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一个小国凭什么存活900年?卫国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卫国是由周武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之一,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一个强国,但他却是整个周朝存活最久的诸侯国,共有907年的历史。很多人不理解,卫国西接晋国,东靠齐国,长时间都在列强的包围下生存,为什么卫国的寿命反而是最长的呢?卫国究竟是有什么独特的自保技巧?虽然卫国是一个小国,但从卫国走出的将才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卫国的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四处征伐,兵戎相见,周天子的权威早就不复存在。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国君稍不留神就会有灭国的危险,例如高傲自大的齐闵王把别人不放在眼里,结果在和燕赵韩魏秦联军的作战中,将士不战即败,无可奈何之中,齐闵王弃城而逃,最后落了个人头落地。
在杀伐连天、刀光剑影的历史环境中,大国靠实力,小国靠智慧,就成为生存的不二法门。
首都位于朝歌的卫国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它地域狭小,人口偏少,战斗力不足。但它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一个。
卫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在治理封地的时候,卫康叔按照周公的教诲,采用“启以商政”的基本思路,换句话说就是用商人治政那一套。船小好调头,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冀豫鲁三省交界处的卫国先后在楚丘、帝丘、野王等几个地方建立过自己的都城。
时间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已经成为周朝的重要力量。在周平王东迁时,卫武公出兵相助,让周平王顺利地平定了犬戎之乱。逐步强盛的卫国成为诸侯首领之一。
东周初年,卫国却内乱频繁,国力日渐衰弱。危机往往来自内部,卫懿公荒淫无度,朝政一片混乱。卫懿公九年(前660),觊觎已久的狄人进攻卫国。卫国风雨飘摇,危若累卵。虽然在齐桓公的援助下,卫国被迫迁都楚丘,让奄奄一息的政权得意延续,但是它已经没有了从前的光芒,犹如一只丧家之犬,苟活在赵、魏、齐、楚这些大国的夹缝之中,过上了看别人脸色的生活。
战国时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各个国家的稀缺资源。比如,为了开疆拓土,范睢向秦襄王建议实施“攻人之策”。同样,别的国家都在竭力想办法拓展自己的版图。
公元前254(卫怀君二十九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为魏国的附庸国。按照司马迁在《史记•卫康叔世家》中的记载,公元前252年(卫怀君三十一年),也就是卫国被魏国兼并的第二个年头,卫怀君带着一枚谦谦之心前往魏国首都朝见魏王。让卫怀君没有想到的是,魏王囚禁了他,没几天就让他身首分家。
为了彻底摧毁卫国残存的那点尊严,魏王重新立嗣,将卫怀君的弟弟卫元君立为卫国国君,因为卫元君是魏王的“乘龙快婿”。经过重新立嗣,魏王彻底控制了卫国。
做了附庸国其实已经没有主权、治权,被封君又无异于受到了胯下之辱。卫国已经名存实亡。
但是因为有“驸马”的特殊身份,在魏国的羽翼下,卫元君和名义上的卫国还残存了十年时光。
在战国秦的铁蹄声中,各个国家的命运都变得前途未卜。公元前241年(秦始皇六年),秦国攻下魏国,把原来属于卫国的濮阳一带归入东郡管辖,并立姬姓的卫王后代——卫君角为卫国国君。卫国又成为了秦的附庸。
公允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元年),秦二世把卫君角废为庶人,卫国从此覆灭消失,成为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国家。
我们考量卫国发展存亡的历程,细思个小小的卫国为何能坚持那么久?
