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袁崇焕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依然是袁崇焕在宁远,搞得那一套堡垒政策是否正确。个人认为,袁崇焕的战略毫无疑问是最愚蠢的选择,连割地义和都是更好的办法,最后不但没守住防线,还把天文数字的粮草装备拱手送给了皇太极,全国百姓勒紧裤腰带修建的数百座堡垒也付之一炬,耗尽了国库里最后一个铜板,也把明朝最后的战略野战兵团关宁军葬送殆尽。但客观的讲,袁崇焕的战略也是最正确的战略。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全国的军队毫无战斗能力,精锐的关宁铁骑出现过几万人被几百八旗兵追着打的情况,国内李自成揭竿而起席卷全国,毛文龙在朝鲜不听调遣,手下将军没几个有种的,发下去的军饷粮草被各级官府和将领贪墨大半,士兵吃不饱穿不暖,怎么出城和后金骑兵野战?还是守城吧。私以为,明朝就当时情况理性的选择是:招安李自成稳定内地,重开海禁增加收入,杀一大批贪图小便宜的官员起码震慑一下吏治,和后金议和,彻底放弃山海关以东节省军费,收买蒙古人牵制后金后方。
引导辽东汉人难民进入关内避免资敌,把战场决策权从文官手里交给武将(哪怕形成蕃镇也比输给后金强),熬过小冰河期后恢复生产再徐徐图之,毕竟只要保住了中原和江南综合国力仍然是后金的几十倍,如此则可保明朝再撑个百年左右,万一出来个岳飞一样的战神收复失地也指日可待。不过历史没有如果,崇祯也没有那么高的战略眼光。
崇祯这个皇帝的主流历史评价还是正面的,比如他生活节俭,重农抑商,不好色,清除了宦官集团,重视文臣,坚持抵抗最后甚至殉国,品德也没有大的缺陷,简直是个中兴之主啊!不过以我的评价,此人不适合当皇帝,特别不适合当明朝后期的皇帝,因为他能力太差。王朝后期,面对内忧外患,吏治崩溃,人心丧乱,需要的是朱棣,需要的是曹操,甚至他的前任如果多活几年也要好很多。
崇祯禁止海贸等于斩断了政府最后的收入来源,因为皇位问题死磕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不能大力改革缓解国内矛盾,不懂得权术平衡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墨守成规在紧急关头不能放权给武将,缺乏知人之明选的几任文官统帅都乏善可陈,不能果断决策导致战略保守被动。当然,这也不是他一人之错,是历史大势也是封建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共同造成的,换个人也未必就能逆天改命。
呵呵。。呵呵。。。至于给魏忠贤立生祠之类的私人问题不说,必竟是官场出生,溜须拍马很正常。这些小节就不算。算下他为什么该死:
1. 袁崇焕在崇祯正式会晤他时,提出“五年平辽”的战略,明确告诉皇帝,只要后勤给他供应上,保证五年平定后金。私下里,有的大臣对他的战略很怀疑,这时又对别人说,是看皇帝年少火气重,才用这个谎言安他的心。这是什么行为??典型的欺君之罪,该夷三族。这是其一。
2. 袁在辽东时,崇祯勒紧裤腰带,他要钱给钱,要粮给粮,要军火给军火。宁愿让甘肃、陕西、河南、四川、湖北五省糜烂,也从不断辽饷。结果袁崇焕在辽东不光不敢出击,反而让皇太极压在宁锦防线一带,全战线处于守势,而且摇摇欲坠。此为第二罪:无作为!该罢官。
3. 袁崇焕在辽东,五年过后,不光后金未平,反而让皇太极三次入关,横扫河北、山东、山西。最后一次直接打到北京城下。而皇太极、多尔衮已率满清所有主力入关,辽东精兵反而不敢出宁锦防线一步主动进攻。此为第三罪:畏敌如虎。该斩!
