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考取状元到底有多难呢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3 12:24:15

古代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终极梦想,考取状元到底有多难呢

古代考个状元有多难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炫耀的一个。古代考状元并非易事,要经过童生、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个阶段。

殿试通常由皇帝钦命大臣主持。第一名则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格者皆为进士。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把考状元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

科举制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刘春霖。

在1282年间,历史有名有姓记载的,历代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但你可知道,想要考取状元郎究竟有多难?

首先,你至少得出生在一个中产之家(古代供一个人读书也是很花钱的);

只有家境尚可才有余钱、余粮供孩子读书,如果真的饔飧不继,全家挨饿不说,没钱给先生也没人愿教啊;

如果你运气不是一般的牛逼,遇到了一个好的私塾,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再加上自己刻苦用功,那么你就可以踏上科举考试的漫漫征程了。

进京赶考 = 超强自虐旅行

恭喜恭喜,你终于可以准备进京赶考啦!

会试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所以处于边缘地区的你必须一得到消息就立马收拾收拾向帝都进发,否则错过时间又得等上三年。你得准备什么呢?

一、充足的银子

进京赶考可是考验财力的时候,一般人家哪有钱让你穿越大半个国家,历时一年多,跋山涉水几千公里去参加一个考试?何况还有到了京城以后的各种打点及交际费用。

所以你要么是富一代或者富二代,要么有个有钱的老丈人,再不济你也得找个风投,谈好回报,获得资助。

而且贿买考官可谓是唐朝科举中最大的弊端,一些有权势背景和经济实力的考生为了取得功名便向主考官行贿。

那时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而没有后台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使是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都很难考取进士。

唐高宗龙朔年间出现了一种现象,那就是主考官不直接收钱,而是有专门的代理公司操纵考场。

应试者如果不走代理公司的后门,则很难指望在科场上成功。说白了,在开考之前,钱都交完了,发榜的内定名单也都早定好了。

为了防止考生贿买考官作弊,历朝历代都做了一定的“防火墙”,采取了不少措施。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的办法,遮掩考生的名字以减少批卷者认出撰卷人的机会,这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

同时又发明了誊录的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并以抄本送往评级。这样批卷者连辨认字迹也不能。然而,考生仍可与考官约定,以特定的句子或字词来作暗号,即所谓“买通关节”。

为了减少这种可能,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的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

当考官接到任命后,便要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亦不得接见宾客。

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而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清朝入关初年,便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丁酉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以江南闱十六房主考全部斩立决,数十人被判死或贬徙尚阳堡宁古塔。其间,数百名举人在清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大的科场舞弊案。

二、做好攻略

是坐船、坐马车、骑马还是徒步,要不要带随从?如何保证安全?反正无论怎么选,放在今天来看也绝对是超强自虐旅行,不做好攻略不行.

而且老祖宗们还有另一项清奇的加分项目:名字。

很多人说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但在古代高考,只要代号取得好就是状元没得跑。

清光绪二十九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寿。考官们发现,考生中有个叫王寿彭的,于是跟捡到宝似的拟定他为状元。

他们在慈禧面前说出了理由:王考生好啊,能文能武。最了不得的,他名叫王寿彭,寿比彭祖,也祝着佛爷您:

超长待机的慈禧一开心,就钦点王寿彭为状元,连着考官们一起大赏三斤。

名字不仅要取得好,还要写的好看。

明永乐年间,孙曰恭抱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一路杀到了殿试,成为高考第一名。

然而,当考官们按名次码好卷子,经朱棣审批后准备拆封填榜时,天上一道闪电劈中了孙曰恭同学。

第一名:孙曰恭。

主考官刚落笔,朱棣就怒了。

因为古人竖着写字,曰恭连起来写,就成了一个。

朱棣宝宝一下子就有小情绪了:暴字不可能不是在讽刺我通过武力夺取政权,我要是聘他为状元,岂不为天下人所耻笑?

于是孙曰恭被这样无情地剥夺状元权利终身。据说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 改为“孙日狗”。

这还没完。

主考官忙换了榜眼的卷子来看:梁禋。

朱棣:这个梁……梁……这个梁……

主考官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这个梁X,卷子看上去也有点问题,陛下慧眼识珠,要不看第三名的?

