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吴王阖闾能够称霸诸侯,主要靠两个人,一个是伍子胥,一个是孙武,尤其是伍子胥,对于吴王阖闾来说更加的重要,因为没有伍子胥,阖闾是根本当不上吴王的。
阖闾其实是他的号,他的名字是光,是周太王的后裔,因此吴王阖闾真名的名字是姬光,伍子胥从楚国逃难来到吴国,曾经跟吴王僚做过建议,虽然这个建议没有得到吴王僚的认可,但是伍子胥却看到了阖闾的野心,于是他就推荐了一个刺客专诸给公子光,自己则隐居起来。
公子光得到专诸之后大喜,立刻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并在吴王僚攻打楚国的时候成功由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号阖闾,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以后,知道伍子胥是个人才,开始任用贤能,发展吴国的国力,参与争霸,但是阖闾觉得自己刚刚上台,立足未稳,其他诸侯国也不一定承认,于是就任命伍子胥为外交官,负责与各诸侯国打交道,并且向伍子胥请教强国的方法。
伍子胥担心阖闾是在试探他,还装模作用的哭着对阖闾说,我是楚国的逃犯,只希望大王给我一条出路,不要杀死我,至于参与国政什么的,完全是不敢想的事情。
阖闾就纳闷了,原来是帮我的怎么变卦了呢,就对伍子胥说,如果不是你,或许我要亲自上阵杀敌,怎么能有现在的地位呢,现在我向你请教富国强兵之路,你竟然说这种话,为什么你会中途变卦呢?
伍子胥接着试探说:“我听说为君王出谋划策的人,何须让自己处于危险之地,一旦危险解除,那么君王就不会亲近了。”阖闾知道了伍子胥在担心什么,于是对他说:“你说的不对,如果没有你,我就没有可以畅所欲言的人了,哪里会疏远你呢?我们吴国地处江南偏远地区,地势险要,又有大江大海的危害,我想富国强兵该怎么办呢?”
伍子胥这才相信了阖闾是真心在向自己讨教,他想了一会,终于下定决定辅佐阖闾,于是他给阖闾出了四条计策:
※ 修建国都的内城外城
※ 大力发展生产,充实粮仓
※ 打造防御工程和武器
※ 整治军用仓库
阖闾觉得这四条建议非常的好,但是他还不放心,对伍子胥说是不是还需要风水来对付敌人,伍子胥想也没想就回答,这是必须滴。阖闾这才放心的把修建国都的事情交给伍子胥。
伍子胥治国能力是非常强的,不然也不会被霸王阖闾看中,没想到伍子胥在风水方面也是大师,当时吴国的首都就是现在的苏州,所以伍子胥根据吴国的强敌来设计苏州城,或许伍子胥是最早的苏州城的设计者了。
伍子胥设计的苏州城非常的先进,符合风水学,当然伍子胥也不是拍脑袋的,而是对国都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才进行的设计,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和内城的功能也不一样,外城周长是四十七里,有八个陆门和八个水门,陆门负责从八个方向聚集生气,而八个水门则象征个房子上的窗户,是用来交换空气用的,当然也是为了老百姓进出城方便。
在外城里面又修筑了内城,内城比较小,周长只有十里,而且只设计了三个门,其中北方是没有门的,这也符合坐北朝南的习惯,而其中东边的门是不开的,因为越国在吴国的东南面,是为了阻塞越国,而楚国在西北,阖闾想首先灭楚,因此设置了破楚门,吴国自己地处东偏南的辰方,这个方位对应的是应龙,因此这个方向的门是吴国自己的象征,城门上龙吻用两条小龙盘着,象征着龙角,越国在吴国东南方,这个方位对应着巳蛇,因此南大门上有两条蛇,其蛇头是朝向北方,象征着越国向吴国臣服。
城池修建完毕,就开始建立国家粮仓和武器库,同时也开始努力发展生产,为了阖闾也广纳人才,大名鼎鼎的孙武也是伍子胥推荐给阖闾的,这样阖闾以伍子胥为外交官,伯嚭为大夫,孙武为将军,经过几年的发展,吴国迅速强大起来。
也不知道是吴国风水的原因,还是富国强兵的策略真的有效,吴国强大起来以后开始走向称霸的道路,第一个打的就是楚国,在一系列的战斗后,吴国攻入了楚国的国都。伍子胥为了报仇,掘了楚平王的坟,并且鞭尸三百下,为自己的父兄报仇,其后虽然吴国内部发生了混乱,但是吴国的攻势不减,最后逼的楚国迁都,吴国威震东南,阖闾也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不过伍子胥或许少了对越国的关注,他的报仇之心让他更加关注楚国,而少关注了越国。没想到越国成了吴国的心腹大患,先是越王允常趁吴国攻打楚国之际,进攻吴国,阖闾派兵去抵抗,但由于精锐都在攻打楚国,因此吴国节节败退。吴王的弟弟夫概也在此时想自立为王,阖闾只好从楚国撤兵,这才打退了越国,同时攻击夫概,夫概兵败逃走,阖闾这才稳住了局势。
面对越国,阖闾并没有讨到任何的便宜,在阖闾稳定了局势之后,越王允常去世,勾践即位,阖闾趁新君即位之际攻打越国,勾践只能迎击,不过进攻了三次都没能打胜吴军,最后勾践派出自杀敢死队,让敢死队员到吴军阵前自杀,吴军都看呆了,这才让勾践抓住机会,打败了吴军,同时让阖闾重伤,最后不治身亡,阖闾临死前叮嘱儿子夫差,要为自己报仇。
夫差果然没有辜负阖闾的期望,最终攻入越国国都为了阖闾报仇,此时伍子胥劝夫差借此机会灭掉越国,夫差不听,反而被反间计迷惑,赐死了伍子胥。伍子胥悲愤交加,交代把自己眼睛挂在东门,要看着越兵进入吴国,最后果然应验,勾践兴兵灭吴。
伍子胥是个非常厉害的人,不过他内心的仇恨让他有点丧失理智,忽略了吴国的心腹大患,不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阖闾能够称王并且称霸,恐怕也只有管仲和范蠡能够相媲美了。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带领秦国打败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大一统。但是在这场争斗中,秦国的最大对手是楚国。楚国当时的实力相当强劲。两强相争,为何是秦国胜出呢?战败的楚国,为何后期最终会被秦国打败,最后亡国?
