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中元节始于古代,沿袭至今,中元节普度是现在最主要的过节方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呢,是比现在更加隆重呢还是仪式等更少一点?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古代的人是怎么过中元节的,和现在相比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南方三省的中元节习俗
宋初的时候,中元节与元宵节一样,也要四处张灯,以显示节日之隆,此习俗在宋太宗登基后被废止。到了南宋,中元节的前几天,市井店肆就开始售卖纸制的鞋靴、头巾帽子、五彩衣服,供人们焚烧献给亡灵。享祀时,人们用桑叶来铺衬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儿系在桌子脚上,寓意为用收成来敬告祖先。
中元节的前一天,人们在寺庙前方的广场上竖立起一根数丈高的竹竿,顶端系一盏灯笼,名为“灯篙”。此为公众性质的祭祀。民间传说,灯篙上的灯笼点亮之后,散布于各处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知道了明天在此处有食物可享用,于是会相约到此饱餐一顿。到了中元节这天,肉坊要罢市一天,民众也大都茹素食斋。第二天黎明,有小贩挨家挨户地叫卖穄米饭,也标志着中元节的供奉仪式已经完成。
南宋孝宗年间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着作《淳熙三山志》中记叙了家乡福建的一些中元节习俗。北宋时,人们喜欢在中元节这天到神光寺游玩,蔚然成风,该寺热闹若墟市,当时的太守王逵还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楼》诗记载盛况:“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楼高阁与云齐。中山酒熟中元节,归去从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们又觉得此举没有什么意思,遂将这此俗废止。
明代年间,福建地区的中元节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备好冥衣纸钱,写上先人名号,然后焚烧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过世的父母,还要在纸衣、纸钱上面笼上薄纱焚烧,以示区别,谓之“纱箱”。在莆田一带,人们于七月十五这天清晨将供品准备周全,然后全家打扮齐整,出门往空中作揖礼让,意为将祖先的亡灵请入家中。祭祀完毕,又毕恭毕敬地将亡灵送出家门。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备好斋饭、馄饨、纸钱,请巫师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给无人祭祀的野鬼。由于所费颇高,一些青黄不接的穷人家,为了这个一年一度的祭祀仪式,有时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清代的中元节也非常热闹,不仅家家焚烧纸钱香烛祭祀、放焰口,人们还会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狮子。福建一带则流行一种名为“爬孤棚”的游戏。该游戏源于饥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济灾民,为了公平,在祭坛旁边搭建起一座摆放食物的棚子,让饥民自由爬上棚顶争食。后来演变成了一种中元节的民俗游戏。游戏时,竖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长杆,杆上到处涂抹油脂,游戏者分为四队,以先爬上杆顶者为胜。TW地区的一些乡镇,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中国中元节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祭祖、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还要在自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灯活动,所谓水灯,就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说法,水灯是用来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导读:清明,寒衣和中元节同是我国的鬼节,是与祭祀相关的日子,虽然他们的节日含义都与祭祀祭祖相关,但是每个节日之间是有很大区别,那么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是什么呢?想知道寒衣节和中元节有什么不同,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寒衣节和中元节的区别
1、时间不同。寒衣节的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中元节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五。
2、文化风俗不同。寒衣节又叫十月朝、冥阴节,起源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人们会在这天加衣避寒,并给父母和爱人送可以御寒的衣物。中元节又叫七月半、盂兰盆节,是民间祭拜先祖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杀鸭子、放河灯,犒赏自己一直以来的辛勤劳作。
寒衣节和中元节有什么不同
1、寒衣节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它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而在历史上寒衣节也有很多传说,如:
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2、中元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
古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中国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而与大陆相比,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这些地区,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お盆”(おぼん)。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公司一般都会放“盆休假”,很多在外工作的日本人便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
上元节和中元节有什么区别?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其中,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上元节---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民间有祀亡魂、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汉代时,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荐时食等活动。 传统习俗不同
中国传统的上元节也就是从秦朝的时候就有了。那么在春节之后,正月十五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大家一起吃元宵,还有赏花灯,并且猜猜灯谜都是元宵节的民间习俗。
中元节在这一天的时候,人们都会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祖。和清明节上坟是一样的,那么在。之后地方官府还会命令寺庙的和尚道士设孤魂道场。第四,阵亡的军事。在中元节的时候,人们就会焚烧大量的纸钱,为人们进行超度。
下元节不管是出门在外还是在家的子孙后代,都会给先人上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6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