对别人没有威胁,自己就没有危险。卫国在自己的弹丸之地上生存,它既没有扩张的可能,也没有扩张的野心。它战战兢兢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从来不招惹魏国或者秦国。在夹缝中,卫国凭借着仅有的阳光雨露兀自生长,它给自己赢得了适当的空间。
适当的治政措施,让卫国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经过长时间的韬光养晦,卫国出现了一大批智慧超群的人物,像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俚等名臣、名相、名将都是喝着卫国的水长大的。就连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 就有6年时间待在卫国。
对商鞅、吴起、吕不韦、聂政、荆轲、李俚等人而言,他们不缺能力,缺的是施展能力的机遇。当战国烽烟弥漫开来的时候,这些人纷纷离开卫国,走上了自我发展的道路。他们不会站在别人的翅膀下,把利剑刺向母国。也没有那个国君想灭掉卫国。
但是,史书是一部充满血腥味道的战争史。时间汤汤而过,秦的利剑伸向了魏国,作为附庸国的卫国命运跌宕起来。
卫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后一个覆灭的国家。
春秋晚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而诸侯国内,卿族与公族斗争持续不断,至战国初期,中华大地基本形成了以齐、楚、燕、韩、赵、魏、秦诸侯强国抗衡、称雄,史称“战国七雄”。但是战国时代的情况是,于“战国七雄”之外,尚有其他弱小的诸侯国存在,其中卫国便是其中之一。
自公元前230年秦国攻打韩国展开灭国之战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灭齐国,十年间即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五百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依次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君主集权的秦朝,唯独周王朝较早分封的卫国至公元前209年,由秦二世废卫君君角为庶人,至此卫国绝祀。
秦一统天下,独留名存实亡的卫国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管叔、蔡叔、霍叔为一己之私,以“疑周公不利于成王”为由煽动以武庚禄父为首的殷民叛乱,即“三监之乱”。周公奉周成王之命“兴师伐殷”,最终平定“三监之乱”,“杀武庚禄父、管叔,放蔡叔”,且“以武庚殷馀民封康叔为卫君,居河、淇间故商墟”。
据《史记·卫康叔世家》记载,卫国虽为姬周王朝较早分封的诸侯国,但至卫昭公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卫成侯十六年,卫国“更贬曰侯”,至卫侯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
秦并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却留下仅有一城卫国,至秦统一六国且郡治天下。千百年来,关于卫国独存于秦统一之后,可谓众说纷纭。“历史倪说”认为,此举大有秦以姬周资深诸侯国卫国见证王朝更替与兴衰的意味,即秦从周之附庸到郡治天下,比之分封诸侯,秦胜于周。
秦国统一天下,秦王即皇帝位
一、有记载的嬴姓诸侯虽多,仅一支成功
姬周王朝兴起于西部,且与嬴氏同为殷商诸侯国,而今卫国为仅存的姬周后裔诸侯国,见证嬴姓兴衰意义重大。
据《纲鉴易知录卷二·夏纪》记载,嬴氏后裔有个叫费昌的“见二日东出,焰西沈”,于是审时度势,归顺商汤。嬴氏后裔归商汤,屡建功勋,至中衍后逐渐成为商之重臣,列土封疆,成为一方诸侯,《史记·秦本纪》记载,“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秦在中衍的玄孙中潏的时候,有个儿子叫蜚廉。蜚廉又生恶来,此时的殷商由纣王主政。恶来有力,蜚廉善跑,父子两人凭借勇力服务于商纣王。周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彼时,正在北方为商纣王采石的蜚廉获悉殷商覆灭、商纣王被杀的消息,便在霍太山筑坛报祭殷纣王,死后便安葬于此。
除了恶来,蜚廉另一个儿子季胜尚存,蜚廉家族得以繁衍生息。后来,季胜的儿子孟增有宠于周成王,时称宅皋狼。孟增(也称宅皋狼)生子衡父,衡父又生下造父。
虽然恶来革因周武王伐纣而被杀,但子孙得以繁衍。后来,恶来革家族的子孙便借造父受封赵城之宠而姓赵氏。
周孝王三年,“王命主马汧、渭之间”。此处提到的为周王室养马的人叫非子,是恶来革的子孙。非子专心为周王室养马,并且带来了良好的效应,“马大蕃息”。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之君,邑于秦,使续伯翳后”。非子便是被后世称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的开国始祖。
为挽救周王朝颓势,周孝王决议复兴,非子养马便是其一
秦至家主秦襄公时,犬戎破镐京,杀周幽王。当此周王朝危急存亡之时,秦襄公敏锐地把握机遇,立即领兵赴镐京“勤王”,并与晋文侯、卫武公一起参与了“救周,平戎”。
救周平戎之列国兵马
秦的历代家主时刻密切关注“国际局势”,从未放过任何一次机会。秦襄公为周王室鞍前马后,意在捞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果然于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不但“命秦襄为诸侯”,还被“赐以岐、丰之地”,实现了秦发展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秦襄公受周天子封
二、始列诸侯的见证者
“历史倪说”认为,卫国虽小,而且早已为三晋附属,秦灭魏,却未及卫,可以理解为,因“犬戎破镐京救周”、“周平王东迁洛邑”而列诸侯,秦发展历史上关键时刻,卫国是参与者之一,而今秦统一天下,卫国“当仁不让”。
据《纲鉴易知录卷三·周纪》记载,犬戎破镐京后,“晋文侯、卫武公、秦襄公将兵救周,平戎”。秦襄公为周王室鞍前马后,意在捞取更多的政治利益,果然于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不但“命秦襄为诸侯”,还被“赐以岐、丰之地”,实现了秦发展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
