灭孙权,于是孙权为了不被灭就和躲在江夏的刘备结为同盟,共同抗击曹操,曹军多为北方士卒,不习水战,于是也不知道谁出的主意,让曹操把所有战船都用铁链连在了一起。
然后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演了一出苦肉计,曹操中了诈降之计,于是在东南风起的某一天里被一把大火把自家的几十万大军烧个精光。于是狼狈的辙回了北方,留下了几乎没有人完守备的荆州。
就在孙权一方热烈庆祝大胜曹军并准备趁胜取下荆州的同时,刘备一方在诸葛亮的密谋下则是悄悄的把荆州给取了。于是一手导演了赤壁之战的周瑜当然不干,于是就想尽办法要抢回荆州。
可是于情于理,赤壁之战都是东吴的功劳大,损失也是最大,但刘备没费什么劲就把荆州给占了,于是鲁肃多次过江云找刘备理论,并威胁说如果不还荆州周瑜就要起兵攻之。
当时的刘备虽然已经占了荆州,但毕竟还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如果孙权真打过来可能就是个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权衡了一下之后才妥协了,说那这么办吧,东吴把荆州借给我刘备,等我有了新的地盘之后再还荆州。
孙权一方也不傻,知道荆州肯定文要是要不回来 了,而武抢的话又可能被曹操趁机报了赤壁之仇,所以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刘备的建议,把荆州“借”给了刘备。
首先更正题主问题里一个错误,孙权借给刘备的仅仅是南郡一部,不是荆州。而孙权之所以同意把南郡借给刘备,主要还是因为自身压力太大所致,而且刘备还可能做出了其他方面的让步。
赤壁之战以后,孙刘联军趁势反击,在经过一系列激战以后,夺取了包括江陵在内的南郡大部分地区,曹军退守襄樊。此后刘备挥师南下,夺取了荆南四郡。至此,荆州被曹刘孙三家瓜分:曹操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江夏郡一部和襄阳、樊城,孙权控制了荆州中部的南郡大部分,刘备则抢占了荆南四郡和江夏郡的夏口周围地区。
此时孙权所控制的荆州实际上夹在了曹操和刘备之间,需要直面曹操的军事威胁,而刘备则要轻松的多。而且在南郡和江东之间还夹着刘备控制的夏口,此时对于孙权来说态势其实很不利。
早期孙权抓住江陵不放,是因为江陵是入川的必经之路。周瑜一直有意夺取益州,以增强自身实力。不过随着周瑜因病去世,孙权失去一大臂助,自保都觉得压力太大,不可能再分心去取益州。
而另一方面刘备在夺取荆南四郡以后原来荆州很多士族都纷纷前来投奔,实力大张。孙权都有几分忌惮,此时将南郡让给来借地的刘备,一来可以巩固双方联盟,二来可以让刘备分担曹操带来的军事压力,也算是一举两得。另外从程普此后被任命为江夏太守看,刘备很可能把夏口等地移交给了孙权,作为取得南郡的交换,因此这也不是孙权单方面的让步。
所以把南郡借给刘备,对孙权来说也是有利的,并不能认为刘备的要求无理,否则孙权也不会答应。
孙权确实答应把荆州借给刘备,可是那是在刘备的请求下,鲁肃的劝说下借的,并不是孙权自己心甘情愿借的。他借给刘备荆州也是权宜之计,后来为了拿回荆州,他不惜败盟,偷袭荆州,杀了关羽。这一切,都是和荆州的战略地位息息相关的。
所谓的借荆州,也就是借南郡,刘备向孙权借的是荆州七郡之一的南郡。
南郡是荆州地理位置最重要的郡,南郡北连南阳郡,直达中原地带,南通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平原,直达南海,南郡向东是江夏郡,直达江东腹地,向西连接益州,是荆州及扬州进入益州的战略咽喉,其境内有长江贯穿东西,还有汉水从襄樊流到夏口汇入长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后,周瑜占领了南郡,刘备占领了荆州南四郡,之后,刘备出于自身战略考量向孙权借南郡,孙权在周瑜去世之后,同意把南郡这个战略要地借给了刘备,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地方,孙权就愿意借给刘备呢?他难道不知道刘备是自己的潜在竞争者?
