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士兵的军饷是怎么保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刀剑无眼,战火无情,在战场之上,士兵们往往都是拿着自己的命在厮杀,虽然其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来到战场是为了能够获得军功,从而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国效力,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赚取生活费,从而养活自己的一家老小。
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了,因此,如今的军人工资一般都发在银行卡里,而且很快便能够送到家人的手中。但是古代的士兵却没有这么好运,他们所收到的军饷,一般是银子或者是铜钱,这些东西不仅重而且还占地方,甚至可以召来小偷,而且品级不高的士兵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独立营帐,那么人们便不禁好奇,当他们拿到了军饷的时候,一般都放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古代士兵们早就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了。
第一种解决方法:在入伍之前,他们会要求国家将一般的军饷,发放给自己的家人,这样一来,家中的伙食便不需要担忧了,同时自己手中也有一部分钱财,以防不时之需。不过,士兵们毕竟在军营之中也是管饭的,因此花费的也并不多,所以手头还是有着不少的积蓄的。
因此,便有了第二种解决方法:中国古代虽然没有银行,士兵们也不可能人手一张银行卡,但是他们有钱庄。军饷发下来之后,士兵们会留下一小部分维持生活的钱财,而剩下的便存入了钱庄之中,将其换成便于携带的银票或者是存款凭证,等自己有一天退伍了,就可以拿着银票去取钱了,十分方便。
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会愿意帮助士兵们将钱财送到他们的家人手中的,毕竟,军队之中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一家一户的去送钱的话,这样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那么也就是说,在这种时候,所有的军饷都会发放在士兵的手中了,这对于拖家带口之人而言无疑是不妙的。
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中便衍生出了一种制度“探亲假”,也是说每一个士兵每年都有探亲的机会,他们可以请假回家,从而将自己的积蓄交到家人的手中。但是,这种机会的次数毕竟是有限定的,因此很多士兵会互相帮助,彼此帮忙将军费带回家乡去。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因此如今的我们虽然生活十分便利,但是也不需要为当时的他们而担忧。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这才是战争》
如今,基本上每个国家的士兵,基本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津贴,通常来说,服役的军士衣食住行都有提供,自然没有消费的地方,那么他们领取的钱,自然就是打在银行的账户上,这样引发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古代的白刃战,显然更加激烈,士兵们每天过的都是脑袋挂裤头的日子,以此才能换来更多的赏赐,他们拼命攒下来的军饷,一般都放在哪里呢?
首先,这得分时代,在秦汉期间,实行征兵制,此时的士兵,受到朝廷征召,是没有军饷的,更有甚者甚至要自带干粮,国家只提供武器,相比之下,有人要问,这还有啥当兵的必要?
实际上它能够免除一家的徭役赋税,而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也能回家种地,还是比较清闲的,至于发军饷的募兵制,则出现在三国,宋明期间,募兵制的接收的兵员,是职业化军人,消费自然由朝廷报销,军饷也是统一拨付,但是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曹操才需要屯田,北宋吃军饷的人,到宋仁宗期间达到惊人的80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
各个朝代的军饷也是有多有少,国力强盛的自然多点,战乱年代,比如三国,能管你一顿饱饭就已经很客气了,就拿宋朝来说,宋军基层官兵工资分为五档,最低300钱,最高1000钱,宋朝的经济体制下,已经抵得上一两2钱银子,宋朝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月收入才在2两左右,军队还免费提供吃喝,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会去当兵了。
至于存钱的地方,也总是有的,唐代《李卫公兵法》记载,唐军每人都会有一个?随军被袋?,用来存放?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杖?,每当士兵出征的时候,他可以将衣物和军饷存在钱袋中,让官府保管:?并令具题本军、营州、县、府、卫及己姓名?,如果丢失,甚至可以赔偿,当然,如果?其衣资不上文历,纵使遗失,官不为理。?完善的储备制度,也有利于人心的安抚。
和不少人想象得不同的是,自汉代以来,那些守卫偏远边关的将士,因为地理不方便,也是能带着老小同行的,详细可以看见晁错的《守边劝农疏》,?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这个政策可谓是一举多得,不但能够安抚士兵,其家属也能在边境地区从事生产耕种,有利于稳定该地区的根基。而军饷,自然也是交给了老小的手中。
而不少驻扎在城市的部队,也是很清闲,不一定要待在军营当中,只要每天按时去报道就可以,这在古代称之为?点卯?,比如《水浒传》的林冲和徐宁,身为禁军教头,每天都能回家,而后来出现钱庄之后,也有士兵将这里作为的军饷的存放地,清朝期间,就有大批湘军,将钱财存进商人胡雪岩的钱庄。
那么士兵如果不幸战死,他们的遗产谁领取呢?一般来说,如果亲人不在身边,则是由远方的同乡和战友捎给,朝廷也会补偿一笔可观的丧葬费。
此外,当地的里长村长,也有责任和义务,监督这笔款项完完整整的发到士兵的家属手中。
古代兵种有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征兵制和募兵制。下面就说说这两种兵制下,士兵们的军饷是如何处置的。
征兵制
我们以秦朝为例,那时候的士兵就是征兵制。当国家需要打仗的时候会进行征兵,被录取的士兵家庭可以免除徭役,但是军营里需要用到的生活物品都要自己准备,国家只提供武器,包括钱粮都要自备!
