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公主慕容氏击败敌国皇帝的发妻,成为北魏的皇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后燕慕容氏,大家会想起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慕容复就是后燕王国的后人。而这里提到的慕容氏皇后,就是后燕的公主,应该算是慕容复的祖姑姑,当然慕容复只是小说里的虚构人物。但这位慕容氏皇后,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慕容氏皇后是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四女,母亲是孟氏。
公元396年,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发动了对后燕的战争,公元397年,慕容宝放弃都城中山(今河北保定)逃跑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慕容宝没带他的女儿慕容氏一起逃跑,所以在中山陷落后,慕容氏公主被北魏俘虏,成为道武帝拓跋珪的嫔妃。
亡国公主被敌国皇帝收为妃子,本来就是历史上很经常的事,不足为奇,这对公主来说,已经算是不错的命运了。
当时的北魏后宫已经有了很多女人,包括道武帝拓跋珪的发妻刘氏。刘氏是匈奴首领刘眷的女儿,已经为道武帝拓跋珪生下了长子拓跋嗣,而长子拓跋嗣很受道武帝拓跋珪的器重,很有希望成为太子。看样子刘氏一定要当皇后,她即是皇帝发妻,又是太子生母。
可是命运却不这么安排,在道武帝拓跋珪这种人来说,他即不守伦理道理,又不按常规出牌。道武帝拓跋珪只立了发妻刘氏当贵人,而且等待刘氏的是悲惨的命运。
因为道武帝拓跋珪为北魏王朝定下了两条规矩,一是立皇后不立发妻,立筑造金人成功的妃子。二是杀母立子,太子生母要处死。
在这两条规矩之下,道武帝拓跋珪的发妻刘氏不但不能当皇后,而且还要被处死,因为她的儿子拓跋嗣被立为太子。
公元400年三月,慕容氏族铸金人成功,被立为皇后。她的母亲孟氏被封为漂阳君。从俘虏到皇后,慕容氏只用了三年。这是不是很幸运?
作为道武帝拓跋珪的皇后是不容易的,道武帝拓跋珪生性残暴,他曾经看上他的亲姨母贺氏的美貌,杀掉贺氏的丈夫,纳贺氏为妃,后来却因贺氏的一点小过错想杀掉贺氏。他爱一个人的时候,想方设法也要得到她,当他不爱的时候,就可以杀掉这个女人。
道武帝拓跋珪在公元409年驾崩了,继承皇位的是刘氏的儿子拓跋嗣,拓跋嗣就是明元帝,明元帝继位时,慕容氏是否在世,是否被封为太后,史书上没有记载。像她这种皇后,历史上太多了,乏善可陈。
慕容氏皇后只当了九年皇后,如果道武帝拓跋珪驾崩时,她还健在的话,也不过二十多岁,顶多不到三十岁。但历史上并没有留下慕容氏皇后有什么悲惨经历,想必她平安到老。
一代雄主拓跋珪被儿子拓跋绍所杀,为史书记载,史料很充实,不可否认。但为什么身为次子的拓跋绍,敢于冒险谋杀拓跋珪?仅仅是因为史书当中记载,拓跋绍为了救自己的生母贺氏?可能没这么简单。
拓跋珪与拓跋绍的矛盾
在拓跋珪之死的官方解释当中,极力去渲染了拓跋珪晚年的刚愎自用,不睦兄弟,举的例子是击杀堂弟拓跋仪。可这并不足以说明拓跋珪晚年的荒诞,拓跋仪凭借自己的身份和功绩,与穆遂留试图谋反。穆遂留却选择跟拓跋珪告密,拓跋珪知道后,不仅没杀拓跋仪,而是饶恕了拓跋仪。
天赐六年(409年),也就是拓跋珪被刺的这一年,有人占卜说有臣子作乱,拓跋珪烦躁便杀害很多臣子。拓跋仪听说之后非常害怕,骑马逃跑,拓跋珪知道后派人抓回,然后杀掉,用庶人礼仪埋葬。
以上关于拓跋仪的作为,是大多数人抨击拓跋珪不睦兄弟,晚年暴政的例证。但从后世的眼光看,拓跋珪对于拓跋仪的杀害,符合皇帝的预设。而拓跋珪的凶残,相呼应的是拓跋绍的残忍。《魏书》中记载,拓跋绍喜欢逛街,出街就杀人越货,更加残忍的是有一次想看孕妇肚子里的胎儿,便将孕妇肚子刨开看。简直是丧尽天良。
拓跋绍是拓跋珪与贺夫人所生,贺夫人是拓跋珪生母献明皇后的妹妹,可想而知,拓跋绍的骄纵残忍是跟拓跋珪的纵容分不开的。而对于拓跋绍的恶行,拓跋珪的做法是把拓跋绍用绳子挂到悬崖下面,连拓跋珪的长子拓跋嗣都用仁义道理来教导拓跋绍,但收效甚微。
拓跋珪
拓跋绍的骄纵,和拓跋珪的处罚,成为后世认为两者之间的主要矛盾。也成为后来拓跋珪想要杀贺夫人,拓跋绍不管不顾地带人冲进皇宫,杀掉拓跋珪的?原因?。可是,原因仅是如此吗?
