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在安史之乱中死了多少大臣和名将

以史为鉴 2023-06-13 00:19:40

揭秘,在安史之乱中死了多少大臣和名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安史之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先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的名将身败名裂,后又有郭子仪、张巡等人横空出世。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安史之乱的历史,就是一部群星闪耀的历史。

只不过由于这些群星的下场不同,所以他们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也不同,以至于我们现在只能记住郭子仪、张巡等寥寥数人而已。

张巡的事迹我曾专门写文章分析过,由于这段历史过于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安史叛军之所以无法南下,完全是张巡只手托天撑住大唐江山的结果。

可是从逻辑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有硬伤的。

如果仅靠一座孤城就能把安史叛军阻止得无法南下,那未免也太神奇了。比如说,如果安史叛军在兵力上真的拥有绝对优势,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分兵呢?

事实上,史书在基本史实的记录上很少出错,但却隐藏了太多细节。

如果我们拿着放大镜,仔细观看安史之乱期间的大唐版图,会发现有很多势力都站在了大唐政府一边,安史叛军始终处于一种孤军奋战的状态。

在这种背景下,安史叛军其实很难有太大作为,只不过以张巡为首的少数人,把大多数势力的光芒给遮掩住了。

当时的中原战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西部以南阳、襄阳为中心;中部以睢阳为中心;东部以彭城为中心。

在西部地区,安史叛军突破南阳,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屯兵于襄阳城下,再也无法向南前进一步。

在中部地区,安史叛军始终无法真正越过河南一线,因为他们受阻于张巡所防守的睢阳。

在东部地区,安史叛军也可以算是杀出了河南,但他们刚越过河南,就不敢再继续向前了,因为大唐政府军的主力已经云集于彭城一线,安史叛军甚至不敢靠近。

正如我上周写安禄山夺取长安时所说:此时的安禄山看上去风光无限,可实际上他已经失去了继续扩大战果的空间。

安史叛军陷入这样被动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张巡一人之功。

在当时的中原战场,还有许叔冀、贺兰进明类似的“火线将领”,他们与张巡所面临的情况并无太大区别,可他们在史书上的评价却比张巡差得多。

按照史书的说法,他们评价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拒绝救援大唐的孤胆英雄张巡。

可事实上,他们的评价之所以会低,不过是因为他们在后来混得越来越差,以至于没人愿意替他们说话而已。

在西汉景帝朝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汉景帝命周亚夫和梁王刘武平乱。梁王刘武困守孤城,最后差点把宫女都派上城墙了,可见情势有多危急,但周亚夫却一再拒绝救援刘武,专心实施自己的战略意图。

后来,大家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也没有人说周亚夫如何错误,因为牺牲一座城池,换取天下太平,这是件非常划算的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很难说许叔冀、贺兰进明拒绝救援张巡就一定是错误的。如果这二人会像周亚夫那样成为功臣,他们自然有无数种说辞为自己开脱,而我们也很难说他们是在强词夺理。

事实上,哪怕以后世眼光来看,用睢阳这个坑把安史叛军吸引过去,唐军在外围玩包夹战术绝对是可行的。哪怕睢阳因此城破人亡,可围城的安史叛军也被唐军包了饺子,这怎么不对呢?

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可是窦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周亚夫尚且敢把他当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许叔冀、贺兰进明为什么就不能故技重施,把张巡和睢阳扔出去吸引叛军注意呢?

只要大家能认同我这个观点,自然就该明白一个道理:安史之乱爆发的那些时间里,并不是某一位或某几位英雄孤身营救大唐,而是很多本该同样拥有英雄之名的人最终下场惨淡,被史书开除出了英雄的行列而已。

或许有人会说:“许叔冀也就算了,像贺兰进明这样的人,在当时就从未立过什么功勋,哪配被称为巨星呢?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他就已经靠边站了。”

在这里我要强调一点:当中原战场开始大举反攻时,贺兰进明从来都没有靠边站过,他只是受到一个临时空降至中原战场的高级文官节制,但这并不代表大唐中央政府认为他无能。

唐肃宗在位时,大太监鱼朝恩可以在河北战场节制郭子仪和李光弼,却从未有人说“大唐中央政府认为郭子仪和李光弼无能”,怎么这种逻辑具体到贺兰进明身上时,就变了一副腔调呢?