第三名叫刑宽,朱棣同志一下子开心了。

“好听,刑政宽和,符合我宽厚仁慈一代明君的形象,就他了“

三、夹带经文

有钱有势的考生可以通过贿买考官获得金榜题名,而没钱没势的考生就只能干考场作弊最为“免费”的勾当,就是身藏夹带。

在唐代科场中有专门的称呼“书策”:“挟藏入试,谓之书策”。

唐玄宗天宝十载,即公元751年九月,李隆基亲御勤政楼试“怀才抱器科”,考生中居然有人在这大唐天子眼皮底下“私怀文策”。

在唐代科举考场上,还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以阻止夹带作弊。

宋朝起,考试在贡院内进行,贡院内考生之间是以墙壁隔开的,称为号舍。考生不可以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

但是夹带经文这作弊方法始终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等都曾被用作夹带。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场”的程度。

除了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外,清代乾隆年间朝廷曾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至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限。此外对检举夹带者有赏格,被发现者除了取消资格外,更要带枷示众。但科场舞弊始终未曾彻底有效地受到打击。传说有一次会试中有举人把夹带的书本掉在地上,奉旨检查的考官却为他掩饰,说:“何以携帐簿入场!”

说到这,小编不得不说作弊的花样从古到今还真是花样层出不穷,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四、讨一点运气

走之前,先祈祷一下:路上不要生大病、不要遇到强盗、不要遇到狐妖鬼怪什么的,能够顺利到京城。剩下的就全靠运气了,运气也是不容小窥的,比如值夜班,中状元。

毕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状元了。殿试的前一天晚上,毕沅和同僚诸重光、童凤三人在军机处值夜班。三人都通过了会试,第二天都要参加殿试。诸重光和童凤欺负毕沅老实,故意留他值班,毕沅心想吃亏是福,就答应了。

当夜,陕甘总督黄廷桂送来了奏请朝廷在新疆屯田事宜的折子。毕沅仔细阅读了折子后,命人呈给了乾隆皇帝。谁知,第二天殿试,考题竟然就是如何在新疆屯田。毕沅那真叫一个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写好了答卷。结果,虽然他的书法差了一点,却因对策见解深刻思想独到而被乾隆钦点为状元。诸重光和童凤知道真相后,肠子都悔青了。

到达京城

会试:通往贡士之路

修整修整就准备参加会试吧。每三年一次,在农历三月举行,因此也叫做“春闱”。考试的规则和程序大体与乡试类同,只是录取更为严格,录取比例在百分之四、五之间。

会试合格了,你就成为“贡士”啦,再参加一次复试,取得三等以上成绩者你就有资格参加殿试。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二元),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无数的读书人,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创纪录了。

殿试: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就看这个了

殿试就是“考状元”了,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呐!然而此时你已经不用担心被淘汰了,而是想咫尺杆头,金榜题名。

殿试结束,由阅卷大臣(一般为八人)轮流读卷,就中选出公认的十份卷子交给皇帝用硃笔钦定名次,这十份即是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的前七名,二甲七名以后和三甲的则不必交给皇帝审阅了,这就是所谓的“点状元”。

如果你在殿试中得到了皇帝老子的赏识,并成功晋为状元,那么恭喜你可以载录史册了,毕竟在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1000多年,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子奇士,连中三元的也是屈指可数。

讲真,走完这个历程,已经不能用“常人”来形容你了,你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天赋,同时还需寒窗苦读的毅力,还要有极强的抗压能力,更要有对科举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心,最后你还得有一点运气……总之,你真的比现代人牛多了,SO,且让你得意一会?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古代的状元简直太厉害了?其实,无论现代古代,学霸们从来都不是不劳而获的。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

状元是古代科举最高荣誉,读书人考中状元后,对仕途有何帮助?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想要在社会上拥有一定的地位,男人就必须选择做官这条道路。但大多数人属于平头老百姓,仅靠身家是很难成权贵,不过君主也给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机会,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只需要通过艰巨的考试。

在万人征战的考场上,最优秀的人必定深受重视。状元是古代科举的最高荣誉,那么读书人考中状元后,对仕途有怎样的帮助呢?从最为基本的来说,这个名次是可以给人带来更高的起点,是其他考生所没有的。

第一名进入翰林院不需要门槛

1.鼎元更容易进入高阶级机构

翰林院是一个被帝王偏爱的场所。一个大国不仅需要一位明君,更需要品质才能优秀的大臣来辅佐。所以君主们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从宋代开始,政府更加重视文官的培养。

大多数君主有一个属于皇家的人才基地,这里直属中央管理,汇集着天下最优秀的文人。这种地方不仅聚集着品学兼优的人,而且都深得器重。翰林院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它象征着一种荣耀,能在这里工作和学习的人,身上自带迷人的光环。如果说古代的知识分子分等级的话,那么这里的人才居于最高位。

