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代君主为什么都要诛杀功臣不杀功臣的仁君最后结果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3 10:47:07

历代君主为什么都要诛杀功臣不杀功臣的仁君最后结果是什么

历代君主为什么都要诛杀功臣?不杀功臣的仁君最后结果是什么?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在平定天下后,总会对功臣举起屠刀。后世的文人,也会为此对前朝君王口诛笔伐,将他们斥责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之人。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看出其背后的根源。

史书的那些作者,通常也是文官集团中的一员。身为和帝王分庭抗礼的“臣”,他们自然不希望自己这个利益集团,遭到来自君主的无差别伤害。所以,他们诟病前朝君王清洗功臣的行为,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但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又当如何呢?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算起,中国的皇权政治,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绝大多数的帝王,都成功集天下权柄于一身。他们心中很清楚,如果杀害功臣,必定会留下万代骂名。但如果不杀功臣,或许会招来更为可怕的结局。

秦始皇

他们永远没有忘记周朝的前车之鉴——这个王朝任由功臣做大,最终却招致了群雄并立的局面,王室的权力就此旁落,君王的子孙后代,几乎变成了丧家之犬。

王权的旁落,不过是一道开胃菜,之后绵延近五百年的战乱,才是致命的祸患。

(一)诸侯的分封与权柄的倒置

周朝在灭掉商朝后,便将昔日的开国功臣,分封为各地的诸侯。譬如立下汗马功劳的姜子牙,便被封到了齐国。姜子牙的次子,被封到了纪国。纣王的长兄微子在投降后,被封到了宋国,昔日的商朝遗民,也大都随他而去。因为他们很擅长做生意,所以“商人”成为了生意人的代名词,宋国也成为了发达的商业国家。

除此之外,被分封到曹、蔡、管、卫等地的诸侯,无一例外都是武王姬发的亲戚,基本上全是他的亲兄弟。

齐国先祖姜子牙

在分封列国时,武王姬发的初始想法很好。在他看来,这些开国功臣和自己的亲兄弟,都是对自己忠心不二的人。这些人可以管理封地,他可以通过管理这些人的方式,将整个天下握于掌心。

但每个人的心里,都埋藏着贪欲的种子。随着时间流逝,这颗种子迟早会破土而出,并成长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

当中央政权尚且强大时,这些诸侯仍会宣誓效忠,而且不敢造次。当中央政权衰落后,这些诸侯崛起的机会,便已经近在咫尺了。

在西周被犬戎攻破后,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古称),史称东周。此时的周王室,已经变得极为弱小,诸侯反而在这个阶段扩张了势力,并且开始争霸天下。当一个强国崛起后,它便会成为天下的霸主,周王室只是他们名义上的领导,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无法控制这些诸侯了。

人类只会服从强者,这是万古不变的规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在后人看来,周武王不肯杀害开国功臣,以及功臣的后裔,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仁君。但他的行为,也招致了诸侯尾大不掉的结局。

(二)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周王室的衰落显而易见,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不仅变得很穷,而且已经堪称是寒酸了。

在《左传·隐公三年》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这件事情发生在周平王刚刚去世后不久。如果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那就是这样的:周平王虽然贵为天子,但他死后,都穷得没钱下葬了。只能派遣使者来到鲁国,央求鲁国给点财物,从而帮助他把葬礼办了。

有钱真的了不起

当经济实力捉襟见肘时,连体面都维持不了,又何谈尊严呢?但天下财富的分配,却是此消彼长。本该流入王室的财富,此时已经落入了各大诸侯的口袋。最为鲜明的代表,便是姜子牙后裔所统治的齐国。

齐国的大臣管仲,是一位不世出的经济建设奇才。在《管子·轻重戊》一文中,我们可以回溯管仲的经济建设历程。他以贸易手段,促使周边各国成为高度依赖齐国的出口型国家,然后再扰乱其物价,促使其百姓纷纷逃到齐国。在劳动人口渐渐密集后,齐国更是大兴盐铁,依山铸币,成为了东方首屈一指的富裕强国。

齐都临淄还原沙盘,拍摄于淄博足球博物馆

齐国富得流油,周天子却穷得叮当响,王室的权力旁落可见一斑。当然,齐国仍然对天子保持尊重的姿态。《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章,名叫《齐桓下拜受胙》。虽然齐桓公身为霸主,而且年岁很大了,但在周王室赐给他胙肉时,他仍然行了全礼,以表达对王室的尊重。

毕竟当时的齐国,并无能力一统天下,各国之间仍需相互制衡,所以齐国率先“尊王攘夷”,扛起了政治正确的大旗。而苟延残喘的周王室,也得以存续数百年——但一呼百应的强权,早已彻底旁落,再无回归的可能。

(三)诛杀功臣的典型案例

鉴于周王室的教训,后世的很多开国皇帝,在对付功臣的时候都毫不手软。譬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将这一点做到了极致。而被他诛杀的开国功臣胡惟庸,堪称是诛杀功臣的最典型的案例。