根据历史史料记载,当时的楚国的政治军事能力与秦国不相上下。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第一段长城就是由楚国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支毛笔也是由楚国发明的。这都体现出楚国当时的实力。
而且楚国人民好战,战斗力极强。为了灭掉楚国,秦国前后发兵几十万,才艰难的打赢这场战争。在楚庄王的带领下,楚国走向了朝代最巅峰的时刻。可惜楚庄王死后,楚国内部矛盾暴发。周边邻国开始趁火打劫。楚国一下内外交困。迅速走向衰败。
楚国可以说是国运不强,每一次的崛起和衰败都有一个对应的起关键作用的君王。细节决定了成败。楚国得益于它的强大基础,在秦军的围攻下,并没有那么快的灭亡。但是一统天下的果实,也确实该秦所拥有。
楚怀王再一次与秦对垒之时,遭到了秦军伏击。结果被秦扣留,楚国的国君死在了对手秦国的土地。这让楚国彻底从这场两强相对中败下阵来,失去与秦争夺天下的资格。
所以尽管实力强劲,但是一系列战争的失败和失策深深的影响了楚国的步伐。最终落得被秦所灭的结局。
公元前381年,已经步入战国时代的楚国,发生了一件楚国 历史 上至关重要的大事。
这一年,楚国的第33位楚王,楚悼王,因病去世。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高层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替这位楚王送行。
但是,就在葬礼刚刚开始后不久,一个意外却忽然出现:当时的楚国令尹吴起,前来参加楚悼王的葬礼。而吴起出现之后,很多楚国贵族忽然手持武器,向吴起杀了过来!
老楚王尸骨未寒,这些贵族为何就敢在葬礼上发动政变呢?此时的吴起,来不及想这些,急忙开始逃命。可是,偌大的王宫当中,早已被这些贵族布置了重重埋伏,吴起根本就逃不掉。
所以最后,吴起干脆逃到了老楚王的灵柩附近,用老楚王的尸体做挡箭牌。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这些楚国贵族竟然真的胆大包天,完全无视老楚王的尸身,直接下令让下面的士兵开始射箭。
所以最终,身为楚国令尹的吴起,自然就只能乱箭穿身而亡。连楚悼王的尸身,也同样被射成了刺猬。另外,吴起死后,这些楚国贵族还不肯罢休,竟然直接下令,将吴起的尸身车裂,以此来宣泄他们的怒火。
这就是 历史 上著名的军事家吴起,最终的结局。
吴起之死,对于战国 历史 乃至整个中国 历史 来说,绝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除了损失了一个天才军事家之外,更重要的是,楚国自此之后,所谓的变法改革便彻底失败了。正是因为变法失败,楚国后来发展缓慢,所以才会逐渐落后于秦国,最后被秦国吞并。
甚至更有人说,如果吴起不死,或者能够多活十年,把楚国的变法彻底完成的话。那接下来,楚国极有可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并且彻底取代秦国,成为最终统一天下的国家。
不过,所有的这一切,随着吴起被杀,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后来的楚国,虽然一直都在发展,也一直有人提出想要变法,但发展的进度却慢得可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楚国才会彻底落后于秦国,并且最终被秦国所吞并。
在读这段 历史 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吴起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他的死,会对 历史 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为什么吴起死后,楚国的变法就彻底失败了?对于楚国来说,吴起主持的这次变法活动,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吴起变法成功了,楚国到底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想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楚国的 历史 开始说起。
楚国的 历史 ,最终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据说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楚国的先祖,就曾经带人帮助过周武王。不过,当时楚国还不是一个国家,只是一个部落而已。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周武王建立了西周之后,楚国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奖赏。那么楚国的先祖,后来做了很多事情,最终也仅仅只是捞到一个子爵而已。在所有诸侯国的国君当中,这显然已经是最低等的爵位了。
正是因为对自身待遇不满,再加上楚国地处南方,距离周王室直辖的领土十分遥远。所以,到了西周末期,随着周王室衰弱,楚国在南方又发展得不错,占据了很大一块地盘。在这之后,楚国的先祖干脆直接称王了!