据《纲鉴易知录卷三·周纪》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除秦襄公外,其他参与者也获封赏,即“命卫侯和为公”,爵位提高一级;“锡晋侯仇命”。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的小国是“战国七雄”的陪衬,虽然有些“小国”在某些时期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他们被七雄逐个消灭,所以问题应该稍微修改一下,说“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比较恰当,因为在战国时期那些小国要在七雄的夹缝中壮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他们如果壮大了,那么他们就不是小国了,而是“八雄”甚至“九雄”之一了。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业已经成了过往云烟,国与国之间更多的征讨、战争,很多春秋时期的小国都被吞并了,最后战国时期最为人知的是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然而在当时,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小的诸侯国在七雄的夹缝中生存,他们又是谁呢?
宋国
宋国的出身很高贵,是商朝的后裔,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朝故地,但是后来武庚叛乱了,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为了使得商朝的祭祀不被断绝,分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国故地,是为宋国,公爵。
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实行改革,国力大增,宋国四处出击,占据了齐、楚、魏的不少土地和城池,而且吞并了另一个小国滕国,过于强势的宋国遭到了大家的记恨。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趁宋国内乱联合攻击宋国,最终宋国被灭亡,三家瓜分了宋国的土地,至此宋国已经在战国七雄中挣扎了189年。
鲁国
鲁国的出身也很高贵,是周公的后裔,在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考认为要多分封宗室子弟巩固中央政权,于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孙都被分封。周公自己则被分封到奄地,是为鲁国,但是由于周公要留在首都辅佐周成王,所以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代自己执政。
在春秋时期,鲁国一度很强势,能够与东方大国、自己的邻居齐国争霸,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国力下降。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所灭,七年之后,最后一任国君鲁顷公去世,鲁国绝祀。至此,鲁国已经在战国群雄中挣扎了219年。
卫国
卫国又是一个周王室后裔的封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卫国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就是他们曾经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曾经帮助周平王平戎,一度成为诸侯的领袖,但是卫国终究国力微弱,在历史中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了魏国的附庸,卫国名存实亡,卫国的大小事务甚至国君都是由魏国决定的。公元前241年,秦攻魏,卫国的土地被秦国攻占,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并且一直被保留到了秦二世时期,公元前209年,卫君被废,卫国正式宣告灭亡,卫国反而成了战国中最后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超过了战国的其他六雄。
越国
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的君主是大禹的直属后裔,越国建国时间也比较早,相传在公元前2032年左右就已经立国,但是越国在今天的浙江附近,浙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说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所以在此之前越国也并没有多少历史事件被记录。
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才让吴国和越国两个地处中国大地边缘的两个国家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最终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越国在吴越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公元前306年,越国北上伐齐,后被齐威王派人劝说放弃齐国去伐楚,结果被楚国击败,越王无疆战死,最终越国分裂成几个小国家,成了楚国的附庸国。至此,越国在战国的历史上存在了169年。
除了以上说的几个比较有名的国家之位,其他还有:
巴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蜀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郑国(公元前316年被韩国所灭)
中山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邾国(公元前261到256年年被楚国所灭)
西周国(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东周国(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仅仅记住那些胜利者和强者,那些失败者和弱者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9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娄昭君是什么样的人最终实现了母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