大唐中央政府之所以会派出文官节制武将,不过是担心他们失控而已。

从这个角度来看,贺兰进明等人后来的失势只是大唐中央政府削藩的结果。

大唐中央政府空降了一个高级文职官员到中原战场后不久,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并以一副摧枯拉朽的姿态全胜收场。

如果大反攻进行的稍微顺利一点、迅速一点,睢阳城就不会失守了。

甚至而言,睢阳城后来被攻破,主要是因为唐军大举反攻时,有一个指挥官依然行动迟缓所致。如果这个指挥官行动稍微迅速一点,睢阳城可能就不会沦陷了。

因为唐军反攻到睢阳城下时,睢阳城刚刚沦陷三天。因为类似的原因,那个在大反攻开始后,救援睢阳不及时的指挥官,被总指挥杀死了。

镐既发,会张巡宋州围急,倍道兼进,传檄濠州刺史闾丘晓引兵出救。晓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及镐信至,略无禀命,又虑兵败,祸及于己,遂逗留不进。镐至淮口,宋州已陷,镐怒晓,即杖杀之。

张巡死前,唐军就开始了大举反攻。

张巡死前十多天,唐军就收复了长安城。张巡死后,仅仅十天,唐军就收复了洛阳城。

九月丁亥,元帅广平王统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癸卯,广平王收西京。十月癸丑,贼将尹子奇陷睢阳,害张巡、姚訚、许远……壬戌,广平王入东京,陈兵天津桥南,士庶欢呼路侧。

而且还有一种记载:睢阳城破前,唐军不但收复了长安城,连洛阳城也收复了。

丁卯,广平郡王俶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癸卯,复京师。庆绪奔于陕郡……壬子,复东京,庆绪奔于河北……癸丑,安庆绪陷睢阳,太守许远及张巡、郓州刺史姚訚、左金吾卫将军南霁云皆死之。

更重要的是,张巡死后仅仅三天,唐军就兵临睢阳城下。

张镐闻睢阳围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西汉时期的梁王刘武最终没能顶住七国叛军的攻势,最终城毁人亡。

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周亚夫大军却在刘武殉城的三日后神兵突降,杀了七国叛军一个落花流水,并最终平定了叛乱,史书会怎么说这件事呢?

睢阳城破、张巡被杀不就是这么个逻辑吗?

与许叔冀、贺兰进明相比,鲁炅、来瑱的争议相对小了很多。

史书在谈及安史叛军无法大举南下时,也会充分肯定鲁炅、来瑱的贡献。要知道,他们也都围绕某座城池,与叛军死缠滥打,让叛军无法南下的。

这两个人后来的地位之所以比张巡低,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多活了一段时间:他们后来都流露出军阀化的倾向,于是鲁炅畏罪自杀,来瑱被皇帝处死。

如果张巡活着,会是什么结局呢?

这个实在难说,因为从当时的情形去看,张巡也很难避免李光弼、仆固怀恩、鲁炅和来瑱的结局。毕竟军人集团越来越强大,独当一面的军方大佬通常都难免会蠢蠢欲动的。

总的来说,在那个军人力量越来越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的多么忠于大唐帝国,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要与皇帝分庭抗礼的意思。

因为有一个问题,军方大佬永远也无法想明白,那就是皇帝一门心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时,军方大佬应该怎么办呢?

卫道士告诉军方大佬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皇帝信任宦官、奸臣祸国殃民,军方大佬也得无条件的服从。

问题是,这种答案显然是不通人性的,一个人只要没有修炼到圣人那样的境界,怎么可能接受这种事实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军人力量越来越来强大的背景下,军方大佬不管表现得多么忠于皇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会流露出乱臣贼子的影子。

而且表现在外,理由实在太充足了,因为从唐肃宗开始,哪个大唐皇帝不任由宦官、奸臣胡折腾呢?

总的来说,因为叛军大举进攻南线时(以攻克颖川、雍丘为标志),已是攻克长安半年后的事了。

在这种背景下,大唐帝国江淮的防线其实已经很稳固了;在这种背景下,叛军奢言南下刺穿江淮多少有些不现实了。

失去这种背景,张巡死守一座孤城,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我这样说无意否定张巡的战绩,我只是想说,当一段历史出现超级英雄时,常常会让这段历史变得越来越像故事段子。

因为超级英雄身上的光芒太强大,它会把周围的人都变成打酱油般的存在,甚至是丑角般的存在,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感觉到,这段历史就是超级英雄只手托天的结果。

安史之乱爆发于哪个时期?有哪些皇室成员被杀害?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还得从安史之乱爆发前说起。唐健称一次什叶派叛乱为“史”。由于它发生在唐玄恭天佐时期,又称天宝之乱。什叶派叛乱持续了七年零两个月。虽然混乱最终得以解决,但这是一场由唐朝将军阿鲁山和石思明发动的战争。