这就是为什么,春秋时代其他国家的君主,基本上都被称为什么公或者什么侯,唯有楚国敢自称是王的原因。
西周末期的时候,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了不少,但还是有很大影响力的。所以,楚国称王之后,迫于周王室的压力,很快又取消了王号。不过,经过这件事之后,楚国高层对周王室的敬畏之心就更低了。
所以,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其他中原腹地的诸侯国,或许还需要忌惮周王室或者其他诸侯国的影响,小心翼翼地扩张。唯有楚国,本来对中原的那套礼乐法则就不太感冒,再加上地处南方,周围很多地方都没有人。于是在春秋初期的时候,楚国基本上就等于是跑马圈地,很快就在南方,兼并了大量的小部落和小诸侯国。
就这样,在春秋初期的时候,楚国已经成了南方的头号大国,逐渐拥有了争霸的资格。
随着楚国扩张成为大国,中原那边已经到了齐桓公称霸的时代。齐桓公的出现,无疑是为各大强国树立了一个典型。自此之后,中原其他所有诸侯国,都开始走齐桓公走过的这条路。
而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因为内乱开始衰落。面对空出来的霸主宝座,楚国也开始跃跃欲试。此后,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开始明争暗斗,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北方的晋国彻底崛起,成为了头号大国,而南方则是以楚国为主。
所以,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中原地区所有的争霸战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晋楚两国的争霸来进行的。
就这样,晋楚两国打了整整一百年的时间,双方都打累了,而且发现谁也奈何不了谁。在双方争霸的过程当中,楚国虽然大多处于劣势,只有楚庄王在位期间,楚国短暂占据过优势。但绝大多数时候,因为楚国地处南方,而在春秋时代,经济文化政治方方面面的中心,都在北方,人口也是北方居多。所以,楚国自然只能处于劣势了。
但同时,因为楚国地盘比较大,拥有超大的战略纵深,晋国也无法攻入楚国本土。再加上后来晋国内部,又出现了士大夫掌权的现象,逐渐无力对外扩张。所以,打了一百年之后,双方就开始同时熄火。
不过,在此同时,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就在楚国旁边扶持了一个吴国。而吴国崛起之后,楚国为了牵制吴国,就在吴国旁边扶持了一个越国。这就是为什么到了春秋后期的时候,吴越两国突然就成了主角的原因。
随着吴越两国的崛起,楚国却是在进一步衰退。除了常年的战争,对楚国的国力损耗极大之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楚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些旧贵族掌权的现象。不过,就在这种现象刚刚出现后不久,楚国就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变故。
随着吴国崛起,晋吴联盟彻底压制了楚国。后来,到了吴王阖闾时代,因为楚国高层的决策失误,吴国大军在兵圣孙武的统领下,更是一路杀到了楚国腹地,并且攻陷了楚国王都。当时的楚国,几乎已经被吴国打到灭国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西边的秦国,因为担心楚国被灭之后,自身压力会突然暴增,所以开始派兵帮助楚国复国。与此同时,南方的越国也开始趁机偷袭吴国后方,最终导致吴国压力暴增,不得不撤兵。
而吴国撤兵之后,楚国虽然顺利复国,但国力自然暴跌。所以在整个春秋末期,基本上就是吴越两国在斗争,同样作为南方大国的楚国,此时则是在常年休整,恢复国力。
而接下来,在楚国恢复国力的这段时间里,其他几个大国则是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首先,越国吞并了吴国,成了列国之中的头号强国。而越国吞并吴国之后,越王勾践又在位了很长一段时间,勾践之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是不错的守成之君。所以在春秋末期以及战国初期的这段时间里,越国其实一直是一个相对强大的国家。
越国的强大,就注定楚国无法在南方扩张,暂时只能守住自己的原有疆土。
另外,中原地区其他几个大国,也开始出现了剧变。晋国出现了三家分晋,齐国出现了田氏代齐。因为内部矛盾的原因,几个传统大国在春秋末期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无力对外扩张。如此一来,中原各国倒是暂时平静了下来。
在这个春秋战国交接的时代当中,楚国这边,逐渐传到了楚悼王的爷爷,楚惠王的手里。楚惠王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国君,而且他的母亲是越王勾践的女儿。靠着这层关系,楚惠王在位期间,楚国和越国的关系还不错,这也让楚国有了继续和平发展的机会。
楚惠王在位时间很长,直接超过了半个世纪。他在位的这半个世纪里面, 历史 上先后发生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李悝变法等多件大事。与此同时,原本强大的越国,却开始逐渐出现内乱,国力渐渐衰退。
在这种局面下,楚国终于彻底复苏。再加上楚惠王本人也是一个很英明的君主,重用了不少有能力的大臣。所以楚惠王在位后期,楚国已经逐渐恢复到了春秋时代的国力,再次成了举足轻重的大国。
但是,实力已经恢复的楚国,却依然没有重现往日的荣光。这主要是因为,如今时代不一样了。
进入战国时代之后,随着冶铁技术彻底成熟。原本奴隶制 社会 的很多 社会 体系,开始逐渐崩塌。尤其是在土地方面,因为冶铁技术成熟,导致开荒的成本大大降低,所以以往的井田制就彻底崩溃了。那些没有土地的平民,宁可去开荒,也不愿去租种贵族的土地。而土地制度的变化,则是导致 社会 开始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当时的诸侯国,必须进行变法维新,从根本上对 社会 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经过改革之后的 社会 制度,才能符合新时代的 社会 结构。在这种状态下,先进行变法的国家,自然就能先强大起来,然后在国力上碾压其他诸侯国。
但问题是,想要变法,谈何容易呢?
列国之中,首先进行变法的,就是刚刚诞生的韩国和魏国。经过变法之后,这两个国家也迅速强大了起来。尤其是魏国,经过变法之后,原本只是晋国一个分支的魏国,此时竟然能够力压其他所有诸侯国。要知道,晋国当年巅峰时期,也不过如此。而此时魏国最为晋国的三个分支之一,就已经能够达到这种水平了。
究其根本,就在于魏国进行了变法。
变法之前,在旧有的奴隶制 社会 体系下,假设一个人最多只能创造一个生产力。那么经过变法之后,再加上铁器的应用,一个人就能创造好几个生产力。如此一来,魏国虽然只得到了三分之一的晋国,但要论综合国力的话,却丝毫不逊色于当年巅峰时期的晋国。
至于说为什么魏国和韩国,能够首先进行变法,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两个国家,是新出现的国家,没有什么 历史 包袱。变法这种事情,势必要触及旧有势力的利益。 历史 越长的国家,变法的阻力就越大。反倒是韩赵魏这种新兴国家,没有什么旧势力,阻力较小,所以可以顺利进行改革。
对此,其他诸侯国自然也都看在眼里,纷纷想要进行变法。但问题是,变法就要动旧贵族的奶酪,若是弄不好的话,极有可能导致国家出现大的混乱,最终导致国家崩溃。面对这种局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轻易进行变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楚惠王开始,接下来的楚简王以及楚声王,虽然也想过要进行变法,但受限于本人的能力,始终无法完成这个目标。与此同时,三晋国家已经陆续完成了变法,这就导致三晋联盟的整体实力,开始逐渐碾压楚国。
到了这个时候,楚国虽然已经恢复了春秋时代的实力,但在面对三晋联盟的时候,还是力有未逮,甚至可以说是被压着打。到了这个时候,楚国已经可以说是到了不得不变法的地步了。
但问题是,想要变法,首先得有一个懂变法的高级人才。然而当时的变法人才,基本都在三晋联盟那边,楚国这边根本没人懂变法。再加上那些旧贵族的阻挠,楚国在这两代国君在期间,仍然是没有任何进步。尤其是到了楚声王在位后期,楚国内部的矛盾,已经非常剧烈。这样的楚国,同时又要面对三晋联盟的入侵,自然越发衰落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前402年,楚声王的儿子即位,这就是楚悼王。
楚悼王即位的时候,三晋联盟已经彻底起飞,基本上可以说是横行天下的状态。面对三晋联盟的进攻,楚悼王也曾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和秦国组成军事同盟,共同对抗三晋。当年秦楚联合之后,三晋联盟又拉上了齐国。而当时的秦国,同样也没进行变法。所以这样一来,局面反倒是比楚国独自对抗三晋更麻烦了。
在这种棘手的局面下,楚悼王撑了十多年的时间,却仍是一筹莫展。对内,楚悼王根本不知道怎么进行改革,最多只能维持现状。对外,楚国根本打不过三晋联盟,只能节节败退。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公元前387年,吴起来到了楚国。
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吴起的到来,几乎等同于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而且还是直接掉到嘴里的那种!