胡惟庸曾一度做事谨慎,也因此颇得朱元璋的欢心。可当他官居丞相,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他心中那颗贪欲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了。根据《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的记载,胡惟庸不仅“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而且还有“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的现象。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话,那就是:胡惟庸当了这几年丞相,掌握了生杀大权和升官贬官的大权,有时候不奏报朱元璋,而是选择自己直接决断。下级官员如果送上密封奏章,他要先拆开瞅瞅,如果有人在骂自己,就藏起来不给皇帝看。

更可怕的是,他还收受了大量贵重的财物。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一旦手里有了钱,多半会去买房置地。而每一次改朝换代的根源,无一例外都源于土地的兼并。出身贫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最终的报应,也来得格外猛烈。在发现胡惟庸谋逆的罪证后,不仅胡惟庸被诛杀,与他有牵连的人无一幸免,累计达三万多人。与胡惟庸有所牵连的势力,几乎被彻底拔除。

本以为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次可是一人得道,鸡犬不留。

或许你会告诉我,胡惟庸专权贪婪,死不足惜。其他被诛杀的功臣,未必人人和他一样。这些人,真的该死吗?

凭借开国元勋的功劳,功臣不仅能身居高位,或许还能荫蔽子孙。《红楼梦》中的荣宁二府,便是开国元勋的后裔。除了贾政之外,我们可以看看其他的贾府子孙,都是些什么样的嘴脸?!

若再传一两代,恐怕连门口的石狮子,都落不得干净了。

在岁月迁延之下,这些功臣和他们的子孙,很难说会变成什么样子。若权柄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这庞大的帝国,可能便会被这些世家大族拖入衰颓的轨道。

唯有帝王自身,才会尝试成为帝国的力挽狂澜者。所以,他们是货真价实的“孤家寡人。

(四)杀功臣的本质在于哪里

很多人在分析“杀功臣”事件时,都会从帝王心术、人性本质、权力争夺等方面分析。很少有人会从经济基本面入手,去考虑资源分配与土地兼并的问题。

杀功臣固然是为了巩固皇权,但它的本质,其实是通过财富的二次分配,将资源分配权重新握于掌心。

杀功臣的本质,是让旧贵族陨落,让新贵族崛起。只有给新贵族分到一块大蛋糕,才能换取他们的忠诚。否则,旧贵族将一切利益垄断,上上下下都是铁板一块,一旦开国君主去世,继任的君主又经验不足,很快便会被诸侯架空。而想要上位的新人,是会向效忠被架空的君王,还是会效忠这些大贵族呢?其答案不言而喻。

然而,二次分配本身是一个刺刀见红的残忍过程。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不可能乖乖让出利益。所以,朱元璋们向功臣举起了屠刀。当功臣势力被彻底拔除后,一切资源都被并入皇室之手,二次分配也得以被继续推行下去。

什么意识形态,什么人性,什么权力的游戏,什么帝王的心术,都是过眼烟云。唯有经济基本面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才是决定帝国兴亡的关键。

朱元璋为什么要屠杀功臣呢?

中国历朝历代,只要是君主专制开国建业的,都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一个规律,统治者不仅杀功臣,亲手足也自相残杀,就是为了夺权或固权,特别是泥腿子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杀的最狠,因为他们白手起家,没有根基没有势力,靠着一帮底层将领成就霸业,既然当皇帝这么简单,那谁坐不是坐呢,所以要将一切危险和隐患扼杀在襁褓中,那就是杀。

刘邦说,不关我的事,都是那老婆子干的,最毒妇人心呀。

君王成事以后都要杀功臣,这是什么道理?因为老皇帝有顾虑,自己当皇帝这帮功臣还算服,最起码一起扛过枪,但自己老去后,接班的皇太子能否让这帮功臣信服,能否抵挡得住这帮老臣是个问题,所以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站在刘邦和朱元璋的立场上将心比心,一定会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些手握实权的功臣屠杀干净,有人说,革命成功了功成身退,隐居起来不就行了吗?

朱元璋说,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到头来都白忙活了。

想当年春秋战国时,范蠡帮着越国灭了吴国,范蠡立马隐退,而他的好友文种犹豫之下就被越王勾践杀了,然后追杀范蠡,虽然早有准备范蠡还是几经辗转,越国、齐国、宋国,几次化名,几次隐居,就是为了逃脱统治者追杀,因为范蠡名气太大,能力太强,被任何一个君主请出山,都会立刻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敌人,就算隐居起来也不放心,只能赶尽杀绝。明朝刘伯温也是一样,神机妙算,能力太强,功成名就后告老还乡回浙江,可是浙江的起义将领,当年跟朱元璋的死对头,方国珍、李伯升等人还活着啊,虽然归顺了明朝,如果哪天反了,你刘伯温再搭个伙,搞点事不是太容易了么,所以怎么都要给弄死。