在1975年,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两封秦朝士兵的书信,内容是向家里要衣服、布匹和钱。从这两封书信可以看出,当时秦国的士兵是需要自备钱粮的。因此在这种兵制下,士兵们就必须要随身携带钱财了,不过这时候士兵们带的钱也不会很多,能够满足短期的生活费用就足够了。
像这种自己掏腰包打仗的制度,对于士兵来说完全没有吸引力,那么吸引大家当兵的是什么呢?那就是秦朝的《军功爵制》。
商秧给秦朝制定的军功爵制规定,凡士兵斩杀敌人首级一颗,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然后这个爵位可以享受相对应的福利,如田地、房子、奴隶,也可以选择做官。按这种制度,斩获敌方的人头越多,爵位就越高,对应的福利也就越好。这有点像积分制一样,用人头来计算积分,然后拿积分去换取对应的福利。
因此,秦朝的征兵制虽然是需要士兵自备钱粮,但士兵们都是斗志昂扬,因为军功爵制度可以使他们有机会翻身。
募兵制
募兵制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多起来,宋朝的时候最达到顶峰。
募兵制招收的士兵是由国家发工资的,还有衣食也是国家提供,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约一点的士兵们可以把工资存下来养家糊口。那么在战场上,士兵们是如何安置军饷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在塞外服役的士兵,他们的工资有一半是直接发给家里的。宋真宗时期有规定:?军士外戍,家属在营者半之。?还有另一半工资留在士兵身上,他们可以在服役地区消费,也可以存起来托人带回家,或者是委托军中专门运送物资的人员带回来;
2、对于没有战争的区域,士兵的家属是可以随军的。比如长期在塞外边关驻守的时候,家属也可以跟着过去。《汉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这里说的是守在边塞的士兵一年换一次,很难摸清胡人的情况,不如让士兵长期居然在那里,让他们的家室也跟着过去,在那里耕作生活,也可以作防备之用。
3、募兵制所招募的士兵很多都是灾民,有些还是单身汉一个,这些人拿到军饷后一般就拿来挥霍了。在王翰的《凉州词》里就描绘了这样的场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战火弥漫的沙场,谁都无法预知自己能否在这场战争中活下来,因此单身的士兵没有家室的牵挂,拿到军饷后挥霍一空,这也是一种无奈。?
古代军饷是战前发还是战后发?
这个问题的争议就比较大了,很多人认为是战后发,这样就避免了军饷的保管问题。不过士兵们愿意拿着空头支票去战场上拼命吗?我认为军饷应该是在战前发,因为历史上有出现过军饷不够而士兵解散的情况。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乘间冲突,诸军以神臂弓射却之,欲赏射者,而行司银碗只数千枚,库吏告不足而罢。于是士皆怨愤,相与散去。师中为流矢所中死之,其余将士退保平定军。?
当时宋朝与金人对战的时候,宋军采用?神臂弓?进行攻击,并且用银碗来奖赏有功的射手。结果银碗不够,士兵就产生了怨愤的情绪,纷纷散去了。最后领军将士被对方射中,剩下的士兵只能撤退了。因为军饷不足而导致士兵哗变的还有明朝的关宁军,也是因为钱的问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时候军队要考虑粮草问题,士兵也要考虑军饷问题,这是一个严肃且实际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3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