吴起的到来,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说到这里,我们得简单来说一下,吴起到楚国之前,到底都做过哪些事情。
吴起出生于一个富商之家,本来是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吴起长大成人之后,对经商种地丝毫不感兴趣,反倒是想要走仕途这条路。
但问题是,当时的 社会 体制,基本上是‘世禄世卿制’。吴起的父母不是高级士大夫,所以吴起本人基本就没什么上升的空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吴起虽然折腾了很久,把自己家的家产都给败光了,却仍是没有收获一官半职。
后来,毫无所得的吴起,回到了家乡,因为毫无成就,被家乡人所耻笑。因为被人耻笑,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多个笑话他的人,就此远离家乡,亡命天涯。此后,吴起又师从孔子的徒孙学习儒家学说,最后却因为不肯回家守孝,被逐出了儒家的大门。所以在这之后,吴起不得不弃儒学兵,改学兵家的学问。
多年坎坷的吴起,虽然一直没有展露头角的机会,但此时的吴起,接触过各种学说之后,显然已经有些过于强大了。逐渐学有所成之后,吴起就去了孔子的家乡鲁国。在鲁国,吴起开始逐渐崭露头角,后来还曾经率领鲁国军队,打败了齐国的主力。
此战之后,吴起已经扬名于各国。但在这之后,因为鲁国庙太小,不敢对外扩张,再加上鲁国国君开始猜疑吴起,所以吴起不得不离开鲁国,转投当时的头号强国魏国。而到了魏国之后,吴起终于等到了适合他施展的舞台。
在魏国,吴起对魏国的军事体系进行了改革。可以说,魏国的体制改革,是由李悝来完成的。而军事制度的改革,则是由吴起来完成的。在吴起的改革下,一支强大的魏武卒,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此后数十年当中,这支魏武卒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劲旅。
完成了军事改革之后,吴起更是带领魏国军队,向秦国方向扩张。吴起最夸张的战绩,是 历史 上著名的阴晋之战。在这场战争当中,吴起亲率五万魏武卒,正面击溃了五十万秦军主力。最关键的是,这五万魏武卒,之前从未上过战场,可以说完全是一群新兵蛋子。
但就是凭这样一支军队,吴起却打败了十倍于他的精锐秦军。此战之后,吴起瞬间成为当时最出色的军事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极为羡慕魏国,能够拥有这样一个超强的天才将领。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将领,魏国却没能将其彻底留住。这主要是因为,吴起后来功劳实在太大,所以就遭到了魏国大臣的嫉恨,开始在魏王旁边说吴起的坏话。而魏王这边,也因为吴起功劳太大,对吴起产生了猜疑之心。
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吴起在魏国越来越不顺心,甚至有杀身之祸。所以最终,吴起不得不逃离魏国,远走他乡。
但问题是,离开魏国之后,吴起接下来能够去哪里呢?