4. 在第三次入关,后金军攻至北京城下时,袁崇焕应该说已逼到绝路。此时竟然不敢直接与清兵决战。反而要求崇祯放他入城躲避。(谁知道你是不是和后金勾结想要诈城或者是谋反??)崇祯肯定拒绝这种无理请求。被逼之下才与后金军在北京城下决战。虽然暂时性打退后金对北京城的进攻。但是竟然在战斗胜利的情况下不敢追击敌军,眼睁睁看着清兵带着抢来的财宝、人口从容退出关外。此为第四罪:谋反!该夷九族。(居然想带兵进首都,在任何朝代、包括现代社会都是绝不允许的,百分百谋反罪。)
5.为了节约粮草(其实是为了贪得更多一点),私自克扣前线军队饷银(东江镇皮岛军团)。此为第五罪:贪污。以明代法律,此条该斩。
6.擅杀东江镇总兵毛文龙(正三品)。虽然袁崇焕有尚方宝剑,有权斩正三品以下(不含正三品)的任何官员。但是杀毛文龙显然超出了他的权限。所以,只能算谋杀@@@!!!此为第六罪:谋杀(以议饷为谋,骗毛至辽东将其杀害。)犯此罪,该斩@@@!!毛文龙确实该死,但是绝对不是应该由袁崇焕动手。杀毛文龙后,造成后金无后顾之忧。反而为明王朝留下了严重隐患(衣食无着落的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大将等人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被迫投靠登莱巡抚孙元化,为吴桥兵变留下隐患)
如此欺君、无作为、畏敌如虎、谋反、贪污、谋杀五大罪于一身。此人不死,天理何在????
为什么争议大??基本是因为金大大的《碧血剑》一书,将袁崇焕说成是大大的忠臣。
虽然袁崇焕绝对该死,但是说他通敌卖国却是有些过份了。
孙承宗告归之后,魏忠贤党羽高弟出任辽东经略。他比王在晋还怕死,坚持关外必不可守,下令从锦州、右屯以及榆关以东所有的城堡撤防,移关外将士统统入关。袁崇焕对此坚决反对,他进谏说:“诸城已复,怎能轻撤?锦、右动摇则宁、前震惊,关门也失去保障。现在只须择良将守土,必无他虑。”高弟不听,于是崇焕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宁前守将,当与宁远共存亡。如撤宁远守军入关,我绝不入,独卧孤城以当后金!”高弟无奈,乃撤宁远以东的兵民入关,丢弃了军粮马料十余万石,死亡载途,军威丧尽。
后金努尔哈赤见明军经略易人,高弟仓皇退去,只留宁远一座孤城,两万孤军,认为伐明时机成熟。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亲率八旗健卒十三万杀向辽西,将宁远围得水泄不通。
袁崇焕早已探明后金动向,积极做好各项战前准备。一是坚壁清野,分兵把守。他令城外几处守军撤回,尽焚城外民舍。城西南五里龙官寺原为屯粮之地,此时将好米运走,烂米烧毁。命满桂、祖大寿等分守四门,各负其责。二是战前动员,赏罚分明。袁崇焕歃血为誓,向全军申明:“我誓与城共存亡,望将士与本官共存亡。”他亲自椎牛、杀马慰劳将士。袁崇焕还将城中全部库存白银置于城上,声言:“有能打退敌兵,不避艰险者,当即赏银一锭。如临阵退缩,则立斩于军前。”他还通知前屯及山海关守将,不准放过一个逃兵入关。三是察捕奸细,全民参战。袁崇焕命人沿街巡逻,不放过一个可疑之人。命通判金启倧编派民夫,供给将士饮食。四是启用大炮,准备火器。城中存有仿西洋新造的所谓“红夷大炮”,从未用过,此时也架上城头。各类火器一应准备齐全,金启倧还将火药匀筛于席或被子上卷起,实战时抛至城下,射火药引燃,号称“万人敌”,专治城根大炮死角之敌。
待森严壁垒,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袁崇焕命城中偃旗息鼓,静若无人。
二十四日,袁崇焕与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谈古论今,颇有诸葛武侯的儒将风度。
忽然一声炮响,后金开始攻城,八旗兵丁漫山遍野而来,先扑西南城角,再攻南城,万箭上城如雨。八旗兵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根,车中健卒奋力凿城穿穴,竟凿开两丈宽的大洞三四处,城墙险些堕倒。袁崇焕亲自挑石堵口,不幸受伤。将士们劝他养伤,他说:“苟且偷生,活着有什么意思!”扯下战袍,包扎好伤口,继续挑石。将士们个个争先,堵住缺口。他们从城堞间推出数个大木柜,一半在城头上,一半露在外,甲士们藏在柜中,将柴草、棉花、黍秸浇上油脂,点燃投下,加上金启倧的“万人敌”,使后金损失惨重。对远处敌人,崇焕命发“红夷大炮”。炮一发,只见数里之外敌人狂奔不止,上百人毙命。双方鏖战直至深夜二更,后金方才退兵。袁崇焕又选健丁五十名,从城头坠下,将遗弃在城下的钩梯、战车全部焚毁。
第二天,八旗兵继续攻城,又被打退。两天中损失兵丁近千,头目数人,连努尔哈赤也受了伤。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唯有宁远一城不下,只得悻悻而归,不久便去世了。
