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9次迁都意味着什么?对华夏历史有什么影响?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战国七雄中,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是新兴的诸侯国,其余的秦、楚、齐、燕皆是相对比较老牌的诸侯国。
这七个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和复杂的关系,共同演奏了战国这部精彩的乐章。
当然,虽然战国时期,诸侯国并不是只有这七个,但是因为它们是最有实力的万乘大国,其余的二流诸侯自然被“代表”了,这里暂不赘述。
相比较和平的时期,春秋的礼崩乐坏,战国的战乱迭起,也造成了时局的极其不稳定。
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了强大或者为了生存,迁都成为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战国七雄里唯一没有长距离进行迁都的是齐国,韩赵魏三家在分晋之后就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把都城南迁,分别迁到了新郑、邯郸、大梁,燕国也经历过五次迁都最后定都蓟城,楚国更是迁了六七次都城,只不过楚国的迁都几乎全是为了避秦。
那么秦国迁都了吗,当然迁了,秦国在历史上一共迁了9次,几乎是一路东进,最后折返回来,定都到了举世闻名的咸阳,这中间历时几百年。
那么,从蛮荒的西垂之地到繁华咸阳,秦国9次迁都,对华夏历史有什么影响?
秦国的这9次迁都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因为人口多了?当然不止那么简单。
九次迁都,步步强大。
秦国被封为诸侯是在周平王时期,这时候秦国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周王室抵挡西戎,夺回歧地(《史记》记载: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于是夺回歧地之后,秦国正式有了自己的封地,成为了名正言顺的诸侯。
这时期主政秦国的是秦襄公,他死后,秦人又退回了西垂,这也成为了秦国第一个国都,后来秦国开启了战略大转移,都城开始从西垂一路向东迁徙。
先后定都为秦邑,汧(又做千)邑,汧渭之会,平阳,雍城,泾阳,栎阳,咸阳,前三次都城范围是在今甘肃省境内,从第四次开始,秦国的都城已经迁到了今陕西省境内。
秦国前六次的迁都,是战略性的东移,毕竟西垂的蛮荒之地,太贫穷太落后了,而向着周朝的腹地靠拢,不仅能更好地维持稳定,也更容易和中原接轨,这奠定了秦国以后强大的基础,后三次迁都则表明了秦国谋求强大,进而窥伺华夏,统一中原的野心。
雍城到泾阳,秦国尝试摆脱旧贵族牵制。
雍城是秦国作为国都时间最长的地方,从秦德公开始一直到秦献公时期,在这里的时间近300年,有19位秦国君主在这里治理秦国,当然这里也完成了秦国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制度已经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想要强大就要变法,变法势必会触及损害奴隶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雍城近三百年的积累,这里奴隶制度早已经根深蒂固,想要变更,谈何容易,于是秦灵公时期为了摆脱旧贵族的牵制,就决定在泾阳建立一座陪都,逐渐转移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转移过来,用迁都的方式来削弱奴隶主的抵抗。
但是,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国都还是雍城,雍城一直到秦王政时期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后来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就在这里生下了大阴人嫪毐的两个孩子。
泾阳到栎阳,秦国决定东出争雄。
秦献公登上君位之前,秦国发生了内乱,这时候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魏国,趁机派大将吴起一举夺取了秦国最为富饶的河西之地,并且压制的秦国丝毫没有脾气。
秦献公继位之后,立志收复河西以及强大秦国,东出争雄的决心已暴露无遗,为了更好地让实现对魏国的作战,秦献公决定把都城迁到栎阳。
这时候秦国旧的奴隶主制度随着本次迁都进一步弱化,并且秦献公在栎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以栎阳为基点,对魏国采取了军事反击,初步转变了秦国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不过到了秦孝公时期,商鞅开始在秦国大刀阔斧的改革,秦国综合实力迈了一层大台阶,商鞅看到了栎阳发展的局限性,于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决定兴建一座更能适合秦国发展的大都城。
栎阳到咸阳,秦国为华夏大一统做了充足准备。
这个都城就是举世闻名的咸阳,相比较栎阳在地理位置上的靠东,咸阳又稍微往西迁移了一点,这并不说是秦国东出的决心削减了,相反是强盛了。
古人把山的南面称之为阳,水的背面称之为阳,而咸阳这个地方,就在渭水的南面,嵕山的南边,两面都是阳,所以被成为咸阳,除此之外,此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易守难攻,依山傍水,在战争中尽显优势,不得不说这是一座宝地。
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秦国内部的就奴隶主的势力已经在最大限度上得到了削弱,也为商鞅变法在秦国不被旧贵族的势力中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和前面迁都有一点不同的就是,栎阳城的规模较小,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强大的秦国,吸引了很多来秦国做生意,亦或者谋求发展,亦或者谋求生存的人,这让栎阳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力了,迁都也是为了更好的强大秦国。
飞鱼说:
从西垂之地到繁华咸阳,秦国9次迁都,对华夏历史有什么影响?秦国9次迁都意味着什么,仅仅是因为人口多了?当然不止那么简单,秦国的每次迁都都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九次迁都,步步为营。
直到定都咸阳,秦国的大后方已经彻底稳固了,一直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咸阳随着成为整个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心,可谓繁华一时。