从拓跋珪人物关系解析死因
身为北魏开国皇帝,正是春秋鼎盛之时,却被自己的儿子杀于宫中,的确是有些荒唐。换句话说就是,绝对没有这么简单。从拓跋珪的几个任务关系,去猜测一下拓跋珪的死因:
(1)拓跋觚之死,拓跋仪谋反
在举拓跋珪晚年不睦兄弟的例子中便说到拓跋仪的谋反和最后被杀,而拓跋仪还有个亲兄弟,叫拓跋觚,是拓跋珪攻打后燕前,派送到后燕。后燕扣押拓跋觚做人质,因为拓跋觚是拓跋珪的堂弟,也算是皇亲国戚。可是没想到拓跋珪不管不顾,只好杀掉了拓跋觚。
而作为拓跋觚亲兄弟的拓跋仪,早年间跟拓跋觚是拓跋珪的近卫,可以说是与拓跋珪非常亲近的关系了。可为什么拓跋仪在后来会试图谋反?而谋反之后,拓跋珪竟然会饶恕拓跋仪?八成是跟拓跋觚的死分不开的。为了覆灭后燕,拓跋珪只能放弃拓跋觚,而作为亲兄弟的拓跋仪或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而谋反。而拓跋珪对于拓跋仪的饶恕,应该是对于拓跋觚的亏欠。
(2)拓跋珪的后宫
看拓跋珪的后宫,可以看得出来某种阴谋。
拓跋珪的皇后是慕容皇后,慕容皇后是后燕惠愍皇帝慕容宝的四女,而后来被北魏俘虏后成了拓跋珪的嫔妃。可想而知,慕容皇后的心中当然是有不满的。
拓跋嗣
宣穆皇后是太子拓跋嗣的生母,在与慕容皇后争斗中失败最后被赐死。而拓跋嗣在拓跋绍杀了拓跋珪之后逃脱,最后成为北魏第二任皇帝。
而拓跋绍的生母则是贺夫人,作为献明皇后的妹妹,自然也是贺兰部之人。而要知道的是,原先北魏前身代国的三方护国势力,贺兰部和铁弗部刘卫辰、南部刘库仁,最后都与北魏决裂。
之所以谈论拓跋珪的后宫,是因为拓跋珪死在自己的后宫太过蹊跷。《魏书》中记载拓跋绍杀拓跋珪的过程,拓跋绍领着手下跟宫内联络的宦官,跳进宫墙,负责侍奉守卫拓跋珪的侍卫高喊贼寇来了。拓跋珪惊醒,想要拿身边的武器却找不到,最后被杀。
拓跋珪死的过程虽然看来很简单,但过分轻松了。试想一下戎马半生的拓跋珪,在各方势力之中盘旋,怎么会没有防人之心?想要买通宫内宦官和侍卫,是那么简单的吗?可事实却就是发生了。而这个过程与宫墙之内的人有着脱不开的关系。慕容皇后、贺夫人不会一点心思都没有,拓跋嗣面对没有生母在宫中为自己保驾护航的情况下,心思也绝对不会简单。
(3)拓跋嗣的谋划,拓跋绍的孤注一掷
可不要认为拓跋嗣就是只会跟拓跋绍讲仁义道德的兄长,拓跋珪当年杀掉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后时,跟他说:?昔汉武帝将立其子而杀其母,不令妇人后与国政,使外家为乱。汝当继统,故吾远同汉武,为长久之计。?也就是?子贵母死制?。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都是为了你好。
拓跋珪
可是宣穆皇后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当然与之前所说的拓跋珪皇后慕容氏有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生母,因为后宫争斗中被牺牲,拓跋嗣绝对是心中有恨的。
而巧合的时间点是,一系列的变化都发生在了天赐六年(409年):拓跋嗣被封太子,贺夫人?有失?被抓,拓跋绍谋乱,拓跋珪被杀,拓跋嗣平乱继位。
这一系列的变故,就让人不得不去产生联系了。所谓的贺夫人?有失?和拓跋珪?谴责?,在很多人看来是因为贺夫人个人关系混乱,却不想想当时贺夫人都多大年纪了,她不仅是拓跋珪的后妃,更是他的姨母。所以?有失?的内容,似乎跟拓跋绍有关的可能性更大。另有记载说,拓跋珪晚年服寒食散,经常胡乱杀人,随口跟贺夫人说了句要她,便被贺夫人当真,连忙让拓跋绍进宫行刺。?戊辰,谴责贺夫人,囚,将杀之,会日暮,未决。夫人密使告绍曰:?汝何以救我??左右以残忍,人人危惧。绍年十六,夜,与帐下及宦者宫人数人通谋,逾垣入宫,至天安殿。左右呼曰:?贼至!?惊起,求弓刀不获,遂弑之。?