明军方面也伤亡惨重,后金兵攻城不下便踏冰席卷觉华岛,岛上数万军民全部遇难,船只粮刍亦尽被焚毁。金启倧也在守城时误被火药烧死。但是,经过这一场恶战之后,宁远城仍岿然屹立,后金“辫子兵”不可战胜的神话终于被打破了,朝廷内外为之欢欣鼓舞,袁崇焕一举成为中外瞩目的名将。
宁远之战以后,高弟革职,改王之臣任经略,袁崇焕因功升为辽东巡抚。
不久,朝廷又召回王之臣,停经略不设,以关内外防务尽属袁崇焕。袁崇焕为了休整军队,修葺城垣,便趁为努尔哈赤吊丧之机,派使者、喇嘛赴沈阳和谈。后金方面努尔哈赤之四子皇太极接任后金汗。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调整皇族内部的关系,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战。于是明与后金进行了一年左右的谈判。然而双方实力相当,立场各异,对和谈都没有诚意,都在利用这段时间积极备战。
后金对宁远一挫,始终耿耿于怀。他们丢弃了威力不大的攻城器具,新造一种板厚二寸,外裹皮革的战车,同时拆毁房屋,制作舟楫。妇女日日磨砺箭头、甲叶。男丁专门休整操练,喂马等活儿都由妇女们干,全民都处于战前准备之中。但是,对于明军凭坚城用大炮一着,皇太极还没有有效的对策,战略上未有新的突破。
这一期间,袁崇焕认真总结了明与后金交锋中数年屡败和宁远一胜的经验教训,集中了前任统帅熊廷弼、孙承宗等人及广大将士的聪明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作战思想。比如,在兵员和粮饷上实行用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方针;在战略上,守关外以捍关内,抚西(蒙古诸部)以拒东(后金);在战术上主张坚壁清野,乘间击惰,且守且战、且筑且屯,凭坚城用大炮,以守为主;等等。他在《条陈东西情况疏》《辽事治标治本疏》《辽地屯田疏》《酌度主客军兵疏》《凭坚城用大炮疏》等奏折中对上述战略战术都进行了系统精详的论述。
在正确的战略战术的指导下,辽西明军的各项战备搞得积极而有条不紊。
第一,修葺城垣。袁崇焕督派专事修筑的“班军”,陆续重修了山海关、前屯、中后、中右以及松山等地扼要城池。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四城鼎新,重关累塞。第二年四月,锦州、中左、大凌三城又相继动工,且调红夷大炮入锦州。为固军民必胜之心,袁崇焕还将母亲、妻子接往前沿。
第二,款抚西部。袁崇焕多次派人与蒙古察哈尔等部联络,并亲自会见、赏赐该部头领。他嘱咐各部不要单独与后金野战交锋,而应与明军声势相倚,配合作战。双方建立了互信互利的同盟关系。
第三,编练辽兵。袁崇焕向朝廷建议将内地客兵逐步调回,而招募辽民中志愿保家卫国之勇士入伍,关外定员共六万人,既减少了兵员的人数,又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军中分为战兵与守兵。战兵有步营、骑营、水营、火营等,守兵有屯守、马援、台烽。职责明确,奖惩有致。袁崇焕奏请关外只设两总兵,一驻前屯为后劲,一驻宁远为前锋。然后更迭向前,以前屯挺进锦州,又改后劲为前锋。
这就叫作战则一城援一城,守则一节顶一节。他千方百计地多备火器,添买马匹,筹粮措饷,进一步提高了这支以辽人为主体的军队的战斗力。
第四,计开屯田。为了赢得这场持久战争的最后胜利,袁崇焕积极筹划屯田,天启六年(1626年)十一月,他奏请皇上预支明年军粮折色十万两白银,购备耕牛、农具,待来春在锦、宁一带广开屯种,以资军需。可惜这一建议被朝廷否决了,因此屯种未能大举,只在小范围零星地进行。
天启七年(1627年)正月,正当关外明军力筑金汤之际,后金汗皇太极命大贝勒阿敏等统大军往征朝鲜,以解对明战争的后顾之忧。明廷得信后,屡促袁崇焕遣师援救。轻出捣巢,人地两疏,这是违背袁崇焕以守为主的方针的。但无奈朝廷三令五申,袁崇焕遂派连珠三营,以总兵赵率教、左辅率领逼进三岔河;又命山海关总兵满桂简精骑三千,进驻前屯、宁远策应;别遣水军一支直发三岔河,期以水陆夹击,挫后金征朝鲜之志。没料到朝鲜不支,牵制之师未抵三岔而东征之八旗已奏捷班师了。
朝鲜既服,后金解除了两面作战之忧,出师大捷又巩固了皇太极的宝座,于是于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初六日,皇太极仅留二贝勒居守沈阳,倾巢而征明。明方锦州刚刚修缮完毕,总兵赵率教以三万兵镇守。大凌城未完,守兵闻敌弃城而撤。十一日,后金大军围锦州。十二日午刻攻城,西面城垣眼看将破,其他三面守兵及时来援,滚木礌石、箭矢大炮齐发。后金无奈,只好鸣锣退五里而营,皇太极遣人飞驰沈阳再调援兵。
