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条长河,它奔流向前,无止无息。今天小编为您讲述朱棣的故事。
在明成祖朱棣第三次讨伐漠北归来的时候,明成祖乘势对兀良哈三卫进行了围剿。兀良哈部本来早已归附,后来为蒙古本雅失里和阿鲁台所胁迫,也曾助鞑靼扰边。明成祖遣使往谕,兀良哈部急忙献马赎罪。但是,兀良哈部仍不时依附蒙古阿鲁台出没于塞下,与蒙古部族沆瀣一气,于是朱棣就要拿兀良哈出气。
这次明朝大军出师3个多月以来,一直无仗可打。闲来无事,朱棣就和身边的人谈论用兵之道。有一次,明成祖问诸将驱虏之策,诸将不敢妄语,自称浅陋,“惟成算是命。明成祖真的大谈起来,倒也头头是道:“兵法云,多算胜,少算不胜…波涛虽险,靡不获济。”
这些话,应该说反映了明成祖一贯的用兵思想。但在数十万大军远征之时,和将领悠闲地谈论这些,其中隐含着几分尴尬。那么多大臣反对出师,自己不听劝阻,动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无仗可打,明成祖的尴尬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趁回师之机,明成祖选骑兵和步兵各数万人,分五路前往,自己亲自率领郑亨、薛禄等从西边邀击。明朝大军到达屈裂儿河,兀良哈部有数万人往西逃,不少人陷于沼泽中。明成祖骑兵冲击,斩首数百级。他们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明成祖在高处瞭望,见其余众又聚在一起,遂分左右翼进行夹击,并命军士持神机铳埋伏于丛林中,等敌人到近前时再发。
兀良哈部往左逃,左翼明军马上追击。敌人到丛林处,又遭到神机铳的轰击,死伤甚众。明成祖又亲自率骑兵追奔30余里,斩其头目数十人。第二天,明成祖又命部下搜索余寇,捕获甚多,各路将领纷纷前来报捷。这时,兀良哈部的人大都逃往山谷。一些老弱“皆诣军门,俯仰待罪”,明成祖命令尽予释放。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袭击,良哈部没有任何应战的准备。明军以雷霆万钧之势,突然予以打击,自然是大获全胜了。诸将对这次大胜都顿首称贺,明成祖只轻描淡写地说:“用兵岂吾所得已哉!”就是说,这次北伐不是我是想打的,是蒙古人逼近骚扰而已,我是自卫。所以就这样,第三次北征也总算打了这么一仗。这话显然是说给那些反对这次北征的人听的。
从兴安山以东到嫩江流域,南到长城,北到黑龙江和库页岛,几乎是整个东北(东北三省和东北外省)。松花江以东,是海西女真的故居。这个地方最初是成吉思汗分封给他的兄弟和侄子的。成吉思汗西征期间,他离开了大师穆华立,并授予他国王指挥这一地区。因此,当朱元璋要求朱棣带人进攻东北时,这一地区的首领是穆华立的后裔那霸,当时他是国王。在没有太多抵抗的情况下,他带着20万蒙古士兵向明军投降。
赵厝是个很有权势的人。他不仅善于撰写文章,而且善于分析国家事务。赵措建议汉朝的景帝也这样做。这本来是一个事关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问题。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汉朝的景帝自然而然地采用了赵厝的方式。你认为赵厝只会说话吗?当然不是。赵厝既然可以提议斩藩,自然有信心处理善后事宜。他知道汉朝的景帝有能力平息叛乱,所以必须斩封藩属。
从元朝的角度来看,首先,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重税和赋役使全世界人民痛苦不堪。二是社会矛盾突出,民族矛盾激化,元政府的残酷统治使自己失去了民心。元军内部纷争不断,军阀无暇顾及叛军,这使得朱元璋家族在陈友良和张世诚南下后占据统治地位。凯阔帖木儿和博罗帖木儿在担任左宗棠总理后的长期党争引起了公众的愤怒,导致了朝廷和其他军阀的攻击。
任何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只要遇到温和的中原之乡,就会很快腐化堕落!第一个与中原相连的是辽!在那些日子里,契丹人就像国王一样。他们打算东西南北作战。他们在西夏北宋时期并不是对手。蒙古草原也在辽国脚下!然后与北宋签订了禅源协议。通过协议,我们可以得到旧硬币和丝绸。这样,辽宋之间就有了一个世纪的和平。廖了解了汉族文化,享受了汉族人的生活。上层阶级过着醉酒的生活。军队也失去了战斗力和游牧民族勇敢的优势。
明永乐八年(1410年)至水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漠北蒙古的统治,曾经御驾亲征五次。
明成祖是因为漠北蒙古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才不得不御驾亲征呢?这五次御驾亲征的都随心所愿了吗?