真实的原因不可考,从贺夫人最后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到拓跋珪的死,跟这位贺夫人脱不了干系。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记载,是在平定拓跋绍谋乱,杀死贺夫人的拓跋嗣即位之后,告诉世人的。并且?乙卯,立皇子嗣为齐王,加车骑大将军,位相国。?拓跋嗣任车骑大将军,?典京师兵卫,掌宫卫。?拓跋绍能轻松进入皇帝寝宫,并杀掉,跟执掌皇宫内卫的拓跋嗣真脱不了干系吗?史料有限,只能从已有资料中猜测经过。
一代雄主拓跋珪,竟然被司马绍杀死在自己的内宫之中,绝对不仅仅是因为司马绍为了救母而弑君。后宫嫔妃,子嗣继任,甚至北魏内外势力,都可能参与其中,不过史料有限,只能凭蛛丝马迹大胆臆测了。
拓跋(371.8.4—409.11.6),字涉,南朝人又称其为拓跋开,鲜卑族拓跋部人,北魏王朝的创建者,史称北魏道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拓跋生于公元371年8月4日[即太和六年七月甲戌(初七)]出生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东北)以北,母亲是匈奴族贺兰部贺野干之女。拓跋祖父拓跋什翼犍是代国的首领,当时代国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史载其疆土“东自貊,西及破落那,南距阴山,北尽沙漠,率皆归服,有众数十万人”。但拓跋降生的时候,联盟却面临危机。什翼犍不断采取措施推进联盟向国家的转变,引起联盟内部旧贵族势力的不满。就在拓跋出生前的几个月,什翼犍刚刚平息一场内乱。刺杀什翼犍的凶手长孙斤虽然被擒杀,拓跋的父亲拓跋却在格斗中受伤丧生,拓跋是拓跋的遗腹子。此外,代国还受到外敌的严重威胁。拓跋部的西方,在黄河西部的朔方一带有一支原为匈奴种的铁弗部落,骠悍凶猛。它对拓跋部频繁骚扰,是拓跋部的宿敌。三十年前,铁弗部被什翼犍击败,曾加 *** 盟,后转而依附前秦王苻坚。
至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已基北上统一了中国北方,北方只剩下代国。十月,依附于前秦的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代国所逼,向秦求援。前秦王苻坚就封幽州刺史、行唐公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统率幽州、冀州兵10万攻鲜卑拓跋氏代国。同时,派并州刺史俱难,镇军将军邓羌,尚书赵迁、李柔,前将军朱彤,前禁将军张蚝,右禁将军郭庆率步骑20万人,东出和龙(今辽宁朝阳),西出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两个方向都与苻洛的军队会合,以匈奴左贤王刘卫辰为向导。
十一月,拓跋什翼犍先派白部、独孤部抵御前秦大军,均未获胜。继派南部大人刘库仁率10万骑兵抵抗,与秦军在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盛乐宫西南的石子岭激战,又败。拓跋什翼犍因病不能亲自领兵作战,遂领其众逃至阴山以北。不料,又遭高车部落的四面抄掠,复返漠南。后闻前秦军稍退,遂于十二月,返回都城云中。不久,什翼犍庶长子定君听信谗言,先杀诸弟,后杀父王。消息传到秦军,秦将李柔、张蚝即刻发兵攻至云中,代国部众纷纷逃散,代国灭亡。