锦州被兵,和谈彻底破裂。明廷张皇失措,急命袁崇焕发兵援锦。袁崇焕清醒地看到,宁远系山海关屏障,很可能就是后金的第二个目标,绝不能倾城东援而舍宁。他命尤世禄、祖大寿率四千精兵抄道敌后击之,命舟师一旅东出牵制,又令王喇嘛召蒙古察哈尔部从北入援,自己坐守宁远以待敌。他又奏请朝廷调蓟镇、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军趋山海关支援。
果不出崇焕所料,皇太极见锦州难下,就留下一军围城,于五月二十七日亲率主力进薄宁远。此时宁远城头的大炮早就严阵以待,总兵满桂列阵于城南,尤世禄、祖大寿援锦之兵也回师安营城外,构成犄角。二十八日,皇太极率大军逼临城下,正欲挥师交战,三大贝勒劝他不要轻举。皇太极大怒,说:“前日皇父太祖攻宁远未克,这次攻锦州又未克,像这样野战之兵尚不能胜,还怎么张我国威?”说罢亲率近卫护军疾驰进击,诸贝勒督大军随后。
明军骑兵不当,步兵亦败,袁崇焕凭堞大呼,指挥城上大炮迭发,城下满桂身中数箭,仍奋勇杀敌。一场恶战,双方死伤都很惨重,但宁远城仍岿然不动。
两天后,皇太极又回师锦州,数万兵勇齐扑南城,从清早一直战到傍晚,无奈锦州壕深炮猛,死伤两三千人,仍未破城。这时正值暑热,北人不适,斗志大减。六月初五日,皇太极命毁大、小凌河二城,班师东去。一场搏杀于宁远、锦州的苦战终于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史称宁锦大捷。
孙承宗,明朝末年伟大战略家,“关宁防线”的策划人和执行人,直接导致明朝国祚延长了数十年,一直到了明朝灭亡,“关宁防线”依然屹立不倒,固若金汤。两度出山力挽狂澜。最后壮烈殉国,死前大骂向他索要金钱的清兵:“狗臊奴,不知道天朝有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连清兵都对其极为敬重,自尽殉国之时,清兵从梁上救下三次。
孙承宗著有《车营扣答合编》,力主火力压制,用火力消灭敌人。
袁崇焕只不过是“关宁防线”这个大环境里,执行战略任务的将军。孙承宗的十分之一的能力都没有,后来皇太极用迂回战术急袭北京,袁崇焕没大脑地用北京城做堡垒,炮轰清兵。结果是赢了战争输了性命。袁崇焕顶多就是一军事家,绝不是战略家。
朱元璋,开国皇帝,自身心狠手辣,多疑,虽能用兵,但事事记仇,秋后算账,典型的政治野心家
朱棣,明成祖,虽有反贼之名,却开创明朝最强大的时期,在位期间北伐蒙古,打的蒙古数十年不敢南下,让明朝有休养发展的时间,召集天下英才著成流传千古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还有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但是论及战略,靖难之役时,建文帝手下的一个文官守的济南城就已经让他干瞪眼了。。。。
刘伯温,个人觉得他和张良很像,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属于宏观战略的高手。
徐达,开过名帅,智勇双全之人,军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功高震主,最后被老朱用“蒸鹅全宴"逼死,呜呼哀哉~~
李成梁,对他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强 盗,不解释,他儿子李如松倒是一条好汉,“身经百十余战,刀痕箭瘢,遍体残伤”,先后奏大捷者十,号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朝鲜战场上,率领四万明军,杀得十几万鬼子屁滚尿流,气得大名鼎鼎的太阁丰臣秀吉七窍生烟。后来在与蒙古人的战斗中战死沙场,一代名将也算是死得其所了。(就凭他打日本的战绩,我就绝对敬仰!)
戚继光,抗倭名将,发动勇悍的义乌人组建“戚家军”,发明“鸳鸯阵”,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对日战争的经验也大大帮助了后来李如松的援朝对日作战,又一个民族英雄
王守仁,“心学”始创人,对后世影响很大,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LZ给出的名单我都给出了介绍,他们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汉,但是论到战略方面,个人首推刘伯温和孙承宗,前者开国,后者守国,皆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人,LZ可以参考一下我的意见。(绝对原创,谢绝复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