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夷陵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魏蜀吴征战不休,缔造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这一乱世将近百余年才结束,假如从东汉末年开始算起,那么三国的时间可是超过百年的,时至今日,史学界对三国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仍然存在争议。不过魏蜀吴征战肯定是三国的主要部分。
三国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战役,包括后人熟悉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这三场战役绝对是三国时期非常经典的,时至今日,人们对这三大战役仍然进行谈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基础。
那么夷陵之战造成了什么样的结局呢?夷陵之战是三国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对蜀汉的影响绝不一般。当时的蜀汉发动了对东吴的大规模战役。可是夷陵之战的结局并不好,陆逊与刘备相持半年多的时间,最终蜀军大败。
值得一提的是,蜀汉在夷陵之战后,从此一蹶不振,蜀汉就趴下了。当初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为的就是“找回面子”,可是面子没有找回来,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初的刘备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然会败得这么惨。
从史书的统计来看,夷陵之战刘备仅仅损失了不到五万人,那么在这之后,蜀汉就走向了衰落。刘备在夺取汉中之后,军力大增,这时候的刘备将近有八万军力,夷陵之战中刘备抽调了五万人,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比例。
这样的比例是非常严重的,不知道当时的刘备如何想的。可以说刘备倾国之力征战东吴,结果导致了败兴而归。面对这样的局面,东吴也做出了反应,东吴派出陆逊前往抵抗,虽然双方实力相差不多,但是陆逊没有蛮干。
当时的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绝不是最佳时期,这时候的刘备应该讨伐魏国。因为曹丕篡汉,汉献帝被逼退位,这样的时机可是不好遇到的。夷陵之战的发动不得人心,结果导致了蜀汉的失败,这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夷陵之战的发动,不仅仅是不得人心,就连蜀汉的大将也有很多是反对的。比如说赵云、黄权等大将的反对。武将反对了,那么刘备应该观望,不应该贸然出击。那么蜀汉的顶级谋士诸葛亮在干什么呢?保持沉默!
这时候的诸葛亮没有发表意见,刘备对夷陵之战是势在必得,诸葛亮聪明过人,不会讨这个没趣的。蜀汉的厉害武将没有支持刘备,那么随刘备出战的武将都有谁呢?这些人都不是什么厉害的武将,比如说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等。
这些武将在历史上的知名度非常低,同时他们的武力也不如赵云等人。这也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原因。那么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了五万人,为什么蜀汉会走下坡路?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很多名将都去世了,这是导致蜀汉衰落的一个原因。
其次刘备去世,这导致了蜀汉没有了“灵魂”。刘备去世之后蜀汉再也没有人才进入,这直接导致了蜀汉的人才没落。与此同时蜀汉的武将也很少。后人经常听到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夷陵之战蜀汉虽然仅仅损失了五万人马,但是夷陵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绝非小可。刘备的去世让蜀汉的人才凋零,这直接导致了蜀汉走向没落。夷陵之战是蜀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对蜀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刘备依然的死,让蜀汉人才凋零。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硬实力的打击,直接损失就是五万精兵,这对于家底本来就不厚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重创;二是大量的人才损失,其中刘备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后来刘备的病死,这才是蜀汉一蹶不振,三年都没有走出夷陵之战阴影的关键原因。
先说说夷陵之战在账面上的损失。这个损失还要从失荆州开始说起。
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羽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刘备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国夺去,保守估计,刘备又损失了几千精兵和上庸的几千土著兵。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杀掉。
比丢失上庸更让刘备头疼的是,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也在这一年病死,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而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也曾经感叹的说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四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大军未发,蜀汉另一位万人敌大将,张飞被手下杀害。而后将军黄忠也病死成都,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帐下的四员大将(前后左右四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几乎断送了刘备所有的精锐。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如果按照《傅子》的记载,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当然了,这个记载比较扯。比较靠谱的兵员损失兵员,包含五溪蛮的兵力,应该是四到五万人。
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可以认为是重要转折,这既是刘备最大的军事失误,也是陆逊军事谋略的重要体现。当魏文帝曹丕得知刘备连营七百里,就对群臣说:“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
而对于陆逊的出色指挥,晋代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中的评语写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
晋代文学家陆机在《辨亡论》称赞陆逊说:“汉王亦冯帝王之号,率巴、汉之民,乘危骋变,结垒千里,志报关羽之败,图收湘西之地。而我陆公亦挫之西陵,覆师败绩,困而后济,绝命永安。续以灞须之寇,临川摧锐,蓬笼之战,孑轮不反。”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说:“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对于夷陵之战,写诗歌三首称赞陆逊,一是:“坐帐谈兵按六韬,安排香饵钓鲸鳌。三分自是多英俊,又显江南陆逊高。”二是:“陆逊运良筹,能分吴国忧。挥毫关将堕,焚铠蜀王羞。功业昭千载,声名播九州。至今巫峡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举火破连营,玄德穷奔白帝城。一旦威名惊蜀魏,吴王宁不敬书生。”
清代学者邓廷罗在《兵镜》中评价说:“司马懿挑朱然,吴班挑陆逊,皆不得行其计,岂非将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泽东读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五十八《吴书?陆逊传》的批语说:“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经常会夸大魏蜀吴三国的兵力规模。其中,就夷陵之战来说,《三国演义》中称刘备率领了75万大军,而东吴则派遣20多万大军来抵抗刘备。不过,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大约都是5万人左右。由此,对于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的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兵马。虽然对于蜀汉来说,5万兵马的损失非常惨重。不过,经历数十年的恢复,蜀汉应该可以将这一损失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了。不过,蜀汉却一直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夷陵之战后,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承担起匡扶汉室的重任。不过,对于已经一蹶不振的蜀汉,却始终难以战胜强大的曹魏。公元263年,邓艾兵临成都,促使蜀汉正式灭亡,成为魏蜀吴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
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蜀汉最多损失5万兵马,为何之后就一蹶不振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夷陵之战的失败,标志着蜀汉彻底失去了荆州。而一旦失去荆州,则意味着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也难以实现了。
针对刘备势力的发展方向,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表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在诸葛亮看来,蜀汉想要成功北伐中原、恢复汉室,至少要拥有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州。在此基础上,等到天下有变,比如魏国内乱的时候,荆州出兵来进攻宛城、洛阳,而益州之兵则攻打关中地区,也即只有两路大军共同发力,才有可能击败强大的曹魏。但是,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因为彻底失去了荆州,想要击败曹魏几乎是不可能了。
另一方面,荆州对于蜀汉的意义,绝不仅仅是北伐曹魏的跳板和平台。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很多州郡因为战争的影响,所以人口大幅减少,农业、商业等都受到了破坏。
不过,就荆州来说,因为刘表治理地井井有条,不仅没有受到较大的战争影响,而且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所以各个诸侯都希望争夺这一地区。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蜀汉的人口只有90多万人,兵力最多只有10万人。与此相对应的是,东吴在夺得荆州后,人口达到了230多万,兵力超过了20万人。由此,因为彻底失去了荆州,蜀汉只有益州这一州之地,人口和兵力都很难获得补充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6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