代国灭亡后,拓跋随母亲贺氏逃至贺兰部避难。这一年,拓跋六岁。后苻坚召见代长史燕凤,问代国内乱的原因,始知拓跋君所为,苻坚大怒,将其车裂。苻坚还想将拓跋迁于长安,燕凤固请说:“代王初亡,群下叛散,遗孙冲幼,莫相统摄。其别部大人刘库仁,勇而有智;铁弗卫辰,狡猾多变,皆不可独任。宜分诸部为二,令此两人统之;两人素有深仇,其势莫敢先发。俟其孙稍长,引而立之,是陛下有存亡继绝之德于代,使其子子孙孙永为不侵不叛之臣,此安边之良策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苻坚纳其言,分其地为两部,令刘库仁统黄河以东,刘卫辰统黄河以西。苻坚还将拓跋部分散安置在云中、定襄、雁门、五原四郡,“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租税。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晋书?苻坚载记》)。
独孤部原为匈奴人的一支,因与拓跋部世代相婚,关系很深,是拓跋联盟的重要成员。代亡后,为了寻求庇护,拓跋的母亲又带著他由贺兰部来到独孤部,依附刘库仁。刘库仁招抚离散,恩信甚著,奉事拓跋恩勤周备,不以废兴易意,常对诸子说:“此儿有高天下之志,必能恢隆祖业,汝曹当谨遇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不久,刘卫辰耻在刘库仁之下,杀秦五原太守而叛。刘库仁将刘卫辰击败。这样,在什翼犍之后独孤部成为代北控制区域最大,力量最强的部族。
太元八年(383年)十月,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于东晋,前秦政权迅速土崩瓦解。臣附于秦的各派势力纷纷举兵反叛。不久,苻坚被后秦主姚苌杀死。中国北方再次陷于分裂,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同月,刘库仁因支持苻坚被属下慕容文等杀害,首领席位由其弟刘眷继承。
太元十年(385年)八月,独孤部再次发生内乱,刘库仁的儿子刘显杀死刘眷。刘显雄心勃勃,欲称雄代北。刘显把寄居在这里的拓跋看成是最大的隐患。
是月,刘显准备杀拓跋,商人王霸知道后,踩拓跋的脚进行暗示,拓跋急忙逃走。当时,刘显弟刘亢泥之妻是拓跋的姑姑,便将此事告诉了贺氏。同时,刘显的谋主梁六眷是什翼犍的外甥,刘显的计划他全都知道,也暗中派其部人穆崇、奚牧告诉了拓跋。当晚,贺氏则去刘显处饮酒,并让拓跋带旧臣长孙犍、元他、罗结等投奔贺兰部。第二天早晨,贺氏故意对刘显说:“吾诸子始皆在此,今尽亡失。汝等谁杀之”(《魏书?献明皇后传》)?刘显遂不急追,拓跋才得以脱险。
拓跋依附其舅贺讷,贺讷见到拓跋后,惊喜道:“复国之后,当念老臣!”拓跋笑著回答:“诚如舅言,不敢忘也”(《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六》)。刘显此时怀疑梁六眷泄其谋,将其舍之。贺氏的从弟外朝大人贺悦举所部以奉率其部归附于拓跋,刘显怒,准备杀贺氏,贺氏逃到刘亢泥家,在神车中藏了三天,后刘亢泥向刘显求情,刘显才不再追究。不久,刘显部再生叛乱,原代国中部大人庾和辰在贺氏劝说下投奔。
时贺讷弟贺染干见拓跋甚得众心,心中忌之,派其死党侯引七突去杀拓跋,代人尉古真知道后,通知拓跋,侯引七突遂不敢行动。贺染干怀疑尉古真泄其谋,将其抓捕审讯,并以两车轴夹其头,并伤其一目,尉古真依旧不承认,贺染干只好将其释放,并率兵包围拓跋,贺氏对贺染干说:“汝等今安所置我,而欲杀吾子也”(《魏书?献明皇后传》)?贺染干惭愧而走。
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戊申,拓跋在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内塔布河即锡拉木林河)召开大会,即代王位。以长孙嵩为南部大人,以叔孙普洛为北部大人。新建的联盟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所谓“宗室八姓”是联盟的核心。这八姓是拓跋邻时形成的拓跋氏和它的七个血缘部族;其次是宗室八姓以外的其他部族,力量比较强的有贺兰部、丘穆陵部等;第三是一些 *** ,其中张衮、许谦等人较有影响。拓跋即位仪式带有浓厚的氏族贵族民主制的风尚。宗室八姓的其他七族的首领用黑毡蒙头同拓跋一起西向拜天。这表明在拓跋即位之初,联盟的权力是多元的,代王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拓跋仿照 *** 改元的习惯,把这一年称做登国元年。重建的联盟设置的机构基本承袭什翼犍时期的体制。比较重要的职务是管理联盟日常事务的四部大人和管理来附的外族人口的南北二部大人。