从宣贡末年到代宗初,这是一场与唐朝的内战,是一场唐朝的战争。这是一个唐朝的庐山谁利用混乱,并带领军队进攻洛阳,杀死江青。他是什叶派叛乱的罪魁祸首之一。庐山占领洛阳后,他成为大雁皇帝,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唐玄奘皇帝逃往蜀都时,他的下属田成思和李怀贤来到唐朝,史朝义被杀,阿什的叛乱平静下来。一世之乱是一场内战,是唐代将军庐山和从玄末到岱宗初为争夺统治权而战斗的王子李恒之间的暴乱。

导致了唐代诸侯城市的分离。战争四天,唐玄东皇帝逃往马尾乱爆发之后,主政的帝王是创造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那个时候的... 此战过后,安史叛军内部又出内讧,不甘心久居人下的史思明悍然杀的随行士兵处决了总理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杀,这被称为“马尾兵变后”。什叶派叛乱是唐代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什叶派叛乱的两个主要人物:阿鲁山和施思明。安陆山比石思明更有名,但李英唐朝政治最清明的时期无疑是太... 军队之中发生政变。史思明被其子杀害,此时朝廷中也发生了变化,代宗即位。仍然是王子,在大臣们的压力下,吴惠飞公主没有被李隆基纠正。三个儿子被杀十年后,吴惠飞公主的这些孩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他像个马前卒一样娶了他的女儿。

安史之乱关键一战唐军惨败,三位主要当事人,谁才是那个傻瓜?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八年战乱将大唐帝国从鼎盛迅速拖向了深渊。此后唐朝国祚虽然还是延续了一百多年,但却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辉煌。然而在“安史之乱”爆发初期,形势原本没有这么恶劣,唐朝无论在兵力还是在财力方面都远胜过安禄山的叛军。可是,一场被称为“灵宝之战”的关键战役失败让唐军主力损失殆尽,“安史之乱”这才演变成真正危及大唐帝国生死的浩劫。今天夜读史书就来和大家聊聊谁该为“灵宝之战”的失利负责。

756年五月,唐朝军队和安禄山的叛军在潼关一带已对峙了近半年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叛军形势越来越不利,唐朝从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撤下来的精锐部队相继赶至潼关,加上潼关原有守军及新招募的军队,总兵力达到了20万,远远超出了叛军人数。另一方面,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率领10万大军在安禄山的河北老巢也不断取得胜利,叛军随时面临着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因此,只要形势不发生变化,安禄山覆灭已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可就在安禄山濒临绝望之际,意外却发生了。在宰相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下令让唐军主帅哥舒翰带着20万大军出关与叛军决战。哥舒翰向皇帝解释说眼下的情况只要坚守潼关,叛军很快就会自行瓦解。然而唐玄宗不理会哥舒翰的解释,并下达了最终旨意。君命难违,哥舒翰只能选择服从。

756年六月初四,哥舒翰带着20万大军走出潼关向东挺进。六月初七,哥舒翰的军队在灵宝西原的黄河河岸与群山之间狭隘地带遭遇到叛军伏击。由于事先没做好准备,以及在遭遇伏击后现场指挥混乱等原因,唐军很快就乱做一团,相互踩踏,死伤无数。最终20万大军仅剩8千人逃回潼关。“灵宝之战”以唐军惨败告终。

唐朝原本明明能躺赢,却偏偏要选择出去“硬刚”,结果被对方“逆风反杀”。那么问题来了,唐玄宗、杨国忠、哥舒翰这三位主要当事人,谁才是导致唐军惨败的那个傻瓜呢?

许多人认为,唐玄宗必须是第一责任人,正是他的强硬命令迫使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才中了叛军埋伏。如果当初听从哥舒翰的建议,按兵不动,那么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站在事后的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因果关系完全成立。但如果站在事件当事人的角度来看,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时哥舒翰手握重兵,镇守长安的咽喉要地。如果说唐玄宗心里毫无顾忌,那显然是说不通的。事实上,自从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对将领的信心几乎坍塌,只要他认为哪个将领值得怀疑,往往就立即下令将其处决,完全不给对方任何余地。在哥舒翰之前负责驻守潼关的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就是这样莫名其妙被冤杀的。

因此,当唐玄宗得到叛军实力已严重削弱的消息后,命令哥舒翰率军出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操作。20万大军不去打叛军,难道还让哥舒翰长期拥兵自重,威胁朝廷统治吗?况且唐军人数远高于叛军,哥舒翰又是身经百战的常胜将军。从各方面条件来看,主动出击都没什么问题。只是唐玄宗万万想不到,20万大军会在顷刻间全军覆没,连重新布置防线的时间都没有。