这个地方出现过许多名人,比如李白,曾国潘等。他们不仅是饱读诗书的人,更是受帝王重视的人。古代的男性一旦被这个光芒加持,身后会一直伴随着荣耀。这个地方的门槛很高,即使是通过了科考的人,想要来到这里继续深造,也是一件难事。

如果能在这个地方待上一年半载,身价和社会地位会大大提高,对于以后的仕途是一件大好事。能通过考试已经实属不易,那是学子们经过十多年的奋斗得来的。状元作为成绩最为优秀的人,他可以直接进入这个地方工作。和其他人相比,他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职场的赛场。

而其他榜位的人想要进入这个权威机构,必须再经历一次筛选考试,经过一番角逐之后,可以来到这个地盘,但是并不代表他可以接手一些工作。

后来者需要在这个地方先学习一段时间,平时做的最多工作是辅助其他人员做一些简单繁琐的工作。状元从一开始就成为了正式职场人,有一定的头衔,需要独立负责一些工作。

而其他人需要有一个实习期,经过认可之后,方可担任一些工作,职位自然要比状元低。综合来看,同一批考生,状元比较早地站到了起跑线上,而一开始的职位要比其他人高。

2.状元更容易光宗耀祖

对于整个职场生涯来说,第一名的起点高,推力大。如果后期一直保持高昂的劲头,势必比同期人在仕途上获得的成就更大。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学子们夜以继日苦读的原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普通人来讲,这是唯一改变地位的机会,也是改变后代命运的机会。最终上岸的考生,回到家乡会受到很高的待遇,不仅是家人的骄傲,全村人都会前来庆祝。即使这些人日后没有取得重要的成就,但是他之前因为科考取得的骄人成绩会伴随着他的一生。

对于状元来说,除了名次和成就上的荣耀以外,单是在翰林院承担的事务足够让一生充满辉煌。这个机构有大部分工作是专门为皇家的历史服务,比如编纂史书就是非常重要的工程。

能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必定都是帝王重视的人。当一个朝代进入平稳富裕的阶段之后,君主就开始号召该机构中的精英们进行修书的工作。这项工作关乎帝国的荣辱和兴衰,为国家的繁盛和强大留下诸多剪影,是一个朝代的使命,是一个帝王的重要功课。

被选中的参与者需要符合多方面条件,其中学识能力是第一标准。刚刚诞生的状元是最值得被信任的人,所以他们往往不需要经过任何其他的考核,就能直接进入修书队伍。一旦参与了这项浩大的工程,这个经验值就会伴随着他的一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之中能够参与这种工作,比做其他大官更有说服力。

它就像一枚勋章一样会被刻在人的身上,旁人一旦见到这个标识,就能投以无限的敬佩和尊重。有的参与者已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重臣,他不仅有着丰厚的学识,而且在职场上已经有丰富的经验,走过半生,做起了这项重要的工作。

而状元不管是在生理年龄还是在职场年龄上都比较低,能在最初阶段加能得到这样的高峰,是大多数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第一名更易成为宰相

1.状元距离男性的终极梦想更近一点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男性不自觉地把追求权力当作人生唯一目标。获得的途径就是读书,在众多官位之中,?百官之首?更是他们的重要追求。

除了享受权利带来的感官之外,也有一些士大夫们把能做丞相当作能为民服务的其中一个步骤。不管是哪一种追求,丞相这个宝座是最能够让古代男性为之奋斗的位置。

帝王同样十分重视这个职位,一代良相可以帮助帝王解决许多难题,可以成为一个朝代响亮的招牌。如何选择这个人物,帝王自有计划。他们对这个人物要求很高,品行和才学缺一不可,这些需要经过长期的相处和考核来鉴别出来。

翰林院就成为了重要的实验基地,有幸进入这个地方的人,可以通过官方设置的各方面考核来提高个人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来看,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思想修养要比其他地方的官员们高。所以对很多大朝代来说,成为丞相的第一步,就是需要看他是否经过这个大熔炉的锻造。而在这个地方经过各种培训的人,会成为帝王在做选择时的第一考虑对象。

从这点来看,状元和其他人相比更容易进入这个地方,所以距离丞相的位置可能比其他人更近,或者在跑道上可以出发得更早。

2.第一名的光环更易引起帝王注视

成就优异的人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特别是状元,他的目标更大,除了普通人会对他关注之外,帝王也会对其有所青睐。