登国元年(386年)四月,拓跋放弃原来西晋的封号,改称魏王。五月,拓跋至陵石。护佛侯部首领侯辰、乙弗部首领代题反叛。诸将要追赶,拓跋说:“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愆,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趑趄,不足追也”(《魏书?太祖纪》)。
七月己酉,拓跋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代题又率部落来降,但几天后,再次投奔刘显。拓跋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八月,拓跋的首领地位遇到严重的挑战。刘显拥立拓跋窟咄和拓跋争夺王位。拓跋窟咄是什翼犍的少子。代亡后,苻坚迁之于长安。淝水战后,长安变乱。窟咄随慕容永东迁,慕容永封窟咄为新兴太守。是时,刘显处境困难。为防备拓跋偷袭,他已将部族从善无(山西右玉县)撤到马邑(朔县)。刘显企图抬出拓跋窟咄,一举粉碎拓跋。拓跋窟咄带领著一部分独孤部人马进犯魏国南境。拓跋窟咄的出现,引起联盟内部骚动。莫那娄族首领莫题送箭给拓跋窟咄表示效忠。勿忸于族首领于桓与部人策划活捉拓跋以应拓跋窟咄。事泄,拓跋诛主谋五人,将余者赦免。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拓跋带领联盟各部穿越阴山,迂回到贺兰部,避免与独孤部人马立即交锋。由于拓跋部与慕容部世为婚姻,所以拓跋又同时派人去后燕,向燕主慕容垂请求救援。
此时,后燕统治的区域主要是幽、冀、平三州,其都城设在中山(今定县)。慕容垂一方面鉴于和拓跋部的婚姻关系,一方面因为拓跋窟咄依附的是西燕,西燕主慕容永是原前燕王的支属。慕容永占据长子后,无意东归,下令诛杀慕容垂弟兄子孙,称帝改元建立政权,与后燕遂成为敌国。
慕容垂派其子赵王慕容麟统帅步骑6000余人援助拓跋。由于燕魏的通道已被独孤部封锁,拓跋部得不到救兵的消息。十月,贺讷的弟弟贺染干勾结窟咄,率领一部分族人从北方攻击拓跋部。魏国各部惊骇不定。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人与一部分乌桓人亡奔刘卫辰。慕容麟闻讯,急忙派人冒险赶到魏国报信,魏人知燕军在附近,人心才安定下来。
是月,拓跋从弩山返师牛川,和慕容麟分兵合击驻扎在高柳(今阳高)的拓跋窟咄。拓跋窟咄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拓跋窟咄逃到刘卫辰处,被刘卫辰杀死。拓跋悉收其众,并以代人库狄干为北部大人。
十二月,慕容垂以拓跋为西单于,封上谷王,拓跋未授。
登国二年(387年)三月,后燕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人王敏杀太守封戢,代郡(治代县,今河北蔚县西南)人许谦也赶走太守贾闰,均宣布依附刘显。时刘显以马邑(今山西朔县)为基地,四处扩展,地广兵强,雄据北方。但不久,刘显兄弟之间陷入纷争。刘显的崛起给北魏形成很大威胁,刘显内部的纷争又给北魏出兵以良机。
五月,魏长史张衮认为:“显志大意高,希冀非望,乃有参天贰地,笼罩宇宙之规。吴不并越,将为后患。今因其内衅,宜速乘之。若轻师独进,或恐越逸。可遣使告慕容垂,共相声援,东西俱举,势必擒之。然后总括英雄,抚怀遐迩,此千载一时,不可失也”(《魏书?张衮传》)。拓跋采纳张衮的意见,并派使臣安同乞师于后燕。
七月,刘显抢走了刘卫辰献给燕王慕容垂的大批良马。慕容垂正为此事恼怒,遣太原王慕容楷协助赵王慕容麟进攻刘显,刘显大败,率残部撤回马邑西山。拓跋与慕容麟会师又破刘显于弥泽(今山西朔县南),刘显逃往西燕。慕容麟尽收其部众,获牛马羊以千万数。
