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真的有隐情吗

众妙之门 2023-07-03 09:31:45

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真的有隐情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隋炀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隋炀帝亡国,与三征高句丽关系密切,不仅损耗了隋朝国力,而且造成百姓民不聊生,激发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隋炀帝没有成功。比如当年秦始皇,不也南征北战,也是滥用民力,但因为打赢了,所以依然能够维持统治,而隋炀帝却没能成功,损兵折将耗费国力之下,才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按照《隋书》记载,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第一次因为杨广指挥错误,第二次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高句丽“诈降”,说是臣服却是不服,却骗过了杨广。但对于第一次兵败高句丽,考古却证实隋炀帝之败另有隐情。

对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书》记载的内容令人震撼,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直接涉及战争的人员350余万。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按照《隋书》记载,将士113.38万,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这就高达350余万。如果再算上间接服务人员,隋炀帝为了这一战投入不下500万人,可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估计高句丽总人口也就500万人。

既然如此,隋炀帝为何惨败而归呢?《隋书》记载来看,主要是隋炀帝指挥失误,比如在攻打辽东城时,隋炀帝要求“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于是每一次隋军就要攻陷辽东成时,高句丽就使诈高喊投降,随后又继续抵抗,如此往复多次,消耗了隋军斗志。

尤其是宇文述九军之败上,当时隋炀帝命令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追敌军,结果这一战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不敢相信:

《隋书》: 初,渡辽九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

渡过辽河的30.5万将士,最终返回辽东城的只有2700人,这一战损率估计也是千古无二了。即便血腥残酷的长平之战,赵军逃出的将士,估计也不止2700人吧。

这一战失败,从《隋书》记载来看,应该也是隋炀帝的指挥问题,因为他要求“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所以导致九军配合出了问题,最终大败。

总而言之,从《隋书》记载来看,隋炀帝第一次兵败高句丽,几乎全部都是隋炀帝的问题。然而,考古证实隋炀帝兵败高句丽却另有隐情!

上世纪至今,辽东、陕西等地挖出了不少隋朝将军古墓,其中不少墓志铭上,就有和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有关。其中,有6块墓志铭的记载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秘密!

根据墓志铭记载:至少有6个高级将军非战斗死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其中既有辽东道主将杨雄,也有大将军刘德!

可以想象,这只是考古发现的6个高级将军死于涿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以及中低级军官和士兵,非战斗减员可能更多,自然而然会对出征高句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让大将军刘德、辽东道主将杨雄等6个高级将军,短时间之内死于同地,显然不是水土不服、不是生老病死,而应该是疾病或小范围的瘟疫之类。虽然得到控制,但对隋军打击不小,对战斗力有较大削弱。对于这一可能,史书记载也给予了佐证:

秋,七月......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当时涿郡是隋军征讨高句丽的大本营,征讨高句丽的前一年,“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粮草大军都向涿郡聚集。

因此,大量人员聚集,农历七月的最热天气,加上又不注重卫生防疫,“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之下,更容易爆发疫病。结合墓志铭的记载,和史书这一描述,不难想象当时隋军战前经历过一次灾难,导致不少非战斗减员,甚至影响了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上图注:隋朝和高句丽一共打过四次,第一次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但每一次都以涿郡为出击的大本营。

然而对于涿郡存在的非战斗减员灾难,《隋书》却没有记载。有趣的是,比《明史》难产好一些,《隋书》也是难产,李渊在位时,“编修数年过后,仍未成书”,一直到贞观三年,由魏征“总知其务”,主编《隋书》之后,经过7年才编撰成功。鉴于李世民对玄武门事变的颠倒黑白,所以不免让人恶意猜想,李世民对涿郡之事也隐瞒了,目的是抹黑隋炀帝。

雄才大略的隋炀帝为何会不惜一切代价三次兵伐高句丽呢?

所谓的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他于隋仁寿四年,也就是公元604年的七月,正式即位。在位14年,隋大业十四年四月十一,被宇文化及叛军杀害。

随之继位的隋恭帝杨侑追谥杨广为明皇帝。也就是说,我们后世之人应该称呼杨广为隋明帝。

而隋炀帝的?炀?字则是推翻隋朝之后的唐高祖李渊给予杨广的谥号。但是,后世以讹传讹,以至于众口随俗。

隋明帝杨广在位14年期间,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在他继位8年之后,就开始了对高句丽的北伐之战。

后世有人把隋明帝杨广对高句丽的征战说成是意气行事,可是,为了保证对高句丽的战争胜利,当时的隋朝在5年前就先开始做好了后勤准备。

隋大业七年,即公元612年,隋明帝杨广发动了第一次对高句丽战争。隋朝当时动员全国113万军事力量参战,可是,由于战术举措错误,开战就损折军兵严重,特别是辽东安东一战,歼灭高句丽军队一万余人,可是,却夺不下一座城池,最后,出师军队损失惨重,撤回国内。

转年,不甘心的隋明帝杨广再次征讨高句丽,隋军正在拼死攻击辽东城之时,随从大臣杨玄感竟然反叛,隋军大乱,逼使隋明帝杨广退兵国内。

公元614年,隋大业十年,隋明帝杨广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这次物资储备的更加充实,军兵齐整,压向高句丽,终于,高句丽国王表示降服,隋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最后取得胜利。


?那么,?隋炀帝为啥要三征高句丽,即便第二次征伐时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他还是要攻打??

曾经有一种说法认为,说隋明帝杨广征讨高句丽就是赌一时之气,可是,为了征讨高句丽,隋朝做了5年的军事物资准备,这能是逞一时之气吗?