当时的几大强国当中,唯有楚国可以和魏国正面抗衡,并且没有惨败。所以接下来,吴起便直接去了楚国,打算以此证明自己的才华。既然我可以把魏国扶持起来,缔造列国中最强大的魏武卒。那么到了楚国之后,我同样也能创造出比魏国那边更出色的奇迹。
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吴起来到了楚国。
得知吴起前来投靠之后,当时的楚悼王,简直是乐疯了,直接摆出了最高规格的礼节,以此来欢迎吴起。当然,以吴起之前的战绩来说,不管他去哪个国家,恐怕都会得到类似的待遇。
而对于楚悼王来说,吴起除了是一个绝世将领之外,更是一个最好的变法人才。要知道,吴起之前在魏国工作过很长时间,而魏国又是列国之中首先进行变法的国家,而且当时已经变法结束,各方面都非常完善。所以,吴起对于魏国变法之后的各种制度,可以说是相当了解了。
另外,魏国的军事体系,也是吴起一手缔造出来的。这也就意味着,吴起完全可以再次用同样的方式,把楚国军队同样强大起来。
不得不说,当时的楚悼王,真的是捡到宝了。
所以,吴起入楚之后,楚悼王马上任命宛城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抵御韩魏两国的进攻。一年之后,等到吴起彻底熟悉了楚国的情况,楚悼王又直接任命吴起为楚国令尹。楚国的令尹,就相当于是其他国家的丞相或者相国,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国君一人而已。
而吴起被任命为令尹之后,很快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因为有着之前在魏国工作的经验,所以此时的吴起,直接把魏国的改革成果,一股脑都搬到了楚国。
吴起的具体改革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条:
首先,确定明文法典,公之于众,尽量让楚国做到有法可依。以往的时代,楚国基本都是人治,贵族掌握所有话语权。但是随着成文法律出现,楚国从人治阶段进入到了法治阶段,这其中的差别,显然是相当巨大的。
第二,吴起对楚国的贵族制度进行的改革。取消了旁系偏远贵族的俸禄,并且把这些贵族,直接送到楚国边疆,去给楚国开垦荒地。如此一来,楚国节省了大量养贵族的钱,可以对军队进行改革。同时,这些贵族去了边疆之后,还能开垦荒地,继续为国家创造价值。
第三,整顿吏治,裁撤多余的官员。这一条,基本上是和第二条相辅相成的,因为当时基本都是贵族在做官。同样,裁撤节省出来的钱,也可以为楚国其他方面的开支做贡献。
第四,整顿楚国内部的思想,整顿官场风气,强化楚国内部的爱国思想,让大家争相为楚国的国家利益效力。同时,吴起还对楚国内部的一些不良传统风俗开战,取缔了一些不良传统。
第五,吴起还对楚国的造城规格进行改革。经过吴起的改革之后,楚国的城池变得更加牢固,更有利于在战争期间进行防守。
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吴起更是成果斐然。之前训练魏武卒的那一套,被吴起完全拿到了楚国,并且根据楚军特点进行修改。在吴起的改革之下,很快,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就瞬间飙升,逐渐赶上了魏武卒的水平。
正是因为吴起的改革,短短数年之内,楚国从上到下就彻底焕然一新。不光军队战斗力大幅提升,在对外战争上也开始逐渐胜利。内部改革之后,楚国的财政情况以及用人情况,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短短数年之后,楚国便扭转了之前的颓势,可以正面彻底击败魏国,甚至击败魏国和韩国的联军。
这一切,在吴起抵达楚国之前,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可以说,楚国的崛起,就是吴起一手缔造的。没有吴起,楚国根本不可能扭转颓势,更别说短短几年之后,就正面击败魏国了。
当然,吴起的这套改革,也不是没有缺点。首先,吴起改革最大的缺点,就是彻底得罪了楚国旧贵族。在吴起到来之前,那些旧贵族生活得很开心,国家出钱养着他们,让他们整日衣食无忧。而吴起到来之后,他们则是要被赶到边疆去开垦皇帝。所以这种旧贵族到底有多恨吴起,自然可想而知了。
另外,吴起的改革,并没有明确解决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在所有问题上,土地问题其实才是根本。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所以吴起死后,他的变法成果,才会逐渐失效。
当然,吴起当时或许考虑得更多,或许也是想先让楚国强大起来,堵住那些旧贵族的嘴,然后再进行最根本的土地改革。但问题是,那位重用他的楚悼王,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公元前381年,就在吴起抵达楚国六年多以后,楚悼王忽然去世了。据说是当时楚军在前线节节胜利,楚悼王因为太过兴奋,然后兴奋过头,所以突然去世了。
楚悼王的去世,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彻底引爆了所有的问题。
楚悼王在世的时候,那些旧贵族碍于楚悼王的存在,不敢对吴起做什么。但是如今,楚悼王已经去世,再也没人能护着吴起了。最关键的是,接下来即位的楚肃王,对吴起极为忌惮。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吴起是前朝大臣,而且又功高盖主,谁也不敢肯定,楚肃王即位之后,吴起不会威胁他的地位。
所以接下来,在楚悼王的丧礼期间,楚肃王才会默认,那些旧贵族可以发动政变,直接在葬礼上干掉吴起。同时,在这之后,楚肃王又以这些旧贵族射杀吴起的时候,伤害的楚悼王的尸身为由,直接诛杀了他们的三族。据说当时楚肃王一口气杀了七十多家,而且每一家都是杀尽三族。
经过楚肃王的杀戮之后,吴起和那些旧贵族,直接同归于尽了。对于楚肃王来说,这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但这个结果,对楚国来说,却未必是最好的结果。
因为吴起死后,楚国再也没有懂变法的牛人,楚肃王为了自己的地位,也没有延续吴起的改革思想。虽然吴起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很多改革,被楚肃王延续了下来。但因为吴起的改革,并没有触及土地问题,所以这个改革并不彻底。
相比之下,后来秦国进行的商鞅变法,就要彻底很多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楚国虽然在吴起变法的基础上,逐渐壮大,并且后来还趁机吞并了越国,彻底独霸南方。但是在制度上,楚国却彻底败给了其他国家。而且,吴起死后,其他变法人才,也不敢再来楚国进行变法。而楚国内部的人才,又不敢进行大规模变法,或者说不愿进行根本上的改变。