拓跋击败拓跋窟咄和刘显,是决定命运的两次战役。首先,这使得新建的联盟避免了覆亡的危险。从此,拓跋不但在云中站稳了脚根,而且将活动范围向南推进到了雁门、代郡一带。其次,两次战争都虏获大量人口、牲畜和财物。拓跋实行按战功分赏战利品的制度,促进了联盟各部畜牧业和奴隶制因素的发展,有效地抵御了联盟组织内部的离心势力。魏国实力增强,使拓跋进而向各方扩张,战争加强了维护王权的力量,拓跋的个人权力得到了巩固。也从此拉开了北魏统一北方战争的序幕。
登国三年(388年),拓跋于弱落水(今内蒙古拉木伦河)南大破东胡库莫奚。库莫奚属东胡,是两晋时期生活在今赤峰以北地域的一支游牧民族。是年六月,拓跋在弱落水南大破库莫奚。七月,库莫奚复袭魏军,拓跋再次将其击败。
此时,拓跋已有图燕之志,便于八月派九原公元仪至中山,一则向燕主至谢,二则洞察燕国虚实。慕容垂质问元仪:“魏王何以不自来?”元仪说:“先王与燕并事晋室,世为兄弟,臣今奉使,于理未失。”慕容垂说:“吾今威加四海,岂得以昔日为比!”元仪又说:“燕若不修德礼,欲以兵威自强,此乃将帅之事,非使臣所知也。”元仪还魏后,对拓跋说:“燕主衰老,太子暗弱,范阳王自负材气;非少主臣也。燕主既没,内难必作,于明乃可图也,今则未可”(《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闻后大喜。
登国四年(389年)正月甲寅,拓跋发兵进攻高车(即敕勒部,居今蒙古乌兰巴托一带),获胜。二月癸巳,拓跋又击吐突邻部于女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西),大破之。事平之后,拓跋将吐突邻部落全部迁移。
登国五年(390年)四月丙寅,拓跋联合燕赵王慕容麟在意辛山(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共同攻击北方游牧部落贺兰、纥突邻及纥奚三部,战败的纥突邻、纥奚向魏投降。六月,拓跋还牛川。
在拓跋建国后,贺讷与贺染干为争夺对本部的统治权,多次互相举兵相攻。而后燕及匈奴刘卫辰又极力与魏争夺对贺兰部的控制权。七月,匈奴首领刘卫辰遣其子直力乘机攻打贺兰部,其首领贺讷困急,请降于魏。拓跋率兵救援,直力鞋只好退兵。拓跋遂将贺兰部向东迁徙,与后燕毗邻。后燕主慕容垂乘机对贺讷软硬兼施,诱逼其叛魏降燕,封为归善王。贺染干闻讯,颇嫉其兄贺讷飞黄腾达,谋攻杀而代之。
登国六年(391年)正月,贺染干与贺讷举兵相攻。拓跋请后燕讨伐之。四月,后燕镇北将军兰汗率兵大破贺染干于牛都(其地在牛川,放牧聚会谓之都)。六月,后燕主慕容垂遣赵王慕容麟率军击贺讷,生擒贺讷于赤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南黄河西岸),降其部众数万。后燕主慕容垂命释放贺讷,并还其部众于原地,而徙贺染干及其部众于中山(今河北定州),企图完全控制贺兰部,并用以牵制北魏。
时慕容麟已发现拓跋有图燕之志,所以回军后,便对慕容垂说:“臣观拓跋举动,终为国患,不若摄之还朝,使其弟监国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但慕容垂未纳其言。
七月,拓跋遣其弟拓跋觚献见于后燕,燕主慕容垂衰老,其子慕容宝掌管大事,便将拓跋觚扣留,以索求良马。拓跋予以拒绝,遂与后燕绝交,使长史张衮向西燕通好。
当时柔然,又称芮芮或蠕蠕,是蒙古东胡苗裔鲜卑族的一支,原臣服于拓跋氏的代国。前秦灭代,改附于铁弗匈奴部刘卫辰。拓跋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后,陆续征伐四方,唯有柔然仍依附于刘卫辰,与北魏相抗衡。同年十月,拓跋率军攻之,柔然举部向西逃遁,魏军追奔600里。时魏军军粮不继,诸将请求还师,拓跋认为:“柔然驱畜产奔走数日,至水必留;我以轻骑追之,计期道里,不过三日及之矣。”便问诸将:“若杀副马,为三日食,足乎?”诸将皆曰:“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拓跋遂命尽杀副马以供三日兵食,终于追及并大破柔然,俘虏其半部。其首领收余众遁走。拓跋遣部将长孙嵩、长孙肥率轻骑继续穷追,于平望川(蒙古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击斩柔然首领之一屋击。于涿邪山(今阿尔泰山东脉)追降其东部大人匹候跋,俘西部大人组纥提之子曷多汗以下数百人。组纥提率余众降。拓跋迁徙柔然部众于云中郡(今内蒙和林格尔一带)。