明成祖朱棣北征的背景是什么呢?
在永乐初年,蒙古贵族由于意见上的分歧,导致了内部互相残杀,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
鞑靼部居住在现在的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刺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生活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
这三个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几乎已经成为了家常便饭,所以明朝的边疆的安全,也是十分堪忧,经常受到这三个部落的侵扰
。朱棣继承了明太祖对待蒙古的政策,是很明智的,也是很灵活的。他一面与其通好,封蒙古部落酋长为王,赐予金、银、布帛、粮食等物品,争取相安无事;
另一方面,明成祖对待蒙古贵族的侵扰,实行绝不妥协,绝不姑息的态度,如果蒙古贵族无理侵扰,就给予迎头痛击。
由于鞑靼部是三个部中最强盛的,本雅失里因仗着自己势大,因此变得很骄做,把明朝也不放在眼里,对明朝十分的不友好。
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派往鞑靼的使臣郭骥被杀,朱棣见鞑靼对明朝是这样蛮横,心中大怒,也是下定决心,决心征讨鞑。从此便引起了朱棣一次御驾亲征蒙古的战争。
在永乐七年(1409年)七月,朱棣对征讨蒙古做了充分的准备后,便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王聪作副手,王忠、李远为参将,率精骑10万北征靼。
丘福率兵临行前,朱棣再三提醒丘福不要因自己的兵力强盛而轻敌。丘福一副惟命是从的样子。
同年的八月,丘福率领明军的铁骑,气势如虹地出塞了,前锋抵达胪胸河(今克鲁伦河)南岸,不费吹灰之力,明军便歼灭了鞑靼的游兵,乘胜过河后,又意外的俘房了敌兵的一名官员。
丘福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顾诸将动阻,便轻易地相信了俘房的话,并且让他作了明军的向导,丘福不知这是本雅失里诱敌深入的计谋,孤军深人,中了本雅失里的埋伏,导致全军覆灭。
朱棣听说丘福因不听自己的劝告,而全军覆没,即痛心又后悔,但为时已晚,朱棣非常生气,感觉本雅失里也太不自量力,朱棣决定给鞑靼部落一点颜色看看,为了消除边患,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万大军亲征,并调用武刚车3万辆,运粮20万石。沿途每前行10天就存一批粮,以准备大军回返时食用。待这一切准备完毕以后,朱棣便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漠北蒙古的御驾亲征。
本雅失里听说朱棣亲率明军大举进攻,尽弃辐重牲畜,仅率七骑向西逃往瓦刺部。而太师阿鲁台则向东逃走。
朱棣打败本雅失里后,便开始兴兵进攻阿鲁台,这场战役,朱棣是志在必得的,双方在飞云壑和静虏镇(今哈拉哈河南岸)交战。朱棣亲率精骑冲锋上阵,战况空前的激烈,阿鲁台在对战中坠马,见大势已去,他便逃遁而去。
朱棣乘胜追击追击,斩杀无数。就在明军酣畅淋漓之际,由于明军食粮已尽,朱棣只好下令停止进攻,胜利还师。这样朱棣就完成了他的第一次御驾亲征。
经过这次对鞑靼强有力打击之后,鞑靼部向明朝称臣,每年向明朝进贡马匹。明朝也给予他们优厚的赏赐,朱棣不计前嫌,还封阿鲁台为和宁王。
鞑靼被明军打败后,瓦刺部逐渐强盛起来。瓦刺首领出兵杀了本雅失里后,并气势汹汹的一再声称要进攻鞑靼。
阿鲁台知道自己现在是势单力薄,不是瓦刺部落的对手,便多次请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刺,为本雅失里报仇。
阿鲁台由于势单力薄,便率兵奔至明长城附近。
而瓦刺部得寸进尺,不断要挟明朝给他厚赏,见明朝迟迟没有动作,并妄想占领明朝的宁夏、甘肃地区,屯兵边境,向漠南进逼。
明成祖朱棣审时度势,一是为了满足鞑靼部的请求,另外更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朱棣决定第二次御驾亲征亲征瓦剌部。
在永乐十二年(144年)三月,朱率30万大军由京师出发,并让皇太孙随行。四月,朱棣在兴和(今河北张北)挙行了大规模阅兵式。
六月初,前锋在 三 峡口(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击败了瓦刺部游兵。朱棣乘势向西北方向进攻。
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明军遭到了瓦刺军的依山阻抗。朱棣分析了当前的形势,立即做出了决断,朱棣便以精骑引诱瓦刺军离开山势出战,另外部署神机炮及时炮击,自己率铁骑冲入敌阵,明军士气大增,一路势如破竹,杀敌无数,瓦刺军溃败。
朱棣顺势追击,朱棣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于瓦刺的进攻,迅速做出了英明的决断,他分兵三路夹击瓦刺军的反扑,他亲率一路精骑再次冲入敌阵,瓦刺军再尝败绩.