这种情况,后来一直持续到了楚国灭亡。虽然在这期间,楚国的很多有志之士,也想过要做出改变。但和吴起相比,他们实在是弱爆了,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楚国。
所以,后来的楚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也在扩张。但从根本上来说,其实一直都在吃吴起变法的改革红利。而当吴起变法的成果,全方面落后于秦国的变法结果之后,那时的楚国,自然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这就是 历史 上真实的吴起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对楚国依然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吴起能够多活十年,对楚国进行了彻底的变法,那未来的楚国,极有可能会远超秦国,成为最后统一中原的国家。但正是因为吴起被清算,后来再也没有顶级变法人才,敢来楚国进行变法,而吴起的变法又不是特别彻底。所以后来的楚国,才会逐渐落后于秦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如果吴起多活十年,整个战国时代的 历史 ,以及最后的结局,恐怕都会截然不同。
西周春秋时期的晋国霸业
商纣失道,今山西境内方国纷纷叛殷归周,如虞(今平陆北)、芮(今芮城县西)等。不顺周者,即以灭杀,如黎(今长治东北)。公元前十一世纪中期,武王克殷,建立周朝。周成王即位后,封弟叔虞于唐,叔虞死,其子燮父将国号由唐改晋,延用600年。
周宣王静四十三年(前785),晋穆公死,其弟殇叔继为晋君,穆公长子仇出奔避难。此为晋国第一次打破嫡长继承制。周幽王宫涅元年(前781),太子仇袭杀殇叔,夺回政权,是为晋文侯。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周室衰危,翌年晋文侯与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护太子宜臼(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创东周政权。周平王嘉文侯之功,赏弓矢车马具。从此晋国地位扶摇直上。周平王十一年(前760),晋文侯杀携王余臣,结束周室二王并立局面。
?晋文侯死,其子伯继位,为晋昭侯。从晋昭侯始,至晋武公止,晋国杀君篡位斗争长达67年,连杀五君逐一君,实为春秋罕见。周惠王阆元年(前676),晋武公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接受历史教训,于周惠王六年(前671),利用异族贵姓,灭掉公族,彻底改变公族逼君局面,从此君权大固,形成以法治、尚贤、尚功、求实、重法的晋文化特点,并为晋国勃兴称霸打下坚实基础。叔虞封唐前后,周王还封了许多贵族到今山西境内立国。这些小国,密集山西南部,先后被晋国兼并,也为晋国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发生“骊姬之乱”,献公之子重耳出逃,亡命19年,辗转八国。周襄王十六年(前636)重耳返晋复国,是为晋文公。文公即位后,在晋实行改革。据《国语·晋语》载,文公改革,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改革生产工具,奖励垦殖,发展生产力,繁荣社会经济;2.鉴于惠(晋惠公)、怀(晋怀公)党同伐异教训,大批昭雪、起用旧族,同时注意任用拔擢出身微贱而有才能的人;3.规定了奴隶制的俸禄制度,即“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由此也使整个社会成员分成许多等级。恰晋文公建政立法之际,周王室发生内乱。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周襄王之弟王子带赶走襄王自立为王。晋文公为抬高晋国政治地位,打出“尊王”旗号,出兵“勤王”,平定周室之乱,迎襄王入周。此举震动诸侯。周襄王为嘉奖文公,把阳樊、温、原、州、陉等畿内八邑赐归晋国。以此,晋国有了日后出兵中原的前沿阵地。周襄王十九年(前633)晋楚两国爆发“城濮之战”,晋获全胜。同年五月,晋文公在河南荥阳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建立起以晋国为中心的政治秩序。晋文公称霸后,与戎狄和睦共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传播了晋国先进经济和文化。晋文公死后,虽然晋、秦、楚、齐大国争霸之战不断,但晋国仍保持了近150年的霸主地位。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晋、吴举行“黄池之会”,吴王列兵劫盟,晋国让吴先盟,从此晋国的霸业方告结束。
/f?kz=165060287
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一段大国争霸史,其中又以晋楚的一百六十年争霸最为激烈、最为引人注目。在经历了春秋初期的周郑交质、齐桓公称霸之后,郑国、齐国都迅速衰落,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都迅速强大起来。两国都大肆吞并其周边的小国,并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政治、军事制度。到晋文公、楚成王年间,晋国在西方压制住了秦国的扩张,以“无礼于晋”的名义征伐郑、卫、曹等国,并在城濮之战(前632年)中击溃了楚国及其仆从国的联军,正式拉开了晋楚争霸的序幕。
此后160年中,晋楚两国围绕着对中原各小国的宗主权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郑国、宋国、曹国、鲁国等中原诸侯成了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有趣的是,晋楚两国主力部队的直接交战并不多,前后只有城濮之战(前632年)、泌之战(前597年)、鄢陵之战(前575年)三次大规模冲突。绝大部分战争是发生在大国与小国之间,晋国、楚国经常轮流讨伐不遵从它们的小国,如郑国就曾经连续几年遭受两国武力威胁,一旦倒向楚国,晋国就来征伐;一旦与晋国结盟,楚国又来征伐。晋、楚两个大国还向它们的仆从国征收非常沉重的贡赋,并要求这些仆从国在战争时出兵助战,当大国争霸的炮灰。而与晋、楚并列的秦、齐两个大国,虽然处境比小国稍好,但也经常卷入大国争霸的战争中。晋国曾经和秦国多次作战,秦国和楚国结成同盟,经常在晋国主力南下争霸时趁虚而入,侵袭晋国;而齐国原先也曾与楚国合谋伐晋,但在案(安+革)之战(前589年)中被晋国打的大败,此后又连续被晋国讨伐,几乎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从此齐国君主只得到晋国朝见,承认晋国在北方的霸权。晋楚争霸的局面,逐渐演变为齐-晋同盟与秦-楚同盟争霸的局面,当然,争霸的主力还是晋、楚两国。