孙权当然明白,但是孙权同样是出于自身战略考虑,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周瑜去世。
周瑜在世时,是坚决反对孙权借南郡,并且周瑜还向孙权提出从南郡出发,攻打益州的战略计划,孙权也同意了,但是周瑜在返回驻地的路上就病逝,周瑜死得太突然了,所有的计划随之中断,而鲁肃等人是赞同借南郡给刘备,鲁肃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
周瑜在世,刘备还真借不到南郡,即使孙权答应了,周瑜也会是刘备最大的一个威胁,也正因为周瑜突然去世,孙权才同意借南郡给刘备。
二、面对曹操的军事压力过大。
摊开地图你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尽管刘备与孙权联盟,但是刘备的地盘只有荆州南四郡,刘备所有的地盘与曹操都不接壤,而孙权恰恰相反,孙权所有的地盘都跟曹操交界,比如周瑜占领的南郡跟曹操的南阳郡交界,还有孙权的江东全部都与曹操的淮南地区交界。
换句话说,虽然孙刘是军事联盟,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只有孙权独自在抵御曹操的军事压力,而刘备则偷偷地躲在荆州南四郡养精蓄锐,曹操尽管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失败,但是力量仍然很强大,随时卷土重来,并且曹操还在后方继续操练水军,这都给孙权军事压力。
如何让刘备拿出实力来对抗曹操呢?而不是躲在孙权背后休养生息?孙权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刘备的地盘与曹操交界,而当时的刘备也正因为要向外扩张,才向孙权提出借南郡的,这正合孙权心意,把南郡借给刘备之后,就能让刘备来对抗曹操,分担自己的一部分军事压力,孙权是出于自己战略利益来考虑的。
三、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显然有背后的政治协议。
孙权借南郡给刘备显然不是白借的,背后有协议的,刘备至少要用两个半郡来换一个南郡,在刘备借南郡的同时,就把半个江夏郡给了孙权,这半个江夏郡是之前刘琦的驻地,刘琦去世后,归刘备了,双方约定在刘备取益州之后,还要把长沙郡和桂阳郡还给孙权。
孙权在与刘备的协议中,并不占下风,相反还有很大的政治利益,所以就借了。
四、刘备当时并不强大。
当时刘备的实力还不算强大,仅仅只有四个郡,还是刚得到的,孙权当时的实力至少是刘备的数倍,刘备实力小,孙权才不担心刘备壮大,孙权应该也考虑了,就算刘备不还,也要抢过来。
孙权后来偷袭荆州就是对刘备的不满,刘备在夺取益州后,不愿意归还桂阳郡和长沙郡,随后在公元215年双方爆发了湘水对峙,刘备迫于曹操的夺力,把长沙郡和桂阳郡划给了孙权,到这个时候,孙权用一个南郡,得到了桂阳郡、长沙郡再加半个江夏郡,合计两个半郡,孙权并不吃亏。
至少后来偷袭荆州,那是见不得刘备集团发展壮大,当时刘备在汉中击败了曹操,自称汉中王,刘封、孟达又在上庸打败了曹军,关羽又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擒拿于禁、斩拿庞德、包围襄阳与樊城,威震华夏,如果关羽拿下了襄樊,无论是孙权还是曹操,都会感到恐惧,曹操甚至都要迁都以避关羽锋芒,可见关羽有多厉害。
孙权当然不甘心刘备壮大,为了打击刘备,所以偷袭了荆州,导致刘备势力退出荆州,同时孙权也为了保证自己江东的战略安全,全据长江,这才是孙权偷袭荆州、杀关羽的真实目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700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