说了秦国的迁都,我们再来说说其余山东六国的迁都,相比较秦国的步步为营,极具战略眼光,山东六国的迁都,似乎皆是被秦国压迫的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打不过了,自然要跑,就像楚国一样,面对秦国的蚕食,楚国就是一退再退,不退也没有办法,因为强大的秦国会碾平阻碍在前面的一切,通过战国七雄迁都的状况,也从侧面反应出了秦国强大意图吞并六国的心,已经不能抑制了。
历史意义
秦国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为中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地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扩展资料
统一六国
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设置会稽郡,楚国灭亡。秦在灭楚的同时,不断地向东扩展,陆续设郡,并攻取齐地,设置薛郡(山东曲阜县)。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接着又回师攻代,虏代王嘉,建立代郡(河北蔚县西南)和辽东郡(辽宁省辽阳市老城区)。
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六国,继而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攻百越之战"平定南方百越,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代,进入了君主的帝国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始皇
生命不止,折腾不休。虽然说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所在,关系甚大,但从古以来,就有不少帝王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动迁移都城。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当属于下面这六次。
一、商王盘庚迁殷
当年,商汤建立商朝时,将都城建立于亳(今河南商丘)。那时候,各种天灾频频,甚至有一年,洪水爆发,竟然将都城给淹没了。商朝多次被迫迁移都城。
到了商朝第20位君主,即盘庚时代。盘庚一想,这样老是被洪水追着跑也不是办法呀。于是,盘庚下定决心,再一次将都城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
这一搬,成了。风调雨顺了,叛乱势力也鞭长莫及不来找麻烦了。从此,商朝政局稳定,诸侯来朝,越来越强盛。
二、周平王迁都洛邑
在周朝周平王时,又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迁都事件。
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周幽王因为烽火戏诸侯,死于非命。西周就此结束。随后,诸侯们拥立周幽王的太子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由于镐京发生过地震,残破不堪。又直接被北方的游牧民族威胁。因此,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了。
三、赵构迁都临安
1127年3月,在金国军队的大举进攻之下,北宋都城东京被攻陷。北宋王朝的两个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成为金国军队的俘虏。次年3月,他们与后妃、宗室,以及百官数千人一道,被押送到北方苦寒之地。
史称“靖康之变”。
然而,金军并没有将全部宋朝宗室一网打尽,还有一个漏网之鱼,即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赵构在南京宣布继承皇位,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然而,由于金军继续追赶。赵构被迫一路南行,最终来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并确定这里为宋朝新的都城。
临安是典型的江南城市,富庶繁华。赵构及其后继者在这里偏安了100多年,虽然经济文化变得异常繁荣,军事能力却变得更弱。最终,南宋政权被蒙古所灭。
四、明成祖迁都北京
中原政权,一般喜欢定都南方。明朝开始的都城就是在南京。
明成祖朱棣认为,帝国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必须将都城定在北方的北京,以便于直接抵抗来自北方的威胁。
这就是著名的“天子守国门”。
1406年,明成祖开始在北京兴建皇宫和城垣。由于兴建的规模太大,当时的建筑技术条件又很简陋,因此光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就足足进行了11年,从全国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送到北京。
1417年,北京皇宫正式动工兴建。3年后,北京皇宫宣告建成。明成祖随即下令迁都。这就是北京故宫的来历。
五、顺治迁都北京
清朝是由女真贵族努尔哈赤建立的封建王朝。努尔哈赤最初定都盛京(今沈阳)。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正确 选族,因为盛京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属于“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儿鼻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
可是,当顺治皇帝挥军入关后,这一切都改变了。入关后,为了统一全国,必须在关内重新选择都城。于是,顺治皇帝最终选择“万古帝王之都”的北京,作为清朝的都城。
此举,也意味着清朝由地方政权正式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
六、蒋介石迁都重庆
1937年,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标志,全面抗战爆发。战争仅仅进行了4个多月,中华民国的都城南京就被日军攻陷。
幸好,在这之前,国民政府已经逐渐将国防中心转向西南,转向四川。1937年11月12日,蒋介石决定迁都重庆。随后,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等纷纷转到重庆办公。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的历史使命宣告结束。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指挥中心,领导了可歌可泣的抗日战争。重庆也以战时首都的地位,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