李渊说,打铁还需自身强,咱不怕。

而唐朝和宋朝开国与其它朝代稍有不同,首先李渊带着几个儿子起事,他们可是关陇世族集团,能开府建牙的,起义前就有自己的军队,所以李渊建立唐朝时有着坚强的军事后盾,而且家族人丁兴旺,所以李渊李世民没有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但也杀了一些,比如吴王杜伏威父子俩被李渊给剁了,开国宰相刘文静以谋反罪被李渊处死,长孙无忌被李治给逼得吊死了;而宋朝赵匡胤、赵光义这哥俩,没有经过战乱,黄袍加身就当了皇帝,所以搞了个杯酒释兵权,把军权收归自己,消除了隐患,如果那些将领不交出兵权,你看赵匡胤会不会挨个给剁了?

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都没有好下场?

其实不仅是秦国,中国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容不下功勋卓著的功臣。秦国历代的君主确实杀了不少的功臣,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却没有诛杀功臣。功臣功高盖主,严重影响了君主的权威,为了自己的统治,秦国的君主诛杀了很多的大臣,我们就来具体看看。

秦昭襄王时期的大将白起,担任秦国大将30多年。帮助秦国打败了楚国,攻陷了楚国首都郢城,后来又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国,坑杀了40多万赵军。因为白起的功绩,他被封为武安侯,可后来因为功高盖主,得罪了秦昭襄王的舅舅,被赐死于杜邮。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率领大军攻克赵国,统一了三晋。随后又带领60万大病,灭了楚国,实乃嬴政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可王翦为了避免和白起落得一样的后果,无论秦始皇怎么挽留,都坚持告老还乡,不问政事,才落得一个好结果。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带领秦国走向了富强,却因为变法触及了国内贵族的利益,最终被车裂而亡。吕不韦是秦始皇父亲从赵国回到秦国的最大功臣,嬴政继位以后,吕不韦被封为丞相,权倾天下。可后来吕不韦却因为秦国内乱受到牵连,不仅被罢官,还在流亡途中饮酒自尽。

其实,总的来说,秦国并没有怎么杀功臣,很多官员和大将最终都得到了善终。相比于朱元璋和刘备,在对待功臣这一方面,秦始皇可谓是相当仁慈。

刘秀是位仁慈的皇帝,不诛杀功臣,为何却杀了三位丞相呢?

刘希诛杀三位丞相都是有原因的,第一位丞相韩歆,上书言辞激烈,引起刘秀不满被诛,第二位丞相欧阳歙,替犯罪的大臣说话,被诛,第三位丞相戴涉,因为举荐的大臣有错,按照汉朝的律法,牵连被杀!

历史上开国不杀功臣的皇帝都是谁?他们具体做了什么?

比如古代最完美的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事实上,并非所有开国皇帝都会像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样诛戮功臣,比如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明末学者王夫之曾称赞刘秀道:“三代之下,君臣交尽其美者,与光武为盛焉。”大意即自夏商周三代以来,直至明末清初的两千余年中,与臣下关系最为融洽的当属东汉光武帝刘秀。

▲王夫之塑像

刘秀虽然是以汉室宗亲身份夺得天下的,但其家境与蜀汉昭烈帝刘备一样,都是平民百姓,青少年时还是当地有名的种田能手。只是由于王莽篡汉,刘氏兴兵讨伐,刘秀才与哥哥刘縯一起参军伐新。昆阳一战,刘秀以少胜多,彻底击败王莽新朝政权,后来又割据河北并召集人才。发展壮大后,刘秀陆续击败其他诸侯,最后顺利称帝登基,建立东汉王朝。

▲王莽剧照

在扫平天下的过程中,刘秀麾下先后涌现出冯异、邓禹、耿弇、马援等杰出武将,世人将其称为“云台二十八将”。这些开国功臣的结局之所以不像前汉那样,主要靠的就是与光武帝刘秀关系匪浅,而刘秀也因此被世人冠以“仁君”美誉,与臣下的关系被作为后世君臣关系之榜样。刘秀能做到这些,固然有宅心仁厚的因素在内,但对于帝王而言,这并非决定性因素,主要还有三大原因。

▲绿林、赤眉起义路线图

第一,刘秀称帝乃是天命所归。两汉之交,民间流传着一个神秘预言,而且在刘秀还未出生时就已广为流传并被明确记载于史书之中,即“刘秀当为天子”。预言传开后,民间出现一本名为《赤伏符》的书,专门讲述刘秀如何力挽狂澜重建大汉的事情。此事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像是有人故意为刘秀登基造势,但不论如何,民间百姓都认为刘秀乃是天命所归的正统皇帝,若有人敢起兵造反,百姓们是不会支持的。另一方面,大臣们也因为这一预言而对刘秀服服帖帖,根本不会萌生取而代之的想法,而且也顺理成章地认为刘秀后裔也是天选之人。直至刘秀孙子汉章帝即位,都没有大臣敢挑战皇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6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