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怎么样“可取而代之”的话有什么深意

以史为鉴 2023-07-03 12:14:14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怎么样“可取而代之”的话有什么深意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怎么样?“可取而代之”的话有什么深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迅速咸鱼翻身,相继拿下了荆州、益州,并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北方的曹魏、南方的孙吴呈三足鼎立之势。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几乎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对刘备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否跟《三国演义》中的如出一辙呢?很遗憾的说,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共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构想。不久后,曹操大军南下,诸葛亮亲赴江东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趁势拿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并自封荆州牧,从此彻底告别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一期间刘备取得的所有成就,自然应当首先归功于诸葛亮。这也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蜜月期”,前者言听计从,后者鞠躬尽瘁。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二阶段时间跨度比较长,从刘备打算夺取益州开始,直至刘备白帝城托孤。许多人认为,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入蜀,主要也是靠诸葛亮在背后出谋划策,其实这是个误解。刘备夺取益州的主要战略规划制定和军事行动参与都是另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214年在攻打雒城时战死)。而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的首要功臣则是从益州刘璋阵营中反叛的谋士——法正(220年病逝)。

那么在这个阶段,诸葛亮去哪了呢?答案是退居二线。刘备每次亲自率军出征,都安排诸葛亮留守后方,但庞统和法正则一定要带在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是毫无质疑的,但对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恐怕并不太看得上。

因此,从赤壁之战到白帝城托孤的十几年时间中,诸葛亮在史书中的出场次数极少。刘备阵营中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比如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诸葛亮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说了也白说,所以干脆不说。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诸葛亮叹息地说道:“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从诸葛亮的这句叹息中可以看出,当时刘备只听法正的,法正病逝后,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就是白帝城托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心力交瘁,很快就病倒了。此时,刘备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于是就要开始安排后事。当时刘备的长子刘禅年仅16岁,还没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因此为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政就成了头等大事。然而,此时庞统、法正、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相继离世,剩下能扛起蜀汉大旗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刘备也只能选择诸葛亮托孤。

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知道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的人。因此由他来辅佐刘禅确实是极为理想的人选。为了表达自己的充分信任,刘备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定国安邦。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请帮他成就大业;如果嗣子无才,你可以取而代之。”当然,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肯定不是真心话。但对责任感爆棚的诸葛亮而言,刘备的这番嘱托却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副千斤重担,因此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才会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也是这对君臣的最后交集时刻。223年6月10日,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进入了后主刘禅时代。

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关系?

刘备与诸葛亮是君臣关系
。赤壁战前和战后:战前其实就是指公元207到战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刘备刚得诸葛,“如鱼得水”,他们的关系应该是很融洽的。因为他们在根本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理想那就是:兴复汉室。而自从刘备夺取了蜀汉后,刘备的野心逐渐的强大起来,对于早期的革命斗争精神,可以说是减少了许多。特别是他做到汉中王以及皇帝后,这种纯粹的兴复汉室的理想已经或者几乎没有了。而诸葛亮呢?他决不仅是作为刘备的谋士,更多的是为了实现其政治抱负的,这就是他当初出山助刘备的根本原因。他看中了刘备是为天下而进行征战的,这与其理想吻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表面似乎风平浪静,可实际却并非如此。诸葛亮会感到无奈,感到痛苦;而刘备会感到别扭,也没有好的办法解决。所以二人的关系很微妙,决非通常所认为的那样。顺便说一下,历史上,刘备对诸葛亮不是言听计从的,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首席谋臣!

刘备托孤时所说的“君可自取”,深层含义是什么?真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吗?

首先可以肯定,刘备说这话,是出于至诚,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诈诸葛亮。

为什么?

我们看三国志对当时托孤的记载。

先主病笃,托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唯一的托孤大臣。李严只不过是诸葛亮的副手。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因为李严是四川豪族代表,为了照顾蜀国四川本土集团的情绪,不得不这样安排。刘备最信得过的,还是诸葛亮。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写道:

及其举国托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陈寿是蜀国人,对托孤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肯定是慎之又慎。他说刘备托孤诸葛亮是心神无二,君臣至公。此话应当不假。

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为什么愿意把蜀国交给诸葛亮管理。甚至不惜让他取代自己的儿子。

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刘备有识人之明,他心里清清楚楚儿子刘禅是个不成器的东西。

刘备临终对刘禅讲了一段话: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意思是,人过了五十岁,就不算是短命,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很担心挂念你们兄弟几个。

射君这次来,说,丞相诸葛亮赞叹你的聪明才智,增长了很多,大大超出期望!

如果真是这样,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努力吧,努力吧。

通过这一段话,核心就是刘禅的智商问题!

刘备对比,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次忽然听到诸葛亮夸刘禅才智大大增长,心里很高兴。

很明显,刘备早就知道儿子的智商不怎么高,所以很担心很担心。诸葛亮知道刘备的心病,所以特意说刘禅变聪明了,其实是为刘备宽心啊!

刘备何等聪明,知道诸葛亮是善意的谎言。

所以才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如果实在扶不起来,你就自己做皇帝。

当然,一定程度上这其实也是在向诸葛亮求情。

意思是,你取代刘禅,自己当皇帝是可以的,放他一条生路。

这样的潜台词,刘备明白,诸葛亮也明白。

刘备没有看错人,诸葛亮也没有辜负他。

约瑟芬皇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好吗


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真的有那么好吗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早已经是妇孺皆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君臣关系更是后来君臣效仿的楷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关系真的如三国演义中讲述的鱼水关系吗?古今学者对这一现象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根据各种史料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如此。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史学名著读通鉴论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也有过非常深刻的分析,他写道,诸葛公之心是一定要存汉的,一定要灭曹的。不交结东吴则要受东吴的牵制难以兴起北伐之师。而先主的心志则与此不同了。先主开始时想自强,后来则想自立为王,这种雄心不改,便与关羽合拍了。所以他信任诸葛亮不如信任关羽,而且不如孙权之信任子瑜,怀疑诸葛亮与东吴的交谊太深,而且还怀疑他与子瑜相勾结而白帝托孤事件,刘备允诺诸葛亮可以取刘禅而代之,应该说也只能是一种无奈之举罢了。
在刘备去世的前后阶段,蜀中益州的土著和刘备所带入蜀的荆、襄旧部间的矛盾已经非常尖锐,后主刘禅又是平庸之主,很难处理好蜀国大臣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刘备最为信任的法正、庞统都已死,刘备所能够依赖的人就只有诸葛亮一人了。而且当时刘备白帝托孤的对象,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他还让益州大族李严同受遗诏。
由此可见,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鱼水关系,只是三国演义留给后人的一种表面印象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8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