同月,刘卫辰子直力再率军八九万人,攻魏南部。十一月,拓跋率兵五六千设伏于铁岐山(今内蒙古阴山之北)南,大破之,获其器械辎重及牛羊二十余万,直力弃军单骑遁逃。魏军乘胜追击,自五原郡金津(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强渡黄河,插入刘卫辰境,直逼其都城代来城(今内蒙古东胜县西)。匈奴部众骇乱,刘卫辰、直力堤父子弃城逃走。拓跋遣大将伊谓率轻骑穷追不舍,至木根山(今内蒙古五原西),俘直力,刘卫辰被部下所杀。十二月,魏军于盐池(今陕西定边北)诛刘卫辰宗党5000余人,皆投尸于黄河,刘卫辰少子刘勃勃亡奔薛干部。此战,刘卫辰恃强自傲,终致国破人亡,而拓跋则乘其所骄,以少胜多,穷追不舍,大获全胜。从此,河套以南胡族诸部皆降,魏缴获战马30余万匹,牛羊400余万头,实力大增。
刘勃勃亡奔薛干部后,拓跋派人索求,薛干部帅太悉伏不应,发誓宁与刘勃勃同亡,把刘勃勃送于没弈干部。登国八年(393年),八月,拓跋南征薛干部帅太悉伏三城。恰逢太悉伏已发兵攻击曹覆,拓跋乘虚袭其城,屠之,获其太子及珍宝,迁徙城中居民而还。太悉伏闻之,回师不及,乃投奔后秦主姚兴。
在几年中,拓跋除了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外,还提倡进行农业生产,由于拓跋部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受 *** 影响,拓跋便在登国元年开始在盛乐息众课农。登国九年(394),他还令拓跋仪带领一部分部众从五原到杨塞外进行农业生产,以此增强国力。
上面已经提到,鲜卑慕容部与拓跋部世为婚姻,所以后燕慕容垂初则支持拓跋征服独孤部及贺兰部,统一内部,复国建魏,以作为其控扼塞北诸部的附属之国。随著魏国势力的日渐雄厚,魏国欲谋独立,并屡犯臣服于后燕的塞外诸部族,双方的矛盾开始逐渐激化。并于登国六年,因索马之事,两国绝交。
但此事尚未直接导致双方的战争。原因是各自的后方都不安定。当时后燕还有两个宿敌未灭,一是翟魏,一是西燕。翟魏是丁零人在黄河南岸滑台建立的政权,它以河为固,反覆于三国(东晋、后燕,西燕)之间,经常骚扰进攻后燕的南部边疆。392年慕容垂分兵二路渡过黄河,灭掉翟魏。之后,慕容垂立即调集兵力准备进击西燕。393年十一月,慕容垂三路大军集中在太行山东麓,破台壁,取晋阳,围长子,势若击卵。次年五月,长子城陷,杀慕容永,灭亡西燕。至此,西燕所统的上党八郡和翟魏控制的东平四郡尽归于后燕。与此同时,拓跋也在全力巩固后方,无暇东顾。
随著双方问题的相继解决,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此时,后燕挟连胜之势,欲以武力征服北魏,遂于登国十年(395)五月,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宝为伐魏主帅,与辽西王慕容农、赵王慕容麟等领兵8万,远征北魏。另遣范阳王慕容德、陈留王慕容绍率步骑1.8万为后援。
北魏长史张衮听说燕军将至,献计魏王拓跋:“宝乘滑台之功,因长子之捷,倾资竭力,难与争锋。愚以为宜羸师卷甲,以侈其心”(《魏书?张衮传》)。拓跋从其计,率20万大军,徙部落畜产,西渡过黄河千余里以避后燕军锋芒。七月,后燕军至魏地五原(今呼和浩特西北),降魏别部3万余家,掠取粮食百余万斛,放置黑城(今呼和浩特西北)。燕军进至河水(黄河)边,赶造船只,准备南渡河水与魏军主力决战。魏王派右司马许谦向后秦救援。
