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的隐情,其掩饰的目的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3 09:05:36

揭秘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的隐情,其掩饰的目的是什么

还不知道: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隋炀帝亡国,与三征高句丽关系密切,不仅损耗了隋朝国力,而且造成百姓民不聊生,激发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隋炀帝没有成功。比如当年秦始皇,不也南征北战,也是滥用民力,但因为打赢了,所以依然能够维持统治,而隋炀帝却没能成功,损兵折将耗费国力之下,才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反应。

按照《隋书》记载,隋炀帝兵败高句丽,第一次因为杨广指挥错误,第二次杨玄感叛乱而退兵,第三次高句丽“诈降”,说是臣服却是不服,却骗过了杨广。但对于第一次兵败高句丽,考古却证实隋炀帝之败另有隐情。

对于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隋书》记载的内容令人震撼,估计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直接涉及战争的人员350余万。

《隋书·帝纪第四》: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

按照《隋书》记载,将士113.38万,为大军运输物资的民夫是隋军的两倍,这就高达350余万。如果再算上间接服务人员,隋炀帝为了这一战投入不下500万人,可谓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估计高句丽总人口也就500万人。

既然如此,隋炀帝为何惨败而归呢?《隋书》记载来看,主要是隋炀帝指挥失误,比如在攻打辽东城时,隋炀帝要求“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兵”,于是每一次隋军就要攻陷辽东成时,高句丽就使诈高喊投降,随后又继续抵抗,如此往复多次,消耗了隋军斗志。

尤其是宇文述九军之败上,当时隋炀帝命令于仲文、宇文述等九支军队渡过辽河追敌军,结果这一战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不敢相信:

《隋书》: 初,渡辽九军三十万五千人,及还至辽东城,唯二千七百人。

渡过辽河的30.5万将士,最终返回辽东城的只有2700人,这一战损率估计也是千古无二了。即便血腥残酷的长平之战,赵军逃出的将士,估计也不止2700人吧。

这一战失败,从《隋书》记载来看,应该也是隋炀帝的指挥问题,因为他要求“公等进军,当分为三道,有所攻击,必三道相知......又,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所以导致九军配合出了问题,最终大败。

总而言之,从《隋书》记载来看,隋炀帝第一次兵败高句丽,几乎全部都是隋炀帝的问题。然而,考古证实隋炀帝兵败高句丽却另有隐情!

上世纪至今,辽东、陕西等地挖出了不少隋朝将军古墓,其中不少墓志铭上,就有和隋炀帝第一次征讨高句丽有关。其中,有6块墓志铭的记载揭开了一段被隐藏的秘密!

根据墓志铭记载:至少有6个高级将军非战斗死于涿郡(今河北涿州),其中既有辽东道主将杨雄,也有大将军刘德!

可以想象,这只是考古发现的6个高级将军死于涿州,还有没有被发现的,以及中低级军官和士兵,非战斗减员可能更多,自然而然会对出征高句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让大将军刘德、辽东道主将杨雄等6个高级将军,短时间之内死于同地,显然不是水土不服、不是生老病死,而应该是疾病或小范围的瘟疫之类。虽然得到控制,但对隋军打击不小,对战斗力有较大削弱。对于这一可能,史书记载也给予了佐证:

秋,七月......往还在道常数十万人,填咽于道,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天下骚动

当时涿郡是隋军征讨高句丽的大本营,征讨高句丽的前一年,“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粮草大军都向涿郡聚集。

因此,大量人员聚集,农历七月的最热天气,加上又不注重卫生防疫,“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之下,更容易爆发疫病。结合墓志铭的记载,和史书这一描述,不难想象当时隋军战前经历过一次灾难,导致不少非战斗减员,甚至影响了第一次征讨高句丽。

上图注:隋朝和高句丽一共打过四次,第一次是隋文帝在位时期,但每一次都以涿郡为出击的大本营。

然而对于涿郡存在的非战斗减员灾难,《隋书》却没有记载。有趣的是,比《明史》难产好一些,《隋书》也是难产,李渊在位时,“编修数年过后,仍未成书”,一直到贞观三年,由魏征“总知其务”,主编《隋书》之后,经过7年才编撰成功。鉴于李世民对玄武门事变的颠倒黑白,所以不免让人恶意猜想,李世民对涿郡之事也隐瞒了,目的是抹黑隋炀帝。

隋炀帝为什么要死磕高句丽?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大一统王朝,国祚仅延续了37年。隋朝在隋文帝统治时期和隋炀帝统治前期曾盛极一时,但自从隋炀帝发动了灾难性的三征高句丽之战后,国力迅速衰竭,百姓民不聊生。最终一场遍及全国的起义将隋朝推向了历史的终点。那么问题来了,隋炀帝为什么不惜倾尽国力也要与高句丽死磕呢?追根溯源,还得从早年的一次外交接见说起。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巡幸塞北,并在突厥属地会见了当时已向隋朝表示臣服的启民可汗。本来这种外交活动都是象征性地走个过场就结束了,但这次会见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原来在隋炀帝达到前,高句丽(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今中国东北南部和朝鲜半岛中北部存在的一个政权)已派遣使者与突厥人沟通。隋炀帝来到后,启民可汗不敢有所隐瞒,因此带着高句丽使者一起前往拜见。