隋明帝杨广在军事武功方面,多有建树,在其登基后14年中,隋朝攻灭吐谷浑,讨伐占城,出征契丹、琉球、伊吾等国。都为隋朝扬声威于海内外,但是,三次征讨高句丽,的确极大的消耗了隋朝的国力,那么,这对高句丽的三次战争,隋明帝杨广到底是处于什么目的呢?

隋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有过精确的回答;

?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就是说,明确的感到高句丽的现状和发展已经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了,不能把问题遗留给后世子孙,不如在这一代直接解决了。

隋明帝杨广在位期间,他注意到,高句丽的国王高元从来不到长安觐见朝贺,每次都是派使者代替。而且,高句丽心怀叵测的大力与突厥、契丹、靺鞨等交结示好,在这些小国面前,屡次蔑视隋朝的存在。

公元607年,也就是大业三年,隋明帝杨广驾临突厥地,遇见高句丽使者,就表示车驾要驾临高句丽,可是,高句丽王高元竟然拒绝接驾。

这些事情,都使得隋明帝杨广明确的感到对待高句丽要下重手,不能养痈遗患。


于是,连续三年,三战之下,压服了高句丽,但是,国力遭到大的破坏,以至于身死,可悲的是,后世之人,尚且把他三战高句丽当做他穷兵黩武的典故来说,甚至众口一词的使用唐太祖李渊给的贬义字?炀?来称呼杨广,忘记了用正宗的谥号?明?字来称呼隋明帝杨广。

为何隋炀帝宁可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呢?

隋炀帝一直被人们视为暴君,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他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运河,更是因为他的穷兵黩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不惜一切代价三征高句丽,最后导致朝野上下都对他不满,纷纷起兵造反,隋朝就此灭亡。隋炀帝为何宁可亡国也要攻打高句丽呢?

杨广第一次征讨高句丽的时候,动用了一百多万大军,除此之外还有二百万农夫。最后的结果是,由于一直在水中造船,导致皮肤溃烂,死了很多人。由于高句丽坚守城池,隋朝军队久攻不下,最后导致大败,去的时候一百多万人,成功回去的寥寥无几。

第二次的时候,高句丽继续坚守,双方僵持不下,这时候杨玄感造反了,隋炀帝不得不撤军。后来刚把杨玄感打败不久,杨广就继续去第三次攻打高句丽了,这时候,全国已经爆发了不少农民起义,但是杨广还是坚持要去打仗,最后隋朝快不行了,才终于不得不向高句丽议和。



正是因为隋炀帝不断地四处征伐,才导致百姓负担加重,人口衰减,国力衰弱,杨广作为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假如杨广不三征高句丽,隋朝依然是一个强盛的王朝,也不会那么快灭亡。但是没有如果。

其实杨广之所以要那么执着要征高句丽,是有着长远打算的。因为当时的高句丽正属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渐渐威胁到了中国的东北边境。如果任由其发展,会严重威胁到中原的统治。因此隋炀帝为了以绝后患,将威胁扼杀,他执意要将高句丽打趴下。

其实杨坚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派兵攻打高句丽了,只是没有成功,杨广不过是完成父亲的遗愿。后来到了唐朝,李世民和李治也先后派人攻打过高句丽。事实证明,杨广的政治眼光是对的。后来宋朝的灭亡和明朝的灭亡,都是来亡于东北少数民族之手。可惜隋炀帝被我们误解了两千年。

因此隋炀帝攻打高句丽并没有错,只可惜隋炀帝操之过急,没有考虑到当时隋朝的情况,太过于冒进,最终亡了国。

杨广三征高句丽,为什么会失败呢?

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隋王朝对高句丽进行了三次战争。第一次出征隋军超过130万人,第二次出兵至少60万,第三次也近乎100万。这些还仅仅是军队,数量更多的民夫还未算入。然而,这三次战争都以隋军失败而告终。

如此强大的兵力,而且还是隋炀帝杨广御驾亲征,为什么会失败?最关键的是,己方的兵力损失惨重,对方却伤亡不大。

难道是因为高句丽的兵力更多?非也。隋王朝有五千万人口,而高句丽面积只相当隋朝的一个州,人口不过一百万,能招募的兵力,不会超过十万;难道是因为后期补给出现问题?非也。三次战争的运输民夫数量超过数百位,仅第一次就达到了300万人,而且直到隋朝灭亡,粮仓都有粮食。

难道是因为隋军战斗力不行?非也。这支隋军百战百胜,南平之战、突厥之战等战役,都说明隋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而且立国不过三十年。难道是因为统帅杨广弱智?非也。能率大军统一南北,能在血腥残酷的皇权斗争中获胜,能击败突厥,能经略西域,能开凿大运河,如此雄才伟略的人,怎么会是傻瓜呢?

那么,兵力超过高句丽十倍,隋王朝为何还会失败呢?其实,此战是非战之败,东征高句丽是杨广实施的一场“政治战”。

隋炀帝杨广的目的是“去胡留汉”,经过三百年的南北朝对峙,汉人大多迁居在南方,北方则以胡人为主,虽然胡人逐渐汉化,然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仅仅只是这样,杨广也不会这么着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关陇集团”,它操作北方政权二百年,隋朝的建立也是得益于它的支持。

隋王朝有两大心腹之患,第一是关陇集团,它随时可以倾覆隋王朝的统治;第二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朝堂的官员,一半以上属于关陇集团,军队的70%是由关陇贵族所控制。因此,杨广发动了这次战役,所选的军队和民夫几乎都是北方人,就是为了消耗北方人口。之后让南方汉人北迁,达到汉化的目的。只是这场豪赌,杨广失败了。

参考文献:《隋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