八月,魏军集结于河水以南。九月,拓跋在河南岸筑台耀武,旌旗相连千余里。后燕太子慕容宝排列军队于河北岸准备渡河进攻魏军,突起暴风,数十艘船漂至南岸。魏军俘获燕军300余人,全部赐给衣服遣还,以分化瓦解燕军。慕容宝从中山出发时,便已有病,到五原后。拓跋派兵截获来往于五原至燕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市)的燕国信使,得知燕王慕容垂生病的消息,而燕军却数月不知慕容垂的消息。拓跋遂令所俘燕使隔河向燕军假传:“若父已死,何不早归”(《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使慕容宝等惊恐,军心动荡,不敢南渡与魏军作战。此时,魏王命陈留公拓跋虔率5万骑兵驻扎河东,断后燕军左路;东平公拓跋仪率骑兵10万屯于河北(皆在今河套一带,未渡黄河)断后燕军后路;略阳公拓跋遵率骑兵7万截断后燕军南归之路。后秦主姚兴遣杨佛嵩援魏,魏军气势益盛。
燕、魏两军隔河相持数十天。慕容麟部将慕舆嵩等以为慕容垂真死,阴谋奉慕容麟为燕主,事泄被杀。慕容宝、慕容麟等内部自相怀疑,后燕军心益乱。燕军自五月出兵至十月,未能与魏军决战,师老兵疲,士气低落。慕容宝遂于十月二十五夜焚船撤回。
十一月初三,暴风骤冷,河水结冰,拓跋率军踏冰过河,留下辎重,精选2万骑兵,急追燕军。后燕军行至参合陂,大风骤起,尘埃黑天,自军后而来,笼罩上空。沙门支昙猛向慕容宝建议:“风气暴迅,魏兵将至之候,宜遣兵御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慕容宝认为离魏军已远,笑而不答。昙猛多次建议,慕容麟大怒,说支昙猛妄言惊众,应斩首以徇,司徒慕容德劝慕容宝听从支昙猛之言。慕容宝遂派慕容麟率骑兵3万殿后掩护,以备非常。慕容麟不信支昙猛之言,纵骑游猎,不加戒备。魏军昼夜兼程,于十一月初九日黄昏抵参合陂西。此时,燕军在陂东,安营于蟠羊山南。拓跋连夜部署,令士卒口衔枚,束马口,暗中前进。十日清晨,魏军登山,下邻燕营。燕军正准备东归,忽见魏军,顿时惊乱。拓跋纵兵击之,燕军争相涉水逃命,人马相践踏,压溺死者数以万计。拓跋遵率军在燕军前截击,燕军弃械投降者四五万人,仅慕容宝等数千骑逃走。魏军杀燕右仆陈留悼王慕容绍,生俘鲁阳王慕容倭奴、桂林王慕容道成、济阴公慕容尹国等文武将官数千人,魏军缴获兵甲粮货无数。
拓跋从燕臣中选之一些有才能的 *** 如代郡太守广川贾闰,贾闰从弟骠骑长史、昌黎太守贾彝,太史郎、辽东晁崇等留用外,将其余被俘的人悉数发给衣服粮食放回,以招怀中州之人。时中部大人王建说:“燕众强盛,今倾国而来,我幸而大捷,不如悉杀之,则其国空虚,取之为易。且获寇而纵之,无乃不可乎”(《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拓跋认为有理,将余众全部坑杀。
对于拓跋的此举,后世褒贬不一。从当时来说,坑杀燕军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的燕人都是反覆无常叛的,即使对他再好,也不能得到燕人的心,苻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此举的负面影响是加强了燕人反抗的决心,为其将来进取中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参合陂之战,时十六国时期一次著名的战役,拓跋在作战中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前正确判断敌我态势,采取示弱远避,待疲而打的后发制人策略;采取心理战术,动摇、瓦解敌人军心;趁后燕军撤退时勇猛追击,奋力拼杀,终获全胜。从此改变了两国力量对比,后燕日渐衰落,北魏势力则进入中原。
后妃子女
皇后 慕容皇后
刘皇后
儿子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
拓跋绍
女儿 华阴公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5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