前三甲身上虽然有着很高的荣耀,但是他们只是代表国家人才的最高标准,至于是否能成为一代良臣,还需要观看后期的表现。对于政务繁忙的帝王来说,可能会留出时间专门招待优秀的考生,但是只会把宝贵的机会留给第一名。

而其他名次的人,面圣的机会微乎其微,可能要等到正式入职之后才能见到。如果第一名荣幸获得了和帝王交流的机会,那么他的才华会更加真切地让人体会到。

有了这层印象之后,君主日后在其他时间段里可能会想到他,参与工作的机会可能会随之变多,相比其他人而言,更能得到重任,对仕途来说是绝佳的机会。

第一名升职速度更快

1.状元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

进入职场之后,考生们有了新的人生发展方向,那就是制定升迁计划,一步步地升级打怪,走到更高的位置上。是否能顺利地升迁,需要看他做出来的业绩。

相比较而言,状元拥有更多被任用的机会,所以他们的才华更有机会发挥出来。有的人一身才华,但是苦于没有任何表现空间,没有人举荐,自身也没有很好的社会资源,所以升级的道路必定十分艰难。

2.状元条件好,但需要戒骄戒躁

在家庭条件相当的情况下,状元拥有着不一样的光环,他更容易被人注意到,所得到的舞台更多。机会变多之后,他们就不愁没有展现出光芒的那一刻,一步步地走向最高处不是梦。

但是这个状元若只有读书的本领,在职场上不能活学活用,或者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职场的话,他的才能同样不会得到重要,甚至很容易在心理上受挫。据统计,古代产生的状元并不少,但最终能借助自身天赋和优势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并不多。

有时候自己站到了起跑线,但是后劲不足。?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普通人在经历了礼赞之后,很容易变得骄傲,进而不思进取,如果状元没有经得起这个考验,最终也会变成一个普通人。看来状元出身的人,最终能达到职场顶峰的人,才是具有最高综合实力的人。

结语: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从古代官场来看,一个人在科考的时候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那么他后期的仕途相对来说就会变得更加顺畅,拥有更高的起点。

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仅依靠外在助力,状元自身失去了前进的能量,那么他最终还是会变成一个普通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考生,对任何时代的人才来说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考试流程和录取名次是怎样的?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1、乡试

乡试,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

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

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3、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扩展资料:

科考内容: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

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为什么古代金榜题名如此重要?

科举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德才兼备的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明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分为四个等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院试归属于“童声试”,为地方科举考试制度,考试没有年龄限制,是士子晋升的第一步。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参加者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院士之后被称为秀才,之后才能有进入府、州、县学习的资格。以明清为例,院士一般三年内举行两次 乡试:乡试的参加者主要是经过院试的秀才。在乡试中中榜者被称为举人,获得举人之后才能有做官的资格。第一名被称为解元。考试时间一般在秋天八月举行,明清两代每三年考一次。大家耳熟能详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了乡试获得举人的资格。 会试:一般由获得举人资格的人参加。在这里中榜的人就被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员,第二三元称为经元,发布的榜称为杏榜。考试时间一般为乡试的次年。 殿试:由皇帝主持,可以直接面见皇帝,参加者需获得贡士资格。殿试分三甲录取,我们耳熟能详的状元、榜眼、探花,就属于第一甲进士及第。一般中榜者就可以被称为进士,发布的榜就被称为金榜,因此,有金榜题名之说。 所以古代的人为什么金榜题名之后就敲锣打鼓,回家光宗耀祖,就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都非常难,要经过层层关卡,层层考验。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来源网络

扩展·科举考试的积极性与消极性

积极性:科举考试制度面向于所处时代的所有人,寒门子弟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官场,这样就打击了原有世家大族,有利于提高社会的流动性。而且把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官员的文化素质。打破了一直以来由世家大主所主持的学习。这样的制度更能为国家选拔人才

消极性:虽然寒门子弟可以进入官场考取官位,但是顶端的资源轮流掌握在各大世家着手里。这样就造成了考官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录取怎样的考生,人一代比一代弱,顶峰的人多为中庸之人,而非优秀者。甚至到了明清时代,考试制度以八股文为主体,扼杀了考生的积极性,即只要按照标准答案答对即可得分。考生丧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

来源网络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制度的确为那个时代选拔了很多的人才,打破了官僚把制度集权于一人手中的这种局面。但是时代飞速发展,科举考试制度也要不断的变化,否则迟早会淘汰。这个道理,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适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8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