瓦刺部受到明军的重创,失去以前嚣张的气焰,此后多年不敢犯边。
第二年,瓦刺也向明朝贡马谢罪。
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鞑靼部的势力日渐强盛起来,曾两次乘瓦剌部被明重创之危击败瓦刺部。
阿鲁台贼心不该,重新举起反叛明朝旗帜,轻侮或拘留明朝使节,并时常出没塞下.骚扰劫掠。完全忘记了朱棣当年赦免之恩。
朱棣感觉阿鲁台会念及往日恩情,曾写信劝止阿鲁台,但阿鲁台不听劝告.依旧是我行我素。
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鲁台竞大举围攻明朝北方重镇兴和,杀了明都指挥王祥。
朱棣见阿鲁台出尔反尔,朱棣决意第三次亲征,决定打击鞑靼的侵扰活动,给阿鲁台长长记性。于是明成祖进行了第三次对蒙古的御驾亲征。
永乐二十年(1422年)ニ月,朱棣率大车出征。三月,车驾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当大军到达宣府(今河北宣化)东南的鸡鸣山时,阿鲁台听说朱棣亲征,便乘夜从兴和逃跑,避而不战。诸将请求追击,朱棣下令暂不追击。
五月,大军过偏岭(今河北沽源南),举行了阅兵式。朱棣告谕兵将:“兵行犹水,求因地而顺流,兵因敌而作势,水无常行,兵无常势,能因敌变化取胜者,得势者也。”
朱棣还亲自作平虏曲,让将士传唱,鼓舞士气,七月,大军到达煞胡原.俘获了阿鲁台的部属,得知阿鲁台丢马弃甲从阔滦海北逃。
朱棣怕重蹈丘福深入陷没的覆撤,便下令停止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认为兀良哈部是阿鲁台的羽翼,所以选派步骑2万,五路并进攻打兀良哈部。在军队到达屈裂儿河(今内蒙古洪儿河上游支流)时,兀良哈部听说明军前来进攻,便仓皇西逃。朱棣指挥军队夹击围歼,大败兀良哈部。
九月初,朱棣回到北京。
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阿鲁台以为明朝放松了警惕,决意率众袭扰明朝边境。
朱棣听说阿鲁台又来侵犯,决定再次亲征,八月初朱棣举行宴会,宴请从征的五军将领。随后举行阅兵式。朱棣进行了对蒙古的第四次御驾亲征。
九月上旬,军队到达沙城(今河北张北北)时,阿鲁台的下属阿失帖木儿率部众降附。十月,明军继续北上。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众前来投降。朱棣立即封他为忠勇王,赐名金忠,其他人都有封赏。十一月朱棣班师回京。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阿鲁台又出兵侵袭大同等地,朱决定第五次对蒙古的御驾亲征。
忠男王金忠自降明后,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多次表示想出兵攻击阿鲁台,愿作前锋效力。
朱棣批准了他的请求。四月,在进军的途中,朱棣命令金忠所部捕获阿鲁台部属,听说阿鲁台早就逃走了,就分兵四处搜捕,也没见到他们的踪影。
朱棣见状,便下令班师。
七月,在回师途中经过榆木川(今内蒙古和林西北)的时候,朱棣在军中病死。
明成祖朱棣对蒙古的五次亲征,一次是瓦刺部,四次是鞑靼部落的,朱棣兴的是仁义之师,他出师的目的和明确,就是为了明朝边疆的安全,而且在对待蒙古贵族的政策上,也是很开明的,虽然阿鲁台出尔反尔。
明成祖不畏艰难险阻,每次御驾亲征,都有所斩获,有力地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的侵扰破坏,增强了各民族的安宁,惜就惜在,明成祖病亡的太早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69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