隋炀帝知晓此事后,心中感到不安。他担心这两个潜在的北方强敌万一联手对抗隋朝,那将会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与皇帝同行的重臣裴矩也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于是他不失时机地对隋炀帝说道:“高句丽乃是周代箕子的封地,汉、晋时期亦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先帝在世时就有意讨伐,陛下怎能让其成为蛮貊之乡?我朝应马上派使者前往,让他们国王速来朝廷向陛下表示臣服,否则就出兵讨伐。”隋炀帝认为裴矩的话很有道理,所以采纳了他的建议。然而当隋朝使者来到高句丽后,高句丽国王却当即拒绝。于是,隋朝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从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隋朝三征高句丽,累计投入兵力近三百万。最终高句丽表面上答应臣服,隋朝在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后,赢得了这场不痛不痒的胜利。

隋朝最初征讨高句丽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防止其与突厥结成同盟;二是为了收复中国旧有疆域。然而为了这两个目的却把自己打到即将亡国的程度,代价显然太大。那么隋炀帝是否还有其他死磕高句丽的理由呢?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上面两个目的外,隋炀帝之所以要揪住高句丽不放,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经历了第一次征战失败后,他的个人权威受到极大挑战。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皇帝一旦失去了足够的权威,往往就会受到帝国内部其他军事贵族集团的挑战。发生于613年的楚国公杨玄感反叛就是最好证明。因此,隋炀帝必须尽快完成征服高句丽的目标,用一场伟大胜利来重建自己不容置疑的权威。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经历连番不计代价的征战后,隋朝内部分崩离析,到处呈现亡国之象。617年,隋朝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并迅速攻下了隋朝京师大兴城(长安)。618年,李渊登基称帝,中国历史进入了唐朝统治的时代。

参考文献:《隋书》

隋炀帝发动了三征高句丽之战后,隋炀帝为什么要死磕高句丽?

高句丽就是隋炀帝心中的一把刀,随时威胁他,所以不除不快,所以也就死磕高句丽到底了。

隋炀帝在西北进行调查时,他遇到了在突厥领土投降到隋朝的齐敏汗,最初,这种外交活动以象征性的方式结束,但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在到达隋炀帝之前,高句丽发送了一个使者与突厥人交谈,在隋炀帝之后,启民可汗访问了高句丽,因为他不敢隐藏它。 隋炀帝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就知道事情变得紧张起来,他担心这两个潜在的北方敌人会一起联合起来反对隋朝,这非常令人讨厌。

当时,与皇帝一同去的大臣裴矩看到了并告诉隋炀帝,这高句丽原来就是我们隋朝的统治,但是后来准备攻打他,当隋朝使者来到高句丽时,高句丽金立即拒绝了,所以也就开始去讨伐他。结果,隋朝就开始征服高句丽的战争开始了,征服高句丽有两个主要目的,一种是防止与突厥人结盟,另一种是恢复旧领土。

隋炀帝第二次和第三次跟高句丽打仗的目的是奔着消灭高句丽,一雪前耻,而另一个已经感受到高句丽给隋朝带来的威胁。无论国内形势如何,隋炀帝都必须组织东征,因为高句丽的崛起将威胁隋朝的统治,一山不容二虎的。但是隋炀帝的焦虑最终导致了惨痛的代价,是东征的三次都以失败告终,隋朝也因为战争的失败,从而分离出来并灭亡了。

隋炀帝攻打高句丽最根本原因可能是对唐人的威胁,高句丽当时是隋唐时期的威胁,还有就是隋炀帝要为自己以前的失败找回脸面。

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样的?背后搞鬼的人是谁?

隋朝真正灭亡的原因就是隋炀帝的胡作非为,但是还有一支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这股势力就是活跃在政治舞台几千年的门阀势力。古代封建王朝的社会制度已经决定了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任何人都无法阻止这样的历史规律,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不可能永远存在这个世上,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隋炀帝率领隋朝大军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文帝是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他懂得创业的艰辛,隋炀帝没有珍惜自己父亲给自己打下的基业,他的穷兵黩武导致了大隋王朝民生凋敝,百姓饱受战争之苦,最后失去民心的隋朝也走到了尽头。

关陇门阀、山东门阀还有江南门阀已经在国家政权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代君王虽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们也需要手底下的大臣为自己办事,而手下的大臣未必就忠心于君王,他们更忠诚于自己的家族势力。

这才是他们能够在朝中站稳脚跟的根本原因,上位之后已经意识到了门阀势力的问题,他在实施各种政策的时候处处受到限制,每一个门阀势力都在为自己家族利益而做出相对应的政治行动,隋炀帝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之后决定对门阀势力进行打击。

隋炀帝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拿下高句丽就是想在自己消除外部威胁之后。对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要加强中原中央集权制,他要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门阀势力也看清楚了隋炀帝征讨高句丽真正的政治目的。所以再一次用一次军事行动当中门阀势力一直是幕后黑手,他们在向高句丽不断地输送信息来源,隋炀帝最终还是摆在了门阀势力手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4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