楚共王年间,晋国连续在案之战、鄢陵之战中打败齐国、楚国,又率领诸侯远征秦国,秦国被迫闭门坚守,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最高峰。晋国还派人到楚国的邻邦——吴国,教授他们使用战车、排列战阵的方法,并唆使他们不断进攻楚国,楚国顾此失彼,难以全力投入中原争霸,郑国、蔡国等也纷纷倒向晋国。但好景不长,晋国很快发生内乱,先是晋厉公与执政大臣发生武装冲突,然后又是执政诸卿连续内讧,晋国境内的戎、狄等少数民族也开始背叛晋国。齐国也趁机撕毁了与晋国的盟约,挥师攻晋直至太行山。此时,晋国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执政诸卿的内讧上,晋侯的权力越来越小,执政诸卿也不再热中于出兵争霸。晋国的霸业开始动摇。
前546年,在宋国的斡旋之下,晋、楚终于在宋国都城之外进行了四十年来的第一次会盟,虽然这次会盟的气氛很不友好,但毕竟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大部分中原诸侯也都参与了这次会盟。在歃血时,楚国人坚持第一个歃血,以取得盟主的名分;此时晋国的实力已经下降,也不愿意和楚国闹翻,就同意由楚国先歃血。这标志着晋国极盛时代的结束。晋、楚两国共同约定:晋、楚地位相等,齐、秦两国不向任何一个国家进贡,其他中原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进贡,并且亲自到晋、楚去拜见盟主。虽然楚国对中原诸侯仍然蛮横无信,但它的军事力量已经复苏,且有楚灵王这样野心勃勃的君主,中原各国不得不再次向它低头。郑国的子产向晋国提出减少诸侯的贡赋,居然被赵文子接受,这也是晋国霸业衰落的一个缩影。
前538年,野心勃勃的楚灵王终于在申地会盟诸侯,除了晋、鲁、曹、卫、邾之外的所有中原诸侯都参与了会盟,连越国都派大夫参与了。在这次会盟上,楚灵王傲慢无礼,中原诸侯都怀有贰心。由于吴国仍然在不断威胁楚国,楚国的霸业也并不稳固,必须部署大量军队防御吴国。楚灵王本来就是杀死侄子才上台的,在国内也存在许多反对力量;但他不注意加强内部团结,反而一心穷兵黩武。在他统治后期,先后灭亡了陈、蔡两国,违反了当时的国际准则(一般不灭亡较大的诸侯国)。楚灵王还修建东、西两座不羹城,在陈、蔡、不羹部署重兵威胁中原诸侯,楚国不稳固的霸业就这样达到了一个虚假的顶峰。
楚灵王有一套浩大的战争计划:从郑国手中夺走许国的故地(今河南许昌),逼迫周天子交出九鼎,征服徐国,打败吴国,让晋国彻底屈服等等。但他的穷兵黩武终于招致了悲惨的下场,被自己的兄弟公子比、公子析、公子弃疾等联合推翻。公子弃疾最终即位,成为楚平王,并恢复了陈国、蔡国、许国的独立地位。此时,晋国的内乱已经非常严重,形成了知、韩、赵、魏、范、中行六卿专权的局面,卿大夫互相攻打如仇雠,公室的力量空前衰落。而齐国的公室也开始衰落,执政大夫田氏开始专权。中原大国纷纷衰落,给了南方的吴、越以崛起的机会。到楚平王、晋昭公年间,晋楚两家争霸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新的霸主——吴、越即将登场。
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攻陷楚国都城郢,楚国借助秦国的支援才免于亡国。此后吴王夫差热中于争霸中原,打败了齐国,又在黄池与晋国会盟。楚国趁吴国注意力转移的机会,迅速恢复了军力,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先后消灭了臣服于吴国的唐国、蔡国、陈国,巩固了北方和东方的边境,重新成为强国。而吴国却始终忽略了越国的重大威胁,并最终在前473年为越国灭亡。而晋国也是内乱不断,赵氏驱逐了范氏、中行氏两家执政大夫,又与卫国、齐国等连续交战,四卿并列的局势形成。此时离三家分晋,只有14年的时间了。杜预说的好,此时的晋国“早已失霸”,而楚国更是险些亡国,晋楚争霸的局势,到此可以正式划上一个句号了。
在长达160年的争霸史中,晋楚两国一共吞并了近50个诸侯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小规模冲突不计其数。双方会盟、交质不下十次,堪称古代国际政治不可多得的标准。两国争夺霸权的战争,最终却以两国都筋疲力尽、退出霸主的候选行列而告终。此后晋国迅速分裂为韩、赵、魏三国,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
总结晋楚的160年争霸,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晋国优势阶段 (楚成王、楚穆王时期,即晋文公、晋襄公、晋灵公时期)
这段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城濮之战,晋国大胜
2、楚国优势阶段(楚庄王和楚共王初期,即晋灵公之后到晋平公之前)
这段时期最大的历史事件是袐地之战,楚国全面胜利。
3、晋楚相持,晋国略占优势阶段(直到春秋结束)
这段时期除了鄢陵之战晋国不战而胜,没有爆发其他大战。
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的军队击溃了楚令尹子玉率领的楚、陈、蔡等国联军,不仅获得了郑、卫、曹的支持,也拉拢了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楚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方城山、汉水以南的地区,是楚国本土,几乎从来没有敌国进入这个地区(直到吴国攻陷郢都);第二是申、息、邓、陨等楚国的边邑,都是很早被楚国征服的小国,“申息之师”是楚国的一支精锐部队,楚国就是以这些边邑为基地入侵中原的;第三是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这些国家离楚国很近,被楚国的军力所威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依附于楚国;第四是郑、曹、卫、鲁等中原诸侯,是楚国和晋国争夺的焦点,也是春秋时代战争最频繁的地区。现在晋国不但完全制服了中立国,击败了楚国的仆从国,还掳掠了楚国方城山附近的边邑,这对楚国是一种严重的侮辱、挑衅。