除了唐玄宗外,杨国忠也是公认的“坑货”,许多人认为就是他给唐玄宗出馊主意,影响了玄宗的判断,结果使得20万大军踏上了不归路。然而要是站在杨国忠的角度来看,他出“馊主意”也有他的道理。

杨国忠是中央集权的积极倡导者,他一直主张加强中央权力控制边境将领,因此与多位藩镇节度使都有矛盾,其中又以和安禄山的矛盾最激烈。安禄山范阳起兵,打出的借口就是奉密诏讨伐“国贼”杨国忠。当唐军在潼关与叛军长期对峙时,军中有不少人认为杨国忠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因此不断呼吁要求诛杀杨国忠,以平天下民愤。为了防止意外,杨国忠在潼关后面又部署了军队,美其名曰是作为潼关失守后的第二道防线,实际上却是防止哥舒翰采取兵谏,对自己不利。可是哥舒翰却以强硬姿态斩杀了统领军队的杨国忠亲信杜乾运,并将军队纳入自己麾下。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无论是在朝廷的杨国忠,还是在前线的哥舒翰,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生怕对方突然出招置自己于死地。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杨国忠才积极向唐玄宗建议,让哥舒翰尽早出兵攻打叛军。只要把哥舒翰这尊“瘟神”送走,无论是朝廷还是他自己,都暂时不会有什么危险,至于以后的事情还可以从长计议。然而杨国忠也和唐玄宗一样,万万想不到20万大军会这么轻易就全军覆没。之后他只能跟随唐玄宗逃往四川,结果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被愤怒的唐军将士砍死了。

在造成“灵宝之战”惨败的三个主要当事人中,哥舒翰往往被认为是最委屈的。因为他是在唐玄宗的强令之下被迫出兵,结果才造成了全军覆没的惨剧。然而哥舒翰真的对此事没有责任吗?其实不然。

当时哥舒翰拥兵20万,其中有半数以上都是陇右、河西、朔方等藩镇汇集的精锐边防军。而叛军在经过连番征战以及分兵他路后,人数已不足10万。因此从实力对比上来看,哥舒翰的军队明显占优势,唐玄宗坚持要他出兵决战,并非没有道理。

然而正是在这样明显占优势的情况下,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哥舒翰却犯下了个很低级的错误。他没能发现战场地形的利弊,导致唐军主力在狭长的通道中陷入敌人伏击圈。在发现被埋伏后,哥舒翰又没能及时调整军队部署,以至于场面完全失控。对军事有所了解的读者应该会知道,20万大军已经完全足够对一个强国发动灭国战了,要在一天之内把20万大军全部断送掉也算是一件挺有难度的事情,可是哥舒翰却做到了。退一万步讲,如果“灵宝之战”不是全军覆没,而是逐步被消耗掉,那么唐朝方面也完全有时间和实力做出后续部署。然而“灵宝之战”却败得那么快又那么惨,以至于让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叛军已经直逼长安了。

因此,要说哥舒翰在此事中很无辜,那就相当于说潘金莲是贞洁烈女,完全瞎扯。“灵宝之战”如果要按责任划分,哥舒翰才是第一责任人,也就是那个最傻的傻瓜。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是谁?

郭子仪。

郭子仪,早年因武举及第,而后常年在边疆摸爬滚打,累官至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乱发生前夕,郭子仪母亲去世,郭子仪回家丁母忧,而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一纸调令,将郭子仪“夺情”,授予朔方节度使职权,率领朔方军直扑河北,镇压叛军。

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先后收复国都长安、东都洛阳等地,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在相州之战时,因唐肃宗猜忌各镇节度使,酿成了相州之战的惨败,郭子仪被迫承担了相州之战的罪责,最终被罢官闲赋,退出了平叛之旅。

晚年生活

郭子仪被德宗调回朝廷,进位太尉,仍兼中书令,充任皇陵使,赐号“尚父”,并加食邑至两千户,所领其他使职、副元帅等职务都被罢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夏,郭子仪病重。唐德宗命舒王李谊前往探病,郭子仪不能行叩拜礼,只能作揖礼。

六月十四日,郭子仪去世,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太师,赐谥号忠武,配飨代宗庙廷,陪葬建陵。德宗废朝五日,命群臣吊唁,又亲临安福门送葬,并专门超越礼制,下诏将他的坟墓增高一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