晋国的威望不仅来自于军事力量,也来自周天子对它的信任。晋国是当时大国中唯一的姬姓诸侯(齐、秦都是异姓),比楚国这种“蛮夷之邦”显然有更强的号召力;晋文公曾出兵帮助周襄王复位,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赢得“尊王攘夷”美名的人,晋文公的会盟甚至招来了周天子参加。作为姬姓中最大的国家,晋国称霸比楚国称霸更符合大部分姬姓诸侯的利益。
到楚穆王时期,由于晋文公去世,晋国势力有所下降。楚穆王北进又吞并了许多小国,并重新拉拢了曾一度臣服于晋国的许、蔡、陈等国。到了楚穆王之子楚庄王即位,翻天覆地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楚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方城山、汉水以南的地区,是楚国本土,几乎从来没有敌国进入这个地区(直到吴国攻陷郢都);第二是申、息、邓、陨等楚国的边邑,都是很早被楚国征服的小国,“申息之师”是楚国的一支精锐部队,楚国就是以这些边邑为基地入侵中原的;第三是陈、蔡、许等楚国的仆从国,这些国家离楚国很近,被楚国的军力所威慑,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依附于楚国;第四是郑、曹、卫、鲁等中原诸侯,是楚国和晋国争夺的焦点,也是春秋时代战争最频繁的地区。
在春秋早期(楚武王时期),楚国的主要政策是平定汉水以东诸侯。“汉东之国随为大”,楚国多次攻伐随国,使随国彻底成为楚的仆从国,“汉阳诸姬”也随之臣服于楚。到了楚文王时期,楚的策略由“东进”(攻略汉水以东地区)变成了“北进”(攻略淮河上游地区),申、邓、息等国都是在楚文王时期被灭亡的,楚文王还第一个采用了“县”的制度,派遣贵族官员管理申、息等县,使“申息之师”成为了楚国的重要辅助力量。陈、蔡也在此时成为楚的附庸国,楚国将它的势力范围由长江流域扩大到了淮河流域。
楚成王在位初期,没有用心于中原争霸,而是开发长江以南地区(既今湖南、江西北部),这一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楚国避开了此时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锋芒,改为着力营造自己的大后方。在基本平定江南后,楚国在方城山修筑了坚固的防线,并进一步拉拢陈、蔡、许等诸侯国,使这些诸侯国的仆从程度越来越深。
楚成王中期,楚国终于和中原大国发生了第一次正面冲突。齐桓公纠集诸侯讨伐楚国、蔡国,名义上是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实际上是想争夺楚国的仆从国陈、蔡等。虽然楚国巧妙地说服齐国退兵,但蔡国从此就加入了齐国的势力范围,陈、许也认齐桓公为盟主,楚国的外围防线趋于崩溃。
但齐国好景不长,管仲死后,齐国霸业就开始衰落。到齐桓公去世,五公子争立,齐国甚至沦落到要靠宋国保护的程度。此时楚国的战略思想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既然齐国霸权已经衰落,中原没有称霸的大国,既然陈、蔡、许等国已经重新归附楚国,那么楚国为什么不尝试称霸中原?楚国对本土、对北方边邑、对淮河流域仆从国的控制都已经十分稳固,下一步就应该开始第四步争夺——控制中原诸侯了。楚成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他的争霸策略也非常明智。齐国既然已经衰落,晋国、秦国又都没有强大到称霸的程度,那么谁是楚国的第一敌人?当然是气势汹汹的宋国。
楚成王看透了宋襄公的骄傲和狂妄,实际上宋国根本没有条件成为大国,更别提称霸诸侯了。楚国在泓水之战中几乎全歼了宋国主力,宣告了楚国成为第一大国。在晋文公崛起之前,郑国、曹国、卫国甚至鲁国都承认楚国为宗主国,楚国控制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诸侯。这一短暂的时期是楚国在春秋史上最显赫的时期,此后楚国的势力范围再也没有达到如此巨大。
当时的晋国不是小国。楚国没有足够的实力消灭它。战国后的三家分晋就可以看出晋国当时的强大了。
吴国吞楚,其实大有?蛇吞象?的意思。但在春秋之时,还真就差点吞成功了!因为吴国当时,上有一代雄主阖闾,下有兵法大家孙子和出色的统帅伍子胥!这堪称是春秋时期,一个完美的铁三角!没有发威之前,吴国依靠?疲楚误楚?的战术,搅得楚国逐渐失去了防备,吴国趁此机会发动了灭楚之战。这一战,可谓是直接改变了春秋时期,延续了上百年的?晋朝争霸?格局,把楚国给打下去了!
在吴国取得胜利后,首先伍子胥就失去了应有的理智。毕竟他本是楚将,由于楚王昏庸,杀了他父亲和哥哥,这才导致伍子胥投吴。故而灭楚之战中,由于夹杂了伍子胥刻骨仇恨,虽一方面导致了伍子胥全力以赴,但另一方面也就造成了,当打败楚国后,伍子胥的心态失衡,如他掘墓挖出楚王尸身鞭打等。然后他又提议,攻击郑国。因为郑国也曾经轻慢和得罪过他。
由于郑国地理位置非常关键,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若干掉了郑国,就意味着吴国称雄了!所以吴王同意,伍子胥分兵去攻打郑国。但他们都忽略了,郑国背后就是北方霸主晋国。吴国灭掉楚国,就够惊爆眼球了,若再干掉郑国,你若是晋国的国君,你会答应?所以,吴国伐郑之战,一点也不顺利。
几乎在同时,楚国的申包胥却已经早到了秦国,开始求秦王发兵复楚这就是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庭,七天七夜,双目滴血。最终感动了秦王其实,笔者更愿意相信,秦王是进行完了评估后,才同意的!即,秦王认为一个新兴,且处于上升期的强大吴国,不如已经衰退的楚国,更符合秦国利益。所以秦王派兵复楚,打了吴国一个措手不及。
比如在稷之战时,吴王阖闾也被秦楚(残余)联军给打伤了!跟着秦楚联军根本不给吴军休息机会,又再次打败了吴王的弟弟夫概。哪料就在这时,夫概发现哥哥阖闾,也身负重伤,于是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哥哥活不成了!于是夫概率部跑回吴国,自立为吴王。?
听闻这个消息后,阖闾不得不带着伤回家救火,于是就又分走了一彪精兵。如此一来,哪怕伍子胥回救跟孙武联兵了,其兵力也完全处于下风。故而此刻,两人想全力先保住楚国都城。哪料秦楚联军却趁胜而来,再次击败了已经失去斗志的吴军,哪怕这一战,有孙武和伍子胥,也没抵挡住!故而,楚国得以复国!
所以,概括说来秦败吴,是抓住了吴国战略失误,更有意外事件掣肘。但不论怎样,这一战让吴国威震春秋时期,为后来的吴王夫差争霸中原,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